第10章 人使真理變得偉大
- 靠信仰而活:周末心靈頓悟課
- (美)約瑟夫·牛頓
- 1389字
- 2015-06-11 13:53:36
仿佛是為了配合這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的季節,我們在這春天里也特別規定了一天,來紀念我們性靈的再生。
這個節日把生命與信心聯系起來,把新春的那股朝氣與古代的詩文、思古的幽情聯系起來,使我們直溯千百年以前人類剛有歷史的時代。所以僅僅說這個節日很美,還不夠表達這個節日的意義。
許多人來了,又去了,他們的一生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只有那些不朽的人,靠他們那不朽的信心才會樹下紀念碑。
像這樣深藏在人的靈性中的信心,本身就是一個有力的事實。究竟人們從哪里獲得這樣的信心?在這“來自塵土,復歸塵土”的行列中,那些高尚的人們又為何能卓然屹立?它是出于虛榮心,或是其他更深邃的、為我們所尚未探測到的東西嗎?為什么同樣是一個人,他非但不以死為終點,還要為我們道明他心中所見到的、所仰望的、所歌頌的種種?這真是極為神奇的。
更令人神奇的是,這一切,同自然界最深的哲理相符。在自然界,沒有死亡,“天之大德曰生”,在自然界中,只有生生不息,綿延不止!死只是為了準備下一次的生命,沒有死便沒有生命。
也就是說,在自然界沒有死,也沒有失落不見的現象,它們只是改變形態,再以其他狀態活下去而已。在自然界,死是生命來往的一條泥濘道路,就因為每天有死亡,我們才能活。
如果只是把人類看作全部受時間支配,并沒有永恒生命的動物,那么即使人類如此聰明,他的一生也極為可悲可憫。假使一個人的生命旅程是如此短暫,那么替他做的種種準備也未免太多了,要爭取如此多的權力也就顯得不成比例了。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就只有如此短暫的人生,那么為什么我們要比其他動物多擁有一種特殊的心智與道德力量呢?為什么要服從永恒的道德律?如果今天來了,明天就去,那么為什么要有超越永恒的想法呢?人類生存于這個世界,有小鹿那樣疾馳的行程,獅子那樣堅強的力量,鷹隼那樣的遠見,為什么還不滿足呢?主要是因為我們既活在這個世界,又要導向另一個世界,在這兩個世界之間,缺乏基本的協調。
只相信憑著精確方式所顯示的跡象,才算作證據的人們,最好也看看另外一面。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憑借的東西(信心、希望、愛)都比實驗室中得來的成果,法院中的律法,更為確切。
以前一度信心至為堅強的物質主義者,現在也不行了。他們所肯定的物質,現在都不受他們支配了。這些物質都趁空飛去,再也不能憑技術來重造了。
這個疲累、蒼老、驚駭的世界,正充滿著不歡愉的氣氛。我們都在擔憂,人類是否能綿延下去?文化是否能繼續存在?可是這樣惡劣的氣氛總會過去,恐怖的陰影也會除祛。
當然,每個人都有一點幻想,我們決不因此而表示不滿。存于有些人心頭的那種性靈上的不滿足,似乎是在說我們已經失去信心。但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喪失的信心便能化為更強的信仰。
這至少是我的經驗之談。我年齡愈大,便愈加相信信仰、信念、信心的威力無比。
我只知道,如果我們對于不朽的生命沒有堅定的信心,那么我們短暫的生命,就在一天天的飛逝中很快消失!“哀莫大于心死!”
把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得很輕,把人類看作會說話的動物,都損害了我們人類更崇高、更好的生活。這種看法極為流行,市面上所流行的書籍中,常常提到。可是,人的性靈中,有一部分能抵抗死亡,因為世界上有流傳下去的許多事物而使我們可以不虛度此生。有些事物,我們不能讓他死去,也不能讓他黯然無光,否則我們在黑暗中會迷失方向的。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說:“人使真理變得偉大,而不是真理使人變得偉大。”其實,兩者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