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四處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頂上安了家。
佛塔里的生活實在是幸福極了,它既可以在各層之間隨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豐富的供品,它甚至還享有別人所無法想象的特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籍,它可以隨意咀嚼;人們不敢正視的佛像,它可以隨意攀緣,興起之時,甚至還可以在佛像頭上留些排泄物。
每當香客們燒香叩頭的時候,這只老鼠總是看著那令人陶醉的煙氣慢慢升起,它猛抽著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類,膝蓋竟然這樣柔軟,說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餓極了的野貓闖了進來,它一把將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著佛!”這位高貴的俘虜抗議道。
“人們向你跪拜,只是因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為你!”野貓譏諷道,然后,它像掰開一個漢堡包那樣把老鼠掰成了兩半。
這只老鼠自以為高高在上,原因就是覺得它藏在了佛塔上,也沾了佛像的光,這就好比生活中某些人和大人物拉上了關系一樣,開始覺得自己不可一世。
關系,可以稱之為中國人沉重的人生誤區,人情,則是難以抗拒的“傳統”,就是這樣的誤區和“傳統”,卻讓中國人深陷其中上千年而難以自拔。
中國人做事都喜歡“找關系”,有的事明明不找關系就可以辦得了,但是心里卻不踏實,只有找到了關系解決問題才覺得安心。
一個人只要他關系廣泛,他就是大家心目中的“能人”,這種以關系的多寡來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的做法,是心照不宣的游戲潛規則。
關系的妙處就在于它可以使衣不蔽體的乞丐一夜之間成為富翁,可以使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轉眼就變成萬眾矚目的明星,可以使天大的難事在規則面前變得舉重若輕,可以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神話。
于是就要拉關系,關系多了路好走,只要有半點兒交情,想方設法都要攀上關系,成為關系網中的一員。多少貪官污吏落馬,牽扯出的卻是一串串的人物,這些隱藏在背后的關系戶才是真正的幕后。
一、百態人生關系網
大批精于“關系學”的“能人”應運而生,他們對于如何“認熟人”、“拉關系”、“走人情”、鉆營取巧等招數諳熟于心,并且善于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
廣義的關系定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而狹義的關系則是指人和人之間某種特殊性質的聯系。
人是習慣于社會生活的群體動物,一個人不管他自己是否情愿,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成為“關系”的產物。先是和自己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然后是兄弟姐妹關系,繼而是與所有親戚之間的親屬關系,與鄰居之間的鄰里關系,等稍大一點兒,和玩伴之間又會產生小伙伴關系,當進入學校后,會自然形成師生關系、同學關系。
長大以后又會因為心理和生理的變化而產生與異性之間的朋友關系、戀人關系、婚姻關系等等;當人開始職業生涯,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又會有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平級同事之間的關系。除此以外,還有同鄉之間的關系,故交和熟人關系。
這樣名目繁多的關系,足以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脫離了關系,人就無法生存,因此,若想要適應社會,首先就要適應關系,將這些關系理順,掌握其中的規律。在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便出現了一門以研究人際關系為主題的新型學科——人際關系學。
人際關系學的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對人際關系的深入研究,探討人際交往中的規律,掌握人際交往中的技巧,讓人在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時不再迷惘,在交往中表現得更加自如,使交往也成為一門藝術。
不過,在當今社會上流行的人際關系學,卻與上述意義上的關系學大相徑庭,研究目的發生了巨大變化,它不再以研究如何改善人際關系,創造良好人際氛圍為目的,而是屬于一種專門以鉆營關系、運用關系謀取利益,利用關系拉攏人心,打壓無關系者的一門庸俗“關系學”。
如果善于觀察社會現象,就會發現,許多單位和部門,只認關系不認制度,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走后門”、“托熟人”,才能把事情辦成。
于是,在這樣的社會現實影響下,就有大批精于“關系學”的“能人”應運而生,他們對于如何“認熟人”、“拉關系”、“走人情”、鉆營取巧等招數諳熟于心,并且善于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
因為有關系的存在,人的群體便可以按照同一標準迅速劃分成兩類——“自己人”和“外人”,自己人因為擁有關系,就被歸納到利益的小圈子內,成為“圈里人”,“熟人”;而那些沒有關系的人,則成為“圈外人”,“生人”。一旦被打上了“生人”的標簽,就意味著不被信任和被排斥。
而那些有關系的“圈里人”,就等于領取了一張特別通行證,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暢通無阻,什么事情都變得好商量。繁雜的公事,也可以用圈里的“規矩”簡辦,效率可以得到幾倍的提升。
如果是那些“圈外人”,則會遭遇到“圈子”的冷落,可辦可不辦的事絕對不辦,必須辦的事拖延著辦,用一半力氣就能辦的事情絕不會花全力。
在辦事的時候不托關系找門路,那么勢必到處碰壁,這種惡性的心態,竟然取代了原來的社會風氣,成為主流。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關系“,所以在社會生活中拉人情、走關系的風氣便愈演愈烈。想要辦事,就要托關系,沒有關系也要找關系,如果實在找不到,還剩下最后一條路——買關系。于是,向當權者行賄,走當權者的后門逐漸成為社會中的潮流。社會上的不正之風,腐敗之風,都源于這些關系。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關系”,有許多人便為這些關系所累,成為關系大網中的一分子,背上了難以還清的“關系債”、“人情債”,這些不能明言的關系,都需要關系雙方運用利益來進行維護。
在中國,人情法則特別講究禮尚往來,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如果關系網中的某個成員“只進不出”或者“進多出少”,那么這個人是一定要被關系網中的其他人排斥的,因為他的存在,破壞了關系網中的“游戲規則”。
要辦事,就要拉當權者的關系,向當權者提供一些利益,而當權者得到了利益,也理所應當地要為這些提供利益的人辦事。
就這樣,隨著這張關系大網的鋪開,許多人在利用關系達到自己目的的同時,也敗壞了社會風氣,在我們的政治、經濟、社會日常生活中,都已經被打上一個滲透了濃重功利色彩的烙印。
這種拉關系的風氣猶如瘟疫一般蔓延、洪水一樣泛濫,等到想要制止的時候,已經為時過晚。有許多當權者之所以墮落成為腐敗分子,被繩之以法,源頭就在于這種“走后門”、“拉關系跑人情”的歪風邪氣。
從表面上看,這種關系能為人帶來方便,帶來實惠,提高辦事效率,但究其本質,卻是使用不正當手段謀取不當利益。從道德層面上對拉關系,編織關系網的現象進行研究,就不難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大泛濫。
其實,自古以來,這種現象就已經存在于中國社會中,正所謂自古一張關系網,百態人生在其中。
二、懂得關系也難立足
拉關系、跑人情的“傳統”,就像一塊散發著腐敗氣味的沼澤,它使一些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嚴重阻礙了自己事業的發展。
關系,可以稱之為沉重的人生誤區,人情,則是難以抗拒的“傳統”,就是這樣的誤區和“傳統”,卻讓中國人深陷其中上千年而難以自拔。
拉關系、跑人情的“傳統”,就像一塊散發著腐敗氣味的沼澤,它它使一些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嚴重阻礙了自己事業的發展。
John Abuzii先生是美國紐約市AD跨國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他在這家公司已經工作了十多年,由于他的忠誠和出色的能力,深得董事長的信任。
2001 年底,AD 公司制定了向中國大陸進軍的發展戰略,為開辟市場,為公司產品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AD 公司總部決定先在上海市設立一家辦事機構,先進行市場的調查和前期工作的準備,等到時機成熟,再升格為分公司。
公司決定讓John Abuzii為分支機構的負責人,2001年一過,John Abuzii 就帶領幾名部下乘飛機來到中國上海。穩定下來之后,先在浦東的一棟寫字樓內租用了幾間辦公室。然后開始進行市場調研,通過發放傳單、市場調查問卷、廣告推廣、公益活動等形式,明確了公司產品主要的消費者群體和營銷戰略。初期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
結束了準備工作的John Abuzii迅速飛回美國,到公司總部述職,公司在對他的工作表示滿意的同時,決定正式開辟中國市場。
于是John Abuzii又飛回中國,這一次他的任務是為公司尋找一塊合適的地皮,以建立生產產品的工廠,恰好,他從報紙的商業版上看到,郊區一片新工業園區有閑置土地進行公開招標,只要符合競標條件,就可以參與競標,從而獲得土地的使用權。
這塊土地的面積、位置、自然條件以及周邊環境都符合公司建廠的要求,簡直就是為John Abuzii的新廠而準備的。正為土地發愁的John Abuzii立即按照報紙所述聯系方式找到了土地開發商,報名參加競標。
按照土地開發商的說法,這次競標采取公開競標方式,報價最高者為土地使用權所有者,開發商會以合同的形式授予其土地使用權。John Abuzii向公司匯報了上述情況,公司對于這次競標給予了高度重視,指示John Abuzii不惜一切代價確保競標成功。
面對這樣的情況,John Abuzii 在同公司進行商議后,給出了一個非常高的報價,由于采取公開競標的方式,所以每個競標者都可以看到別人的報價,一直到了競標截止日期,只有一家中國公司的報價與 AD 公司的報價持平。John Abuzii 正在準備提高競標價的時候,卻得到了土地開發商的通知,內容是AD公司競標失敗,土地被租賃給那家中國公司。
百思不得其解的John Abuzii先生在惋惜之余,只好重新艱難地尋找合適的地皮,在一次與一位老朋友的閑談中,他了解到導致他失敗的原因并非價格的問題,而是因為他還不了解中國人辦事的規則——這家中國公司的老總與土地開發商是多年的朋友,所謂的招標,只不過是走個形式而已,而這家中國公司所給出的報價,其中還包括給地產開發商的“關系聯系費”。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初來乍到的John Abuzii先生顯然是對中國的辦事規則尚未了解,他的腦子里還是美國商人的那一套商業法則,但這樣的法則卻不適用于中國市場。中國人即使在嚴謹的商業活動中也不會忘記“關系”、“人情”等因素。
John Abuzii 這時才恍然大悟,為什么他會在競標中如此莫名其妙地失敗。吸取了這個教訓的他從此開始注意培養與當地各方面的“關系”,很快,他就找到了更好的地皮,在廠子建立起來后,很快步入正軌,開始批量生產AD公司的主打產品,迅速占領了中國同類產品的大部分市場。而這些輝煌業績的取得,都與JohnAbuzii 先生注意培養與中國人的“關系”、善于以中國人特有的方式行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已是 2006 年的夏天,因為 John Abuzii 先生在中國的優秀工作業績,他被公司召回總部,并被提升為公司的副總裁,具體負責公司在美國本土的商業運作。
但是讓公司和John Abuzii先生本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剛一上任,就因為工作方式上的特殊而連續導致幾樁大合作項目的流產,因為他一時沒有意識到角色的轉變,他仍然采用了在中國那種“拉關系”、“找門路”的中國式商業法則。而美國卻偏偏是一個重視實際利益和商業合同的國家,在條款的約束下,即使是老相識、老熟人甚至親兄弟,也不可能利用這種熟人之間的關系來謀取利益。類似John Abuzii 先生經常饋贈貴重禮物、請吃請喝的行為,許多合作伙伴都把這樣的“拉關系”行為視為賄賂。一時間,關于John Abuzii先生的丑聞四起,許多人都開始對他的個人品質產生懷疑,自然,想要開展工作,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入鄉隨俗,這說明每一個地區都有該地區所特有的規則,不管這規則是否合理,在道德上是否站得住腳,一個外鄉人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和服從,而不能試圖反抗或對其進行修改。而一個地區的規則,只在本地區內有效。
John Abuzii 在中國和美國的兩次遭遇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那就是必須入鄉隨俗,否則就難以立足。
三、千方百計拉關系
用金錢和各種關系編織起來的關系大網,正逐漸成為抵御反腐利劍的保護傘。所謂拔出蘿卜帶起泥,縱觀反腐敗案例,往往是大貪官倒下一個,小貪官暴露一批。
近兩年來,我國政府逐漸加大了對腐敗的打擊力度,一大批貪官紛紛落馬,許多國家的蛀蟲被繩之以法,但在拍手稱快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對于貪官的調查和懲處,呈現出越來越困難的勢頭。
近日,廣西省梧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由梧州市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并依法提起公訴的梧州市交通局原局長林顯富等四名被告人的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私分國有資產案作出一審判決。
林顯富犯貪污罪、受賄罪、挪用公款罪、私分國有資產罪,數罪并罰,決定執行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40萬元,并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
在任廣西梧州市交通局局長期間,林顯富肆意私分國有資產,致使單位“福利”好得驚人,單位職工對此有個形象的比喻——發錢就像發洪水,而且一年要發好幾回。除此以外,林顯富十分善于拉幫結派,他用的人都是“自己人”,即他的同鄉、親戚、朋友,其他和他掛不上邊的人一概不用;而當他的崗位發生變動的時候,隨從人員也隨著變動。
因此,林顯富無論到哪里工作都會迅速結成一張牢固的關系網,由于這張網的緣故,使得對他的抓捕極其困難,在后來對他的審訊工作中,也有許多人為他的犯罪行為打掩護,然而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公訴機關在經過仔細調查取證后,正式指控林顯富利用職權私分國有資產839萬余元、挪用公款147萬余元、貪污公款255萬余元及收受賄賂80萬元。
透過貪官“發錢就像發洪水”一樣的表面現象,可以看到的是,貪官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為了營造一個腐敗的“小環境”,打好腐敗的“群眾基礎”,培植腐敗集團的“生力軍”,培養腐敗活動的“預備隊”。
為了讓眾人對其大搞腐敗裝聾作啞,林顯富通過小恩小惠和大家拉關系,并以此堵住大家的嘴,使所在單位及員工對他的貪污行為置若罔聞,不去司法單位告發他的違法行為,為自己繼續貪污營造一個好環境,形成司法和輿論監督的真空地帶。正是有了這些前提,他才敢于繼續大肆貪污。
為什么像林顯富這樣的貪官的落馬總是要慢上半拍?恐怕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在貪官的外圍有一層牢固、嚴密的關系網。林顯富極其善于拉幫結派,他用的人都是信得過的“自己人”,像同鄉、親戚、朋友,在他遇到危難的時候,這些和他有關系的人都會為他逃脫法律的制裁提供幫助。因而,他無論到哪里工作都會很快結成一張牢固的關系網。這張關系網,在貪官遭遇危難的時候,就變成了他的保護傘和保護網。
毋庸置疑,這種肆意瓜分國家財產的行為,已成“公開的秘密”,同其他任何隱秘的貪污行為一樣,是一種嚴重的犯罪,同樣對社會、國家、人民造成極大危害,同樣損害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這種公開地發錢就像發洪水地肆意私分國有資產的行為,與隱蔽貪污雖然都屬違法,但其社會影響完全不同。公開貪污私分國有資產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毒化社會風氣。
實際上,貪官采取“發錢就像發洪水一樣”的做法,的確產生了包括“緘默效應”在內的連鎖反應。眾人欣喜地接錢之后都會自覺手短,只好充當反腐倡廉戰線上的逃兵和“啞巴”。林顯富貪污腐敗那么多年,竟沒有人舉報,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眾人得了這“洪水”一樣的好福利,就是貪污行為的既得利益者。
貪官依靠利益手段腐蝕了單位里的人、周圍的人,還腐蝕了包括一些領導干部在內的大批“群眾”,于是有了一定的腐敗“基礎”;在這樣一個“牢固”的腐敗環境中,大批貪官和貪官的幫兇結成攻守同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有了這么多同盟軍,只會使貪官的膽子變得更大,讓貪官的黑手伸得更長。
最“高明”的貪官會搞腐敗“基地”,同反腐倡廉陣營搶奪群眾基礎。他們無不妄想通過關系網,建立一個維護他們貪污行為的“大本營”和“根據地”,無論外面有多少不高明的貪官落馬,我自“安全”,我自“逍遙”,我自“巋然不動”。
時代在發展,賄賂在繼續,手段在更新。這張用金錢和各種關系編織起來的關系大網,正逐漸成為抵御反腐利劍的保護傘。所謂拔出蘿卜帶起泥,縱觀反腐敗案例,往往是大貪官倒下一個,小貪官暴露一批。最大的貪官周圍總有一大批小貪官,小貪官的身后一樣跟隨著更大一批瘋狂的小小貪官。他們結成的紐帶和關系網,形成了穩固的“貪污食物鏈”。
四、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下,才華和能力應該是選擇人才的唯一標準,而在“關系風”、“后門風”、“人情風”肆虐下,家里有沒有過硬的關系似乎也成了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能力,在許多時候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評判標準,能力強的人才,是所有單位和團體競相爭奪的目標。但在有些時候,能力卻不能為高素質的人才帶來機遇和崗位。
是什么原因呢?
缺乏關系!
趙剛是上海一所名牌大學的學生,身體健壯,精力充沛。他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總是認真地對待每一項課程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對社會公共活動也總是積極參加,擔任過許多學生職務;在大三的時候,他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大四上半學期,還有半年就要畢業的時候,趙剛面臨著他人生的分水嶺——是選擇考研究生繼續讀書,還是選擇參加工作,加入就業大軍。經過幾天的考慮,趙剛選擇了一條和這兩條路都有區別的路線——參加公務員考試。
經過仔細研究,趙剛認為自己無論在文化課、實踐能力還是政治素養方面,都符合一個優秀公務員的標準,而且去政府機關工作,也可以讓他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況且,成為一名公務員一直是他的理想。
趙剛經過反復斟酌,報考了東南某省的省直民政部門,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民政干部。經過三個月的刻苦復習,趙剛參加了全國公務員考試,在考試中,他發揮得非常好。
等到成績發布的那天,不出趙剛所料,他果然以筆試較高的成績在數千名考生中名列榜首,而這次考試的前四名,都可以參加復試,于是他便在家耐心等待面試通知,誰知道一直等到復試的那一天,通知也沒有來。
趙剛在失望之余,認為可能是因為通知環節出現了失誤而失去了寶貴的復試機會,于是他重整旗鼓,又參加了第二年的公務員考試,報考的單位和上一年一樣。等到考試成績發布之后,他又是第一名,這一次趙剛倒是拿到了復試的通知書。在他的精心準備之下,復試也表現得非常出色,但結果卻和去年一樣,錄取的兩個人里仍然沒有他的名字。
百思不得其解的趙剛托人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前兩年錄取的考生都是家里有點“關系”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在第三年考試前,趙剛也千方百計找好關系,最終以筆試面試雙項第一的成績被錄取,如愿以償地成為了一名民政干部。
屈原曾經說過:“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意思是說類似黃鐘大呂這樣的樂器被毀壞拋棄了,而破碗破罐子卻叫得山響。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下,才華和能力應該是選擇人才的唯一標準,而在“關系風”、“后門風”、“人情風”肆虐的情況下,家里有沒有過硬的關系似乎也成了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即使是一個沒有什么能力的庸才,也可以因為老子或某位親戚身居高位,得以“好風憑借力”,平步青云。用人者不會考慮這個人的綜合素質究竟怎么樣,他看中的只是這個人背后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能為他帶來的好處和能幫他辦成什么事情,而原本應該重視的個人能力,反倒被拋到一旁。因為投資于這樣的關系戶,往往會帶來最快捷、最直接的回報。相反,能力出眾的人才,如果家世平平,也沒有關系為他鋪路,那么他的前景就很令人擔憂,輕則被冷落,重則被橫掃出局。因為他的才華和能力,都需要得到機會才能得以展示,對這樣的人才進行投資,不但投入巨大,而且回報慢,最重要的是,這種利益回報是間接的,不能為用人者帶來最“痛快”最“頂事”的好處,這一用人“理念”,在一些部門中體現得尤其鮮明。
五、損毀合作的腐蝕劑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因為工作建立起了關系,又因為關系損害了集體和自己的最終利益,具體表現為關系鏈兩端的一方,會提出種種出格甚至非分的要求,強求于人,讓人進退兩難,如坐針氈。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因為工作建立起了關系,又因為關系損害了集體和自己的最終利益,具體表現為關系鏈兩端的一方,會提出種種出格甚至非分的要求,強求于人,讓人進退兩難,如坐針氈。
李先生是南方一家大型進出口公司的總經理,他的公司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國內紡織品和小型工藝品的出口上,而這些出口業務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出口配額限制。也就是說,在這些商品中,只有一部分能夠出口,其他的則都要轉為內銷,這就嚴重影響了公司的利潤。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先生開始求助于一家報關公司,在朋友的介紹下,他與報關公司的業務經理王先生認識了。
在接受了李先生一筆數目不菲的“意思”后,王先生果然為李先生的公司增加了出口配額,這過程中的細節,就只有王先生一個人知道了。
此后,逢年過節,李先生都要給王先生送去一大筆錢,此外還有大批的貴重禮物,而王先生對這些禮物,也都一一笑納了。對于這些,李先生毫無怨言,因為有“關系”在,為了這個能辦事的“關系”,花點兒錢來保持聯系,還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2006年1月份,王先生忽然找到李先生,以自家房屋需要裝修為名,向李先生“借”一大筆錢。雖然知道這一“借”是肯定不會有還款之日的,但是為了這層“關系”,李先生還是很痛快地讓出納為王先生提出了這筆款子。
在此后的半年時間內,王先生先后多次找到李先生,以各種名義向他或借或要地索要好處。一次兩次李先生還可以忍受,但時間一長,李先生便覺得無力應付,畢竟自己是商業公司,下面還有一大家子人要吃飯,哪里受得了王先生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
但他又不方便直接回絕,因為王先生確實幫助過他的公司,而且離開了王先生的幫助,他公司的出口配額隨時還會被調整回原來的水平,這樣的話損失將更加巨大。但是一想到王先生伸手要錢時那貪婪的嘴臉,李先生就覺得如坐針氈。
在這個案例中,李先生是為關系所累的典型。
的確,在前面幾節中我們了解到,關系可以使人升官,可以使人發財,關系可以使人分到房子,晉升職稱,獲得出國的機會,找到工作,甚至是獲得幾張生二胎的許可證,滿足其多生孩子的愿望。但關系同樣會讓人墮入無底深淵,除了那些因為貪欲而被繩之以法的貪官以外,關系還會讓許多人背上難以還清的“人情債”。
我們說過,關系的維護是需要雙方用利益來進行交換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說法,當這種變相的腐敗之風滲透到關系哲學中后,這種“以泉報水”的說法就會演變成“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的庸俗哲學。
受人家的幫助越多,拿人家的禮物越多,收人家的錢財越多,那么他欠下的人情債就會越厚,而償還這筆人情債則需要百倍的回報,有權者用權,有錢者用錢,許多人鋌而走險,許多高官直落馬下,都是因為這個人情債。
這種異化的人情和關系,已經嚴重影響了現代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成為危害社會肌體健康的一顆大毒瘤,對它進行有效的治療,從思想上根除關系哲學的影響,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