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與人共享
有個小伙子注意到陽臺上他種的一盆迎春長長的枝條日漸向樓下伸展,就決定把它們拉上來固定好。但就在動手前,他打消了這個念頭,他覺得這樣做太小氣。所以迎春很快就將一簾秀色掛在了樓下陽臺。轉眼是翌年春天,小伙子驚奇地發現一枝葡萄蔓攀上了他的陽臺,俯身去看,卻見一張美艷的臉仰起來沖他微笑。原來,樓下人家感激小伙子的饋贈,作為回報,就種了棵葡萄讓它攀上來……一來二去,樓上樓下就熟了。就在葡萄第二次成熟的時候,小伙子與樓下人家的女兒收獲了他們成熟的愛情。
讀了這個美麗的故事,我心里滿是欣慰與感動。小伙子只是放手之間給別人送去了一簾綠色,卻收獲了意想不到的真誠和好運。
感慨之余,想起另一件事。有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后在一家工廠做事,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許多職工面臨下崗,這位朋友業務一直很出色,可就在那時,他主動替一位死了妻子、一個人撫養孩子照顧老人的工人下了崗。在他艱難地熬過兩年時光之后,情況有了轉機,工廠被一位到當地投資的華僑企業家承包了。老人得知朋友的義舉后,贊嘆不已,就讓他坐上了總經理助理的交椅。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盡管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但現實主活中,我們仍只是樂于獲取,樂于牢牢抓住已有的一切,卻不肯輕易付出。
感悟:
受人滴水恩,必當涌泉報,能夠付出一點,不管有沒有回報,都是美好品質的外現,這種精神的缺乏,恰是世事無情,冷漠的開端。
15.被遺忘的愛
某市一家幼兒園公開招聘園長,由于待遇極優厚,一時間報名者眾,其中甚至包括專攻幼兒心理的女研究生和多名早已有了職業和穩定收入的女大學生,但經過考試,最終被錄取的卻不是他們,而是一個扎著小辮兒的極文靜的姑娘——她叫石芳,但她的學歷并不高。
請看最后一輪面試吧!面試試場在二樓,樓梯拐角處有個臟兮兮的小男孩兒,拖著鼻涕,正站在那里淚汪汪地等著什么,當眾多的應聘者穿過長長的樓梯去面試時,只有石芳一個停了下來,她不僅掏出手帕給孩子擦了擦鼻涕,還親切地說了一句:“小弟弟別哭,是不是找不著媽媽了?別哭,等我一會兒,姐姐去去就來,帶你找媽媽!’,
請再注意后來的情節:面試之后,眾多的應聘者都匆匆下樓,視若無睹,惟有石芳把臟兮兮的小男該抱了起來,那么親切地哄他,那么認真地給他唱歌,那么投入地給他講故事——而這一切,被早已架設好的錄像機全都錄了下來!
天!應聘者誰也沒有發現,這個小男孩兒,原來是幼兒園方面專門安排的!
自然,當園方宣布被錄用者是石芳并播放了剛才的錄像時,所有的報考者都羞愧地低下了頭——她們顯然已恍然大悟,自己被淘汰乃是一種必然!因為她們盡管知識淵博修養深厚,卻恰恰缺少了一種叫做“愛”的東西。
感悟:
學歷和知識不能決定一切,尤其是對于孩子,愛和關心勝過一切,應聘者們大都沖著待遇而來,愛往往是最容易被忘記的。
16.心靈測試
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戶人家在搬家的時候,發現雜物堆中有兩只老鼠。大家齊聲喊打,但卻又突然住了手——人們發現那兩只老鼠有些異樣,其中一只老鼠咬住了另一只老鼠的尾巴,它們像手拉手橫穿馬路的孩子那樣,大搖大擺地進行“戰略轉移”。這時候,有人喊了一聲:“快看后面那只老鼠——是個瞎子!”大家定睛望去,可不是嘛,后面那只老鼠的頭部鼓著個瘤子似的東西,兩只眼睛被擋了個嚴實。大家輕嘆著,一瞬間就明白了眼前發生的一切——大禍臨頭,那只健全的老鼠不忍丟下可憐的同伴,就把自己的尾巴送到同伴的嘴里,導引它脫離險境。看著這悲壯的一幕,人們的心倏地軟了,大家不約而同地讓出一條通道。
朋友的故事講完了。最后,她很認真地對我說:“每次講完這個故事,我都忍不住讓聽故事的人猜猜這兩只老鼠可能是什么關系——你也試著說說看。”
我沉吟了片刻,說:“你一定聽到過許多諸如夫妻關系、母子關系的猜測,可是我寧愿相信這兩只老鼠沒關系。”
朋友莞爾,說:“猜夫妻關系的有一顆銀子般的心,猜母子關系的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猜沒有關系的有一顆鉆石般的心。”
感悟:
俗語說,十年修得同船渡,人與人之間,認識也好,陌生也好,既然同時為人,就是一種緣份,自然也要同舟共濟,風雨同行。別太計較得與失,那才不愧來世一遭吧。
17.心中的陽光
請聽一個美麗的故事。
一次,幾個淘氣的小男孩兒想為難為難達爾文,就故意把螞蚱的腿、螳螂的頭、蜻蜓的翅膀和知了的肚子拼接在一起,然后“一本正經”地問達爾文:“先生,您知道這叫什么蟲嗎?”達爾文一看就明白,此“蟲”是四種昆蟲的組合,如點穿它的“身份”將會使孩子們大失所望,如回答“不知道”又會使孩子們因滿足而得意,于是故作驚訝地問了一句:“天!我的孩子,你們捉住它的時候,它是不是正在嗡嗡地叫?”孩子們回答:“是的。”達爾文馬上笑笑:“那就對了,它叫嗡嗡蟲。”——孩子們聽了,不由得暗暗叫苦,但也深切地感到面前的科學家親切無比。
真佩服達爾文,心中居然有那么多的陽光——自然,誰心中有陽光,誰也就會使孩子們感到格外溫暖。
于是想起另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曾經問過爺爺:“您有花皮球嗎?”爺爺說:“沒有。”不料孩子并不滿足,而是一口氣把這個問題問了四遍。爺爺挺納悶兒,于是,在連續回答了四次后反問了一句:“你為什么老問這個?”孩子說:“我喜歡聽您說‘沒有’。”“為什么?”“因為,在您說‘沒有’時,胡子一翹一翹的特別好看。”
平心而論,故事中的孩子的確有點強詞奪理,但爺爺卻偏偏因此笑得像一朵花——不為別的,就為小孫子的這個“希望”。
這就叫溫暖!
還有一個真人真事。
是在美國,曾有個小女孩兒給林肯寫信,希望他留起胡子,林肯極認真地讀了這封信,不僅立刻回了信,還真的留起了胡子。
這也叫溫暖。
難道不是嗎?
也許我們的確無法弄清楚林肯總統究竟為什么會突然留起胡子,但卻可以認定,他及時給孩子回信的行為就是一種溫暖。
感悟:
童心不可欺,孩子們追求的是最簡單的快樂,沒有任何雜念,滿足了他們,才會覺得自己也快樂。
18.先爬出來的小龜
七個旅行者和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到達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那個海島上有許多太平洋綠海龜用來孵化小龜的巢穴,他們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太平洋綠龜的體重約150公斤左右,幼龜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間離巢而出,爭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便可能成為鷹等食肉鳥的食物。
那天上島時,已近黃昏,他們很快就發現一處大龜巢,突然,一只幼龜率先把頭探出巢穴,卻又欲出而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躑躅不前時,一只鷹突兀而來,它用尖嘴啄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旅行者們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問向導:“你得想想辦法啊!”向導卻若無其事地答:“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
向導的冷淡,招來了旅行者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喚。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小龜,把它引向大海。
然而接著發生的事卻使他們極為震驚——向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那只原來是龜群“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會返回龜巢。現在做偵察的幼龜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于是爭先恐后地結伴而行。
沙灘上無遮無擋,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它們確實可以飽餐一頓了。
“天啊!”有個旅行者說“看我們做了些什么!”
這時,數十只幼龜已成了鷹、海鷗的口中之物,向導趕緊脫下頭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數十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旅行者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看著數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旅行者們都低垂著頭,向導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人類,這些海龜根本不會受到危害。”
感悟:
不要槍打出頭鳥,有時犧牲就是為了保全更多,這個故事里的人們只知道人類可以拯救一要,到后來只不過是自作聰明,誤了海龜們的大事。
19.盲人帶路
一天早晨,倫敦城大霧彌漫,一片灰蒙蒙,要看清楚一兩英尺遠的地方都十分困難。公共汽車、小轎車和出租車無法行駛,被迫停在路邊。大街上,人們只好在大霧中慢慢地步行。
史密斯要去學院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必須準時趕到那里。他心急如燎,只好摸索著往前走,沒有過多久就像其他一些行人一樣迷路了。
就在這時,史密期遇到了一個熱心腸的人,對方主動地問他有何困難,需要什么幫助,并介紹說自己名叫鮑勃。在得知史密斯有急事后,鮑勃自告奮勇地替他帶路。就這樣,他們倆寸步不離地穿行在濃霧之中。雖然街上能見度很低,但鮑勃卻毫不費力地走著。他領著史密斯走過一條巷子,接著拐進一條大街,然后通過一個廣場,只用了半個小時就到了學院。
史密斯十分高興,但弄不明白這位好心人為什么這樣輕車熟路。“鮑勃先生,真是太感謝您了!”他隨即問道,“在這樣的大霧里,您是怎樣找到路的?”
“先生,再大的霧也難不住我,我是一個盲人。”鮑勃說。
感悟:
習慣成自然,再遠的路,再難的旅途也難不倒久經風霜的旅行者。
20.依舊是20美元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里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畫對會議室里的200多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只只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后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
他又說:“那么,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么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腳,并且用腳碾它。爾后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臟又皺。“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并沒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
感悟:
人生路上的曲折、坎坷,經常搞得我們身心疲憊,甚至體無完膚,喪失斗志,但無論什么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都需牢記,我們是人,我們有能力改變現狀,東山再起——這就是人的價值所在。
21.泥濘留痕
鑒真和尚剛剛剃度遁入空門時,寺里的住持讓他做了寺里誰都不愿做的行腳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鑒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芒鞋。住持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么一堆破芒鞋做什么?”
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一雙芒鞋都穿不破,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么多的鞋子,我是不是該為廟里節省些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說:“昨天夜里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于剛下過雨,路面泥濘不堪。
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說:“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說:“我當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
住持捻須一笑:“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鑒真說:“當然。”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昨天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又笑笑說:“今天我倆在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鑒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聽了,微笑著拍拍鑒真的肩說:“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世上蕓蕓眾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不經風不沐雨,沒有起也沒有伏,就像一雙腳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腳步抬起,什么也沒有留下、而那些經風沐雨的人,他們在苦難中跋涉不停,就像一雙腳行走在泥濘里,他們走遠了,但腳印卻印證著他們行走的價值。”
鑒真慚愧地低下了頭。
感悟:
只有走過風雨荊棘,才會真正體會自己的價值,才會筑造輝煌人生,坦途上走的人雖也有成功,但卻體會不到風雨之后風彩虹的那份壯觀心情。
22.傾聽也是一種動聽的語言
這是自然食品公司H先生的經驗之談。雖然自然食品已風行好長一段時間,但一般家庭對此產品仍認識不清,都不敢貿然購買這種產品,使得H先生的業績始終不見好轉。
一天,H先生還是一如往常,把蘆薈精的功能、效用告訴顧客,對方同樣表示沒有多大興趣。H先生自己嘀咕:“今天又無功而返了。”準備向對方告辭,突然看到陽臺上擺著一盆美麗的盆栽,上面種著紫色的植物。H先生于是請教對方說:
“好漂亮的盆栽啊!平常似乎很少見到。”
“確實很罕見。這種植物叫嘉德里亞,屬于蘭花的一種。它的美,在于那種優雅的風情。”
“的確如此。會不會很貴呢?”
“很昂貴。這盆盆栽就要800元呢!”
“什么?800元……”
H先生心里想:“蘆薈精也是800元,大概有希望成交。”于是慢慢把話題轉人重點:“每天都要澆水嗎?”
“是的,每天都很細心養育。”
“那么,這盆花也算是家中一份子嘍?”
這位家庭主婦覺得H先生真是有心人,于是開始傾囊傳授所有關于蘭花的學問,而H先生也聚精會神地聽。
一刻鐘以后,H先生很自然地把剛才心里所想的事情提出來:
“太太,您這么喜歡蘭花,您一定對植物很有研究,您是一個高雅的人。同時您肯定也知道,植物帶給人類的種種好處。帶給您溫馨、健康和喜悅。那么我們的自然食品正是從植物里提取的精華,是純粹的綠色食品。太太,今天就當作買一盆蘭花把自然食品買下來吧!”
結果太太竟爽快地答應下來。她一邊打開錢包,一邊還說道:
“即使我丈夫,也不愿聽我嘀嘀咕咕講這么多;而你卻愿意聽我說,甚至能夠理解我這番話。希望改天再來聽我談蘭花,好嗎?”
這一天,H先生算是大開眼界了。
感悟:
傾聽是一種藝術,是無聲的語言,對于習慣向別人展示自我的現代人來說,傾聽已被人遺忘很久,那么,把它拾起來吧,記住,此時無聲勝有聲。
23.螞蟻的救助
夏天的一個午后,我給放在陽臺上的幾盆花木澆水。在澆石榴時,看到有幾只黃螞蟻浮在水面掙扎著,我知道,螞蟻雖不會游泳,但它們是些生命力極強的小生靈。我沒有對它們實施救援,因為花盆中的水幾分鐘后就會滲下去,螞蟻們就可以自由著陸了,決無生命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