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決定生活
- 你要的幸福,藏在你不愿做出的選擇里
- 崔熙哲編著
- 1745字
- 2015-06-04 00:08:32
中國有句話說: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為就必有所不為,而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區別就在于所為所不為的不同取向。
在公司中,往往會有這種情況:有的員工東學一點,西學一點,忙碌一生也沒有什么專長,甚至一件事也沒做成。一個人的時間、能力和可利用資源都非常有限,絕不可能做到精通于職業的各個領域。
有這樣一則寓言:場院上,一頭毛驢要吃草。毛驢左右兩邊各放著一堆青草,豈料,毛驢犯了難,是先吃這一堆,還是先吃那一堆呢?最終毛驢在猶豫不決中餓死了。
《聊齋志異》中的一則故事更是耐人尋味:兩個牧童進深山,入狼窩,發現兩只小狼崽。他倆各抱一只,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只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這樣,老狼不停地奔波于兩樹之間,終于累得氣絕身亡。
驢餓死,狼累死,其原因是共同的:不會選擇。人不也一樣?一個人一生中的每時每刻,其實都在選擇中度過。有人這樣說:品味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于做出選擇,最大的痛苦也莫過于做出選擇,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選擇,選擇決定生活。
要做到兩全其美往往是很難的事情,要選擇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抓住重點,學會“不為”。其實人最犯難的并不是選擇,而是不知怎樣選擇才好,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招——“不為”。事事都要為,就意味著不選擇!想想,不是嗎?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想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
于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里遜的實驗室去做。
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以至于當時實驗室里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面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后再回復您。”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用橡皮泥捏了一只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最終于1957年10月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為”,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它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只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老園丁習慣把樹上一些能開花結果的枝條剪去,使樹木更快地茁壯成長,讓以后的果實結得更加飽滿。如果保留這些枝條,那么將來水果的產量肯定要大大減少。一些有經驗的花匠也習慣把許多快要綻開的花蕾剪去。剪去大部分花蕾后,可以使花木所有的養分都集中在其余的少數花蕾上,而這些花蕾就可以成為那種精神飽滿的奇葩。
做人也要像做花匠一樣,在人生的旅程中找準發展的重點,將分散精力的瑣事統統甩掉,只有這樣才能集中精力,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美國內戰期間,統率南方軍隊的羅伯特·李畢業于西點軍校,他曾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你想成為真正的將軍,就一定要歸置那些雜亂無章的念頭,要大膽地舉起剪刀,把所有平凡無奇、毫無把握的愿望完全剪去。”
沒有選擇,什么都想得到,你就只能是生活的侏儒。要想獲得某種超常的發揮,你就必須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把許多枝枝蔓蔓的事情果斷刪去,惟有如此,方能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