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簡單才能從容
- 哈佛最神奇的幸福、情商、財商課
- 李秀霞編著
- 7356字
- 2015-06-04 18:26:00
做喜歡做的事,愛喜歡愛的人
人生最快樂、最容易取得成功的,莫過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如果你問那些正當事業得意的人:“為什么你認為你目前的事業頗為成功?”很多人都會回答:“因為我現在從事的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孫虹的成功就表明了“興趣與自決”的重要性。孫虹有兩個公共衛生行政高等學位,父親是內科醫生,父母希望她往這方面追求成就,并幫助她付教育費用。
依所有的外在條件衡量,孫虹相當成功,她目前在公共衛生行政方面擔任重要的主管職位,可是內心很不滿足。工作上不斷與別人發生沖突,更為重要的是,選擇醫學界本非其所愿,而是不愿違逆父母的意志的一種選擇。
于是她想換工作,但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了。她想改變,可是怎么改?為此,她去找專家咨詢。專家針對她已四十歲,內心對從一個基礎穩固的行業轉換至未知的行業非常害怕的情況,向她保證,雖然她可能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去改變,可是一定做得到。針對她果斷、獨立自主、外向、有冒險精神、意志堅定、自信、想象力豐富、智慧高超、獨當一面的特性,目前的職位顯然和她的個性不合。專家對她說:“我想,做生意很適合你,私人企業很喜歡獨立自主的人,個性合適最重要,你對服務人群很有興趣,不過可以換另一種方式。”
孫虹也認為如此,所以她先找到一家政府跟民間基金支持的機構,專門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家庭保健和育護的服務,后來孫虹覺得她的上司有問題,因而工作興致全無。同時,她發現自己對清潔方面的事十分感興趣,因而決定投身于清潔工作,盡管她父親極力反對。
她先是選了十家大小不同的清潔公司,有些是大型的,專做辦公大樓的生意,有些是中型的,大小客戶都有。她還選了她住的小城里幾家獨資經營的公司,其中一家老板是位年紀稍大,聲譽頗佳的男士。
與這位年老老板的談話改變了孫虹的一生。這位年老老板——獨資經營清潔公司的老板對孫虹的經歷和興趣印象深刻,他告訴她一直找不到肯苦干有毅力的助手,提到自己很快就要退休,也許該把清潔公司當一個兼職,而他的清潔公司好到顧客多得應接不暇。這位年老的老板要跟孫虹再見一次面,同時介紹她看幾篇文章。
一年以后,她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從這位先生手上買下清潔公司,這位先生一直擔任顧問,等到整個公司完全移交成功才離開。6個月后,她又下買下另外兩家。第二年,她的個人凈收入已經高達四萬美金,更重要的是她主宰了自己的生活,大小決定一手包辦。她學著度過經營小企業必須克服的波折困難和冒險時必須體驗的焦慮恐懼。
孫虹的經歷,無疑對所謂的“成功”給予了一個詮釋,那就是她所追尋的,是一份可以應用自身的才能、可以給予自己刺激和報償的工作。
像孫虹這樣的人,就是全憑自己尋找機會,自己“擲下骰子”去尋求目標。用術語來形容,此種人是屬于“掌握”自己生涯的人。在他們看來,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感興趣的事就是在浪費生命。
漢德·泰萊是紐約曼哈頓區的一位神父。一天,教區醫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請去主持臨終前的懺悔。
他到醫院后聽到了這樣一段話:“仁慈的上帝!我喜歡唱歌,音樂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國。作為一名黑人,我實現了這個愿望,我沒有什么要懺悔的。現在我只想說,感謝您,您讓我愉快地度過了一生,并讓我用歌聲養活了我的6個孩子。現在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但死而無憾。仁慈的神父,現在我只想請您轉告我的孩子,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吧,他們的父親會為他們驕傲的。”
一個流浪歌手臨終時能說出這樣的話,讓泰萊神父感到非常吃驚,因為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當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處,把頭上的帽子放在地上,然后開始唱歌。40年來,他如癡如醉,用他蒼涼的西部歌曲感染了他的聽眾,從而換取那份他應得的報酬。黑人的話讓神父想起5年前曾主持過的一次臨終懺悔。那是位富翁,他的懺悔竟然和這位黑人流浪漢差不多。
他對神父說:“我喜歡賽車,我從小研究它們、改進它們、經營它們,一輩子都沒離開過它們。這種愛好與工作難分、閑暇與興趣結合的生活,讓我非常滿意,并且從中還賺了大筆的錢,我沒有什么要懺悔的。”
白天的經歷和對那位富翁的回憶,讓泰萊神父陷入思索。當晚,他給報社去了一封信。信里寫道:“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才不會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許做到兩條就夠了。第一條,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第二條,想辦法從中賺到錢。”后來,泰萊神父的這兩條準則,被許多美國人信奉為生活的信條。由此可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生活才會開心快樂;如果又能想辦法從中賺到錢,獲得一定的經濟保障,用來維持生活,養家糊口,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能實現這兩條的話,可謂物質和精神雙豐收了。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盡一切可能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吧!做喜歡做的事,愛喜歡愛的人。
虛榮是一時之艷,不要做無果之花
四月的洛陽城,開滿了雍容華貴的牡丹,四面八方的人們紛至沓來,只可惜,花開花落,終究擺脫不了一歲枯榮的命運。人們的虛榮正如那一時的爭艷,忘我地享受著眾人的目光,過后將是無盡的冷遇。
花開到荼靡,就會影響之后果實的生長,甚至成為無果之花。虛榮豈不同樣如此?在花開之后卻沒有果實作為回報,繁華過后卻沒有留住幸福。
還記得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那篇《項鏈》嗎?
瑪蒂爾德為了在舞會上讓自我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于是向富貴的朋友借了一條“價值不菲”的項鏈作為裝飾。她成功了,在舞會上她成為全場的焦點,大放異彩。然而大喜之后的大悲卻讓她始料未及,項鏈在舞會過后丟失了。瑪蒂爾德用盡了余生的精力,她只是為了償還朋友的這條項鏈。誰知命運弄人,原來這“價值不菲”的項鏈居然是假的。在弄清事實之后,瑪蒂爾德也已年老滄桑。
莫泊桑用他那短小精悍的文章告誡人們虛榮心的可怕,它就像蛀蟲一樣侵蝕著人們的身心。很多年輕貌美的女性,讓自己的青春敗落在衣著的鮮亮之中。她們沒有身心的修養,沒有文化的充實,沒有靈魂的洗滌……有的只是光鮮亮麗的外表,就像那開放的牡丹,在沒落之后卻沒有任何收獲。這樣的女性在容顏漸失之后又有什么收獲呢,能收獲到想要的幸福嗎?虛榮的心態帶給自己一時的光彩,卻讓自我喪失了一世的幸福。
在一個由鳥兒建立起的王國里,每只小鳥都認為自己比其他鳥兒漂亮,它們也常常因此而爭吵不休。一天,上帝由于受不了這樣的吵鬧,于是就宣布:“我要在你們中間選出一只最美麗的作為鳥王!在此之后不得有任何一只鳥兒再為美麗而喋喋不休!”
小鳥們為了爭奪王冠而修整著自己的羽毛,直到打扮得漂亮為止。這時候,在河邊徘徊的烏鴉也想要坐上鳥王的寶座。于是它撿起了其他鳥兒落下的羽毛,然后插在了自己身上。等到美麗的羽毛插滿了全身之后,烏鴉探著頭往河里一看:“天哪!我居然也變成一只美麗的小鳥啦!”
選舉的日子終于來臨。在諸種鳥兒之中,烏鴉顯然格外引人注目。上帝問烏鴉:“你是什么鳥類啊?竟然如此之漂亮,我決定封你為王。”烏鴉聽到這句話后興奮不已。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鳥群中發出了異議。一只鳥發現烏鴉的身上插著自己的羽毛,于是就上前將其拔下。之后又有其他的鳥兒接連地從烏鴉身上拔下了自己的羽毛。到最后,烏鴉全身又是一片漆黑。烏鴉羞愧無比,匆忙地躲進樹叢中去了。
本來想要炫耀自我,結果卻失了身份。烏鴉在無趣之中現了原形,最終成了整個鳥王國的笑柄。就像烏鴉身上的彩色羽毛一樣,虛榮也是其他人的驕傲,一旦被暴露,丟失的不僅是外表,而且是自我的尊嚴。
與其為了虛榮而注重于外表的修飾,還不如潛下心來充實自我的心態。讓陽光的心態把虛榮心趕走。
偉大的寓言家伊索就說過:“向往虛構的利益,往往是喪失現存的幸福。”在企望不可能的盡善盡美的同時,人們反而會失去本可得到的美好的東西。花開是美麗的,但是過于盛艷很可能就會一無所有。生活中的我們當然也不能為了博得他人一時的贊美而丟失了精神中最可貴的真摯,不能讓虛榮占了上風,丟掉了陽光般溫暖的幸福。
跟自己賽跑,少和別人比較
生活中有些人羨慕那些明星、名人,日日淹沒在鮮花和掌聲中,名利雙收,以為世間苦痛都與他們無緣。這是羨慕別人的盲區,也是一些人老是羨慕別人光鮮處的原因。事實上,走進明星、名人的生活,他們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名導謝晉的兒子是弱智,美國前總統里根曾幾度風光,晚年卻備受不孝逆子的敲詐、虐待,戴安娜如果沒有魂斷天涯,幾乎無人知道她與查爾斯王子那場“經典愛情”竟是那般糟糕……
俗話說:“人生失意無南北。”宮殿里也會有悲慟,茅屋里同樣也會有笑聲。
只是,平時生活中無論是別人展示的,還是我們關注的,總是風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這就像女人的臉,出門的時候個個都描眉畫眼,涂脂抹粉,光艷亮麗,這全都是給別人看的。回到家后,一個個都素面朝天,這就難怪男人們感嘆:“老婆還是別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圍城,就會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有許多我們一直很在意的東西,較之別人,根本就沒有什么可比性。
有位哲人說過:“與他人比是懦夫的行為,與自己比是英雄。”這句話乍一聽不好理解,但細細品味,卻也有它的道理。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費在和別人對比上,應該跟自己的心靈賽跑。那些老與別人攀比的人,他們心靈的空間擠滿了太多的負累,從而無法欣賞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
其實,我們不必對自己太苛求,我們又怎么知道別人一定比自己好?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令人羨慕的東西,也有自己缺憾的東西,沒有一個人能擁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內心感覺。那些持有平常心態的人也許在生活中物質的享受并不比任何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覺得自己好而已。
所以,要懂得欣賞自己的生活,要用“跟自己的心靈賽跑,少和別人比較”的平常心態來面對生活。如果我們愿意放下身段,觀摩別人表現杰出的地方,從對方的表現看出成功的端倪,收獲最多的,其實還是自己。
自性是第四個妻子,為自己而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性,也就是自己的本心。南懷瑾大師說,真正的這個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這個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須要無我才能達到。當你修正到一個無我的境界,就得到一個智慧,就是唯識中所講的平等性智。無我就無人,無人就無他,無眾生相,無煩惱,無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無眾生之相。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富商娶了四個妻子:第一個妻子伶俐可愛,整天作陪,寸步不離;第二個妻子是搶來的,長得如花似玉,很美麗;第三個妻子沉溺于生活瑣事,讓他過著安定的生活;第四個妻子工作勤奮,東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記了她的存在。
有一天,商人就要去世了,為了測驗一下哪位妻子是真心對自己的,他決定考驗一下四位妻子,于是商人把四位妻子叫到面前,對她們說:“我就要死了,你們平常都說對我好,如今誰愿意和我一起去陰間遠行呢?”
第一個妻子說:“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呢。”
第二個妻子說:“我是被你搶來的,本來就不情愿,我才不去呢!”
第三個妻子說:盡管我是你的妻子,可我不愿受風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個妻子說:“既然我是你的妻子,無論你到哪里去我都跟著你。”
于是,商人欣慰地點點頭,與世長辭了。
佛祖接著解釋說:“各位,這位商人就是你們自己。第一位妻子是指肉體,死后是要與自己分開的;第二位妻子是指財產,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第三位妻子就是指你自己的妻子,活著時兩人相依為命,死后還是要分道揚鑣;第四個妻子是指你的自性。人們時常忘記她的存在,但她卻永遠陪伴著你。”
是的,世間眾生總是智慧顛倒,珍愛前三個妻子,而冷落第四個妻子,其實,真正能和你永遠在一起的,只有第四個妻子——你的自性。一個人要想真正看清自己,就有必要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那第四個妻子才是你需要真正去看清的呀。
有一次,石屋禪師和一個偶遇的青年男子結伴同行,天黑了,那個男子邀請禪師去他家過夜,對禪師說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過夜,明日一早再行趕路?”
禪師向他道謝,與他一同來到了他家。半夜的時候,禪師聽見有人躡手躡腳地來到了他的屋子里,禪師大喝一聲:“誰?”
那人被嚇得跪在地上,禪師揭去他臉上蒙著的黑布一看,原來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來你留我過夜是為了錢財!我一個和尚能有多少錢!你要干就去干大買賣!”
那男子說道:“原來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買賣嗎?”他的態度是那么懇切、那么虔誠。
禪師看他這樣,慢騰騰地說道:“可惜呀!你放著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不去學,卻來做這樣的小買賣。這種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你想要嗎?”
“這種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在哪里?”
禪師突然緊緊抓住男子的衣襟,厲聲喝道:“它就在你的懷里,你卻不知道,身懷寶藏卻自甘墮落,枉費了父母給你的身子!”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這個人從此改邪歸正,拜石屋禪師為師,后來成為一名著名的禪僧。
每一個人在他的生命之中,總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是那個始終伴隨你的,就是你的自性,所以,生活中的我們不應該忘記自性的存在,而應該好好保存自己的自性,充分發揮自性的作用,為自己而活,這樣才能擁有一個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生。
放下“身份”,讓自己有路走
人的“身份”是一種“自我認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這種“自我認同”也是一種“自我限制”,也就是說:“因為我是這種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種事。”而自我認同越強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厲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她的貧窮女同桌吃飯,博士不愿意當基層業務員,高級主管不愿意主動去找下級職員,知識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識”的工作……他們認為,如果那樣做,就有損他的身份和面子。
其實這種“身份”只會讓人路越走越窄,不是說有“身份”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們相信,在非常時刻,如果還放不下身份,那么只會讓自己無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當業務員,那只有挨餓;如果能放下身份,那么路就越走越寬。
有一位研究生,在校時成績很好,大家都很看好他,認為他必將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后來,他是有了成就,但既不是高官也不是老總,而是賣米線賣出了成就。
原來他是在畢業后不久,得知家鄉附近的夜市有一個過橋米線的小攤要轉讓,他那時還沒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錢,把它買了下來。因為他對烹飪很有興趣,便自己當老板,賣起米線來。他的研究生身份曾招來很多不以為然的眼光,但卻也為他招來不少生意。他自己倒從未對自己學非所用及高學低用產生過懷疑。
現在,他還在賣米線,但也搞投資,錢賺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要放下身份,不要被面子所左右。”這是那位同學的口頭禪和座右銘:“放下身份,路會越走越寬。”
那位同學如果不去賣米線或許也會很有成就,但無論如何,他能放下研究生的身份,還是很令人佩服的。你不必學他非得去做類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時候,實在也要有他的勇氣。
你如果想在社會上走出一條路來,那么就要放下身份,也就是:放下你的學歷、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和面子,讓自己回歸到一個普通人,甚至要比普通人更為謙虛。同時,也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批評,做你認為值得做的事,走你認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份”比放不下身份的人在競爭上多了幾個優勢:
能放下身份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彈性,不會有刻板的觀念,而能吸收各種資訊,形成一個龐大而多樣的資訊庫,這將是他的本錢。
能放下身份的人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好機會,也能比別人抓到更多的機會,因為他沒有身份的顧慮。
做自己的伯樂,你才能取得成功
這個世界上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求,所以不要總是指望被別人發現,關鍵是你要自己發現自己!做自己的伯樂,你才能取得成功。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給總理李光耀打了一份報告,大意是說:“我們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國有長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幾米高的海浪。我們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什么名勝古跡都沒有。要發展旅游事業,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李光耀看過報告后非常氣憤。
據說他在報告上批了這一行字。“你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陽光,陽光就夠了!”
后來,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種花植草,在很短的時間里,發展成世界上著名的“花園城市”。連續多年,旅游收入名列全亞洲第三位。
造物主給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東西,確實都不是太多。就拿我們身邊知道的來說,它僅給杭州一個西湖,僅給曲阜一個孔子。就個人而言,它給每個人的東西同樣也少之又少,它只給了牛頓一只蘋果,并且還是擲過去的;它只給了迪斯尼一只老鼠,這只老鼠并且是在迪斯尼自己連一塊面包都吃不上的時候到達的。
造物主的饋贈雖然少得可憐,但它是酵母。只要你是位有心人,你會驚喜地發現上帝的饋贈是多么豐厚。聰明的江南人利用西湖把杭州變成了天堂;智慧的北方人則利用孔子把曲阜變成了圣城。
你雖然沒有別人英俊瀟灑,但你可能身強體壯;你雖然不會琴棋書畫,但你可能思維敏捷、邏輯清晰……上帝不會給人全部,但他絕對不會虧待你,所以你一定要做自己的伯樂,發掘自己的潛能。
有一個探險家,他走進了非洲的荒野中。他隨身帶了一些不怎么值錢的小裝飾品,打算送給當地的土著人。在這些東西當中,有兩面真人大小的鏡子。他把這兩面鏡子靠著兩棵樹放好,然后就坐下來和他的手下人談論有關探險的情況。這時候探險家注意到有個土著人手里拿著長矛正在向鏡子走過來,當他向鏡子里望去的時候,他看見了自己的影子,于是開始向鏡子里的對手刺去,好像它真的是個土著人一樣,假裝要殺了他。當然,他打碎了這面鏡子。這時候,探險家向這個土著人走去,問他為什么要打碎鏡子。這個土著人回答說:“他要殺我,我就先殺了他。”探險家向土著人解釋說,鏡子不是用來干這個的,并領他走到第二面鏡子那邊去。他對土著人解釋說:“看,鏡子是這樣一個東西:通過它,你可以看到你的頭發有沒有梳直,你臉上的油彩涂得是否合適,你的胸部多么健壯,你的肌肉多么發達。”土著人回答說:“噢,我不知道。”
成千上萬的人都這樣,他們的情形和這個土著人差不多。他們窮其一生和生活作戰。在生命的每個轉折點上,他們都以為會有一場戰斗,而情況最終也確實是這樣。他們預計會有敵人,而他們確實遇到了敵人。他們預計困難會接踵而至,而事情也恰好就是這樣。“如果事情不是這樣,那么它就是那樣……總會發生點什么。”對于成千上萬的沒有能夠認識到這種巨大的力量的人來說,事情過去是這樣,將來也還會是這樣。成千上萬的人繼續過著平淡、普通、痛苦的生活,因為這種巨大的力量從他們身邊悄悄溜走了,他們就再也抓不住它了。生活中的你絕對不要像土著人那樣,窮其一生都不能發現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