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誰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與挫折。有些人碰到一丁點兒困苦,就以為自己是到了萬劫不復的悲慘境地。于是,開始不停地抱怨。他們羨慕別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一馬平川,而自己卻是世界上最不幸、最痛苦的人!其實,羨慕不應成為自怨自艾的開始,相反,積極地改變現實、完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第4節放下煩惱事,推開幸福門
英國歷史上有一位首相勞合·喬治,有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去散步,每走過一道門,他都要小心翼翼地把它關好。朋友說:“你用不著關這些門呀。”他說:“我這一輩子都在關閉我身后的門。當我關門時,過去的事也被關在后面了,然后重新開始,向前邁進。”煩惱也是一樣。你必須學會自己為自己解套。你的心就那么大,裝了煩惱就盛不下快樂了,自然就容易缺失幸福感。只要將煩惱關在時間的大門之外,它們自然不會再騷擾我們的心靈,進而快樂與幸福才有可能住進我們的心田。
真正的神通,是把煩惱弄通
提到“煩惱”,相信很多人都有親身體驗。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時常為一些瑣事而陷入煩惱之中。可是,如果說要用明白的語言來談談煩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許沒有幾個人可以說得清楚。有心理學家調查研究發現,就算是語言修養很高的煩惱者,讓他說清楚煩惱是什么也是很難的。
盡管人們很難說清楚“煩惱為何物”,但多數人都一致認為煩惱有這樣一些特點:
煩惱總是包含著人們的一些主觀想象與猜測。想象中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真實的,然而想象所招惹來的煩惱卻是真實的;
煩惱總是包含著人們的一些理性推斷,有時候,這種推斷還會讓人對猜測深信不疑;
煩惱之事數量頗多,隨時隨刻都有可能發生,逃不開,躲不掉,總是讓人不順心、不如意,放在心中自己難受,想發泄出來卻不知從何道起。
煩惱讓人的注意力聚集在煩惱本身上,一旦被煩惱纏住,脫身就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有時明知道不該如此言行,卻還是難以控制住自己。
所以,心理學家由此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人的情緒不是由于某一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因為當事人對事件所做出的認識和評價是悲觀的,進而形成了某種信念,最終導致了負面情緒的產生。換句話說,煩惱的根源在于看待事件的角度,而并不是事件本身。正像一位心理學家所指出的那樣:“態度比事實要重要很多。”
上述觀點在心理學上被稱為“ABC”理論。具體地說,A意味著某一事件,B意味著信念,C意味著當事人的情緒與行為。A并不會直接導致C的出現,但卻能通過中間的B產生影響。
舉個例子,張先生被單位炒了魷魚,他覺得自己為單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是自己所屬部門的領導嫉賢妒能,這種信念讓他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便更加討厭開除他的部門領導,進而讓自己陷入了煩惱與憤怒的海洋;反過來說,假如張先生心想,這個公司的領導嫉賢妒能,我在這里耗下去也沒有什么大的發展前途,不如趁著這個機會跳槽到其他公司,說不定還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與前者相比,后者的信念顯然更加理性、樂觀一些,這種信念會讓個人的情緒有所好轉,或者根本就不會產生煩惱的情緒。
因此,當你被煩惱、憤怒等負面情緒縈繞時,在鉆牛角尖想原因時,不妨換個角度反觀一下自己的態度,反省一下自己的“B”是否過于消極。假如果真如此,就要及時將自己的心態好好調整一下,并對所發生的事情進行重新評估。無論何時,都要記住這句至理名言:“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怎么看待它,它就怎么看待你。”
一對青年男女雙雙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甜蜜的愛情高潮過去之后,他們開始面對日益艱難的生計。妻子整天為財富匱乏而憂郁不樂,他們需要很多很多的錢,1萬、10萬,最好有100萬。可是他們的錢太少了,少得只夠維持最基本的日常開支。
她的老公卻是個很樂觀的人,他不斷尋找機會開導妻子。
有一天,他們去醫院看望一個朋友。朋友說,他的病是累出來的,常常為了掙錢不吃飯不睡覺。回到家里,老公就問妻子:“假如給你錢,但同時讓你跟他一樣躺在醫院里,你要不要?”妻子想了想,說:“不要。”
過了幾天,他們去郊外散步。他們經過的路邊有一幢漂亮的別墅。從別墅里走出來一對白發蒼蒼的老者。老公又問妻子:“假如現在就讓你住上這樣的別墅,同時變得跟他們一樣老,你愿不愿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他們所在的城市破獲了一起重大團伙搶劫案,這個團伙的主犯搶劫現鈔超過100萬,被法院判處死刑。罪犯押赴刑場的那一天,老公對妻子說:“假如給你100萬,讓你馬上去死,你干不干?”妻子生氣了:“你胡說什么呀?給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
老公笑了:“這就對了。你看,我們原來是這么富有:我們擁有生命,擁有青春和健康,這些財富已經超過了100萬,我們還有靠勞動創造財富的雙手,你還煩惱什么呢?”
妻子把老公的話細細地咀嚼品味了一番,也變得快樂起來。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人生的財富不僅僅是錢財,它的內涵很豐富,錢財之外還有很多很多,還有比錢財更重要的。遺憾的是,世間有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許多煩惱由此而生。他們難與幸福結緣,卻常常要和不幸結伴同行。
在生活中,每個人遇到的一切煩惱、不滿,就好比是濃霧一般,讓人們無法觸摸到生活的真正內涵。唯有將其放下,積極地對待生命中的分分秒秒,我們才能好好地活著,盡情地感受生活的曼妙多姿,愜意地享受生活的真諦。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煩惱,那么煩惱之源來自哪里呢?其實,煩惱來源于一念的雜念、一念的執著、一念的妄想。因此,當煩惱產生的時候,我們不要放縱自己一味的悲觀消極,而是要學會轉移和調整自己的心情,盡量保持一顆平常心,要順其自然,不能執著于一時的煩惱。否則無異于作繭自縛。
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人們自找的
心理學家為了研究“煩惱”問題,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
實驗者在一個星期日的夜晚,將自己未來7天內所有憂慮的“煩惱”都寫在紙片上,然后將這些紙片放進一個指定的“煩惱箱”中。
過了三個星期,心理學家打開了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分別核對各自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90%的“煩惱”并沒有真正發生。
隨后,心理學家要求實驗者將寫有自己真正“煩惱”的紙片重新投入了“煩惱箱”。
又過了三個星期,心理學家再次打開這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再一次分別核對各自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曾經的“煩惱”已經不再是“煩惱”了。
實驗者切身地感到,煩惱這東西原來是預想的很多,出現的很少。
由此,心理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統計數據和結論:通常情況下,一般人所擔心的“煩惱”,40%是屬于過去的,有50%是屬于未來的,只有10%是屬于現在的。其中92%的“煩惱”沒有發生過,剩下的8%則多是可以輕易應付的。所以,煩惱多是自己找來的,這就是所謂的“煩惱不尋人,人自尋煩惱”。
從前,有個年輕人到處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
一天,年輕人走到一個山腳下,瞧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笛聲悠揚,牧童則一副逍遙自在的神情。
年輕人走上前,對牧童說:“你看起來好像沒有一絲煩惱,能教我怎樣解脫煩惱嗎?”
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啥煩惱就都沒了。”
年輕人試了試,不行。于是,他又繼續尋找。
年輕人走到一條河邊,瞧見一位老翁坐在柳蔭下垂釣。老翁手持魚竿神情悠哉樂哉。年輕人走上前去鞠了一個躬,問道:“請問老人家,您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辦法嗎?”
老翁注視了年輕人一會兒,隨后,慢聲慢氣地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煩惱頓消。”
年輕人試了試,還是不行。于是,他只好繼續尋找。
后來,他走進一個山洞里,看見有一個老人獨坐在洞中,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
年輕人深深地鞠了一個躬,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微笑著捋著自己的長胡子,問道:“這么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年輕人說:“是的!懇請前輩不吝賜教。”
老人笑著問:“有誰捆著你了嗎?”
“……沒有。”
“既然沒有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
聽完這句話,年輕人頓悟:原來,在生活中本來并沒有太多的煩惱,許多煩惱都是自找的,是我們自己捆住了自己。年輕人想通后,也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了。
是的,很多煩心事和憂愁都是自己給自己捆綁的繩子。我們越是和煩惱過不去,這個結就會越牽越緊,煩惱就會越來越多。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則小寓言。
一天,有一位正當壯年的農夫,獨自一個人劃著一艘小船,給附近一個村莊的居民運送自家的農產品。由于天氣酷熱難耐,農夫汗流浹背,苦不堪言。他急躁地劃著小船,希望趕緊完成運送任務,好在太陽落山之前返回家中。忽然,農夫觀察到前面有另外一艘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急速駛來。眼瞅著兩艘船就要撞上了,但那艘船一點避讓的意思也沒有,似乎想故意將農夫的小船撞翻。
“閃開,快點閃開!你這個笨蛋!”農夫氣呼呼地向對面的船吼道。“再不閃開,你就要撞上我了!”然而,農夫的吼叫一點用也沒有,雖然農夫手忙腳亂地試圖讓開水道,但為時已晚,那艘船還是重重地撞到了他。農夫一下子就被激怒了,他竭斯底里地斥責道:“你會不會駕船,這么寬的河面,你居然撞到了我的船?!”
奇怪的是,對面的那艘船上始終無人應答。當農夫怒目審視那艘小船時,他驚訝地發現,小船上并沒有船夫。聽他大呼小叫,大聲斥罵的僅僅是一艘掙脫了繩索、順河漂流的空船。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多數情況下,當你責難、暴怒之際,你的聽眾或許也只是一艘空船。很多時候,事情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糟糕,有些原本不值得人們那么暴躁如雷或是忐忑不安,一些人卻將其視為難以排遣的煩惱而郁結于心,以至于成天眉頭緊鎖。這再次說明,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
煩惱是對自己心力的無端耗費,相當于自己設置虛擬的精神陷阱。如果我們想要生活得愉悅一些,就不要自尋煩惱。
人生在世,誰都免不了有一些煩惱的事兒。有些煩惱的根源在外界,必須正視;而大多數困擾則來自于內心,這就是所謂的“自尋煩惱”。一個心胸寬闊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多煩惱的。假如我們心中光明燦爛,很多煩惱與苦痛都會走遠。
今日的煩惱事,未嘗不是來日的美好回憶
有過幾年駕駛經驗的司機大都知道,機動車走過之路,不可能總是令人滿心歡喜的一馬平川,也會遭遇一些年久失修的爛路、狹窄小路以及管制糟糕的黑路,這些路往往給人帶來無盡煩惱。其實,人生之路亦如此,爛路和好路各練其能。在糟糕的路途中所遇到的煩惱之事,未嘗不是來日的美好回憶。
德國有一位名叫亨利·謝里曼的商人。幼年時期的謝里曼對《荷馬史詩》迷戀到瘋狂的地步。他暗自下定決心,有朝一日他手頭擁有了足夠多的財富,就投身到考古研究中去。
謝里曼內心非常清楚,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需要強大的資金做后盾,但自己家境貧寒。現實很骨感,但理想很豐滿。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他也曾一度煩惱無比,但終究還是勇敢地向前沖,并未停止過步伐。 謝里曼從12歲開始便自己掙錢養活自己了,先后從事過學徒、售貨員、見習水手、銀行信差,后來在俄羅斯還開了一家商務辦事處。
雖然從事的工作類型頗多,但謝里曼從未曾遺忘掉自己的夢想。他利用業余時間,自修了古代希臘語,而通過參與各國之間的商務活動,他學會了多門外語,這些都為日后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過了很多年,謝里曼終于在經營俄國的石油業中賺取了一筆巨額財富。然而,他并沒有像其他人想象的那樣,肆無忌憚地揮霍一番,相反,他放棄了有利可圖的事業,轉而將所有時間、精力和金錢都用在孩提時期的理想中去了。
謝里曼堅信,通過發掘,肯定可以尋到《伊利亞特》 和《奧德賽》 中所描述的城市、古戰場遺址和那些英雄的墳冢。1870年,在特洛伊他開始正式挖掘。沒過幾年,他就發掘出了9座城市,并成功挖到了兩座愛琴海古城:邁錫尼和梯林斯。因此,謝里曼成為了發現高度發展的愛琴海文明的第一人。
冰心先生說得對,不管失敗、成功,歡笑、淚水都是美好的,我們應當感謝生命的給予。“春風得意”的喜悅也好,“黯然神傷”的煩惱也罷,它們都很美麗。正是“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蛹看著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非常羨慕地問:“我能不能像你一樣在陽光下自由地飛翔?”
蝴蝶回答說:“當然可以。不過你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你必須渴望飛翔。其次,你必須要有脫離安全、溫暖的巢穴的勇氣。”
蛹又問蝴蝶:“這是不是就代表著走向死亡?”
蝴蝶回答說:“從蛹的生命意義上說,你已經死亡了;從蝴蝶的生命意義上說,你又獲得了新生。”
人生的路途哪有一帆風順的呢!當遇到不如意、苦難、挫折的時候,不妨拋開煩憂,勇敢地去面挑戰和挫折。當我們被奪去昔日的美好時光之際,有淚可落的時候,請記得踏上新的道路,展望美好的未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