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教女孩學會節儉,那將是她一生的財富
- 13歲前,“富養”女孩的100個關鍵
- 張振鵬
- 1866字
- 2015-06-06 21:00:05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能使國家昌盛,而奢侈會使國家滅亡。其實,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有幸福可言,都離不開“勤儉”二字。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日益豐富,提到“節儉”,我們是不是覺得已經過時了呢?我們大多數父母有這樣的想法:自己小的時候生活比較艱苦,所以“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定要在物質上給女孩最大的滿足。其實,“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念是不正確的,這樣很容易讓女孩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壞習慣。
女孩學不會節儉,自然就會學會浪費、攀比,而浪費和攀比帶給女孩的最直接影響就是不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而是關注外在的一些東西。當女孩把心思都花在物質的攀比上時,她自然不會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提高學習和個人修養方面。所以,我們要及時給予引導,使浪費、攀比心態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動力。
《弟子規》言:“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當一個人的品德、學問、才能和技能不如他人時,才應該勉勵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趕上并超越他人。但是,在物質生活方面,就沒有必要與人攀比。這樣的教誨,是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懂得的,也是我們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去做的。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天,一對年輕父母帶著剛上小學的女兒去逛街。在一個繁華的路口,他們看到一位老爺爺正在賣《北京晚報》。爸爸從兜里掏出5塊錢,把錢交給女兒,讓她去買10份晚報。然后,父母跟她商量:我們再按原價把晚報賣出去,看看能不能很快賣完。
女孩在父母的支持和幫助下,用了很長時間、費了很大勁,才把10份晚報賣出去。父母又讓女兒去問賣報的老爺爺,一份報紙能賺多少錢?女孩從老爺爺那里知道,賣一份報紙只能賺幾分錢。女孩很快算了一筆賬,她剛才用了很長時間、費了很多口舌,才掙了幾毛錢。
然后,女孩一本正經地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我以后不能隨便亂花錢了,賺錢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女兒的想法,并及時表揚了她。
這對年輕的父母是有智慧的,他們采取了很好的教育方法,女兒通過這一次的親身體會明白了賺錢的不容易,進而知道了節儉的重要性。相信,在父母的良好教育下,這個女孩一定會養成節儉的好習慣。
節儉的美德是傳家寶,在女孩身上應得到繼承和發揚。因為女孩長大以后要操持一個家庭,如果在她小的時候,我們沒有教她學會節儉,那么她以后恐怕很難管理好一個家庭。如果女孩具備了節儉的美德,那么這將是她一生的財富,對人對己都有百利而無一害。
那么,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去做呢?
第一,以實際行動感染女孩。
如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很多父母自身也存在浪費、攀比的現象,比如,吃、穿、用上處處講究名牌,浪費水電,隨便丟棄食物,頻繁換手機,等等。女孩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自然會學會浪費和攀比。
所以,我們要給女孩樹立榜樣,杜絕浪費和不切實際的攀比,以實際行動感染女孩。無論家境如何,我們都要勤儉持家,“豐年莫忘歉年苦,飽時莫忘餓時難”。只有我們具備了節儉的美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女孩才會學會節儉。
第二,讓女孩體驗艱苦的生活。
生活環境對女孩有很大的影響,現在的女孩都生活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體驗不到艱苦的生活,自然不知道節儉的重大意義。因此,我們可以提供機會,讓女孩親身體驗一下艱苦的生活,比如,帶她到貧困山區生活幾天,看一下那里的小朋友是在怎么樣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的,切身體驗一下艱苦的生活。
我們的女孩都讀過唐代詩人李紳寫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又有哪個女孩能真正理解勞動的艱辛和食物的來之不易呢?其實,我們有機會可以帶女孩去農村體驗一下生活,讓她知道農民伯伯是如何播種、鋤草、施肥、澆水的,讓她也參與到勞動中,親身體驗一下“粒粒皆辛苦”。
第三,讓女孩體驗賺錢的辛苦。
當女孩不知道錢財來之不易時,花錢當然就會無所顧忌,也會逐漸產生浪費、攀比的心理和行為。而我們給女孩講一千遍我們賺錢的辛苦,遠遠不如讓她親身體驗一次。比如,讓女孩利用假期去送報紙、帶著女孩一起去上一天班,等等。當敏感的女孩體驗到賺錢的辛苦時,她自然就會養成節儉的好習慣。
第四,教給女孩在生活中的節儉細節。
當女孩懂得了節儉的重要性、有了節儉的意識后,我們還要教給她生活中的一些節儉細節,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要剩飯,水龍頭要關嚴,洗衣服的水可以用來拖地或沖馬桶,離開房間要關燈,電視沒人看就要關掉,等等。在我們的引導和帶動下,久而久之,女孩就會逐步養成節儉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