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寶寶的常見疾病問題集錦
書名: 專家傳授寶寶健康成長方案(0~3歲)作者名: 馬軍編著本章字數: 3607字更新時間: 2015-06-04 20:51:43
寶寶滿月了,抵抗力依然較弱的他,可能會咳嗽、發燒、便秘、消化不良……甚至出現肺炎,面對這些“大病小病”一起來,媽媽們可要仔細識別,認真應對。
這一階段,寶寶的吃喝拉撒睡,時常會發出預警信號,往往需要媽媽24小時對寶寶進行貼身保護,嚴密觀察。
1.給寶寶量體溫的方法正確嗎
6個月以內的寶寶,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完善,體溫調節功能仍不穩定。體溫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波動。
正確的給寶寶量體溫,一般有以下步驟:步驟一:媽媽要把手洗干凈,擦干。
步驟二:取出溫度計,并做好準備工作,將體溫計中的水銀柱甩到37℃以下。
步驟三:在腋下測量時,解開寶寶的衣服或包裹,輕輕擦干腋窩,將體溫計汞端放于寶寶的腋窩深處緊貼皮膚,幫助夾緊體溫計,10分鐘后取出。
步驟四:查看體溫度數。
步驟五:為寶寶包好尿布,并包裹好襁褓。
步驟六:將體溫計浸泡于消毒液容器中,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擦干備用。媽媽在給寶寶量體溫的過程中,要盡量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寶寶的皮膚黏膜。
采用腋下測量時,一定要擦干腋窩,且讓寶寶夾緊上肢,這樣才能確保測量溫度的準確性。
測量體溫的過程中,要保持室內溫度適中,不可過熱或過冷,注意做好寶寶的保暖。
如寶寶出現哭鬧、進食等情況,要設法讓寶寶安靜下來,過20分鐘后再測量體溫。
2.什么情況下寶寶出現消化不良提到消化不良,媽媽們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對于胃腸消化功能尚在發育中的寶寶來說,可能因為飲食不當而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特別是有些人工喂養的寶寶,更容易發生消化不良的現象。
有些人工喂養的寶寶,在2個月以后就開始增加輔食,往往因為食物消化不了,或飲食過多、腹部受涼等原因引發消化不良,寶寶發生腹脹、腹瀉、腹痛、嘔吐、食量減少、腸鳴音亢進等癥狀。據統計,有四成消化不良是因嬰兒輔食添加過早造成的。
若寶寶在進食后,出現消化不良的系列癥狀,媽媽要穩妥應對,采取恰當、必要的措施,同時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視對寶寶的飲食護理。
3.警惕嬰兒猝死綜合征的風險
嬰兒猝死綜合征(SIDS),也被稱為“搖籃死亡”(Cot death),是嬰幼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多發生于出生后1個月~4個月的嬰兒,多見于秋冬與早春季節。
嬰兒猝死綜合征的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47%以上是窒息引起。與嬰幼兒睡覺姿勢不當有關。因為這個時期的嬰兒不會自己翻身,并且不能主動避開口鼻前的障礙物,因而呼吸道在受阻時,只能吸收到很少的空氣,最終因缺氧而死。
為減小寶寶發生嬰兒猝死綜合征的風險,媽媽需要注意以下細節:
讓寶寶仰睡,因俯臥睡的姿勢最具危險性,還可以將寶寶的小床與父母的床放在一個房間里。
避免房間室溫過高,室內應及時通風,以免空氣污濁。·寶寶在睡覺時,不必包裹太多。
為寶寶準備適合的臥具,蓬松的臥具及枕頭,都可能增加風險。
定期進行嬰兒健康體檢,并堅持母乳喂養,增強寶寶的體質。
把蓬松的毛毯、枕頭、毛絨玩具、羽絨被等物品從寶寶的嬰兒床上移開。
要注意觀察,如果寶寶睡眠時頻繁發生呼吸暫停,甚至出現蒼白、紫紺等現象,要及時就醫。
4.根據醫囑給寶寶服藥
寶寶身體嬌小,抵抗力低,容易受到各種致病菌的侵襲,因此,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小病。
媽媽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悉心照顧寶寶的飲食起居之外,還要知道怎樣喂寶寶吃藥,從容應對,這樣才能確保寶寶生病時,心中不慌。
別用水稀釋藥物:寶寶需要口服的藥物,藥量通常很少,媽媽盡量不要用白開水稀釋,這樣可以以最少量的藥來喂寶寶。
準備帶有刻度的喂藥器:醫生在為寶寶開藥時,一般會嚴格限制用量,這時就需要細心的媽媽為寶寶準備專用的喂藥器或者是帶刻度的小量杯,不要只是用小勺估計藥量給寶寶喂藥,藥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對寶寶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寶寶用藥的原則:寶寶所服用的不同藥物,在濃度不同時,用量也不同。應嚴格遵醫囑或按寶寶的年齡或體重,喂食藥物。
育兒親子小貼士
寶寶在吃藥時,經常會發生吐藥的情況,若寶寶喂藥后出現嘔吐,嘔吐出現在喂藥后1小時內。媽媽可以適量給寶寶補喂;若已經超過2小時,此時胃內的藥物已經進入到小腸內,就不需要再補喂了。
5.寶寶滿月之后為什么會出現腸絞痛
寶寶出現腸絞痛,是由于腸管痙攣所造成的疼痛。容易在傍晚或夜間發作,經排便或排氣后癥狀減輕。
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生腸絞痛的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的哭鬧,可大聲哭叫持續數小時。哭時面部潮紅、口周蒼白、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足發涼,雙手緊握。
小兒發生腸絞痛多有一些誘發因素,如對牛奶或某些食物產生過敏。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受涼、喂乳過多或奶中糖量太高以及腸寄生蟲毒素的刺激等也可引起腸絞痛,這些因素導致腸內積氣,腸蠕動增強,出現疼痛。
寶寶出現腸絞痛時,媽媽不必驚慌,暖手按摩寶寶的腹部,確保寶寶在保暖的條件下入睡緩解痙攣癥狀,或在醫生指導下酌用適當藥物。
6.怎么辨別寶寶是不是“攢肚”
寶寶快2個月了,媽媽最近發現寶寶的便便,有些不太規律,已經4~5天沒拉便便了,可寶寶看起來并沒什么不舒服的表現。之前媽媽聽過,有老話說,寶寶這種不便便的情況,是在“攢肚”。
可到底什么是“攢肚”呢?該如何分辨才好?媽媽還是被寶寶鬧得有點摸不清頭腦。所謂的“攢肚”是寶寶消化功能發育的一種正常表現,通常情況下母乳喂養的寶寶會在2個月時出現,如果是人工喂養的寶寶會攢肚的時間會更早一些。
這種情況出現說明,寶寶腸胃消化功能的逐漸完善,寶寶便便的習慣和便便的顏色都會較之以前發生變化。一般即使4~5天不拉便便也沒有痛苦的表現,糞便仍為金黃色的,無硬結,量也不是特別多。
從攢肚開始,寶寶從每天都拉幾次大便,逐漸地會變為每天拉1~2次,便便的顏色也會變為深綠色。
7.寶寶“攢肚”,媽媽該怎么辦
起初,發現寶寶幾天不大便,媽媽著急得很,以為是寶寶便秘了呢,可看著寶寶沒事兒的樣子,又把心安穩了下來。
那么一般來說,寶寶攢肚,媽媽該做點什么呢?
首先,媽媽應該利用這個時機,訓練寶寶,盡早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同時,媽媽還可以給寶寶做一些按摩運動,比如,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掌由左向右旋轉摩擦,按摩時以3回為宜,按摩20次為1回,每按摩10次后休息5分鐘。
如果寶寶已經開始添加輔食了,還可以為攢肚的寶寶,在兩頓奶之間喂一些白開水或菜水、果汁。大一些的寶寶也可以喝些大米湯,幫寶寶調理一下腸胃。
8.根據大便辨健康
出生后兩三個月的小兒,由于喝母奶或牛奶的緣故,大便都呈現較稀的狀態。只要好好地照顧,是不需要擔心的。
若大便一直以來都是柔軟、有水分的狀態,并有些許黏液混雜,那是很健康的狀態。
如果一天的大便次數多達5~6次,顏色較白且感覺有酸味,可能是肚子受涼了。
若寶寶出現疲倦,精神萎靡,腹瀉或伴嘔吐、發燒時,要及時送醫院診治。
人工喂養的寶寶腹瀉時,容易出現令人擔心的脫水癥狀,也應及時送醫院診治。當媽媽發現寶寶便便異常性狀時要特別留意。
異常大便的性狀有:
黑色便:若排除食物或藥物的因素,黑便通常是寶寶有消化道出血的現象,如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
綠色便:便量少,呈綠色,黏液多,是饑餓性腹瀉的表現。如果寶寶的配方奶粉中含有鐵質,也可能出現糞便呈暗綠色的情況。
灰白色便:這種糞便也被稱為陶土色大便。通常膽道阻塞患兒會出現這種情況,如嬰兒綜合征,膽道閉鎖等,個別寶寶會伴隨有黃疸、腹脹等表現。
果醬樣便:暗紅色果醬樣大便一般見于寶寶出現腸套疊、阿米巴痢疾。
9.寶寶肺炎的識別
肺炎是小兒呼吸道常見病,嚴重威脅著寶寶的健康。一年四季均易發生,多發于寒冷季節及氣候驟變時。
生活中,肺炎的癥狀與感冒類似,容易被爸爸媽媽所忽視。
若寶寶出現下面這些表現時,媽媽可一定要提高警惕了,因為寶寶可能得的不是簡單的感冒,必須立即帶寶寶到醫院進行治療。
寶寶最先出現的癥狀是喘鳴,伴有呼吸困難,有痰、氣喘、氣促,咳嗽程度加重。
呼吸困難,一般表現為憋氣,或寶寶鼻翼一張一張的,口唇發紫,見此癥狀說明病情嚴重,應立即送醫院診治,切不可拖延。
寶寶出現精神狀態不佳,表現出煩躁、哭鬧不安嚴重,或出現昏睡、抽風等。·寶寶的飲食明顯下降,不吃奶或輔食,因憋氣而哭鬧不安。
寶寶的睡眠質量差,多睡易醒、愛哭鬧;夜里出現呼吸困難加重的趨勢。
10.寶寶得了肺炎如何護理
寶寶得了肺炎,媽媽經常會和爸爸一起忙活一陣子,不是帶著寶寶去醫院打針,就是跑醫院開藥。
肺炎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大部分通過積極治療可以很快痊愈,當然,離不開媽媽對寶寶的特別護理。
在護理肺炎寶寶的過程中,媽媽要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1)環境
寶寶所處的房間,室溫應保持在20℃左右·為宜,相對濕度在55%~65%,以防呼吸道分泌物變干,不易咳出。
注意保持房間內的整潔衛生,避免交叉感·染。
(2)喂養
母乳喂養的寶寶,應盡量母乳喂養。
人工喂養的寶寶,可根據寶寶消化功能及病情程度,調整奶量及濃度,并注意水分的供給。(3)護理媽媽應及時為寶寶清除鼻痂和呼吸道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
痰多且稀薄的寶寶,媽媽可以反復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及時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