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草書
- 中國人應該知道的那些事(Ⅱ):文武體娛探由來
- 王二編著
- 1284字
- 2015-06-04 15:07:02
關于草書的起源歷來就有許多爭論,大致歸納起來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東漢趙壹所撰的《非草書》中有言:“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并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此種說法認為秦代官書繁多,為了加快書寫速度,形成了草書。蕭衍所撰的《草書狀》中所言:“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也佐證了這一觀點。
第二種說法,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有言:“漢興有草書”,此種說法認為草書興起于漢初,另外衛恒在《四體書勢》中也佐證了這一說法:“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
第三種說法是籠統地歸納為漢代,據《書品論》中記載:“草勢起于漢時,解散隸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創之義,故曰‘草書’。”
第四種說法來自于《史記》中的記載:“戰國時,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蓋草書之祖起于。”所以也有許多人認為草書起源于戰國,草稿快速書寫而不工整,所以命名為草書。
除了上述四種關于草書起源的說法,草書隨著逐漸發展傳播還詳細地分為幾種草體,其中章草、今草以及狂草最為著名。
章草相傳為漢元帝時期黃門令史游創作而成。史游與一名叫章若君的女子青梅竹馬,兩人經常一起討論書法詩詞、情投意合,但是史游的父母并不喜歡章若君,所以不同意二人的婚事。后來史游上京被封為黃門令,奉命開始編書,章若君和史游經常書信往來并且為他編的書稿提供意見,等到書稿編成后,史游返鄉才得知當年在京城他重病一場,流言說是因為章若君克夫,章若君便投井自盡了,史游聽聞悲痛異常,于是為了紀念兩人的愛情將《急就章》用兩人通信時經常使用的連筆書法抄寫一遍,命名為章草。但是關于章草還有一種說法,宋代趙彥衛所撰的《云麓漫鈔》中曾有記載:“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則理容施于章奏……則章奏文,悉以章草從事,亦自然之勢。”所以這種說法認為章草起源于章奏。
今草相傳是后漢的張芝開創的。張懷的《書斷》中曾有記載:“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實,父子繼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筆脈通其隔行。”杜度和崔氏父子都擅長章草,而張芝取他們的長處且融合了一些創新的觀點形成了一種新的體勢,此體一筆相連,字字上下相連,被世人稱為今草。雖然通過上述記載看起來張芝開創今草只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么簡單,大家都聽說過“臨池”一說吧,這就起源于張芝練字。張芝勤習書法,即使病重也不愿意歇息,當時他家的花園里有個小水池,張芝每次練完字就在這個水池里洗筆,經年累月池水竟然黑如墨汁,足見張芝練字之刻苦,后人為了弘揚張芝這種精神,便把練習書法稱為“臨池”。通過這個故事可見張芝即使是取前輩之長,但能開創今草與他本身努力堅持也是分不開的。
至于狂草相傳為張旭所創。相傳張旭每次飲酒后就喜歡揮毫潑墨、態度癲狂,寫出的字狂放不羈,所以被稱為狂草。
總之,草書作為一種重要字體,在我國文化史上源遠流長,其起源復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無論來歷如何都不能抹殺它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