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談消費
書名: 散步·路上:我與學生聊哲學作者名: 陳先達本章字數: 755字更新時間: 2015-05-30 09:05:33
你們現在的消費觀念和水平與我的子女讀大學時的消費觀念和水平,不可同日而語。時代不同、條件不同,但基本的哲學道理應該相同。消費型社會面對的一個最大問題,是如何看待消費與節約的關系問題。
按發展生產來說,必須拉動需要,特別是內需;按治國教民來說,應該提倡節約。如何找到節約與發展生產、推動內需之間的平衡點,是個難題。問題是如何區分正當消費與奢侈。在這個問題上,哲學家與經濟學家可能存在分歧。經濟學家著眼于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以需要為動力,以消費促生產,而哲學家則考慮過度消費對人、人性、人的道德產生的負面影響。
在我看來,奢靡之風和過度消費不屬于拉動內需的范圍,是既不利于生產發展也不利于人的健康發展的畸形消費。它就是浪費資源、破壞環境。雖然它能增加GDP,可這種GDP是不值得夸耀的。我們應該滿足人的正常需要,包括物質的和文化的需要。我們應該反對拉動內需旗幟下的奢靡之風。
情不可絕,欲不可滅,但必須以理制情,以理制欲。社會越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下的牟利引導,種種煽情縱欲之誘惑撲面而來??v欲是對民族精神的戕伐。古人都知道欲不可縱,提倡節欲。“夫人生而有情,情發而為欲,物見于外,情動于中。物之感人也無窮,而情之所欲也無極。是物至而人化也,人化也者,滅天理矣。”“夫欲至無極,以尋難窮之物,雖有賢圣之姿,鮮不衰敗。故修身治國也,莫大于節欲,《傳》曰:‘欲不可縱?!?
《說苑》中也反復論述到情與欲的關系:“孔子曰:中人之情,有余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失,縱欲則敗。”在當今社會中,我們見到一些官員和老總的自我敗亡之路,無不是在財與色上栽跟斗,即敗于貪財縱欲,也就是古人說的“物至而人化”。
而今的博士生畢業沒有條件可以奢侈,會有一段時期生活感到緊張。我說的話,這對你們生活條件改變后有好處,也算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