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你的“憤怒源”
憤怒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特別是年輕人,如血氣方剛的小伙子。他們往往三兩句話不對,或為了一點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就大打出手,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
其實,憤怒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它本身不是什么問題,但如何表達憤怒則易出問題。有效地表達憤怒會提高我們的自尊感,使我們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能勇敢地戰斗。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適當有效地表達憤怒是很困難的。一般來說,我們要么肆無忌憚、漫無目的地發泄憤怒,要么是把憤怒埋在心底,任它發霉腐爛。暴雨傾盆的憤怒會對別人和自己造成傷害,把我們帶離自己原來的目標;而把憤怒強行壓制下去也不可取,因為壓抑的憤怒不會消失,它會以頭痛、抑郁、無緣無故的妒忌等形式表現出來。
性情暴躁的人有如下幾種表現:
(1)情緒不穩定。他們往往容易激動。別人的一點友好的表示,他們就會將其視為知己;而話不投機,就會怒不可遏,拳腳相向。
(2)多疑,不信任他人。暴躁的人往往很敏感,對別人無意識的動作,或輕微的失誤,都看成是對他們極大的冒犯。
(3)自尊心脆弱,怕被否定,以憤怒作為保護自己的方式。有的人希望和別人交朋友,而別人讓他失望,他就給人家強烈的羞辱,以挽回自己的自尊心。可是同時也就失去了和這個人親近的機會。
(4)不安全感強烈,怕失去。
(5)從小受嬌慣,一貫任性,不受約束,隨心所欲。
(6)以憤怒作為表達情感的方式。有的人從小接受父母的教育模式就是被打罵,所以他也學會了將拳頭作為表達情緒的方式,甚至有時候把憤怒作為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7)將別處受到的挫折和不滿情緒發泄在無辜的人身上。
據悉,康樂縣某村陳、黃兩家鄰居,為10平方米的一塊曬麥場發生爭執,陳將黃家麥子一腳踢開,黃一氣之下撿起磚塊將陳打得頭破血流,因傷勢嚴重,被依法判刑1年半。當問及他犯罪動機時,回答卻是驚人地簡單:“我咽不下這口氣!”
在現實生活中,因不制怒“咽不下這口氣”,走上犯罪道路的屢見不鮮。如有的街坊鄰居,為一寸地基,一只雞鴨乃至一句閑話,動輒吵嘴打架,非要爭個山高水低不可。俗話說“小事是大事的根”,小不忍則亂大謀,打架斗毆無贏家,往往兩敗俱傷,給家庭帶來不幸,給社會增添不安定因素。居家過日子,鄰里之間,瓜藤瓜蔓連連扯扯,少不了結點疙瘩;低頭不見抬頭見,也難免碰了肩膀踩了腳。這些小事,只要心胸開闊些,彼此謙讓諒解,自然煙消霧散。但遺憾的是,一些人心胸狹窄,為雞毛蒜皮小事斤斤計較,動怒爭氣,提刀弄杖,打架斗毆,釀成悲劇,后悔晚矣。
馬路上因超車的擦撞、搶停車位的怒罵,看不慣上司居功諉過的悶氣,上司的遷怒,老師恨學生不成鋼的怨氣,掛著冰冷微笑、其實正暗自咒罵著你的侍者……生活中、職場上的怒火一點就燃。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發現,1/4的上班族經常生氣。
你常生氣嗎?如果生氣是你的常客,建議你找出自己的“情緒溫度計”,或來一場與怒氣的心靈對話,徹底趕走怒氣。經常生氣就像不斷的小感冒,嚴重影響工作表現。許多專家建議從生理角度來改變生氣狀態:
首先要閉上嘴,因為盛怒時的舌頭像把利劍,容易刺傷人。
接著深呼吸,強迫心跳、血壓恢復正常狀態。或者離開現場找個安全的環境,動動身體、打球或做體操。
盛怒時,跑去照鏡子,看見自己怒氣中的樣子覺得很滑稽,忍不住撲哧笑出來。
專家還建議使用“情緒溫度計”。平時養成記錄情緒的習慣,每天分幾個時段記錄,并寫下動怒的原因,這種訓練有助于自我察覺、檢測怒氣。
情緒溫度計的刻度設定在0~10分,將一天分為7個段落,例如一早搶停車位失敗,還沒進辦公室就在電梯前和部門經理吵架,決定只給自己2分。
了解自己一天情緒的起伏變化后,接著去找原因,并給自己寫一段話。為什么給8分,喔,原來在下午3∶00,聽到窗外小鳥吱喳叫,感覺很愉悅。堅持忠實記錄,你會發現每天的情緒波動受周遭環境與他人的影響非常大。記錄久了,自然培養出很細微的察覺能力,即使生活中很細微的情緒飄過,你也能捕捉到。
建立自己的“情緒溫度計”,更能掌握常生氣的時段和原因。一旦接近情緒高溫期,可以趕緊做準備,警告同事閃遠點,免得被無名火燙傷。
除了察覺情緒,找出自己的情緒溫度計之外,學習從大架構看人生的挫折,才能真正不起怒氣。制服憤怒的重點在于理清憤怒來源,有效表達它。下面的方法會幫助你做到這一點。
1. 認清你想通過憤怒來達到什么目的
不要被憤怒蒙住了眼睛,看看憤怒背后的欲望是什么。如果你希望和別人交朋友,而他(她)讓你失望,你就扇人家耳光的話,那么你就永遠失去了和他(她)親近的機會。相反,你可以說出你真正的感覺:“我很重視我們的友誼,但有些事情威脅到了我們的友誼,這讓我很失望。讓我們談談,一起來解決這個矛盾怎么樣?”
2. 不要把不滿情緒發泄在無辜的人身上
有這樣的可能,你之所以對他憤怒,是因為對他發火比較安全?不要把誰當替罪羊,這樣沒有任何作用,相反會讓你的情緒失控,發完火以后你會后悔莫及。如果你成了別人憤怒的目標和犧牲品,問自己:“我一定要接受這個人給我安排的位置嗎?我一定要為這種事感到受傷嗎?”其他人和你一樣也會尋找替罪羊。你可以去做志愿者,但不要做“志愿羊”。即便別人選擇了你,也可以避開。不要上鉤,不要去打和你沒關系、你也贏不到什么的戰斗。
3. 找出獲得愛和快樂的方法
你的憤怒有些是來自于你的基本需要和欲望不能滿足,你感到深深地受傷或無助,你想要生活中有更多的快樂和關愛。憤怒并不排除愛、感激等積極情感。你可以深愛某人,為他(她)感到怒不可遏,但仍然繼續愛著他(她)。實際上,憤怒的產生往往是由于愛得太深。人們常說:“愛之深,責之切。”在上述情況下,你需要找出獲得愛和快樂的方法,憤怒才會消失。發泄憤怒只會讓你更受傷。
4. 不要用憤怒來彌補你的自尊心
憤怒可能是你用來掩飾自己受傷的一種高傲的方式,是你的生存受到了威脅和自負受到了傷害時的一種自我保護。但是這種方式不能最終解決問題。為了面子而奮斗只會讓你時常感到失落,失落又會讓你感到憤怒。
5. 自信
真正自信的人是不會為了別人小小的事情就認為傷了自己的自尊心的。很多時候憤怒來自于我們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比如我們常常看到小說中某位小姐在大街上看到一個落魄書生,貧病交加,眼看就要死在街頭。小姐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就想把他接回自己家中照顧。沒想此書生不領情,十分憤怒,說自己寧可死也不愿受人恩惠。這其實就是書生的脆弱的自尊心在作祟。
6. 真誠、負責地表達你的憤怒,不要用暴力的方式
暴力只會帶來更多的憤怒、傷害和復仇,無論是口頭的還是軀體的攻擊都不會熄滅怒火。告訴別人是什么讓你感到憤怒或受傷害,告訴他們你真正希望他們做的是什么。以不攻擊的方式,將不滿表達出來,與其說“你錯了,你簡直離譜”,不如說“我覺得受傷,你的所作所為沒有考慮到我的需要”。
憤怒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通過了解自己憤怒的來源,你可以把憤怒的能量轉化為建設的動力。在平時注意那些讓你煩悶的情境,不要讓環境影響了你的心情,使你憤怒起來。比如,排隊時人潮擁擠,空氣惡劣,再加上等候時間長的話,人就容易發怒。這時,乘機放松一下,做做白日夢打發時間,有助于你的心情平和。
你的憤怒指數有多高
上班時間快到而公交車卻因交通堵塞停滯不前時,你是否會煩躁不安?工作時計算機突然出現故障導致你的資料全部丟失時,你是否會郁悶不已?生活在現今這個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社會,誰不曾遇到過令人生氣甚至怒不可遏的事呢?工作中的挫折、生活中的困難、同事間的摩擦、鄰里間的糾紛、被人冤枉、在公共場所被羞辱、家庭不和、夫妻吵架、子女不聽話等,都可使人生氣、慍怒,甚至暴跳如雷。
怒,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人之七情之一。人與人之間由于性格、修養、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不盡相同,發生某些磨擦或沖突是難免的,憤怒可以被理解。然而若是經常憤怒,或是一觸即怒,往往會使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內經》說:“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則傷臟;臟傷、則病起。”研究表明,暴怒能擊潰人體生物化學保護機制,使抵抗力下降。怒氣猶如人體中的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都可釀成大禍。“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就是這個道理。
發怒會使人遠離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為憤怒就使問題獲得解決的;相反,憤怒常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憤怒時,極而言之,極而行之,沒了后退之路,沒了回旋余地。本來有理,反而變成了沒理;本來小事,結果鬧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過后,悔之晚矣。俄國大文豪屠格涅夫曾勸告與人爭吵、情緒激動的人:“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里轉十圈。”憤怒是射向健康的一支利箭,它不一定能傷害你的敵人,卻時時會侵蝕你自己的健康。
《孫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這雖然強調的是臨敵制怒,但對生活中的人們同樣富有啟發。
清朝林則徐官至兩廣總督,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抬起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制怒”二字,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謝絕了仆人的代勞,自己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表示悔過。
與人相處,不分是非曲直、動輒發火,是不文明的表現。易怒之人,應像林則徐那樣,潛心修養,注意“制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縱心頭無名之火,像火柴頭似的一擦就著。
制怒的最好辦法是忍、寬容。自覺的忍,理智的讓,不是退縮,不是無能,不是放棄原則,而是一種策略,一種智慧,一種境界。只有洞察世事,心靈清澈,對是非矛盾有清醒認識的人,才會在可能被激怒的時候,做到真正自覺地忍,真正心平氣和地面對生活、工作中的各種矛盾和挑戰。具有忍的智慧,達到忍的境界,需要修煉,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面經驗和負面教訓,則是這種修煉的燧石。
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反映你的涵養,你的心胸,你的內在力量。
一個不會憤怒的人是庸人,一個只會憤怒的人是蠢人,一個能夠控制自己情緒、做到少發怒的人是聰明人。聰明人的聰明之處,是善于運用理智,將情緒引入正確的表現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則控制情緒,用理智駕馭情感。以平和的態度來擺事實、講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讓對方心服口服;而寬恕和諒解有時比傷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只要我們肯下工夫學會制怒的正確方法,他人肯定會對我們的道德、修養以及理智、大度發自內心的佩服。那時,我們自會達到“風平而后浪靜,浪靜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魚可數”的境界。
《三國演義》中,魏主封76歲的王朗為軍師來戰蜀兵。本想“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而退”的王朗,結果卻被諸葛亮輕搖三寸之舌活活氣死。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怒往往由氣而生,氣怒損生是有科學道理的。人之所以會被“氣”死,是因為發怒時會出現心跳過速,特別是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人,往往會因為發怒而引起心律失常,或是發生心肌梗死而導致殘疾。
老子曾說過:“世人秉性不相同,萬事萬物有前行有后隨,有緩慢有急躁。有的堅強,有的虛弱,有的安穩,有的危險。圣人只是除去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東西。因此,圣人是順應自然而不妄為的。”而現代心理學教授錢玉芬則告訴我們,情緒誰都有,即使是大人物,生生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發怒不過是由于外在強烈刺激而引起的一種不良情緒反應,是人身上真正自然的東西。
發怒會破壞人們健全的思維能力,使人難以理智地看待和處理問題。有這樣的行為,自然會導致那樣的后果。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偉人,都不必為此大驚小怪。
固然,生氣的時候摔東西是一種宣泄方式,然而,發泄了之后就會痛快了嗎?如果回答是“是”,那么你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欺騙自己。生氣的人在他們平靜之后往往會為自己的行為而羞愧。慣于發怒的人,大多是靈魂為情感所操縱,打亂了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使精神陷于混亂狀態。那些發大脾氣、氣急敗壞的人,他的眉毛豎起來,臉色青紫,渾身打戰,就好似著了魔一般,說話語無倫次、是非顛倒,惹得人發笑。如果把他的形象用照相機拍攝下來,事后讓他自己看看,他會大吃一驚,羞慚得抱頭伏案。
當一個發過怒的人清醒與悔過的時候,他往往難以面對自己。
有一些人受了點窩囊氣,又不便表白,他們就氣急惱火,用打自己的臉來表示憤怒。憤怒使人失去理智,其結果往往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古人為了教導我們,留下了一句三字經:“怒思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