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闖社會先定位,你的青春不迷茫(1)

——18歲后認清自我必知的心理學常識

人格的構成:本我、自我、超我

2008年7月1日,北京籍男子楊佳帶著一把20多厘米長的單刃剔骨刀,闖入上海市閘北區政法辦公大樓,用刀連續襲擊9名警察和1名保安,導致6名警察死亡,3名警察和1名保安受傷,而后被制服。

被擒后,他沒說一句話,只是不斷喘粗氣,喉嚨里發出“嗬嗬”的低吼聲,雙眼通紅,手上沾滿鮮血,白色T恤的左半部已被鮮血浸濕。腳底下,是那把20多厘米長的單刃剔骨刀,帶著血。

在緊急支援的持槍特警出現之前,被多位民警制服的楊佳暫時被反銬在辦公室內。一支槍對準了楊佳。他終于開口:“你開槍把我打死吧,我已經夠本了。”沒有任何懺悔的意思。

一位權威人士透露,在一度拒絕配合警方錄口供之后,楊佳首度解釋犯案動機的第一句話赫然是:有些委屈如果要一輩子背在身上,那我寧愿犯法。任何事情,你要給我一個說法,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人們在感到震驚之余,不禁產生疑問: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

根據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的評定,楊佳并不存在精神問題,也不是精神分裂,意識也很清醒。從目前情況看,很有可能是人格上有問題。據此,心理專家分析,楊佳可能是偏執性人格和攻擊性人格的結合體。

專家所說的“楊佳可能是偏執性人格和攻擊性人格的結合體”,意思是說,他的人格出了問題,有了障礙。人格有障礙的人是一個不完整的人。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些罵人的話也常常與“人格”搭上邊,如:“你的人格不健全!”“人格有缺陷!”“你有人格障礙!”

如果我們聽到別人對自己這樣的評論,我們會不假思索,本能地反擊過去——“你的人格才不健全呢!”“你的人格才有問題呢!”很顯然,他人說我們人格有缺陷,并不是什么好事,也是我們極力否認的;而當我們聽到他人贊揚我們有“人格魅力”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欣然接受,并高興不已。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格呢?

人格通常被稱為個性。這個概念源于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于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后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來說明:在人生的舞臺上,人們也會根據在戲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而戴上不同的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摘掉面具后才是真實的自我,即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在心理學上,由于心理學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對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人格是一個人的獨特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每個人都是由獨特的才智、價值觀、期望、感情、仇恨以及習慣構成的,這就使得我們形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自己。人格不僅具有獨特性,同時也具有穩定性,這也決定了你以前是什么樣,現在和將來都是什么樣。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于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淀,是被壓抑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心理本能,如生命力、內驅力、本能、沖動、欲望等。它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不考慮其他因素,只想滿足自己。

“超我”與“本我”相反,是人格系統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它凌駕于“自我”之上,仿佛是社會道德訓條、高尚道德的代表,來監督控制“自我”。它遵守的是一種道德原則。它就像一個執法機關,隨時監督你的道德準則和行為。

“自我”則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是一個人后天學習形成的,是對自身與社會的理智的認識。它正視現實、符合社會需要、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它遵照現實原則,壓抑“本我”的種種沖動和欲望以進行“自我”保存,另外也盡量使“本我”得以升華,將其盲目的沖動、欲望引入社會認可的渠道。比如,抑制自己的欲望。雖然餓,但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這都是“自我”的控制和壓制。

然而,“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之間是不穩定的,有時候會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產生人格問題。

劉薇今年25歲了,至今還沒有男朋友。主要是因為她家教比較嚴,父母親不讓她在外面胡亂認識男人,他們說,碰到合適的會給她介紹。在他們看來,主動地去找男朋友的女孩都比較輕浮。劉薇也認為父母說得有道理。于是劉薇將那些追求者全部打入冷宮,不再來往。

但在生活中,劉薇又很想引起男性的注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個網友,每天他都準時上網。她感覺和這個朋友聊天很放松,生活中遇到的事都與他說,有的時候甚至想打電話。劉薇自己有時候也納悶:我一面排斥男人一面又想引起他們的注意,是不是我有什么毛?。?

當然了,劉薇沒有什么毛病。這只是她在人格上的一種沖突。一方面,她覺得應該聽父母的話,自己要做個守規矩的女孩,不能在外面瞎談朋友,不能影響了自己的名譽;另一方面,她希望被異性欣賞與接納,所以在與男性電話聊天時滿足了心理需要,所以她就會出現一方面拒絕男性的追求,一方面又想打電話給他。這就是她的“本我”與“超我”在不斷地斗爭。

劉薇需要做的是逐步改正自己的觀念,畢竟現在不是封建社會,女孩子也可以有正常的男女交往;當然,交往中也要自重,避免輕浮??傊?,要協調好“本我”和“超我”之間的關系,掌握好其中的平衡,尤其要避免走向兩個極端。

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格中,“自我”、“本我”、“超我”這三個組成部分必須是均衡、協調的。我們要使自己有一個完善、健康的人格,就應該學會平衡和協調“自我”、“本我”和“超我”這三者的關系。

心理學家提醒你

那些對自己要求嚴格,容不得絲毫錯誤的人,往往“超我”過于強大,經常對過去的事情懊悔、自責、感到抑郁;而那些隨心所欲、無所顧忌的人,往往“本我”過于強大,致使“自我”在現實面前無能為力,動不動就摔東西、發怒。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要在其中把握好平衡,斟酌利害關系,以最現實可行的方式做出行動。

喬韓窗口理論:幫助你認識自我

有一位著名的哲人晚年的時候,很想點化一下學得很不錯但卻缺乏自信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說:我需要一個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僅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得有充分的信心,非凡的勇氣,來將我的學說傳承下去。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能幫我找找嗎?”助手說:“好的,我一定竭盡全力尋找,決不辜負您的信任和栽培?!?

果然,這位助手一諾千金,他不辭勞苦地尋找著哲人事業的接班人,可是他找來的人都一一被哲人婉言謝絕了。有一天,當那位助手再次無功而返時,已病入膏肓的哲人硬撐著坐起來,撫著那位助手的肩膀點化他說:“真是辛苦你了,不過,你找來的那些人都遠不如你……”可助手仍然不明白,只是向哲人保證:“我一定加倍努力,就是找遍天涯海也角要把最優秀的人給您找出來?!卑肽旰?,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找到。助手非常慚愧,流著淚對哲人說:“我真對不起您,讓您失望了。”哲人傷心地說:“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了……其實,每個人都是優秀的,差別就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話未說完,一代哲人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助手始終沒有參透哲人的話,他不知道也不敢相信自己就是那個最優秀的人,不禁令人感到惋惜。那么,你們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有沒有同樣的困境呢?

美國心理學家喬(Jone)和韓瑞(Hary)對于“自我認識”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提出關于自我認識的窗口理論,被稱為喬韓窗口理論。

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開的自我,這部分自己很了解,別人也很了解;盲目的自我,別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卻不了解;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別人不了解的部分;未知的自我,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的潛在部分,通過一些契機可以激發出來。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的自我,人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更客觀。

上文中那位哲人臨終時說的話,為我們揭示出了一種深層次的人生真諦:人,不能沒有自信。因為缺乏自信,助手沒能完成哲人的未竟之業,讓自己的恩師遺憾而終;這則故事另外一層更重要的意義是:人,更難做到的是認識自己。

有些人能夠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卻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有些人則正好相反:能夠認識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卻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而既能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優點又能清楚自己缺點不足的人,就是最具有智慧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無法做到像圣賢一樣聰明有智慧。我們既不可能時時刻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是將自己置于局外人的位置客觀地觀察自己。我們每個人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有時會感到迷惑,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這樣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錯誤。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因此智慧的古希臘人就會有這樣一句古老的格言:認識你自己。

那么,我們該如何認識自己呢?下面這則故事或許能夠給朋友們一些

啟發:

一個替人割草的孩子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边@個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經做了?!边@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打掃干凈?!标愄f:“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焙⒆颖銙炝穗娫?。孩子的哥哥在一旁問他:“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么還要打這個電話?”孩子帶著得意的笑容說:“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故事中的孩子十分聰明,因為他學會用旁敲側擊的辦法來認識自己,更因為他敢于嘗試去認識一個真實的自己。關于認識自我,可以嘗試通過以下三種渠道:

1.從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中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鏡中自我”,是根據他人的判斷而反映出的自我概念。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系擴展到同學間的友愛關系,進入社會又體會到復雜的人際關系。聰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系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

2.從“我”與事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成就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優點。

3.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這一點看似容易,其實做到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試著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指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第二,別人眼中的我。指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情感反應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系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認識;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這三個“我”的比較分析來全面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

心理學家提醒你

人對自己的認識永遠在發展,永遠是一個不斷求知的過程。一個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就會產生心理障礙,表現出對自我的不滿和排斥,因此,我們應學會了解認識自我?!罢J識你自己”,就是要認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長處是什么,短處是什么,從而做到自知,在社會中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

何謂性格:你是怎樣對待生活的

一只公雞早晨起來報曉,聲音嘹亮。天亮后,被主人捉來殺了。

§§§第二天,又有一只公雞早晨起來報曉。天亮后,又被主人捉來殺了。

鄰居感到很疑惑,問道:“這些公雞每天報曉都挺準時的,你為什么要殺他們?”

那人說:“早晨我喜歡晚起,它們叫得太早了?!?

鄰居說:“這不是它們的過錯,公雞報曉是天生的,你難道不能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嗎?”

“這個很難,”那人說,“我曾想割掉它們的嗓子,后來又想扎上它們的嘴,可這樣太麻煩,而殺掉它們卻很省事。”

“那你為什么不改變一下睡覺的習慣呢?”鄰居疑惑地問。

“改變我的生活習慣,這怎么可能呢!我是主人,它們應該按照我的要求做?!蹦侨苏f。

于是那人一直保持著殺雞的習慣。

公雞很可悲,竟然遇到了一個愚蠢的主人;這個主人更可悲,因為他總期待外在事物都能按自己的需求而改變,愚蠢而不自知。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挫折與麻煩。如何解決,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對待,都取決于每一個人的性格。有許多人遇到麻煩就怨天尤人,總是寄希望于外在的事物發生改變來使事情變得順利。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幻想一切事情都隨自己的心意,這是不現實的。我們要學會從自己開始做出變化,才能使人生變得順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基隆市| 东安县| 蕲春县| 维西| 垣曲县| 武山县| 芜湖县| 大邑县| 西和县| 北宁市| 平远县| 孝感市| 昭觉县| 满洲里市| 贵溪市| 南澳县| 昭觉县| 宝丰县| 老河口市| 麻城市| 汾西县| 西城区| 神木县| 宝兴县| 东方市| 江陵县| 临武县| 新巴尔虎右旗| 扶绥县| 兴国县| 武山县| 封开县| 从江县| 交城县| 名山县| 昌江| 周宁县| 从化市| 甘孜县| 柏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