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2P:中國式高收益債券投資指南
- 陳文
- 1629字
- 2018-12-31 19:42:12
前言
出于研究小額信貸市場的需要,我在2012年上半年第一次接觸P2P。那時,我對P2P行業的看法還很模糊,認為P2P只是民間借貸由線下搬到線上。而當時國內能夠被叫得出名字的平臺還只有個位數,我們很難預料短短幾年后會有上千家平臺誕生。隨著2012年下半年與P2P業內人士的交流頻率明顯增加,我逐步看明白了P2P行業的商業模式,并形成如下認識:從為投資人提供更多低門檻、高收益的理財機會的角度看,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推進了普惠金融的進程。
2013年下半年,隨著互聯網金融春天的到來,P2P平臺的數量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作為一個P2P行業的長期觀察者,我在為行業快速發展感到由衷高興的同時,也為此起彼伏的平臺跑路事件深感憂慮。從整體上看,P2P行業的風險依然比較大,部分P2P平臺的壞賬率可能高達10%以上,但從個別平臺來看,行業中則不乏較為優質的平臺能夠為投資人提供較為安全的投資回報。與Lending Club等美國平臺不同,國內平臺大多存在本息保障,平臺的壞賬并不會直接構成投資人的損失。這樣,在國內進行P2P投資,選平臺極其關鍵。單從數據上看,截至2014年年底,國內為人所知的P2P平臺有1000多家,跑路或者出現提現困難的已經超過200家,P2P投資的關鍵在于“避雷”。
在P2P網貸處于野蠻生長的階段,散戶投資人如何選擇優質平臺呢?衡量一個平臺是否優質沒有一套統一的標準,我在這里僅羅列幾點個人投資的體會。第一,平臺的收益率必須合理。騙子平臺大多以高息或高額獎勵吸引投資人,隨時可能卷款潛逃,而真正打算持續經營下去的平臺一定會有意識地控制資金獲取成本。第二,平臺的風控必須嚴格。絕大多數平臺跑路并非是因為單純行騙,而是由于風控不嚴、壞賬過高而不得不跑路,嚴格的風控是平臺持續經營的關鍵所在。第三,平臺的經營模式必須清晰。衡量經營模式是否清晰的標準在于平臺是不是足夠的“本土化”,即能否把互聯網的先進理念與民間金融的現實條件有機結合起來。由于國內平臺在信貸項目獲取上存在區域資源導向性,所以衡量平臺是否足夠“本土化”主要是看該平臺在該區域的金融生態環境中是否足夠“和諧”。
必須強調的是,P2P本質上可以視為一種違約風險較大的高收益債券,即使是優質平臺也存在遠高于銀行理財產品的違約風險。我們對本書正文中提及的眾多P2P平臺不做任何傾向性的推薦,僅出于研究需要做了一些簡單介紹,投資者必須自行判斷平臺是否足夠優秀。而在正式開始投資P2P之前,投資者還需要自行衡量P2P較高的投資風險是否能夠承擔,選擇優質P2P平臺過程中的心力憔悴是否愿意承受。單純從其金融理財產品的屬性看,任何金融產品的投資決策無非是風險與收益的權衡,P2P理財的高風險客觀存在,但其高收益也實實在在,就2014年行業平均17%~18%的收益率水平來看,P2P相較其他理財產品而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要知道,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投資大師的年化收益也只有14%左右,單從投資收益率角度來看,P2P投資界已經有無數位投資大師。除此之外,我通過微信與P2P創業圈和投資圈內的各種人士進行充分交流,以投資理財為契機與優質平臺共同成長過程中的樂趣也頗值得回味。
盡管個人投資者目前主導了中國的P2P投資市場,但長期看來,P2P投資最后將是機構投資人的游戲,散戶參與P2P理財必將經歷一個“再中介”的過程。繼美國興起一些P2P投資基金代替個人投資人進行P2P理財后,國內也出現了一些P2P集合理財產品。這些P2P集合理財產品在為個人投資者提供了低成本、分散化的P2P理財渠道之余,還通過“隨時贖回”的設置提高了P2P理財的流動性。但目前國內運作這些產品的機構并不規范,相關的法律問題仍有待探索。
最后需要向讀者介紹的是,本書的主要撰寫人均為百舸金融論壇成員。百舸金融論壇是我與一些志同道合的博士共同發起的青年學術研究組織,計劃團結100名優秀的年輕人共同推進對于新興金融業態的研究。我們在互聯網金融尤其是P2P網貸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近期我們在推進由互聯網金融反思傳統金融的研究。我們懇請廣大讀者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讓我們有能力為中國普惠金融的明天貢獻更多的智力支持。謝謝!
陳文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