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強——奠定人生的基石,擔當生命的責任(3)
-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理課
- 羅盤
- 4092字
- 2015-05-27 13:46:18
毫無疑問,考進北大的學生都是頭腦聰明、才華橫溢的精英。邁進北大之前,幾乎他們每個人都有過令人羨慕的輝煌經歷,或是出類拔萃的學科尖子生,或是叱咤風云的高中學生會干部,他們在那個不全部優秀的高中班里,曾經面對的是一雙雙又羨慕又嫉妒的眼神,聽到的是各種順心順耳的贊美之辭,因為他們在這個小群體里實在是太優秀了,他們在自己的學業生活上注定充滿了明媚的陽光。但是進入北大卻不同了。在北大校園里,在北大的每個專業里,幾乎每個人都那么優秀,在這樣處處是精英的學習環境里,曾經有過的自豪感蕩然無存,突然之間就沒有了贊美之聲,沒有了羨慕的眼神,與身邊的精英比起來,似乎自己變得一無是處了,失落感悄然而至,伴隨失落感而來的就是強烈的自卑。自卑使一些學生感到不能適應北大的生活,甚至有些人不能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給美好的人生蒙上了一層退之不去的陰影。
北大的學者和講師們總是把去除自卑和怯懦當成重要的一堂課講給邁入北大的新生聽,告訴他們,自卑是自強的敵人,也是自強的動力。讓自卑占領了身心,那么它就會成為左右你行動的敵人,讓你一無所成;讓自卑變成了圖強的勇氣,那么它就會消退于無形之中,使你不斷獲得進步。自卑不應該是北大學生的心態,怯懦不應該是北大學生的行為。每個邁進北大的學生首先需要調整的就是自己的心態,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里,無論面對怎樣殘酷的競爭形勢,你只需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該做的,學自己該學的,發揮自己應該發揮的能量,那么你依然是最優秀的人才。在北大是這樣,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也應該是這樣,這才是一個真正值得贊賞的精英。
北大校長司徒雷登先生曾給學生講了拿破侖教導士兵不要自卑的故事:有一次,一個騎兵奉命給拿破侖送情報,一路上快馬加鞭,在快到拿破侖指揮部的時候,馬猛地跌了一跤,就再也沒有站起來,被活活累死了。接到情報后,拿破侖立即回信,并讓那名士兵騎著他的戰馬盡快把信送回去。
看到這匹高大英俊的戰馬,士兵說:“這是統帥的馬,我一個普通士兵不配騎這么好的戰馬。”
拿破侖則說:“法蘭西的士兵可以享有任何東西!”
拿破侖的話讓士兵信心倍增,他騎上高大的戰馬急馳而去,迅速完成了任務。
北大的校園里也有類似法國士兵的人,他們以為,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都是給那些特殊人物準備的,而自己太普通了,不是特殊人物。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自卑的心理,所以他們才處處縮手縮腳,這樣的人怎么會取得偉大的成就呢?
有人做過一項統計,走出北大的學生中98%的人獲得了巨大的人生成功。北大教授也會常以此引以為榮,用此激勵學生。他們分析后得出結論,之所以北大人能夠有這么高的成功率,就在于他們在北大受到了去除自卑與怯懦的良好教育,使他們能夠在面對任何的競爭都能坦然自若,都能冷靜地分析,大膽地行動,而不是讓自卑與怯懦嚇退腳步。自卑是人生最大的障礙,每個人都必須成功跨越這道障礙才能達到人生的巔峰。自卑就像一個完美蘋果里的蛀蟲,不知不覺就會蛀空甘甜的果肉,讓你的人格發生扭曲,成為你走向成功的絆腳石,成為你獲得快樂的攔路虎。
北大社會系一位教授曾帶幾名頗自卑的學生去動物園看大象,大象周圍有許多矮矮的木樁,學生的腦子里就產生了疑問:“教授,這么大的象,有著無窮的力氣,只要捎一抬腳就可以掙斷這細細的鏈子。但它為什么不逃跑呢?”教授告訴他們:“這頭象很小的時候就來到這里,當時就用這小木樁、矮棚圈著它,它當時很想掙斷鏈子跑出去,可是由于力氣小,每次都失敗了,于是就失去了掙脫鏈子的信心。盡管它一天天長大了,但它不知道現在自己有很大的力量,用力掙一下,就能逃出來。它不敢這樣想,當然也就不會這樣去做,因而只好永遠被鎖在這里,老死在這里了?!?
教授還告訴學生,自卑是危險的。它會迷茫你的雙眼,讓你看不清自己的能力,認識不到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卑就應該是不要失去信心,不斷嘗試,也許改變就在下一次。
路是人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筑師。只有自己不斷添磚加石,才會讓自己的建筑更高更漂亮。唯有這樣,自己定位的人生坐標才會有實際意義。否則,自卑和怯懦的心態就像一個無限增長的心理黑洞,必然會使你止步不前,甚至讓你的人生失重,導向無所作為的深淵,不用說建高樓大廈,就算是個小土屋,也永遠都堆不起來。
每個人的生長環境都不盡相同,人和人之間的差別更是在所難免,你有你的長處,他有他的短處,何必拿自己的不足比別人的長處呢?泰然自若地走自己的路,朝向自己的目標邁進,還有什么可自卑和怯懦的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定位決定著我們的未來之路。北大教授反復告訴學生們說,裁判自己命運的法官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要征服了自己的自卑和怯懦,就沒有什么可以阻擋你前行的腳步,就沒有不能被征服的高山和大河。既然每個人都不是偶然地來到塵世的,都有長成一座高山而非縮成一顆沙粒的愿望與目的,那么每個人都要努力發揮自己的才能,才能達成所愿。
北大就是你捧起來的金碗,懷揣著這樣的金碗卻不懂得開發它的價值才是最可悲的。有那么多人在背后支持著你,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你的生活便不會孤單。為了實現自我,為了不辜負他們的期望,必須把自卑和怯懦甩出校外,義無反顧地去行動,這樣才會讓自己的價值呈正數遞增。
自戀不如自強,北大的日記里沒有昨天
優秀的人更容易自戀,容易自我陶醉和自我滿足,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沒有人能夠與他們相比,他們也總是留戀曾有過的輝煌,因而也總是夢想重溫過去的舊夢,重新得到過去的成功。北大的學生中不乏強烈的自戀者,因為他們確實非常的優秀,他們有自戀的資本。他們都曾當過老師眼里的尖子生,學校里的大紅人,因而有的學生在剛入北大校園時,就會因過去的風光而沾沾自喜,卻忽略了眼下的競爭形勢,沒能及時從過去的美夢中清醒過來,以為到了北大就該吃過去的老本了。這種自戀傾向影響了一些學生的心態和成功的腳步。
還有一種流傳北大多年的說法:“無狂不北大”,似乎“狂”是北大的重要特征。這也難怪,滿心憋著“干大事”的北大學子很愛陶醉于別人和自己營造的精神氣質中,熱愛宏觀、張揚個性、藐視權威或世俗的東西,迷戀于摧枯拉朽、大砍大殺的批判,淋漓酣暢,激情飛揚。生活在北大就像生活在一個神話之中,即便是發一篇小隨筆、聽一次學術報告,甚至是到未名湖邊散個步,都無不充滿了一種神圣和崇高之感。
北大教授告訴學生,北大的厚重文化底蘊總是在容舊納新中積累著,而且總是一年更比一年深厚和博大,北大的文化是面向未來的文化,而不是留戀過去的文化,北大的日記里永遠沒有昨天。同樣,作為北大人也是如此,昨天再輝煌也是過去時,一個人的昨天再成功也只能代表了過去,不能代表現在和未來。過去的成功會麻醉一個人的心理,如果一個人過于自戀,就會在現在和未來中失去斗志,因為沉淪于過去的成就而變得平庸起來,直到成為一個缺乏成功激情和奮斗精神的懶漢。
一名北大學生在畢業時寫下這樣一首《不再留戀昨天》的詩,他這樣寫道:
流星劃過夜空,燦爛只有瞬間;
群星閃爍,卻夜夜點綴美好穹蒼;
我們所享有的永遠是今天。
也許所有的日子都不輕松,
也許所有的負重都不甜美,
可是我們并沒有竭盡付出,
于是讓后悔占領了心胸,
于是讓遺憾充盈了靈魂。
時間沒有輪回,
歲月也不會再生,
讓擁有的今天沒有無奈,
就必須不再留戀昨天!
感嘆過去就是在蹉跎時光,
北大給了我起程遠航的動力,
不必為失去的而遺憾,
讓自戀的情緒滾蛋吧,
奮斗今天,希望之火才能越燒越旺!
自戀者總是留戀昨天,自戀者又總是回避今天。這首詩真實客觀地反映了許多臨近畢業學生的一種心態。許多學生可能都會有相同的感受,而且許多學生也只有到了畢業之時才會回憶起求學的歷程,當他回憶曾經的歲月時,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悔意,因為在求學中自己并沒有把心思全部用于學業上,沒有兌現曾經有過的宏圖大志,轉眼之間就使求學歲月蹉跎而逝?;仡^再看走過的時光,許多學生才感到,其實自己就是活在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的自戀當中。經常性的自我贊美,自我欣賞,樂于高估自己及自己的智慧,自大自負,對他人卻抱以排斥或蔑視,對外部世界缺乏興趣,而極端關注自身。正是這種自戀的傾向,使自己產生了排他的性格特征,以至于不能接受新事物,使自己陷于止步不前的可怕境地。
自戀者總是用已有的成績驕人,在驕傲中陶醉和滿足,而面對眼前的事物卻總是缺乏足夠的興趣和激情,不愿意作任何努力。他們不是通過檢查反省認清現實,而是通過逃避使現實符合主觀妄想,其沾沾自喜、自我滿足的態度導致自我封閉和不思進取。當代美國最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認為,漫無節制的自戀容易使人喪失斗志,是心理與心靈疾病的主要前兆。
北大教授告訴學生,在北大繁重的學業面前,曾經很優秀的學生如果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或者在北大的環境里出現了許許多多遠遠勝于他、遠優秀于他的學生,他的自尊心就容易遭到嚴重傷害,如果以自己現有的能力無法改變局面,難于忍受又不得不忍受,就容易把自己想象成厲害人物,在幻想中戰勝困難,打倒對方,挽回面子,贏得稱贊和羨慕。一旦形成習慣,天天這樣幻想,在幻想中沉醉不可自拔,就跌進了自戀的泥潭。一個人一旦陷進自戀的泥潭是非??膳碌?,它使人的心靈發生扭曲,讓人沉淪和沒落,靠過去的成功來滿足虛榮心,最終就會一事無成。
還是前面那首詩寫得好:“讓自戀的情緒滾蛋吧,奮斗今天,希望之火就會越燃越旺!”自戀是精神能量的禁錮。人的精神能量、生命力本來時時刻刻處在與外界不停的交流溝通之中,可以自由滲透世界萬物。如果我們的心靈能夠欣賞、領略大自然的美景,能夠告誡自我要想獲取偉大的成功,就必須腳踏實地地去奮斗,用自強不息的精神求得進步,我們就能取得成功。
生命力從來都不會甘于寂寞,它總是尋求充分的表現,把自己與對象合為一體。生命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既與一個人的天賦有關,也受環境、社會的制約,受文化教育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人是充滿好奇的,他生機勃勃地與外物相互交流溝通,投身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發展出種類繁多的興趣愛好。北大的學生都是生命力強盛的杰出代表,他們承載著時代的希望,擔負家庭甚至民族的未來。激起對新事物的熱情,產生不竭的追求動力才是一個北大學子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