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控制血壓,還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宜規律,膳食要合理,嚴格控制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可適當多吃些大豆、魚、菌菇、海藻類以及蔬菜和水果,減少脂類的攝入。要堅持適量的體育鍛煉,保持樂觀豁達的心理狀態,避免情緒緊張、激動,還要戒煙少飲酒,不喝濃茶和咖啡。
“白大褂效應”是什么
這是指患者平時并無高血壓,而一到門診血壓就高。可用24小時監測血壓并參考心電圖及其他診療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以正確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高血壓。通常,測量血壓時引起緊張和焦慮仍是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取非同一次測定的多個隨測血壓值讀數則可減少這種防御反射和警覺反應。在門診每40分鐘對病人測三次臥位血壓,共測4次。一般第一次讀數為最高,但以后3次讀數間差別甚微。而每隔5分鐘測坐位血壓1次,共測6次。可發現前3次與后3次的平均值差很小。這種所得到的診室基礎血壓對減少防御反射或警覺反應來說有極大價值。
作者認為,某些患者僅在門診室醫生診病時血壓顯著升高,不能錯誤地說成是頑固性高血壓。這類患者如果根據門診測得的血壓值而增加藥物劑量,將會產生不能耐受的副反應甚至低血壓。故不主張用增加藥物劑量去降低這種僅在門診檢查時的血壓升高。
不可輕視的早期癥狀
大多數高血壓病患者在早期會感覺到頭痛,但是,因為引起頭痛的原因太多了(最常見的比如過度疲勞、感冒、過度飲酒、睡眠不足等),而且又很容易消失,所以這一癥狀常常被忽視。隨時間的推移,等到更嚴重的癥狀出現時,高血壓實際已經很嚴重了。因此高血壓早期癥狀是不可輕視的。
心率的快慢對血壓有影響嗎
高血壓病患者在初發高血壓時,神經調節失去平衡,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這種異常在高血壓病的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時,表現為心率增快,心臟收縮力加強,使心臟排血量增加,血壓上升。有關人員曾經對2037例高血壓病人進行了36年的隨訪,把病人分成四組:心率小于65次/分、65~74次/分、75~84次/分、大于85次/分,發現隨著心率增快,尤其75次/分是個轉折點,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均直線上升,心率越慢壽命相對越長。心率是反映交感神經興奮性的一個重要指標。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與多種因素有關,除有遺傳因素外,還與環境等因素有關,如:
(1)由于職業造成的應激狀態。工作節奏加快、精神壓力過大造成,多見于中年“白領”階層。這種人常在日間工作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中午及晚上休息時血壓下降、心率減慢。老年人由于對外界適應能力減弱,若處于同樣強度的工作負荷,其應激反應可能比青年人更明顯。
(2)吸煙及大量飲酒可刺激交感神經,引起血壓上升、心率加快。
(3)食鹽攝入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
(4)缺乏體力活動的人稍受刺激或運動,心率立即會加快。
(5)肥胖的人常伴代謝紊亂,如血胰島素升高、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常伴心率加快。
總之,心率加快可使血管內血流加速、壓力增高,引起血管內膜受損,從而在損傷處出現脂質沉附,引起動脈硬化,脂質斑塊形成。因為心率加快,心收縮力加強,容易引起心臟左室肥厚,而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壓病人猝死率明顯增加。因此高血壓病人的心率可以作為發生心血管意外死亡的預測參考。
治療:對長期安靜時心率大于80次/分的高血壓病病人應注意減輕工作壓力及精神壓力,要減肥、多運動、低鹽飲食、戒煙、忌酒等,同時還需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如:
(1)β受體阻滯劑或加服中樞α2,受體激動劑,如可樂定。
(2)某些減慢心率較明顯的α、β受體阻滯劑,如阿羅洛爾。
(3)若高血壓病人合并有代謝異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癥或糖尿病時,可選擇減慢心率的非雙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如緩釋維拉帕米或緩釋恬爾心,也可同時服用有輕度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的轉換抑制劑。
(4)若服用緩釋維拉帕米或恬爾心,心率仍大于80次/分,可采用緩釋恬爾心加小劑量α、β受體阻滯劑,如阿羅洛爾;或小劑量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
控制收縮壓和脈壓重要嗎
關于老年高血壓的控制問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科孫寧玲教授提示,其血壓控制模式已從對舒張壓治療的重視逐漸轉變為對收縮壓及脈壓控制的關注。
我國高血壓患者數已逾1億,其中老年人高血壓的發病人數占60%~70%。收縮壓高是老年高血壓病中的一種類型,其主要轉化為腦血管病,在一級高血壓水平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腦卒中占44%。我國老年高血壓的發病情況是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而控制率低。
美國作為世界上血壓控制率最高的國家(平均控制率在26%),其舒張壓控制在90mmHg以下的比率為77%,而收縮壓降至140mmHg以下的有34%。因此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收縮壓的控制一直面臨著挑戰。
最近幾年來的許多大規模臨床試驗和流行病學研究證實,收縮壓的增高是和發生心腦血管病關系最為密切的因素。老年高血壓患者中有更多的是收縮壓高致使脈壓增大,這使發生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增多了。
收縮壓增高及脈壓增加實際上是大動脈僵硬度增加的結果。正常狀態下,大動脈可以緩沖左心室射血產生的流量波動和壓力波動。動脈擴張性降血壓病變主要表現為動脈全身硬性增加。因為壓力波動的發生部位距主動脈較近,結果就增加了主動脈和心室的收縮壓力,降低了舒張期壓力,因此,大動脈緩沖功能的降低會導致收縮壓水平升高,舒張壓水平降低,脈壓差增大。大動脈彈性降低、僵硬度增加、順應性下降及護張性減弱是包括高血壓在內的許多心血管危險因素導致的早期血管功能改變。晚期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可能加重這一病理變化。
目前有關脈壓的基礎及臨床試驗的數據還不夠充分,還須進一步的研究。但收縮壓的降低及脈壓的改善已恰逢為血壓調整的一部分,需得到臨床上的充分重視。
血壓驟降的危險性有哪些
人體的動脈血壓是使血液流向各組織器官的動力,對保障各組織器官所需要的血流量具有重要意義。若血壓驟降,全身各組織器官的供血量都將不足,尤其是腦、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可因缺血缺氧而發生功能障礙,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如腦組織供血不足,就會引起頭暈和昏迷,稱為缺血性腦損害。若心肌供血不足,會引起心絞痛、心肌損傷,嚴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因此,高血壓患者降壓不要矯枉過正,應以逐漸降壓為宜。不可突然將血壓降到正常或過低,一般短期內降壓幅度最好不超過原血壓的20%為宜。同時,常服可樂寧不可突然停藥。
血壓降得越低越好嗎
患上高血壓病的人必須堅持長期降壓治療,但決不可降壓過度。這是因為人體的動脈血壓是血液流向各組織器官的動力,對保障各組織器官所需要的血流量具有重要作用。高血壓病人由于血管彈性下降,脆性增強,或血管內壁逐漸有類脂質和膽固醇沉積,久而久之,形成血管內壁粥樣硬化和斑塊。在這種情況下,若服用降壓藥劑量過大,使血壓驟然大幅度下降,勢必會使心、腦、腎等重要器官血流量減少,缺血缺氧,發生機能障礙,甚至發生心肌梗死和腦梗塞等嚴重并發癥。
由降壓過度引起的心肌梗死和腦梗塞多見于老年人。因為老年人的壓力感受器不敏感,對迅速下降的血壓其代償能力較差,心肌及大腦對低血壓的耐受性也較差,容易造成血量灌注不足而發病。
因此,高血壓患者在積極治療的過程中,降壓必須平穩,不宜過快。一般而言,收縮壓只能降1/5~1/4,舒張壓降至133~143KPa(100~107mmHg)或恢復到發病前的水平即可。舒張壓較低、脈壓差較大者不宜用降壓藥。
高血壓腦出血在用降壓藥治療時,應隨時注意血壓變化,并密切注意病人的心臟功能,可按常規定時做心電圖檢查,以防止由于心肌梗死而引起心源性休克。血壓過低引起心律失常等也應及時治療。
中醫對高血壓是怎樣分型的
中醫雖然沒有高血壓這一病名,但古代文獻記載的“頭風”、“頭痛”、“眩暈”、“肝風”、“肝陽”等癥部分相當于現代的高血壓病。而頭痛、頭脹、頭暈、頭重、心悸、失眼、眩暈、胸病、胸悶、項強、舌麻、舌強、腰痛、半身麻木、口眼斜和半身不遂等癥狀,都可以算是高血壓病患者的表現。每一種癥狀都有不同病因、病機,而不同的癥狀又可以由相同的病因和病機所引起。中醫認為,高血壓是因人體內陰陽平衡失調,腎陰不足,肝陽上亢,久病不愈;陰損及陽,致陰陽兩虛而發病。這個提法應該是中醫對高血壓病的比較完整的闡述。它把這種病分為以下六種:
(1)陽亢型。癥狀為頭脹,頭痛,面紅,易怒,脈強等。治療原則是要平肝瀉火。
(2)陰虛陽亢型。癥狀為眩暈,頭痛,頭脹,心悸,目糊,健忘,口干,面紅,脈強而細,舌質紅等。治療原則是要滋陰潛陽。
(3)陰陽兩虛型。癥狀為眩暈,頭痛頭脹,肢冷,腳軟,心悸,目糊,少寐,多夢,升火,耳鳴,口干,面紅,夜間尿頻,行動氣急,肉跳,脈弦細,舌質紅或淡味等。治療原則是要育陰助陽。
(4)陽虛型。癥狀為眩暈,肢冷,尿頻,腳軟,耳鳴,脈沉細弦,舌質淡或胖等。治療原則是要壯陽益氣。
(5)痰濁內蘊型。癥狀為眩暈頭痛或頭重如蒙、胸悶心悸,食少多寐,時吐痰涎,舌體胖,苔白膩。治療原則是要祛風化痰。
(6)淤血阻絡型。癥狀為眩暈,頭痛,心悸,健忘,精神不振,面或唇色青紫,舌質暗,有紫斑或淤點。治療原則是要活血化淤。
如何正確測血壓
(1)在測血壓前,受檢者應不飲酒、咖啡、濃茶和吸煙,最好先休息20~30分鐘,并且精神要放松,排空膀胱。不要屏住呼吸,因為屏住呼吸可使血壓升高。
(2)室溫最好20℃左右,并且環境要保持安靜。
(3)病人采取坐式或臥式均可,無論哪種方式,被測者的肘部及前臂都應與心臟在同一平面的位置上。
(4)病人露出右上臂,若患者穿的是緊身衣服,應脫下衣袖,若衣袖單薄寬大,可將衣袖向上卷到腋窩處。打開血壓計盒,并調整血壓計到零點。
(5)纏縛袖帶時,應先將氣球內空氣排空,再將袖帶纏在右上臂肘關節上2~3厘米處,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以在肘窩內側能摸到肱動脈跳動為宜。然后,將聽診器聽頭放在動脈上,關緊氣門,向氣球內充氣。測量者視線應與水銀柱上的刻度在一個水平線上來觀察水銀柱的高度。
(6)當氣球快速充氣,直到肱動脈脈搏消失后,再加上4kPa(30mmHg)即可停止充氣。然后,緩慢打開氣閥門使血壓計指數緩緩下降,當聽診器聽到的第一聲脈搏跳動緩緩下降到某一刻度,聽診器聽到的聲音突然變弱或消失時即為舒張壓(低壓)。
(7)一般情況下,需要連續測定幾次,求出幾次的平均值即為所得到的血壓值。但是兩次血壓測定至少要間隔1分鐘。
(8)血壓測定完畢后,應把血壓計恢復至零點,排空氣球,關閉開關以備再用。
雖然血壓測量的方法較簡單,但是若操作不正確,測定的數值就會出現誤差,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被測者的血壓情況。因此,測量血壓時,應注意下列事項,以避免誤差:
(1)按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的建議,測量血壓前,被測者應先休息幾分鐘,而且隔幾分鐘后再重復測量,如此反復3次,才能確定可供臨床參考的血壓值。若僅靠一次測量,很難排除許多因素干擾,使血壓出現誤差。
(2)測量時坐正,把上衣一側袖子脫下,不要卷起緊的衣袖,手臂平放,手心向上,上臂和心臟在同一水平位上,肌肉要放松。如果是臥位,也要使上臂和心臟處于同一水平,不能過高或過低。
(3)測量血壓時的聽診點,應是動脈最強搏動點。因此在放聽診器前,應仔細觸摸動脈最強搏動點,不能任意找個聽診位置。若偏離動脈最強搏動點作為聽診點,聽測定的血壓就會出現誤差。
(4)測量血壓時,氣球的減速壓過程需要緩慢放氣,使血壓計緩慢下降,讀數應精確到03KPa(2mmHg)。若在測量血壓時,放氣減壓速度太快,判斷誤差會增大。
總之,測量血壓的方法很簡單,但要做到正確的操作并不太容易。有時由于不正確測量所致的誤差,其后果是相當嚴重的,因為血壓的正常與非正常的臨界值也就是幾個毫米汞柱。
你知道有關血壓的換算法嗎
以往,我國的血壓計量單位,一直采用毫米汞柱,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然而,近幾年來,需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規定,一律采用國際單位制,以實行計量規范化、標準化。即將血壓舊單位毫米汞柱(mmHg)改為新單位千帕(kPa),人們感到很陌生,難以適應。那么,它們之間如何進行換算呢?現介紹幾種簡易方法,供您選用。
(1)換算口訣法。血壓mmHg,加倍再加倍,除3再除10,即得kPa值。例如:收縮壓120mmHg加倍為240,再加倍為480,除以3得160,再除以10,即16kPa。反之,血壓kPa乘10再乘3,減半再減半,可得mmHg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