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學無止境,成功無止境(3)
- 成大事必具的十種習慣
- 善之
- 4870字
- 2015-05-13 14:43:53
你一定要了解競爭對手做錯了哪些事,因為你要避免犯那樣的錯誤,這樣才能確保你在市場上頂天立地,擁有百分之百的絕對優勢。
競爭中的對手常常可以作為生活中的良師。要超過別人,要巧妙生存,必須要研究你的競爭對手。
不論各自有何不同,你我都各有長處和缺點。若是我們能坦然地不斷活用這些長處與缺點,即可提高我們的生活和思想境界。不必去批評責難,也不必去排斥,更別說懷疑別人是不是有什么毛病了。
人類的生命是無限的,未來也是無限的。我們總是要尋求你我互相進步之道。
一個人如果自以為真誠,把別人都想像成為表面功夫的偽君子,他一定認為別人都對不起他。
要是一個人保持著嚴肅認真、不辜負他人的想法,而別人也抱著如此一本正經、全力以赴的態度,那么人人都能以自己的風格,默默地恪守自己的崗位,辛勤地工作。放眼所見,人人都從善如流、力求改進,人人都為恢復善良天性而謹慎自守。如此一來,人與人之間就無所謂成敗勝負。
然而,要是一個人自以為很真誠,卻誤以為他人都是做表面功夫的偽君子,那么他必定被“別人皆負我”的念頭所錮,而變得更加無視于他人,時時詆毀他人,于是真正變成心狹氣窄的小人了。因此,即使人人從善如流,可彼此互相不信任,那就會削減彼此的和善,而更減少了大家努力的工作成果。
打仗的時候,有句話說:“知己知彼,乃兵家首要之事。”而許多武將也說過:“雖為敵人,其人表現卻頗杰出,令人敬佩。”這句話可以說是昭示我們,對自己和敵人都要給予正確真實的評價。
我們要是能體悟到“拜敵人為老師”這句話的精髓,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那或許就能夠對你我存在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判。做到這一點,實乃人間之偉丈夫矣。
6.不斷學習,站在巨人肩膀上
知識,惟有不斷學習知識才能使人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夠掌握成功的根基。成大事的人,應不斷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車子,房子,一切事物隨著歲月的流逝都會不斷折舊,但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知識、技能也一樣會折舊。在風云變幻的職場中,腳步遲緩的人瞬間就會被甩到后面。
如果你是工作數年自認資深的員工,也不要倚老賣老,妄自尊大,否則很容易被淘汰出局。那時候即使你是老板眼前的紅人,他也會為了公司的利益,舍你而去。
書不光要讀,還要抓緊讀,還要認真讀。如學生時代的教科書,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有關的專業書。圍繞著教科,圍繞著專業,還有不斷爆發出來的尖端,書讀得越多,知識才會越廣博,頭腦才會越聰明。
面對知識爆炸的今天,人不讀書,其猶夜行;二毛之叟,不如白面書生。自負容易停滯,自卑容易讓人失去信心和勇氣。
最好是不氣餒,不停地干;不自滿,不停地用功。讓我們記住魯迅的倘能生存,我仍要學習這句箴言吧。
記住,成功人士之所以會成功,他們大多數都是在前人奮斗的基礎上獲取的。
牛頓曾經用巨人的肩膀來比喻書,并且說他自己有很多成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獲得的。
“我沒有現成的根據,沒有可照抄的模型。我是一位開拓者,所以我是渺小的,我希望讀者諸君承認我已成就的,原諒我未成就的。”
從亞里士多德的話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永不休止的奮斗。
臺灣的資深音樂人黃舒駿在這方面就感受很深。處在流行工業最前線的唱片圈10年來,每年都有前赴后繼的新人,以激百張新專輯的速度搶攻唱片市場,稍不留意就被遠遠地拋在后面。黃舒駿覺得,老不是最可怕的,未老已舊才是最悲哀的事。所以,面對推陳出新的市場,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不被拋出軌道,我是個容易憂慮的人,每天都覺得,自己不行了,這樣的憂慮是進步的動力。
這絕非危言聳聽,美國職業專家指出,現在職業半衰期越來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學習,無需5年就會變成低薪。就業競爭加劇是知識折舊的重要原因,據統計,25周歲以下的從業人員,職業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個月。當10個人只有1個人擁有電腦初級證書時,他的優勢是明顯的,而當10個人中已有9個人擁有同一種證書時,那么原有的優勢便不復存在。未來社會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忙得要死的人,另外一種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所以,不懈怠的學習才是百戰百勝的利器。
在職場上奮斗的人的學習有別于學校學生的學習,缺少充裕的時間和心無雜念的專注,以及專職的傳授人員。所以積極主動地學習尤為重要。
工作是任何職業人員的第一課堂,要想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勝出,就必須學習從工作中吸取經驗、探尋智慧的啟發以及有助于提升效率的資訊。年輕的彼得·詹寧斯是美國ABC晚間新聞當紅主播,他雖然連大學都沒有畢業,但是卻把事業作為他的教育課堂。最初他當了3年主播后,毅然決定辭去人人艷羨的主播職位,決定到新聞第一線去磨練,干起記者的工作。他在美國國內報道了許多不同路線的新聞,并且成為美國電視網第一個常駐中東的特派員,后來他搬到倫敦,成為歐洲地區的特派員。經過這些歷練后,他重又回到ABC主播臺的位置。此時,他已由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小伙子成長為一名成熟穩健又廣受歡迎的記者。
通過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你可以避免因無知滋生出自滿,損及你的職業生涯。專業能力需要不斷提升技能組合以及刺激學習的能力相配合。所以,不論是在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學習的腳步都不能稍有停歇,要把工作視為學習的殿堂。你的知識對于所服務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很有價值的寶庫、,所以你要好好自我監督,別讓自己的技能落在時代后頭。
多數企業都有自己的員工培訓計劃,培訓的投資一般由企業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成本開支。而且企業培訓的內容與工作緊密相關,所以爭取成為企業的培訓對象是十分必要的,為此員工要了解企業的培訓計劃,如周期、人員數量、時間的長短,還要了解企業的培訓對象有什么條件,是注重資歷還是潛力,是關注現在還是關注將來。如果員工覺得自己完全符合條件,就應該主動向老板提出申請,表達渴望學習、積極進取的愿望。老板對于這樣的員工是非常歡迎的,同時技能的增長也是員工升遷的能力保障。
在公司不能滿足自己的培訓要求時,也不要閑下來,可以自掏腰包接受再教育。當然首選應是與工作密切相關的科目,其他還可以考慮一些熱門的項目或自己感興趣的科目,這類培訓更多意義上被當作一種補品,在以后的職場中會增加員工的分量。
隨著知識、技能的折舊越來越快,不通過學習、培訓進行更新,適應性自然越來越差,而老板又時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為公司提高競爭力的人。
未來的職場競爭將不再是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競爭,而是學習能力的競爭,員工如果善于學習,他的前途會一片光明。
成大事應該學習起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耐心和堅定不移的信心去打開成功之門。
7.注意學習方法,事事功倍
成大事,必須學習,但要注重學習方法,從而更好的獲取知識并且事半功倍。學海無涯,知也無涯,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就等于找到了達到達彼岸的航船。
學習面過于狹窄是學習中的壞毛病,我們必須重視,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時,多學些有用的知識,自己要有專長,但專長以外的東西也需了解、掌握一些。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知識豐富,成為一個永不被淘汰的人。
俄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我們必須學會這樣的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的讀物。
讀書要有選擇,不僅因為書籍很多,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更重要的是書籍中莠美不齊。不加以選擇地讀書,很可能讀了一堆垃圾書,不但白白浪費了精力,還使自己思維混亂、趣味變得低下。
因此,我們在讀書時一定要摒棄自己盲目讀書的壞毛病,做到有選擇,有目的地讀書。這樣,我們不但在讀書學習中學到我們想要的知識,也不至于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死讀書,說凡是書上所講的都是正確的,不與現實的具體情況相聯系,其結果就是把書讀死了,成了一個地道的書呆子。
一些大學,培養了許多與現實生活脫離的空想派知識分子,他們所擁有的僅是一些統計數字和一些過時的資料。
有些知識分子,手上拿著的則是用了二三十年或更久的講義,隨便進行一番修飾以后,就在新的學期開始派上用場。
由于這些大學的不切實際,所以教授們的地位也日見下降。
例如有一位留學美國的學子,在讀了十多年書后,終于獲得了一個博士學位,這位學子面對茫茫的前途之時,也惟有硬著頭皮出外工作。而出外工作要做什么呢?都已30多歲的人了,除了識字打字以外,他所學的那點專長竟毫無用武,之地,也真叫人無奈。
讀書是為了獲取而不是圖飽眼福。就像消化不良一樣,吃了許多食物,卻沒有消化吸收,只會對身體有害。
徐特立說“我讀書的方法總是以‘定量’、‘有恒’為主,不切實際地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記憶。要理解,必須記住基本的東西,必須‘經常’、‘量力’才成。”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說過,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啞口無言的,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而不會從死字母中吸取思想的人,也是啞口無言的。
學習切忌消化不良,要做到適度,不要太貪。貪心不但不會幫你得到有用的知識,反而會使你勞而無功,是吃了很多,可竟沒有掌握,更別說運用了。
學習最注重掌握,千萬別走形式,走馬觀花,徒勞無功。成功的人在節奏如此快的年代,學會讀書方法很重要。
防止不當返讀。不要回頭重讀一個字或一句話。這是許多人閱讀速度緩慢的原因,其潛在心理是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不當返讀之所以減慢閱讀速度,是因為經常要回頭思索,而不是專注向前迎接新的內容,結果,新的內容又得不到充分理解,只好又回頭重讀,這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返讀越多,越需要返讀。如有不當返讀的習慣,嘗試一口氣閱讀一篇文章。這樣,就算不返讀,也能領略全文的意思。當然,若要仔細咀嚼某些字句,返讀也是必要的。
總之,學習要注重方法,獲取更多知識,為自己成大事鋪就堅定的路基。
8.知識決定身價
知識經濟時代,社會越來越注重知識的作用和身價,有知識的人越來越受歡迎,成功的人都擁有知識,知識決定身價。
據中國上海人才市場的調查結果顯示,高級人才應聘的年薪心理價位和招聘單位的崗位薪資走勢終于明朗,而且相互之間的價值很接近,高級人才對應聘崗位的年平均期望薪資依次為:副總經理11.6萬元、計算機工程師11.5萬元、地區銷售經理10.1萬元、投資經理8.7萬元、財務經理8.2萬元、生產經理7.1萬元、物流主管6.6萬元、項目經理6.2萬元、行政管理6.1萬元。招聘單位的崗位平均年薪走勢為:副總經理11.5萬元、軟件工程師11萬元、銷售經理7.5萬元、財務經理7萬元、項目經理6.6萬元。市場經理6.6萬元、客戶經理6萬元、質控經理5.4萬元、人事經理4.8萬元、企劃專員3.8萬元。
一邊是大量的工人下崗找不到工作,一邊卻是高級人才的薪資越來越高。顯然,知識與才能已開始把握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財富。現代社會的人際競爭,很大程度上已歸結為知識的競爭。有知識者有財富,將成為普遍的規律。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聯想集團實行股份制改革以來,隨著其認股權證的分配實施,使一些員工一躍成為百萬富翁。此外,在以往聯想內部的效益水平及激勵機制基礎上,已經產生了一批百萬富翁。兩者相加,聯想這架高科技財富機器制造出來的百萬富翁數量已有數百人之多。這些百萬富翁普遍比較年輕,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有關專家分析說,如今企業已經漸漸成為中國社會財富的創造和承載主體,隨著各種形式股份制的推行,有知識才能的年輕人將會成為富翁的主流。
清華同方也不甘落后,其總裁陸致成放出豪言:最短3年,最長5年,這家清華大學的高科技企業要造就100名千萬富翁、1000名百萬富翁。這使得那些心存鴻鵲之志、懷揣科研成果的中國科學家有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像的暴富機會。
孫家廣就是一位受益者。這位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清華大學的教授,曾因發明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中國迄今惟一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工程技術而聞名,如今他走出象牙塔,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同方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按照國家政策,該企業允許個人科技成果以無形資產形式折價人股、參與分配,包括孫家廣在內的骨干人員因此占有該公司5000萬股份中的8%,即400萬股。雖然孫家廣只說這400萬股是由四個代表人認購,上市后再分配給企業員工,對他個人占多少股份不愿意置評,但作為該軟件公司協心技術的發明人,哪怕只擁有1%的股份,上市后孫家廣也會輕而易舉,一躍而成千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