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魏晉文學與陶淵明

  • 中國藝術經典4
  • 陳曉丹編著
  • 2591字
  • 2015-05-13 15:16:59

魏晉文學

自東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變革時期,劇烈的社會動蕩、頻繁的朝代更替使得兩漢大一統的社會基本解體,經學統治衰落,文人思想得以解放,跳出儒家的經義和規范,注重學理思辨和生命感悟的玄學思維開始興盛。

竹林七賢文人有感于社會的動亂、民生的凋敝、生命的短暫、興衰榮辱的難以把握,不免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索,老莊思想由此抬頭。其時,文人感慨良多,詩歌抒情言志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建安作家以三曹為核心,“七子”為羽翼,“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文心雕龍·時序》)。對建安文學的上述特征,后人稱作“建安風力”或“漢魏風骨”。告別了建安時期非功利、主緣情、重個性、追求慷慨悲涼之美的文學之后,從西晉至東晉,土族貴族們在富貴安樂的生活中卻又滿懷憂患,時常被卷入政治漩渦,“常畏大羅網,憂禍一旦并”的終日惶惶,在他們的作品開始表現出順應環境、保全性命的思想傾向,一些詩人寄情于山水,安息精神。在玄學盛行的當時,《老》、《莊》之學風靡一時,名士們無不以談玄為時尚,在這種清談玄理的風氣影響下,“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文學盛行,文學作品中也充斥著“無為”、“無名”、“逍遙”、“齊物”等抽象概念,“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

部分士人則逐漸認清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遠離險惡的政治,懷著憤懣的情緒隱居,作為對當時政權的無聲抗議。這是魏晉名士的根本特點。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名士是“竹林七賢”。“七賢”指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們放曠不羈,常于竹林下,酣歌縱酒,其詩文也更多表現曠達的情懷和山水、隱居等內容。而承續阮籍、嵇康等人傳統的陶淵明則將林泉之隱發展到了一個十分完備的階段,開拓出山水田園詩的新境界,被推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鐘嶸(《詩品》)。

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晚年更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出任過太守、縣令一類官職,及至陶淵明,家境衰微。他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從小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言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旁若無人。”陶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因此其個性、修養,多有外祖父遺風。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山海經》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具有“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兩種不同的志趣。

少年時代的陶淵明,受家庭和儒經的影響,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門閥貴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出身于庶族寒門的陶淵明直到二十九歲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但都不過是祭酒、參軍等低級官職,不僅濟世抱負無以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官場人物無聊周旋,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和“違己交病”。

同時,受外祖父及道家思想的影響,陶淵明早年就有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思想,所謂“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夙好,園林無世情”。仕途不得志時,他就更懷戀這種生活,“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所以,在出仕的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處兩端”,行動上也是仕隱無常。

至三十九歲,陶淵明認為,“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當理想之道在現實中不可實行時,他開始躬耕自給。在當時的文人看來,親自耕種是可恥的。儒家思想鄙視勞動,魏晉南北朝時期,“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務”。此后,他又做過鎮軍、建威參軍。最后任職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桃源仙境圖:“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職歸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從此結束了仕途生活,歸隱田園。

此后二十多年,是陶淵明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他的田園詩最為后世推崇,在宋代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優美田園風光中,陶淵明避開了達官貴人的車馬喧擾,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與恬靜。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由于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陶淵明以其生命實踐了隱居生活和詩歌創作的典型形態,正如魯迅所說,陶淵明“亂”也見慣了,“篡”也看多了,便不再有更多的牢騷,詩也就變得平和。

在他的詩里,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于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都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表現出來,如“胸中自然流出”一樣直率與自然,渾然天成,不見斧鑿痕跡。《讀山海經》第一首: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在他極普通的“田家語”中,含有豐富的自然風光,如“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以及社會生活的形象記錄:“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則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看似平淡無奇的詩句,其實飽含著一片生動的田園氣息。洗凈一切蕪雜黏滯的成分,陶淵明的詩歌語言呈現出明凈的單純。后世評價“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在陶淵明留存下來的散文、辭賦中,以《桃花源記》和《歸去來辭》最為著名。《桃花源記》實近小說,文中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既有儒家幻想中上古之世的淳樸,也有老子宣揚的“小國寡民”社會模式的影子。其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鄉村景象描繪,同作者的田園詩意境相似。《歸去來辭》作于陶淵明決心辭官歸隱之際。在中國古代各種文體中,辭賦的基本特點是華美,陶淵明這篇賦卻寫得樸素清新。“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是想象歸途中的自由無羈、輕松愉悅;“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等寫景之筆,則生動刻畫了自然界自生白化、充足自由的靈韻。

躬耕壟畝,吟詠田園,陶淵明在他的柴桑故里詩酒人生,即使在“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的窘境中,他仍然固窮守節,拒絕入仕,帶著他問心無愧的高傲與世長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冕宁县| 苍溪县| 汶上县| 白朗县| 江都市| 北碚区| 彰化市| 同江市| 定陶县| 都昌县| 富源县| 卓尼县| 伽师县| 家居| 南京市| 正定县| 米泉市| 娱乐| 大埔区| 元氏县| 天柱县| 广东省| 颍上县| 苏尼特左旗| 广灵县| 兴文县| 蕲春县| 松桃| 宿迁市| 柳江县| 阳城县| 东阿县| 上犹县| 金昌市| 土默特左旗| 东安县| 五台县| 沂水县| 弥勒县|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