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是中國歷史上重大變革的時代,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相繼進行政治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大繁榮。
東周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這是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戰國時期是封建制度確立和完善的時期,此時的各諸侯國展開了更為殘酷的兼并戰爭,并最終被秦國所統一。
春秋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無論在科學、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涌現出許多杰出的人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周平王是西周幽王之子,母親是幽王的正室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兒)。姓姬,名宜臼,東周第一位國王,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
周平王姬宜臼在周幽王在位時原被立為太子,但幽王寵愛褒姒后,廢黜了宜臼,改立伯服為太子。
有一天,宜臼在花園里玩耍,幽王將籠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讓猛虎將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膽量,當猛虎向他撲來時,他非但不驚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聲,嚇得老虎吃了一驚,后退幾步,伏在地上觀察動靜。宜臼便從容離去。他知道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與母親申后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
犬戎攻破鎬京,殺死了幽王以后退走了。衛、晉、秦、鄭、申、魯、許等諸侯國就擁立宜臼為王,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即位。鎬京經過戰亂,宮室殘破,王畿荒蕪,一時難于恢復,且犬戎仍散居鎬京附近,對周室構成嚴重之威脅。而洛邑自經周公營建為東都以來,已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其地位僅次于西都鎬京。于是平王乃決心將都城東遷。
公元前770年,平王由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秦襄公等護送,入于洛邑之王城,并以之為首都。此后的周朝便被稱為東周。東周開始的這一年,就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在宜臼即位的同時,諸侯虢公翰擁立幽王的另一個兒子余臣為天子,稱攜王,出現了兩周并列的局面。十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晉文侯攻殺了攜王,周王朝又重新統一。
宜臼東遷時,因為秦襄公護送有功,就提升他為諸侯,并答應說:“戎人攻占了鎬京和岐山地區(今陜西鳳翔縣一帶),你去攻擊他們吧,打到哪里,哪里就歸秦所有。”不久,岐山以西地區為秦所攻占,秦國從此開始發展起來。由于大片故土喪失,東周王朝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與方圓數千里的大諸侯國相比,它只相當于一個中等諸侯國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鄭、晉、齊,魯、燕、宋、楚等大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相互之間不斷進行兼并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紛亂局面,我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大變革的動蕩時期。
宜臼在位期間,因外祖父申侯擁立自己有功,便賜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內的百姓去戍守。這使百姓離鄉背井,十分怨恨。
姬宜臼一度委任鄭莊公寤生為朝廷卿士。后由于鄭國實力雄厚,姬宜臼對鄭莊公懷有戒心,不愿朝政為鄭莊公所操縱,又乘鄭國多事,鄭莊公沒有來上任的機會,想撤掉他卿士的職務。鄭莊公聞知,馬上趕到洛陽,對姬宜臼施加壓力。姬宜臼再三賠禮,鄭莊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讓太子姬狐去鄭國作人質。不過這太有損天子的體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換人質的辦法,讓鄭莊公的兒子忽也來洛邑作人質,而周太子去鄭國則用學習的名義。史稱“周鄭交質”。
從這一史實可知:姬宜臼東遷后,周王室已勢力衰微,周王名為天子,實際上要看大諸侯的臉色行事。
周桓王:軟弱無力的周王室
周桓王姬林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的孫子。周平王病死時,太子姬狐正居于鄭國為人質。鄭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繼位。姬狐因一路上哀傷過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鄭伯和周伯黑肩扶立為天子。
姬林在位期間,因鄭伯扶立他有功,將位于黃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賜給鄭伯,周王朝的疆域又縮小了。
周桓王姬林繼位后,鄭莊公在朝廷繼續以卿士身份專權。姬林不甘心受他的控制,就攆走了鄭莊公。鄭莊公回國后,制造事端,擾亂周境的安寧,雙方關系越來越緊張。不久,鄭莊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國。姬林大怒,干脆免去了他卿士的頭銜。鄭莊公也不示弱,一連五年不去洛邑朝見,表示不把姬林放在眼里。姬林實在忍耐不住,不顧臣下勸阻,親自統領軍隊去討伐鄭莊公。鄭莊公也點起兵馬迎戰。
兩軍在長葛(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相遇,姬林求勝心切,派人叫罵挑戰。鄭莊公卻擺好陣勢,按兵不動。周軍叫罵到下午,還不見鄭軍出戰,都面露倦意,松懈起來。鄭莊公乘機揮動大旗,擂鼓沖鋒。周軍猝不及防,被殺得大敗。姬林只好退兵,自己斷后。鄭國將軍祝聃遠遠望見,奮臂一箭,射中姬林左肩,虧得鎧甲堅厚,傷勢還不嚴重。鄭莊公見已經教訓了姬林,怕部下殺得性起,要了姬林的性命,使自己在輿論上吃虧,忙鳴金收兵,任姬林逃走。
事后,鄭莊公又假意派臣下去向姬林賠罪,說本來只準備自衛,沒想到部下違反紀律,冒犯了天子。姬林哭笑不得,只好借此下臺階,垂頭喪氣地宣布免鄭莊公之罪。長葛之戰使姬林威風掃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于天、輔有四方”的牌子。此后桓王雖然仍能影響虢國,但已無力阻止王室轉衰,也無力阻止諸侯間的互相攻伐。從此,諸侯越來越不將周天子放在眼里。
以前,諸侯死了,諸侯的兒子在繼位和治喪完畢后,必須趕往都城去接受周天子的冊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公元前712年,魯桓公謀殺了兄隱公,自立為國君,不向桓王請求冊封。從此,諸侯由天子冊封的制度被破壞了。
公元前706年,楚國以武力逼迫隨國國君,要他向桓王提出提高楚國等級的要求。桓王不允,楚國國君熊通在大罵了周桓王姬林一通以后,自行提高等級,自稱楚武王。姬林接到報告,又氣又羞,但也奈何他不得。
公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臥室托付說:“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長子姬佗為太子。但是,我所鐘愛的卻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將姬克托付給你,日后如果姬佗壽終,就兄終弟及,讓姬克繼位。你要盡力辦好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于洛邑。
周莊王:長勺之戰
周莊王姬佗是周桓王的長子,周桓王病死后繼位。姬佗繼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臨終時的囑咐,策劃要殺掉姬佗,改立姬克為國君。辛伯勸阻他說:“嫡庶有別,廢嫡立庶,這是內亂的根源啊!”周公黑肩不聽。于是,辛伯將這一陰謀報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殺了周公黑肩。姬克見事情敗露,逃奔燕國。這件事史稱“子克之亂”。
周莊王在位時,周天子地位繼續下降,所控地域日益萎縮。而各大諸侯國之間的爭斗日益激烈,東方的齊國、北方的晉國、南方的楚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正在形成爭霸之勢。
身為長子而因父親偏愛次子差點被廢黜的親身經歷,并沒有讓周莊王有深刻的教訓。姬佗晚年很愛少子頹,想立頹為太子,但是沒有成功,導致了他死后的“子頹之亂”。
周王嫁女
公元前693年夏天,姬佗為了籠絡齊國,要將女兒嫁給齊國國君。他讓魯桓公作媒,并派卿單伯先將女兒送至魯國。冬天,姬佗又派臣榮叔赴魯,“賜命”(即冊封)殺兄自立的魯桓公,魯桓公就派人將王女嫁往齊國。
長勺之戰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我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并、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蕩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沖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當時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它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會的禮樂傳統,在春秋諸國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于相對的劣勢。至于齊國,則是姜太公呂望的封地,轄有今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太公立國后,推行“因其俗,簡其禮”、“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確政策,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為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長勺之戰就是在這種齊強魯弱的背景下爆發的。
公元前685年,齊國經歷了多年內亂后,公子小白被立為國君,即齊桓公。他不計私仇,將曾幾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設計從魯國接回,任命為相。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進行了改革,逐漸強盛了起來。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他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同齊軍一決勝負。就在魯莊公準備發兵應戰之時,魯國有一位名叫曹劌的人認為當政者庸碌無能,未能遠謀。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遭受齊國軍隊的蹂躪,因而入見莊公,要求參與戰事,魯莊公應允。
魯國采用曹劌的戰術,先按兵不動,保持守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沖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斗志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莊公急于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確敗,方建議乘勝追擊,終將齊軍逐出魯境。
齊魯長勺之戰,既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給人們以有益的啟迪。這次戰爭也充分說明,即使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勝利也始終是屬于正義之師的。戰爭中魯國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齊軍,造成中國戰爭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曹劌論戰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后世“后發制人”防御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鑒。
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斗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斗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周惠王:諸國衰微齊國強大
子頹之亂
由于莊王生前曾經囑咐要立庶子子頹為國君,為國、邊伯、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個大夫,對莊王病死后由周惠王姬閬即位十分不滿,就聯合貴族蘇氏,一起擁奉子頹,發動叛亂,攻打姬閬,卻被擊敗,他們狼狽出逃。
子頹逃到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又在蘇氏陪同下逃奔到衛國。衛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了自己的政敵公子黔牟,就聯合南燕,支持子頹。這一年冬,衛和南燕出兵攻入周朝都城,逐走姬閬,立子頹為天子。鄭厲公出面調解周王室之亂,沒有成功,于是就在第二年春俘獲了南燕國君仲父,并且將流亡在外的姬閬安置在鄭國的別都櫟(今河南禹縣),還將王室的器皿用具從成周搬到櫟,供姬閬享用。
公元前673年春,鄭厲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省密縣內)誓師伐子頹,鄭、虢聯軍很快攻入都城。子頹和邊伯等五個大夫正在喝酒慶賀,措手不及,被聯軍殺死。鄭厲公和虢公迎姬閬回到都城,重新登上天子寶座。這場內亂史稱“子頹之亂”。
為了感激鄭、虢兩國的援助,姬閬將酒泉(今陜西省東部一帶)賜給虢,將虎牢(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以東之地賜給鄭。這樣,內亂平息了,周王朝的疆土又一次縮小了。
各諸侯國之情況
一、齊國。
姬閬在位期間,齊國繼續東攻西伐,兼并小國,擴大力量。公元前670年,齊軍攻滅郭國(今山東省聊城縣東北)。齊桓公問當地父老:“郭為何滅亡?”父老回答說:“因為國君愛賢人而恨壞人。”齊桓公不理解,問道:“照各位所言,你們的國君是位賢明的君主,那怎么又會亡國的呢?”父老回答說:“國君愛賢人而不任用;恨壞人而不翦除,所以導致了亡國。”
二、魯國。
姬閬在位期間的魯國此時正發生內亂。公元前662年,魯莊公死去。慶父是個貪婪殘暴、權欲熏心、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子開為魯君繼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其欲自立。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陳國。
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后,令立(子開)閔公當國君。由于他制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依然我行我素,繼續制造內亂,企圖混水摸魚,以致把魯國鬧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
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并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事實果然如此。過了一年,慶父又殺死了魯閔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入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
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魯僖公繼位后,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魯國內亂暫告平息。
三、衛國。
當時衛國的國君衛懿公酷愛養鶴,平時竟然讓他最喜愛的鶴乘坐華麗的軒車,享受大夫的待遇,國人怨聲載道。
公元前660年12月,戎兵攻衛,衛懿公率軍迎戰,兩軍相遇于滎澤(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臨戰前,衛國將士埋怨說:“大王平時如此厚待鶴,現在就讓鶴去抵敵吧!”一時軍無斗志,被打得大敗,衛懿公也被亂兵殺死,成為玩物喪志者的鑒戒。
齊國聯合諸侯立儲
姬閬晚年寵愛陳國的女子惠后,準備廢去太子鄭,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子帶。公元前655年夏,齊桓公邀集了宋桓公、魯僖公、陳宣公、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昭公,與太子鄭相會于衛國的首止(今河南省睢縣東南),宣布支持太子鄭為嗣君。姬閬十分生氣,就指使鄭文公背約去聯絡楚國,自己派人去聯絡晉國,試圖組成周、鄭、晉、楚聯盟,以對抗齊國。齊國先發制人,連續興兵攻鄭,迫使鄭國叛周親齊,使姬閬的計劃破產。
周襄王:諸侯先后稱霸
周襄王姬鄭是周惠王的兒子,執政時間為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三十三年。襄王時期,諸侯爭霸日益激烈,諸侯為奪霸權各顯其能,使用各種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擴張自己實力的機會。在大國爭霸、小國林立的時代,稱霸于諸侯,為后人稱為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在周襄王時地位已凌駕于周王及各諸侯國之上。
周惠王病死后,周襄王姬鄭擔心惠后生的庶子子帶爭位而秘不發喪,并急忙派人向齊桓公求援。齊桓公馬上召集諸侯在洮(今山東省鄄城縣西)開會,宣布擁護姬鄭為天子。姬鄭在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訊。
曾被周惠王欲立為太子繼承王位的子帶,在周襄王登基后不甘心失敗,從公元前648年起,幾次引導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敗。公元前636年,姬鄭發覺王后隗氏與子帶秘密勾結,立即廢黜了隗后。子帶得到消息,再次引導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鄭倉皇逃出,避居于鄭國的汜(今河南省襄城縣),向各國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晉文公打著勤王的旗號,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帶當時所在的溫,生擒子帶,然后迎姬鄭回都城,將子帶押到都城處死,平定了內亂。這次內亂,史稱“子帶之亂”。
平定了叛亂之后,姬鄭為晉文公舉行了慶功宴。晉文公更向姬鄭“請隧”(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規格的葬禮),被姬鄭婉言拒絕,而將陽樊、溫、原和攢茅四個邑(在今河南省濟源縣、溫縣和修武縣內)賜給晉作為報答。三年前,秦、晉兩國已經擅自將允姓的一支戎族遷居到周王朝境內的伊川(今洛陽市南伊河)一帶,占據了這塊地方。這樣,周王朝的地盤僅剩下方圓一百多里的彈丸之地。
姬鄭在位的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宋國的癸丘(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召集魯僖公、宋襄公、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等國會盟,而以齊桓公為主盟。姬鄭為了感謝齊桓公對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參加了大會,并將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賜給齊桓公,還聲明齊桓公不用行謝恩的下拜禮,以示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認。
這次會盟史稱“癸丘之盟”,它使齊桓公的聲望達到最高峰。六年后齊國名相管仲病死,又兩年后齊桓公病死,齊桓公的五個兒子爭奪國君的權位,內亂不已,國力削弱,從而使齊國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接著稱霸的是宋襄公,他是個空談仁義道德,卻一心想爭霸諸侯的人。公元前638年11月,楚國伐宋,宋襄公率領大軍迎戰于泓(河名,即今河南省柘城西北的漶河)。他認為君子不能乘敵軍正在渡河時發起攻擊,不能乘敵軍未列陣之前沖鋒,不能俘虜頭上有些白發的敵兵,因而不顧部下一再請戰,坐失戰機,最后被從容列陣后的楚軍打得大敗,他自己也受了重傷。雖然宋國是一個小國,按實力來說是輪不到霸主地位的,而且因為宋襄公的仁義之談,一再在作戰中受辱,但是正因為宋襄公的仁義才收留了淪落的重耳,并為自己死后五年化解了一場亡國之災。司馬遷也因為宋襄公的仁義之舉,把他列入春秋五霸之中。
公元前632年4月,晉文公率領大軍在城濮(今河南省濮縣內)之戰中大敗楚軍,聲威大振。晉文公將一千名楚軍俘虜和一百輛俘獲的戰車獻給姬鄭,姬鄭回贈了一百張紅色的弓和一千張黑色的弓,并答應晉文公可以征伐其他諸侯。同年冬,晉文公在鄭國的踐土(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南)大會諸侯。為了增加他的威望,更派人暗示姬鄭應該前去赴會。姬鄭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諸侯之命是從的地步,十分難堪,又懾于晉國的威力,不得不前往。晉文公這時成為威震中原的霸主。
繼晉文公后稱霸的是秦穆公。他任用賢才百里奚等人,增強了國力,于公元前624年伐晉,取得大勝,威望大振,連西戎二十多個小國和部落都聞風歸附,秦穆公被尊奉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東發展,擴地一千多里。姬鄭派使者送去銅鼓十二面,表示祝賀,也就是正式承認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周頃王:周天子不被載入史書
周頃王姬壬臣是周襄王的兒子,約公元前619~前613年在位。姬壬臣繼位時,王室財政拮據,竟致于無法辦理襄王的喪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魯國討錢。魯國國君派使者送錢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這時已經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二月了。這件事被司馬遷加載到《史記·周本紀第四》中:“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頃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
周襄王在位三十二年(東周年表上是三十三年),帶著風雨的一生走了,其兒子姬壬臣于公元前619年即位,成為周頃王。這位短命的帝王,在他六年的政治生涯中,沒有什么作為。司馬遷只在《史記·秦本紀》中交代了一下與他在位期間有關的記載:
“繆公子四十人,其太子罃代立,是為康公。康公元年。往歲繆公之卒,晉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
“晉趙盾欲立之,使隨會來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晉立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隨會來奔。二年,秦伐晉,取武城,報令狐之役。四年,晉伐秦,取少梁。六年,秦伐晉,取羈馬。戰于河曲,大敗晉軍。晉人患隨會在秦為亂,乃使魏讎余詳反,合謀會,詐而得會,會遂歸晉。”
司馬遷的這段記載講述的是周頃王即位后秦國發生的事,司馬遷的意思是說:秦穆公有四十個兒子,他死后由太子嬴罃(yīng)即位(秦康公)。秦穆公死的當年(公元前621年,周襄王三十一年)秦康公沒有即位,晉襄公與秦穆公死于同一年(公元前621年)。
晉襄公有一個弟弟叫雍,姬雍的母親是秦國人,所以他留在了秦國。正因為姬雍在秦國,所以晉國的權臣趙盾(約公元前654~前601年)想立姬雍,派一個名叫隨會的人到秦國迎接姬雍,秦國派兵把姬雍送到了令狐(今山西省猗氏縣西),結果晉國人反悔立了襄公的兒子,反而襲擊了護送姬雍回國的秦國軍隊。秦國兵敗,隨會只好投奔了秦國。
秦康公第二年(公元前619年),秦國人因為這件事討伐晉國,奪取了晉國以東的武城(這是一個失落的地名,有些學者認為是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一帶,屬于春秋的趙地。從趙盾說話沒算數來看,秦國人有可能是報復趙盾),回報去年令狐一戰的仇恨。
秦康公四年(公元前617年),晉國因武城之仇又討伐秦國,奪取了秦國的少梁城(今陜西省韓城市南)。秦康公六年,秦國人又因少梁之仇討伐晉國,占領了晉國的羈馬(今山西永濟南)。接著又進攻河曲(今山西省河曲縣),把晉軍打得狼狽不堪。晉國人因此憂慮隨會為秦國人出謀劃策,派大夫魏讎(shòu)余假裝反叛投降秦國,與隨會合謀,帶隨會返回了晉國。
這就是周頃王時代,秦、晉兩個歷史上的婚姻國的復仇史,對這一段歷史的記載多是一些殘存的史料和支離的碎片,是史書中一段遺失的歷史。此時不僅秦晉動亂,魯國也是如此。
在《左傳》里,魯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周頃王的父親周襄王死的這一年)有這樣的記載:“秋,襄王崩。”到了魯文公姬興九年二月,《左傳》是這樣記載的:“二月,莊叔如周,葬襄王。”
也就是說,周襄王在公元前619年秋天死,到了第二年春二月才下葬,停留尸時間七個月左右,魯國人派莊叔到洛陽參加了周襄王的葬禮。到了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左傳》記載說:“十四年春,頃王崩。周公閱與王孫爭政,故不赴。凡崩,薨,不赴則不書。”
《左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魯文公十四年春天,周頃王死了。周公姬閱與周襄王的孫子爭奪政權,所以魯國人沒有派人到洛陽為頃王吊喪。從魯國的歷史記載中,凡是帝王死、諸侯亡,只要沒有派人前去,魯國歷史就沒有記載下來。由此可以看出,周頃王在位的時候,周天子已經完全成為一具擺設。
周匡王:楚莊王一鳴驚人
周匡王姬班是周頃王的兒子。在位六年(約公元前613~前607年)。因為此時周朝君王的影響力太小,史記官員已經不再記載他們的事了。司馬遷說:“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為定王。”(《史記·周本紀第四》)周匡王姬班和他父親一樣,在位時間都是六年。
周頃王死了以后,周公姬閱(周朝的權臣)與周襄王的孫子爭奪政權,所以無人為周頃王送行。這個沒有多少影響力的天子之位,最后被頃王的兒子姬班奪得。不僅周室無人吊喪,而且魯國人也沒有派人到洛陽為頃王吊喪,連其他國家也沒有派人去。
魯國的歷史記載說:“彗星入北斗星,周朝的史官說:‘七年,宋、齊、晉君死’。”也就是說周頃王延伸下去的第七年(公元前612年),宋國、齊國、晉國三國的君主都會先后去世。而事實上周頃王死的這一年(公元前613年),齊昭公姜潘死,他的弟弟姜商人殺了太子自立,也就是齊懿公。晉國權臣趙盾率領八百輛戰車到邾國迎接姬捷菑(晉國宗室女為邾文公生的兒子,同時為周王室擺平了周公作亂的事),宋國國君也沒有死,說明周朝的史官沒有全部說對。倒是楚國的穆王死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即位。
楚莊王繼位后,晉國趁這一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諸侯國又拉到了晉國的陣營,訂立了結盟的條約。楚國的大臣都很不服氣,向楚莊王提出要與晉國爭霸權。可是,楚莊王知道自己剛繼位,對大臣的忠、奸不了解。于是,他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
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第十》中記載:楚莊王即位三年來,沒有下達一次命令,日夜尋樂。他知道大臣對他的行為很不滿意,還在京城郢都(湖北江陵)下了一道命令:“有誰敢勸諫出兵與晉國爭霸,格殺勿論!”
有一天,一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了,他闖進王宮入見莊王。楚莊王左手抱著鄭國嫁給他的嬌姬,右手摟著越國的美女,悠閑地打發時光。他聽說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面前,假裝愛理不理地問道:“你來干什么?”伍舉看出了對方的心事,巧妙地回答說:“有人讓我猜謎,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大王猜猜吧!”
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覺得伍舉話中有話,連忙說:“你說出來聽聽。”伍舉見莊王接受了自己的話題,馬上說:“楚國土山上有一只鳥,身披五彩,樣子也很神氣。可是它停在樹上三年,不飛也不叫,陛下說說這是什么鳥呀?”楚莊王心里明白,這是機靈的伍舉在影射自己,可是他也打謎語似的說:“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就要沖天;三年不鳴,一鳴將要驚人。你伍舉退下,我知道了。”
楚莊王說這句話之后,幾個月過去,可是他更加淫樂。大臣蘇從看不下去了,他入宮勸阻。楚莊王對蘇從一本正經地說:“你不聽從禁令嗎?”
蘇從早就置生死于度外,從容地回答說:“我已經作了殺身成仁的準備,目的是想讓君主明白我說的道理,如果陛下明白了道理,這才是我的心愿呀!”
楚莊王忽然站起來,動情地說:“大夫的話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說的辦。”隨即,他便傳令解散了樂隊,打發了舞女,決心要大干一番事業。楚莊王首先整頓內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將伍舉、蘇從提拔到關鍵的職位上去。當時楚國的令尹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莊王便任命了三個大臣去分擔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權力,防止斗越椒作亂。
楚莊王一邊改革政治,一邊擴充軍隊,加強訓練軍士,準備與晉國決戰,一雪城濮之戰的恨。他在即位的第三年,率兵滅了庸國(今湖北竹山縣一帶);第六年,戰敗了宋國;第八年,又戰敗了陸渾(今河南嵩縣北部)的戎族。其間還發生“問鼎中原”的故事。楚國的勢力和聲威便大大振作起來,然而卻沒想到楚國內發生了叛亂。
楚莊王平定完內亂,又經過多年精心的準備,決定揮軍北上,與晉國爭霸。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楚莊王趁陳國內亂的時機,發兵降服了陳國。次年,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去進攻鄭國。陳國、鄭國全是晉國的保護國,楚國發兵陳國、鄭國,便是向晉國挑戰,對晉國的霸主地位不承認。
此后,楚晉發生了交戰,楚國一洗城濮之戰的恥辱,大敗晉國。三年未鳴的楚莊王終于一鳴驚人。以后,楚莊王又陸續讓魯、宋、鄭、陳等國歸順,他繼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之后,也當上霸主。他前后統治楚國二十三年,使楚國強盛一時。
楚晉之戰時,晉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統治者昏庸無能致使國家混亂、力量衰弱,從而逐漸喪失了從前的霸主地位。周匡王時的晉國國君是晉靈公,在他宮內,卻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趙盾事件。原來,晉靈公是一個只顧享樂,不理政事的國君。他又喜歡惡作劇,經常從宮臺上用彈弓把別人彈得頭破血流,人們東躲西閃,他看著高興。
有一次,廚師沒有將熊掌煮熟,晉靈公竟把他殺了,用草席裹著,叫宮女在朝廷上拖過。執政大臣趙盾多次勸諫,晉靈公竟派武士麑(音除尼)去謀刺趙盾。麑一早去趙盾家,見趙盾大開著臥室門,穿著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麑深受感動地說:“對國君不忘恭敬,是替民眾辦事的好人。殺了他,對不起百姓;不殺他,國君不會放過我,如此進退兩難,不如一死了之。”就一頭撞向庭院中的槐樹而倒地身亡。
晉靈公此計不成,又假裝著請趙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準備殺死趙盾,不料趙盾遇救逃了出來。后來,趙盾的族弟趙穿將晉靈公殺了,趙盾才返回都城。
周定王:“春秋五霸”成型
周定王姬瑜繼位的這一年春,楚莊王又帶兵攻伐陸渾(今河南省嵩縣北部)的戎族,事后,并在周王朝的邊境上閱兵示威,嚇得姬瑜趕忙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劈頭就問周朝都城宗廟內九鼎的“小大輕重”。九鼎是天子權力的象征,問九鼎的重量,也就意味著有覬覦天子權位的野心。經過王孫滿的駁斥,楚莊王才引兵退去。這件事,史稱“問鼎中原”。
接著,楚莊王在平定內亂后,頻繁出擊,先后攻滅了舒、蓼等小國,降服了陳國、宋國。公元前597年在必(今河南省鄭州市東)之戰中,楚莊王又一舉殲滅了擁有六百輛戰車的晉國大軍,并繼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后當上了霸主,歷史上將他們稱為“春秋五霸”(另一說是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趙盾已經病死,子趙朔襲職,輔佐晉景公。晉靈公的寵臣司寇屠岸賈要為晉靈公報仇,就鼓動武將們說:“趙盾犯有弒君大罪,如今他的兒子還是朝中重臣,這怎能允許!”并帶著軍隊圍攻趙朔居住的下宮,殺死了趙朔和他的一族。趙朔的夫人因為是晉成公的姐姐莊姬,得以幸免。
莊姬正懷著孕,避居于晉景公宮中。不久,她生下了一個男嬰,屠岸賈便守住宮門索要男嬰。莊姬將男嬰藏在胯下,禱告說:“如果天要滅趙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滅趙氏,你就別哭。”男嬰竟然不哭,得以脫身。
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他對趙朔的朋友程嬰說:“撫育這孤兒成人與死,兩者哪件難?”程嬰回答說:“死容易,撫育孤兒成人難。”公孫杵臼就說:“那請君承擔難的那件事,我去承擔容易的,讓我先死去吧。”他就帶著自己的嬰兒躲進山里,然后讓程嬰假裝去向屠岸賈告密,謊稱趙氏孤兒躲在山中。屠岸賈大喜,立即派兵隨程嬰進山,殺死了公孫杵臼和他的兒子。這樣,趙氏孤兒就被保全了下來。程嬰抱著孤兒躲進山中,給他取名為趙武。
趙武十五歲時,在德高望重的晉大夫韓厥等人的努力下,晉景公為趙氏昭雪,平反了冤獄,發兵攻滅屠岸賈,并盡滅其族,立趙武為大夫,恢復了趙氏的土地封邑。晉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趙武擔任正卿,主持晉國國政,代表晉國到宋國的國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會。
這次弭兵的建議是由宋國大夫向戌提出,而實際上體現了趙武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一貫主張減輕各諸侯國對霸主的貢納,加強禮儀方面的要求,各國都循禮行事,即可維持一個和平的局面。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議,晉國首先響應。在會盟中,趙武處處表現出息事寧人的態度,重信義,崇禮讓,使弭兵活動取得了實際成效。弭兵大會由晉、楚兩國聯合發起,共有晉、楚、魯、宋、蔡、衛、陳、鄭、曹等諸侯國代表出席。大會約定晉、楚兩國息兵停戰,共做霸主。
主持晉楚弭兵大會,是趙武平生所參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動。這次活動不僅擴大了趙武在諸侯國之間的影響,也增強了趙氏在國內的政治地位。晉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年),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晉國。經過一番對當時晉國政治形勢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說:“晉國之政卒歸于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之后矣!”后來事實證明,延陵季子的論斷完全切合實際。
趙武執政期間,在內政外交上都奉行穩妥平和的政治路線,雖然沒有十分突出的建樹,但保存了晉國的實力,維持住晉國的霸主地位,在與楚國抗衡中并未明顯處于下風,還是有值得稱道之處。故晉大夫祁午曾對趙武說:“師徒不頓,國家不罷(疲),民無謗言,諸侯無怨,天無大災,子之力也。”
為了維護弭兵的成果,趙武曾“再合諸侯,三合大夫”,多次會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晉平公十七年),還與楚、齊、宋、衛、陳、蔡、鄭、許、曹等國在虢(東虢,在今河南鄭州市北古滎鎮)地會盟,重溫宋國會盟時達成的協議,維護各諸侯國之間的休戰狀態。
周景王:子產變法和無射大鐘
公元前543年鄭國子產執政,他在周景王的支持下,率先在鄭國實現了太子晉變法的主張。子產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制,承認土地私有,按田畝征稅等等。接著,他又用二百多斤銅鑄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保障改革成果的刑書鑄在鼎上,放置于王宮門口,讓百姓都知道新刑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刑鼎。新刑法由于限制了舊貴族的胡作非為,觸及了貴族的利益,貴族們就用歌謠詛咒子產說:“硬逼我將好衣服藏在家,還將我的田產左盤右查。誰去殺子產啊,我一定參加!”
子產聽了,毫不動搖,說:“只要對國家有好處的事,我死也得堅持,改革可不能中途變卦。”幾年后,子產的改革已見成效,鄭國的百姓就用歌謠來感謝他說:“我們的子弟,子產來教導;我們的田地,子產幫助我們把產量提高;如果子產死去,有誰能像他那樣好?”
子產執政二十年,鄭國內部安定,生產發展;對外維護了國家尊嚴,使大國不敢輕視鄭國這一小國。
子產在鄭國變法的成功,加強了周朝王室進行全社會變法的決心。然而,春秋五霸各自為政,根本不把王室的權威放在眼里。此時,周王室財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國乞討。有一次,周景王宴請晉國大臣荀躒,指著魯國送來的酒壺說:“各國都有器物送給王室,為何獨獨晉國沒有?”荀躒的隨員籍談答復說:“當初晉國受封時,王室就沒有賜以禮器,目下晉國又忙于對付戎狄,送不出禮物來。”姬貴列數了王室賜給晉的土地器物,諷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談是“數典而忘其祖”。這件事說明,春秋初年王室還能賜些土地器物給諸侯,這時卻只能靠向諸侯乞討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經一落千丈。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鑄造大錢,是我國文獻中關于鑄錢的最早紀錄。公元前522年,周王朝的國君周景王想造一套名叫“無射”的大型編鐘,其中包括原來沒造過的體積更大、聲音更低的大鐘。
為了這件事,周景王先征求臣單穆公的意見,問他對造無射鐘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單穆公說:“不行!做大錢已經耗損民資,又鑄大鐘,會使耗損加重,這樣下去對國家不利。鐘是為了讓人聽的,鐘聲太低,耳朵聽不清,就不算鐘聲了。這就好像眼睛看東西,能看得比較清楚的,不過在一步左右;再看遠一點的,也不過在一丈左右。能夠聽到大鐘聲音的細微差別的,不過只是個別人能做到的。何況先前的國君制鐘,大不出兩尺兩寸半,重不過一百二十斤。還是不做為好。”
周景王不聽,又去問盲樂師伶州鳩。伶州鳩說:“我是不如單穆公的。我聽說,政治像音樂。音樂要和諧,音樂所用的音要服從和諧的需要,音律的調整就是為了達到樂音和諧的目的。音樂中講音高的標準,就是講樂音要有一定的規律。古代的‘神瞽’(盲人樂師)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要寫定最好聽的樂音的范圍(從某個音到某個音),提出它的標準,決定某個樂調的標準音有多高,再用這個標準來調鐘。鐘調試準確了,奏出的音樂才和諧,和諧的音樂才說明國家的政治秩序完善,‘百官’才能有道有法,各有所施。”并且,他還給周景王講了一大通音樂的理論,用這些理論去比喻治國的道理。但是,周景王不聽,仍要造“無射”鐘。
鐘造好后,樂工們都說鐘是“和諧”的,而伶州鳩則說“不和諧”。他說:“天子大約要由于心痛而死去吧!聲音是音樂的車廂,鐘是發音的器物。天子考察風俗因而制作樂曲,用樂器來匯聚它,用聲音來表達它。小的樂器發音不纖細,大的樂器發音不粗獷,那樣就使一切和諧。一切和諧,美好音樂才能完成。所以和諧的聲音進入耳朵而藏在心里,心安就快樂。纖細就不能讓四角都聽到,粗獷就不能忍受,內心因此不安,不安就會生病。現在鐘聲粗獷,天子的內心受不住,難道能夠長久嗎?”果然,兩年后,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
周敬王:勾踐臥薪嘗膽
周敬王姬匄是周景王的第二個兒子,周悼王的弟弟。姬匄在悼王病死后,由劉卷、單旗扶持繼位,居于翟泉,時人稱為“東王”。敬王繼位后,和“西王”姬朝長期相互攻伐,爭奪帝位。六年后,他在晉兵幫助下,擊敗姬朝,鞏固了王位。
姬匄在位期間,吳國也強盛了起來,積極參加爭霸。公元前494年,夫差以伍子胥為大將,伯嚭為副將,傾全國之兵攻越。越王勾踐不聽謀士范蠡和文種的勸阻,貿然出兵會戰,在夫椒(今江蘇省太湖椒山)之戰中,被吳軍擊敗。勾踐率領主力部隊五千人退守都城會稽,被吳軍包圍。越王勾踐這才聽從文種的建議,以卑詞重禮求降。伍子胥力諫夫差殺勾踐,滅越國,以免后患;伯嚭因為收受了越國的賄賂,竭力勸說夫差受降。夫差聽從了伯嚭的建議。
越國投降后,勾踐和夫人及臣吏三百人被押往吳國。勾踐為吳王駕車養馬,夫人打掃宮室。他倆居于囚室,穢衣惡食,受盡屈辱。經過整整三年,歷盡艱險,又仗著伯嚭阻止了伍子胥除掉他倆的主張,終于被赦免回國。從此,勾踐君臣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計劃,一方面不斷地將西施、鄭旦等美女和財物貢奉夫差,以結歡心,并且借此助長夫差的驕奢淫逸;一方面積極發展生產,繁息人戶,整飭內政,招集賢才,加強軍備,暗中養精蓄銳。為了激勵自己,勾踐特意給自己安排了艱苦的生活環境,睡的是草堆,吃的是粗茶淡飯,還在門口掛一只苦膽,出入時都要舔嘗一下,以使自己牢記往日的恥辱和復國的志向,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臥薪嘗膽”。越國逐漸恢復、強盛起來。
伍子胥眼見夫差放虎歸山,養虎為患,再次勸諫夫差攻滅越國,殺死勾踐。夫差不聽,加上伯嚭的讒言,夫差賜劍伍子胥命他自裁。伍子胥接劍在手,站在中庭,仰天大聲道:“大王,我伍子胥今日一死,明天越國就會來挖掘你的社稷了。”并回過頭對自己的家人說:“我死后,可挖出我的雙眼掛在東門,我要親眼看著越國是怎樣消滅吳國的。”于是引頸自刎。
夫差余怒未消,割下伍子胥的頭顱掛在城門,用皮袋裝著他的尸體,投入了錢塘江。果然,公元前482年,勾踐乘夫差北上到黃池(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與晉、魯會盟之機,統率五萬大軍直搗吳國,經過三天激戰,攻克姑蘇,活捉吳太子友。夫差聞訊回師,與勾踐媾和。
四年后,勾踐再次伐吳,三戰三捷,第二次攻入姑蘇。公元前473年冬,越軍第三次攻入姑蘇,夫差被圍于姑蘇山上(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只得派人向勾踐乞降為臣。在范蠡的勸阻下,勾踐沒有應允。夫差羞愧難言而自殺。
姬匄在位時的公元前478年,衛國工匠們(手工業奴隸)因為受不了衛莊公的虐待,發生了暴動,包圍了王宮。衛莊公求饒不成,只得帶著太子疾和公子青從宮墻北面跳墻逃命,把腿也摔斷了。這時衛都城附近受過衛莊公殘害的“戎州人”也趕來,先殺死了太子疾和公子青。衛莊公逃入戎州己氏家中,哀求說:“救我一命吧,我把玉璧送給你。”
己氏的妻子曾經無辜地被衛莊公剪光一頭美發,拿去給衛莊公夫人做了假發,這時便怒斥說:“我殺了你,那塊玉還是我的!”就殺死了衛莊公。這次工匠暴動沉重地打擊了衛國的奴隸主統治集團,把奴隸主嚇得膽戰心驚。
周敬王姬匄在位期間,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度過了他忙碌的中年和晚年。孔子名丘,魯國陬(音鄒)邑(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南)人。他提出了一套維護正在崩潰的奴隸制度的政治主張和理論根據。他的保守思想后來被封建統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為維護封建制度和統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孔子興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在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上也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相傳他晚年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春秋》,為保存和發展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周元王:越國稱霸諸侯
司馬遷的《史記》將周元王元年定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
周元王元年,越國圍攻吳國姑蘇。此后越王勾踐、越國大將范蠡命令越軍大舉攻吳,吳軍三戰三敗,潰不成軍。十一月,越國軍隊包圍吳都姑蘇,吳王夫差完全陷入絕境。
周元王二年,五月,越王勾踐派遣使臣訪問魯國、齊國,為日后北上爭霸作外交準備。是年,越國軍隊繼續圍困姑蘇。
周元王三年,四月,曾被吳王囚禁的邾隱公投奔越王,勾踐恢復其君位。十月,勾踐、范蠡率領越軍對姑蘇發起猛攻。吳國由于主力軍已在中原戰場基本損失,以至全面潰敗。吳王夫差率領殘部逃往姑蘇臺,遣使臣向越王求和。勾踐不忍心,打算答應;范蠡堅決反對,斷然拒絕和談。十一月初四日丁卯,越軍攻入姑蘇,夫差被擒。勾踐憐之,欲使夫差居甬東,夫差拒絕,自縊,在位二十三年。長達六百六十年的吳國宣告滅亡。
周元王四年,晉荀瑤攻打齊國。同年,吳國滅亡,越王勾踐隨后北上遷都瑯琊,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于徐州,周元王正式承認勾踐為霸主。越王勾踐號令齊、楚、秦、晉,共同輔佐周天子,眾諸侯與他歃血結盟,服從號令。隨后,勾踐開始興建瑯琊,準備遷都。他把淮水上游劃給楚國,把吳國侵占的宋地歸還宋國,把泗水以東百里土地贈送魯國,體現霸主的胸襟。當時,越軍在江淮耀武揚威,宋、鄭、魯、衛、陳、蔡、邾等君主以及淮泗流域十二國,紛紛前來朝賀。八月,魯國使臣叔青訪問越國,越國使臣諸鞅回訪魯國,越、魯兩國關系不斷密切。是年,范蠡在甌江流域修筑東甌城(今浙江溫嶺),作為南進閩中的戰略基地。
周元王五年,晉國、魯國合攻齊國。四月,邾隱公無道,越王勾踐發兵將他俘虜,立其次子為君。十月,秦厲共公不服從越王,勾踐調動吳越將士,西渡大河進攻秦國。秦國畏懼越國,越國也不愿真打。越軍尚未列陣,秦國便賠罪求和,各國被越國大軍所震懾,不敢違抗越王。閏十月,魯哀公被三桓(孟氏、叔氏、季氏)逼迫,逃往越國,得到越太子鹿郢的保護。越王勾踐誅殺伯嚭,作為奸佞不忠之下場。但是勾踐擔憂范蠡、文種功高震主,沒有心思幫助魯哀公討伐三桓。最終,范蠡急流勇退,文種貪戀權勢被勾踐誅殺。
周元王六年,盜跖起義。盜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因其不滿奴隸主的欺凌與壓迫,率領奴隸九千余人大舉起義,最后發展到幾萬人。起義軍轉戰黃河流域,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推動了中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后起義失敗,盜跖死于作戰中。在儒家學說的影響下,盜跖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反面的人物,是盜賊的祖宗,這是不公允的。用歷史的眼光看,盜跖實乃農民起義的先驅,反抗壓迫的英雄。
周考王:墨子“兼愛”、“非攻”
墨翟(約在公元前468~前376年)是魯國人(今山東省滕州市),另一說是魯陽人(今河南魯山)。據記載,他是我國戰國早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和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并著有《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的主要內容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項,以“兼愛”為核心,認為當時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并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愛有等級之差”。他提倡“兼相愛,交相利”,把兼愛與實現物質利益互利聯系到一起,表現出對功利的重視。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墨家學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
相傳,墨子能頃刻間將一根巨木做成載重的車軸;他所制的木鳶能在天上飛翔;他和魯班進行了一場智慧和工藝競賽,把楚惠王(熊章)都征服了。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楚惠王請魯班制造出了一種攻城的云梯。云梯制作成功后,可以將城內的目標盡收眼底,加上用起來十分靈巧,各諸侯國聽說后都有些恐懼。其中最害怕的是宋國,因為它是楚國首攻目標。這時,墨翟用了十晝夜趕到楚國,連汗水都沒擦,對魯班說:“你這是一種不仁的行為。我勸你不要幫楚人發動戰爭,這樣大家不一定有好結果。”于是,他將自己破云梯的方法在楚惠王面前演習了一番,結果魯班敗下陣來。
魯班尷尬地看了墨子一眼,對楚惠王說有一個對付墨子的辦法。墨子從魯班的眼神中察覺到了魯班的內心世界,他微微一笑,對楚惠王說:“魯班又輸了。他的辦法是要大王殺我。可是,他不知道我的三百個徒弟都掌握了我的技術,正在宋國等待著迎戰呢!”墨子用他超人的智慧征服了魯班和楚惠王,楚惠王在智者面前放棄了征服宋國的想法,如果說是楚惠王屈服于墨子,不如說是屈服于一個新的學派。
墨子曾經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一個學派,并列“顯學”。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魯,北到鄭、衛,南到楚、越。二是不遺余力地四處奔波,反對兼并戰爭。
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旋轉腳跟后退。
墨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樸素思想博大精深,本來他是儒門弟子,在自我充實和完善的過程中,自立門戶,獨創墨學。在他的墨學體系里,對儒家的禮儀制度的繁縟不滿,闡述了儒家厚葬制度對后世的危害,這種危害表現在對人性的自由發展的束縛,造成民生的貧困。因此,他提倡“兼愛”、“非攻”為核心的一些原創思想體系。
由于墨子既有理論又有實踐,他在周考王年代里,算得上是一個大忙人。如果說孔子周游列國是為政,那么,墨子奔走列國則是為仁。
周威烈王:三家分晉,戰國開始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吞并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里。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后來他們采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為地主階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后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后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壓他們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瑤,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可不答應,說:“土地是祖宗留下來的產業,說什么也不能送人。”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自己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能把它攻下來。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筑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沖晉陽,灌到城里去了。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里,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墻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里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伯瑤,是不會心甘情愿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不決,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里睡覺,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濕了,再定睛一看,兵營里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里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兒,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沖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占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后,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后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后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后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定位“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戰國即由此起始。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霸權政治結束了,七雄兼并的戰國序幕揭開了。
周安王:吳起變法失敗
周安王姬驕(公元前?~前376年),為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后繼位。在位二十六年,在位時封齊國大夫田和為齊侯,是謂“田氏代齊”。
姬驕在位期間,齊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將齊國國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齊國實際上的國君。公元前386年,姬驕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這標志著齊國的新興的封建勢力取代了舊勢力。
當時,楚國國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衛國人吳起進行變法。吳起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改善財政,增加軍事力量。這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滅陳、蔡等國,又大敗魏國。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視變法的舊貴族發動叛亂,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廢除了新政,使楚國的社會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國沒有能發展成為統一六國的力量,最終為秦國所攻滅。
田氏代齊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呂尚于齊地建立了齊國。春秋末,呂氏政權被田氏所取代,從此,齊國的主人由姜姓呂氏演化成媯姓田氏。史稱“田氏代齊”。
田氏代呂氏的時期,中國正處在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歷史階段。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建立了三個封建制國家,繼而于公元前386年齊國田和列為諸侯,廢呂氏最后一位國君齊康公呂貸。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田氏完全控制了齊國政權,完成了齊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轉變。因此田氏代齊不僅是齊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這一歷史大變革中的一件大事。
吳起變法
春秋中期以后,晉國在以“盡滅群公子”、“滅公族”等手段打擊國君近親勢力、加強國君權力時,楚國才開始任用公子執政。公子執政的初期,確實起到了強化王權的作用。但這實際是一種落后的任人唯親的制度,其結果形成了王權旁落、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的弊病。
戰國初期,楚國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楚聲王竟至為“盜”所殺。而此時北方三晉正在興起,國力強大,對楚步步緊逼,楚國處于一種十分困窘的境地。
在楚國內憂外困之時,中原的政治家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吳起變法,從打擊大貴族入手。變法的內容散見于典籍中,歸納如下:
一、均爵平祿。楚國爵祿是世襲的,即先輩如有功受爵祿,后代子孫雖無功,亦可承襲享有爵祿;而后來一些在戰爭中立大功者卻無爵祿,極大地傷害了將士的積極性。
另外,吳起要取消世襲的封君、世襲的爵祿,用從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祿去奉養經過挑選的有功將士。
二、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斗之士。
三、春秋至戰國時期,楚國用武力滅掉許多國家,開濮地、伐楊粵等,得到了廣大領土,但都未及開發。吳起責令楚國一些與王室關系疏遠的貴族到僻遠的地方去開發,這是一種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楚悼王付吳起以國政,言聽計從,顯示了對吳起的信任和變革的決心。同時,吳起可算是一個無畏的改革家。
吳起變法,旨在富國強兵。變法的內容是消滅世卿世祿制,任用賢能,因此這又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吳起變法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楚之貴族皆欲害吳起。楚國官員皆楚王室宗支,決不許異姓插足。吳起作為一個外諸侯國的異姓人,躋身于楚上層貴族之間,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擊大貴族特權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對之烈,是可想而知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在楚悼王的靈堂上,楚國貴戚大臣作亂而共攻吳起。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尸體下躲藏,貴族射殺了吳起,也射中了王尸。根據楚國之法:“麗兵于王尸者,盡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盡當其罪,因而被夷宗者七十余家。但變法也因楚悼王和吳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吳起的變法使楚國國力強盛,他以戰略家的眼光,向南擴展疆域,使江南歸入楚國勢力范圍。吳起變法雖然失敗,但變法卻在楚國貴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吳起變法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在楚國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吳起變法促進了楚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化。
周顯王:商鞅變法
戰國初年,秦國政治混亂、兵弱主卑,常年受到楚國、魏國的侵擾,在外交上地位很低,東方國家把它當做夷狄,不邀其國君參與盟會。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求賢變法。商鞅聽到這個消息后,從魏國趕到了秦國。
商鞅是衛國貴族的后裔,姓公孫,后來因為變法成功而被封于商,所以人們習慣上稱他為“商鞅”。秦孝公聽從商鞅的建議,決心改革舊制度,實行商鞅提出的新法令。貴族大臣們知道后,紛紛表示反對,勸阻秦孝公不要聽從商鞅建議。面對這么多的反對派,秦孝公也很為難,于是他把大臣們召集在一起,開了一個辯論會,反對的大臣們陳說了許多理由都被商鞅一一駁回,他們雖然心里不服氣,但是也說不出什么道理來。秦孝公很高興,當即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權,叫他盡快把變法方案制訂出來。同時宣布:誰要再反對變法就治誰的罪。這樣,大臣們都不敢出聲了。
商鞅知道,要想使新法在全國順利推行,必須取得百姓的信任。怎么樣才能做到取信于民呢?給文化水平不高的百姓講道理是行不通的,于是,商鞅采取了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
他樹木立信,只要有人肯把他立在都城南門的一根木頭扛到北門就賞十金。但是一開始百姓們對此表示懷疑,無人出來扛木頭。于是,商鞅把賞金又提高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出來了。好奇的村民紛紛圍觀,這個扛木頭的人完成任務后,得到了五十金。這件事情很快就在百姓中爆炸開來,人們都相信商鞅是個講信用的人。商鞅也在此時順利地推出了自己的新法。
商鞅的變法前后共進行了兩次,變法措施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是富國的手段;獎勵軍功提高秦國軍隊的戰斗力,設立縣制、加強國君權力、輕罪重罰,這些既是新法貫徹執行的保障,也是法家治國主張的體現。商鞅變法清理了舊貴族的政治經濟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統治。在廣度和深度上超過了其他法家代表的改革,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的強國,為后來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以《法經》為藍本制定的秦律,在法律上確立了中央集權制,為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礎。新法令實行十年后,秦國變成當時最富強的國家,周天子也派人送來了禮物,向秦孝公表示祝賀,并封秦孝公為諸侯,東方各國也紛紛前來討好秦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去,太子即位,成為秦惠文王。惠文王以前反對過商鞅的新法,商鞅不便給他定罪,就對他的兩個老師動了刑罰,所以他們對商鞅都懷恨在心。被商鞅判過刑罰的公子虔也乘機誣告商鞅謀反。于是,秦惠文王不問青紅皂白就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倉皇跑到了魏國。魏國痛恨商鞅,不肯收留他,商鞅只好返回了自己的封地商邑,組織了一批人馬準備抵抗秦軍。但是無奈寡不敵眾,他被秦惠文王抓回了咸陽,被處以車裂的酷刑。
周慎靚王:“合縱”與“連橫”
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后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陜西、河南、山西一帶)。戰國中期,秦、齊兩強東西對峙,秦軍實力最強。當時,秦已完全據有關中,控制了關中左中原的戰略走廊。黃河天險幾乎成為秦之內河,秦進可攻、退可守。各國嚴重不安,遂策劃“合縱”聯合制秦。秦為破壞各國的聯合,亦派人四出游說,拉攏各國實行“連橫”。當時外交與作戰手段結合,普遍為各國采用。各國利害不同,各種聯盟無法持久。但主要威脅在秦,合縱攻秦之戰亦有多次。
著名連橫鼓吹者張儀入秦后,受惠文王重用。秦派張儀至魏,游說魏惠王(即子罃)連橫事秦,未成功。秦企圖以武力迫魏就范,于周顯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發兵攻魏河內,占領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韓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義渠之郁郅(今甘肅慶陽)。秦的擴張,促使各國聯合。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公孫衍還說服義渠攻秦側背。楚、燕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實際出兵僅魏、趙、韓三國。聯軍攻至函谷關,被秦軍擊退。次年秦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大敗三國聯軍,殲敵八萬二千,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
秦鑒于義渠攻擾之事,為安定后方,將打擊重點暫時轉向南方、北方。先擊滅巴、蜀及苴等各國(均在今四川境),占領秦嶺外廣大地區,再大舉北進,攻占義渠二十五城(參見秦滅巴蜀之戰)。這樣就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目的,戰略上還形成對楚的側翼包圍,為爾后南進創造了有利態勢。此后,即將兵鋒再度轉向中原,不斷向魏、韓、楚、趙等國進攻,攻占武遂(今山西桓曲東南)、穰城(今河南鄧州)、蒲阪、晉陽、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將領域擴展至中原。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秦攻楚,戰于析(今河南西峽),殲楚軍五萬,并占城邑十余座。齊、韓、魏恐秦繼續擴張,對己更為不利,乘秦軍久戰疲憊,于當年聯合攻秦。經三年苦戰,終于擊敗秦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取得勝利。
秦敗后,為爭取時間休整軍隊及孤立韓、魏,暫時停止出擊,并主動與楚結好。齊為集中力量滅宋,亦與秦通好。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秦乘楚無力、齊無暇過問中原之際,大舉進攻韓、魏。次年,白起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殲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數年內連續攻占韓冶鐵手工業最為發達的宛(今河南南陽)、鄧(今河南孟縣西)及魏之桓(今山西桓曲東南)、軹(今河南濟源東南)等大小六十一座城邑,兩國益衰。
趙國有一支訓練有素、機動力強的騎兵部隊,成為唯一有力量與秦周旋的國家。秦昭王不滿于稱王而在宜陽自稱“西帝”,尊齊滔公為“東帝”。中原各國恐兩強聯合,陷于被夾擊的局面。魏與趙合謀,派李兌聯絡各國共同反秦。著名合縱鼓吹者蘇秦,亦為燕國利益入齊游說,勸湣王取消帝號,共同反秦,使天下“愛齊而憎秦”,以便乘機兼并宋國。周赧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五國目的不同,各有打算,進至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境),即互相觀望,不肯首攻。秦為破壞五國聯盟,主動取消帝號,將前占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聯軍遂撤走。第三次合縱攻秦,未交戰即告瓦解。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與韓聯軍攻趙,在閼與被趙將趙奢擊敗后,范睢入秦,建議秦昭王實行“遠交近攻”戰略,以利于鞏固占領之土地。秦遂將打擊重點指向最近的韓、魏、趙。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鄢郢之戰中,秦將白起以水攻殲楚軍民數十萬,迫其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白起在華陽之戰中殲魏趙聯軍十五萬,迫魏再獻出南陽地區(今河南沁陽以南,溫縣、孟縣地區);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殲趙軍四十五萬;還攻滅西周、東周及義渠,蠶食了大片土地。這促使各國再度聯合。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參見河外之戰),并尾追至函谷關后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
聯軍的勝利,并未嚴重削弱秦軍實力,亦未能遏止秦擴張勢頭。秦王政(秦始皇)繼位后(公元前246年),呂不韋掌權,依舊采用遠交近攻方針,五年間攻魏四次,攻韓三次,攻趙一次。黃河以北,全部占領韓上黨郡,并重建太原郡(西至黃河,北至山西繁峙,東與燕趙交界,南接上黨郡),切斷了燕、趙與魏、韓間聯系,并在戰略上造成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態勢。中原各國為打破不利局面,以圖生存,盡最大努力于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再一次組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秦新占區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穩定。進攻開始順利,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都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陜西臨潼北)。當秦集中兵力進行反擊時,聯軍不支敗退。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
不久,秦王政親政,用李斯的建議,加快了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合縱戰略至此破滅。
在群雄角逐的復雜環境中,充分運用外交與軍事相結合的合縱或連橫戰略,使戰略發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國合縱攻秦失敗,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只顧暫時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聯合。秦國改革徹底,國富兵強,以強大軍事實力為后盾,再結合連橫戰略,獲得最后勝利。特別是“遠交近攻”這一戰略,對最后的勝利起著重要的作用。
周赧王:東周退出歷史舞臺
周赧王姬延是東周的第二十五位國王,也是最后一位國王。公元前314~前256年在位,共在位五十九年,是兩周在位最長的君主。但他在位時期,東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于首都洛邑(河南洛陽附近)。
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對于挽救危亡的周國都沒有什么作用了。
楚國衰落
楚國于公元前306年滅越國后,幾乎占有了整個南部中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眾的大國,具有攻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有利條件。然而,由于吳起變法的失敗,舊貴族勢力的強大,阻礙了楚國的發展,成為秦國攻擊的對象。
為了抗秦,楚國和齊國結成了聯盟。秦國力圖拆散齊楚聯盟,以便各個擊破,并于公元前313年派縱橫家張儀赴楚,對楚懷王說,如楚國和齊國絕交,秦王愿以商于六百里之地獻楚。楚懷王不顧屈原、陳軫、昭睢等有識之士的勸阻,聽信子蘭、靳尚、鄭袖等一群佞臣寵妃的話,應允了張儀,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
張儀一到秦,就假裝墜車傷了腳,閉門謝客。三個月后,張儀得知齊楚確實已經絕交,才接見楚國使者說:“秦國的土地豈能隨便送人,我說的是將自己的六里俸邑贈給你們。”楚懷王聽了怒不可遏,不顧陳軫等人勸阻,發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與秦軍戰于丹陽(今河南省丹江北)。楚軍大敗,主將屈勻及副將七十余人被生俘,八萬士兵陣亡,漢中郡被秦占領。
楚懷王惱羞成怒,傾全國兵力再次攻秦。同年與秦軍又戰于藍田(今陜西省藍田縣),再次大敗。韓、魏乘機出兵攻楚。楚兩面受敵,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國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時間內,秦國因致力于攻打三晉,楚國暫時解除了來自秦的威脅,但是,國內社會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發生了莊躋領導的農民起義,使統治階級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結親為名,約楚懷王去武關(今陜西省商南縣)相會。楚懷王再次不聽屈原勸阻,聽信子蘭之言赴會,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陽。兩年后,他逃跑不成,憂憤而死于秦。
公元前280年以后,秦軍更開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將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國都城郢。楚國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走向滅亡。在郢都陷落后,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見楚國滅亡,投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湘陰縣北)自盡。
秦攻三晉
周赧王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擴展。公元前314年,秦趁齊攻燕之機,出兵攻打三晉,奪取了不少地方。
公元前308年,秦軍出函谷關進攻韓國的戰略要地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經過幾個月的激戰,秦軍于第二年攻克宜陽,打開了通向中原的大門。
公元前293年,韓、魏兩國合兵抗秦,會戰于伊闕(河南省洛陽市南),秦軍在白起指揮下大勝,殲敵二十四萬多人,韓、魏兩國的兵力受到嚴重削弱。此后,秦繼續進攻、蠶食三晉,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經占據了三晉一半的土地,首當其沖的韓、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齊稱帝
秦國的日益壯大,使秦昭王不滿足于王的稱號,要稱帝以示尊嚴,準備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約齊愍王一起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
公元前288年12月,在縱橫家蘇秦的勸說下,齊愍王去帝號,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號。兩強稱帝,暴露了他們吞并五國、瓜分天下的企圖,使五國十分惶恐,導致了五國攻秦和六國攻齊兩大事件。韓、趙、魏、齊、燕的五國攻秦,由于各懷目的,難以統一步調,最后無功而散。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趙、魏、韓六國在秦王組織下聯合攻齊,燕軍在名將樂毅指揮下大敗齊軍,長驅直入,攻占齊國都城臨淄,攻取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齊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齊國名將田單指揮下,齊軍才打敗燕軍,收復失地。經過這次打擊,齊國國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對手了。
胡服騎射
楚、齊逐漸衰落時,趙國卻強盛起來。公元前307年,趙國國君武靈王深知本國處于燕、東胡、林胡、樓煩、秦、韓之間,不強兵就會亡國,決心奮發圖強,振興趙國。
針對趙國當時的主要對手是東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勢,他決定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但是,當時趙國人穿的是長袍大褂,袖長腰肥,領寬下大,不適宜騎馬作戰。于是,他從改革服裝著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許多貴族認為這是違背禮教,大逆不道。
趙武靈王終于說服了有影響的貴族公子成,然后下了嚴厲的命令,要臣民改換服裝,使胡服在全國得到推廣,建立起一支善于騎射的強悍騎兵。這件事,史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它說明了當時我國各民族相互取長補短,在習俗上逐漸接近。趙國依靠騎兵,連年出擊攻擊其他國家。
公元前296年,趙國攻滅中山國(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后,領土大大擴充,國力增強,一時成為抗秦的主要力量。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韓,韓上黨郡守馮亭以十七城降趙。兩年后,秦軍攻取了上黨,繼而進攻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趙國名將廉頗率軍固守不出,擋住了秦軍。
秦國使用反間計,散播謠言說,廉頗容易對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趙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謠言,撤換了廉頗,以夸夸其談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為統帥。趙括一反廉頗的戰術,出兵大舉攻秦。秦軍此時已經暗中換上了能征善戰的白起為主將。白起指揮秦軍佯逃,誘趙括追擊到秦軍陣地之前,然后包圍了趙軍。
趙軍被圍四十多天,糧草斷絕,趙括率精兵突圍,被亂箭射死,趙軍四十萬人降秦。白起擔心降卒暴動,除放回二百四十個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殺。這次戰役史稱“長平之戰”。它使趙國兵力損失殆盡,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