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夏朝 商朝和西周
- 一本書看懂中國史
- 馬劍濤
- 22217字
- 2015-05-11 17:20:39
夏啟讓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標志著中國『家天下』的創立,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取代。由此,中國進入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時期,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走過夏朝,進入商朝,這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王朝,也是奴隸制社會發展的時期。商朝燦爛輝煌的青銅技術和文化,為中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周是奴隸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時期,此時建立了龐大而完備的國家機構,完善了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刑罰制度成了維護西周統治的支柱。
夏禹:夏朝的第一位王
禹,姓姒,名文命,號禹,后世尊稱大禹,夏后氏的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
禹是夏朝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后人對他尊稱的“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后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
禹接受任務以后,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并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趟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涂山氏女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后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后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干最苦最臟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干枯,臉龐黧黑。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辟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筑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于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子,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貢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姆?,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并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殺死了三苗酋長,勢力范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歸之,辟土以王”。
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歷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征。
禹在鞏固夏王朝統治過程中,還特別重視恩威并濟,加強教化。由于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被稱為夏。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原始社會的結束、階級社會的開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夏啟: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啟,姓姒,名啟,是大禹的兒子。在大禹死后,啟即位為天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夏啟即位后,放棄了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并在鈞臺大宴各地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于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
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夏朝,夏朝統治的范圍大約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東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的三省交界處,西到山西南部。啟在位時,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
啟的母親是涂山氏,屈原的《天問》中記載,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涂山氏相遇于臺桑,旋即分別。懷孕的涂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啟后就死了。所以,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是個苦孩子。
禹王去世前幾年,想效仿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最初,人們推舉在帝舜時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沒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后來經過商議,又一致推舉伯益做他的繼承人。伯益曾經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發明過一種鑿井的新方法。他擅長畜牧和狩獵,曾教會人們用火燒的辦法來驅趕林中的野獸。所以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伯益是僅次于大禹的一位英雄。
隨著王位的鞏固,夏禹越來越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王權應該由自己的兒子來接管,而不能讓別的什么人來繼承??墒遣婀谧恐?,威望極高,首領會議上推舉他做自己的繼承人。禹王感到眾怒難犯,只好順水推舟,答應下來。但是,禹卻開始有意讓啟參與治理國事。過了幾年,他的兒子啟由于把國事處理得很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來,而伯益做為繼承人,卻沒有新的政績,他過去辦的好事,人們也漸漸淡忘了。禹王死后,他的兒子夏啟就真的行使起王權來了。而多數部族的首領,也都表示效忠于啟。
伯益看到事情成了這個樣子,大怒。他本是東夷人,他召集東夷部族率軍向啟殺來。而啟早有防備,經過一場大戰,打敗了伯益的軍隊。夏啟為了慶祝勝利,在鈞臺(今河南禹州)舉行了大規模宴會,公開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國君。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公天下制度。
盡管啟打敗了伯益,但許多部族對他改變禪讓傳統的做法表示強烈的反對。有一個部族首領叫做有扈氏,站出來反對夏啟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會議的決定,還位于伯益。于是,夏啟就和有扈氏在甘澤地方(今陜西戶縣一帶)發生了戰斗。經過一場激烈的廝殺,有扈氏被打敗了,有扈部落的成員被罰做奴隸。從此,夏啟的王位終于坐穩了,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正式開始了。
夏啟實行王位世襲的故事,說明那時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經徹底瓦解,天下為公氏族部落會議制度已經轉化,開始出現了國家的雛形,奴隸社會天下為家到來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進步。因為在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人們的生活極其艱苦。到了奴隸社會,農業和手工業有了分工,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所以說這是歷史的向前發展。
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于朝政。傳說他曾創作了名為《九韶》的大型樂舞。
啟年老以后,他的幾個兒子激烈地爭奪繼承權。小兒子武觀因為爭得最兇,啟就將他放逐到黃河西岸(今陜西義帶)。武觀聚眾反叛,啟派大將彭伯壽帶兵將他打敗,并押來見啟。武觀只好認罪服輸。不久,啟因為荒淫過度而病死。
夏少康: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
夏啟死后,他的大兒子太康繼承了王位。太康從小就跟著他父親學喝酒、學打獵,生活比夏啟更腐敗。他做了王,丟開國家大事不管,帶著家人和親信到洛水北岸去打獵,一去就是幾個月,快樂得忘了回家。
這時候,東邊的東夷族強大起來了。東夷族的首領叫“羿”,是個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羿看到太康長期出外打獵,丟下國家大事不管,引起老百姓的怨恨,就乘機奪取了夏朝的首都安邑(在現在山西省安邑縣境內),不讓太康回來,把太康的弟弟仲康立為傀儡王,由他自己掌握國家大權。然而羿也喜歡玩樂,喜歡打獵,不善于管理國家大事。他手下有四個很能干而又正直的人,他不信任,卻信任一個慣會獻媚、挑撥是非的人——寒浞。
寒浞找一幫人專門陪著羿去打獵,自己躲在家里搞陰謀。他用小恩小惠收買了羿的家奴,唆使他們謀害羿。有一天,羿打獵回來,寒浞和羿的家奴用酒把他灌醉,殺死了他。寒浞霸占了羿的妻子和全部家產,掌了大權。
被羿立為傀儡王的仲康,由于行動不自由,心情抑郁,很快就死了。他的兒子后相繼承了王位。后相不愿意做傀儡,逃出去投靠同姓的部落首領。寒浞怕后相的勢力壯大,回來復興夏朝,就派大兒子過澆帶兵去進攻他們,殺死了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緡這時候正懷孕,她躲開過澆的搜捕,從墻洞里偷偷爬了出去,投靠自己的娘家有仍氏。
有仍氏姓任,是一個小部落,地處現在山東省濟寧市一帶。他們把九死一生逃回娘家來的后緡收留下來,讓她安安穩穩地生了個兒子,取名叫做少康。按輩分排起來,少康是夏禹的玄孫,夏啟的曾孫。
少康從小就很聰明,有心計。后緡覺得這個兒子很有希望,在他剛剛懂事的時候,就把他祖父一輩太康荒唐失國,仲康做傀儡憂憤而死,以及他父親后相被殺害等慘痛情形全都告訴了他,并且叮囑他長大以后一定要為祖父和父親報仇,把失去了的國家大權奪回來。
少康自幼受到這種報仇雪恥的教育,果然立志發憤圖強,為復興夏朝做準備。他先在外祖父有仍氏那里擔任管理畜牧業的官,一有機會就學習帶兵打仗的本領,并且時時刻刻對殺父仇人過澆保持著警惕。
過澆果然打聽到了少康的下落,派一個叫做“椒”的大將到有仍氏部落來搜捕少康。少康早有準備,趕快逃奔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那里,躲過了椒的搜捕。有虞氏的首領虞思看到少康很有出息,叫他在部落里擔任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管理財物的本領。這樣,少康就變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人。虞思看到少康為人可靠,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并且把一塊叫“綸”的地方交給他管理。綸這個地方方圓十里,有很好的田地,有五百名士兵。少康就有了恢復夏朝的根據地和武裝力量。
少康關心老百姓的疾苦,宣揚他的高祖夏禹的功德,爭取人們支持他復興故國。他把夏朝舊官吏召集來,叫他們跟著他打回老家去。少康先派了一個名叫女艾的大將去刺探過澆的虛實,又派自己的兒子季杼去消滅過澆的羽翼,以削弱過澆的力量。女艾和季杼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少康做到了知己知彼,而此時過澆卻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
一切都準備好了,少康便從綸地起兵,歷數羿、寒浞、過澆等人的罪行,殺奔夏朝的舊都城安邑。這時候寒浞已經死去,過澆雖然想頑抗,怎奈大勢已去,終于被少康消滅了。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孫的手里。這件事,歷史上稱為“少康復國”或“少康中興”。
從太康失國到少康復國,共約六七十年。這六七十年的前二三十年是羿掌權,還沒有奪取王位;后四十年寒浞掌權,奪取了夏朝的王位。
關于少康復國的故事,《左傳》中有具體的記載,但是時間已經相隔一千五百多年,所以有些歷史學家不相信這件事情的真實性。盡管這樣,這個歷史故事還是反映了夷夏之間奴隸主貴族爭奪權利的斗爭。
夏族是現今漢族的老祖宗,夷族則是少數民族。夷族的羿和寒浞奪取了夏族的政權,最后又被夏族打敗,這說明了在遠古時代,夏族和夷族就矛盾不斷,通過戰爭,逐步實現了民族的融合。
夏槐:夏朝的“槐黃時節”
夏槐,又作帝芬或后芬發,是杼的兒子?;痹谖黄陂g,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間的九夷等部落,擴展了夏朝的勢力,同時夏朝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夏朝最輝煌的時代在帝槐時來臨。《竹書紀年》載:“后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
在有關于描寫夏朝的歷史書籍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少康復國這么一件豐功偉績,夏國人卻很少去歌頌少康,而是歌頌少康的后繼者杼,杼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夠繼承大禹事業的一位名王。這是為什么呢?
少康復國之時,與羿、寒浞所在的東夷族作戰殺了不少東夷將士,東夷族人也是夏朝的諸侯臣民,而東夷族人占了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軍事上雖然敗給了少康,但是在心里卻沒有完全臣服,想當年大禹治水的重點在東夷地區,幫助東夷族人恢復生產,獲得巨大威望,才能德服東夷族人,得以穩固天下,而少康雖然也實施王道,但是民族之間的仇恨卻因為戰爭而激發,非王道一朝一夕所能感化,東夷族各部落勢力依然存在,不甘失敗之余也經常會有戰爭矛盾發生,可以說少康只是恢復了夏朝的王權,沒有爭取到東夷族的人心。這化解民族之間的矛盾的歷史責任就留給了杼。
杼是少康的兒子,又名季杼,他少年之時就參與到父親的復國戰爭之中,雖然沒有父親年少時的磨難,但卻有政治上的才能,他對東夷族人實施軟硬兼施的政策,他發明了用獸皮做的盔甲,可以抵擋勇猛東夷戰士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戰斗力大大增強,對頑固的東夷族某些部落展出鐵面無情的一面,一直將其逼入東海之濱,直至臣服,對于臣服的東夷部落子民,發揮“天下歸心”的王道精神,做了不少的前期工作,那就是采取懷柔政策,免除一定的賦稅上貢,化解了不少的民族矛盾,終于經過種種努力,使國家統一起來,國力日益強盛,留下雄厚的基業。在他兒子槐繼位后不久就爭取到了東夷部落的支持,而杼在爭取人心方面優于少康,自然作為夏國一半以上的東夷族人歌頌起杼,而少康就鮮有夏人所稱贊了。
通過杼的文治武功,其在位十七年后病死,由其兒子槐繼位,國泰民安的夏朝終于迎來了最為強盛的時代,這就是史家所稱的“槐黃時節”?!盎秉S時節”,意思是夏王朝之花盛開的時節。
槐在位二十六年,夏朝的疆域不斷擴大,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間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等部落,每年夏天紛紛來朝獻貢,而夏王室的象征是槐樹之花的黃色,槐樹之花開花時節在夏天,因此槐樹之花就是夏朝之花?;钡牧硪粋€名字是帝芬,這也是指花朵芬芳之意,從他的年號就可以知道夏朝這朵歷經磨難的花終于迎來了怒放的時刻。
夏桀:自比太陽的暴君
夏桀,又名癸、履癸,商湯給他的謚號為桀(兇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十六代君主發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653~前1600年)。據說夏桀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是他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其父發病死后繼位,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亡國后被放逐而餓死。
夏朝在發在位的時候,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至桀時,延續了四百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
面對搖搖欲墜的夏王朝,夏桀卻不思改革、驕奢自恣,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夏桀在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發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擋不住,進貢給他一個美女,名叫妺喜。桀十分寵愛妺喜,特地為她造了富麗堂皇的瓊室、象廊、瑤臺和玉床,這一切的負擔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異常,敢怒而不敢言。
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個名叫趙梁的小人,專門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寵信。
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東方商部落的首領湯將一個德才兼備的賢人伊尹引見給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桀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聽不進去,伊尹只得離去。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無度,竟命人造了一個大池,稱為夜宮,他帶著一大群男女雜處在池內,一個月不上朝。
太史令終古哭著進諫,桀反而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閑事,終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藥,就投奔了商湯。夏桀手下有個叫關龍逄的臣子,聽到老百姓的憤怒聲音,便對桀進諫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愛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穩固。而今陛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滅亡。陛下已經失去了民心,只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辫盥犃擞峙R關龍逄,最后更下令將他殺死。
他還召集所屬各部首領開會,準備發動討伐其他部落的戰爭。而此時,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夏桀認為他的統治永遠不會滅亡,他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币馑际钦f,你幾時滅亡,我情愿與你同歸于盡。夏桀失去了人心,四方的諸侯也多背叛,夏朝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
這時候,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日益興旺了起來。桀擔心商湯會危及自己,就借故將他囚禁在夏臺(今河南省禹縣境內)。不久,湯設計使桀釋放了自己。
后來,商湯在名相伊尹的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了桀的黨羽韋國、顧國,擊敗了昆吾國,然后直逼夏的重鎮鳴條(今山西省安邑縣西)。桀得到消息,帶兵趕到鳴條。兩軍交戰,夏軍將士原來就不愿為桀賣命,乘機紛紛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倉皇逃入城內。商軍在后緊追,桀匆忙攜帶妹喜和珍寶,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后又被湯追上俘獲,放逐在此,長達近五百年的夏王朝就此落下了帷幕。
商盤庚:商朝最后一次遷都
到盤庚繼承王位的時候,從商湯開始的商朝經過了二十個王。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從中丁到陽甲,商王朝的發展經歷了一段困難時期?!妒酚洝ひ蟊炯o》云:“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蓖跷焕^承的紛爭、內亂,加上自然災害不斷,造成商王朝國勢衰微,失去了諸侯的擁護。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商朝不得不搬家。
盤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接過其兄陽甲的王位,也接受了歷史賦予他復興商王朝的使命。盤庚是個能干的君主。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
盤庚所面對的是對于遷都之舉很有抵觸情緒的一批貴戚舊臣。這些人貪圖安逸,不思進取。要說服他們一起歷經艱難跋涉遷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為此,盤庚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說服工作。
商代貴族特別注重先祖,于是盤庚就格外強調商朝先王和貴族們先祖的關系。他對貴族們說:“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保ㄒ郧拔覀兊南韧?,也是一心考慮任用舊臣,與他們共商國政。)盤庚還引用著名的上古賢人遲任的話:“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意思是說,用人要尋求貴戚老臣,這和使用器具求其新的原則是不一樣的。這些言語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商代重神,凡事都要通過占卜而求知神意。盤庚利用這一點有針對性地強調,如果他不率眾遷都,先王就會責備他“曷虐朕民”(為什么虐待我的民眾);如果這些貴戚舊臣不隨他同心遷都,那么他們的先祖就會責備他們“曷不暨朕幼孫有比”(為什么不與我的幼孫親善友好)。于是這些貴戚舊臣的先祖就會告訴先王“作丕刑于朕孫”(給其子孫施以重大刑罰)。
盤庚作了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展現了其高超的語言藝術,最終成功說服了貴族一同遷都。盤庚遷都于殷,承上啟下,對商王朝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盤庚遷都以后,在那里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商朝的首都固定了下來,進入了歷史上的“殷墟時代”,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作為一代商王,盤庚深謀遠慮,完成了商都最重要的一次遷徙。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盤庚遷殷之后,又“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出現了“百姓由寧”、“諸侯來朝”的盛況,徹底扭轉了商朝自中丁以來“比九世亂”的局面,實現了“殷道復興”。
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就是龜殼)和獸骨十多萬片,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面都刻著很難認的文字。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才把這些文字弄清楚。原來商朝的統治階級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征的時候,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和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這種文字和現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來就把它叫做“甲骨文”?,F在我們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
在殷墟發掘的遺物中,還發現大量的青銅器皿、兵器,種類很多,制作很精巧。司母戊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還刻著富麗堂皇的花紋。這樣大的青銅器,說明在殷商時期,冶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都是很高的。
考古工作者還在殷墟發掘了殷商奴隸主的墓穴。在安陽武官村一座商王大墓中,除了大量的珍珠寶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還有許多奴隸被活活殺死殉葬。在大墓旁邊的墓道里,一面堆著許多無頭尸骨,一面排列著許多頭顱。據甲骨片上的文字記載,他們祭祀祖先,也大批屠殺奴隸做供品,最多的竟達到二千六多個。這是當年奴隸主殘酷迫害奴隸的罪證。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對殷商時期的社會情況有了比較確鑿的考證。所以說,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武?。褐袊糯谝唤韼接⑿?
經過盤庚、小辛、小乙三代的短暫統治之后,商朝進入了它歷史上的頂峰——武丁時代,歷史上又稱“武丁中興”,但實際上,這個時代的成就遠遠超過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
相傳少年時期,武丁遵父命行役于外,與平民一同勞作,得以了解民眾疾苦和稼穡艱辛。繼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
公元前1250年,武丁繼位,但即位后前三年一直不理朝政,“天下都聽不到君主的聲音”。公元前1247年,武丁得到一個夢的啟示,在民間找到一個筑墻的奴隸,將他任命為宰相,這個人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傅說。武丁在傅說和甘盤等賢臣的輔助下,勵精圖治,力求鞏固統治、增強國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在武丁時代,開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并組成了一支相對固定而龐大的軍隊。
內政鞏固之后,武丁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征服。首先是迫使周邊時叛時服的小邦完全臣服,接著攻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帶的小邦甫、銜、讓等,擴大了版圖。這時西北的少數民族鬼方、羌方和土方日益強大起來,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也成為武丁對外用兵的重點,其中對鬼方的戰爭就持續了三年。經過多年的戰爭,終于打敗了這些國家,解除了威脅。武丁還開拓南疆征服了荊楚地區的夷方、巴方、虎方等。到武丁末年,商朝已成為西起甘肅,東到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實際上奠定了秦始皇之前華夏族大體上的疆域。
為了控制廣大被征服的地區,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數民族首領分封在外地,被分封者稱為侯或伯,開了周代分封制的先河。其中周人的祖先就是在武丁時代被征服、接受了商的封號。
中華文化的顯著特征——祖先崇拜在這個時代已經定型。而對卜辭的迷信,也發展到了極致。這個時代流行用活人祭祀(主要來源可能是戰俘),一次祭祀儀式用上百人做犧牲的記載就有多次。
在目前殷墟所發現的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中,相當大部分是來自武丁時代,“青銅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武丁時代的杰作。在這些古物中,一位傳奇女性——婦好所占的分量也不小。婦好的名字在甲骨文中頻繁出現,不只因為她是商王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曾是活躍在武丁時期的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動家和軍事家。
婦好,名好,“婦”為親屬稱謂,即銅器銘文中所稱之“母辛”。是商代著名的女將,是武丁的第一個王后,中國第一位有才能的女統帥。她多次親自帶兵出征,征服了二十多個小國,是武丁時代開疆拓土的頭號功臣。
武丁是一位有才能的君主,他即位后立志復興商朝,“修政行德”,勵精圖治,他沒有門第觀念和男尊女卑思想,任用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傅說為相,讓自己的妻子婦好指揮商朝大軍,實行文治武功,終使“殷國大治”,成為歷史上最強大的奴隸制王國之一。武丁統治時期的商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附近許多方國、部落都紛紛前來依附。他還建立以師為最大單位的右、中、左三師,使商朝軍隊除臨時征召制外,有了常備軍。
商朝的時候,由于社會生產力的低下,人們時時都要祭祀山川和祖先的神靈,以祈求神鬼給予庇護與賜福。特別是商王室和奴隸主統治階級,他們幾乎是每做一事都反復占卜,祈問鬼神。因此,條幅和占卜就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政治活動。這些名目眾多的祭祀活動通常都是由地位較高的奴隸主來主持。婦好就經常受商王之命主持這樣的活動。婦好主持誦讀祭文,身為卜官又能刻寫甲骨文字,無疑,她具有當時相當高的文化水平。婦好在商王朝奴隸主統治集團中,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活動家。
武丁時期對外的一系列征戰中,婦好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當時的文獻里,對她參與的軍事活動,都有頗為詳盡的記載。婦好作為軍事將領,經常為商王出馬征兵。她不僅在國內征集,還到對商王朝有義務的部落與方國中去廣泛征集。婦好每次出征,都帶有成千上萬的人馬,有一條卜辭寫著:“登婦好三千登旅萬乎伐羌”,意思就是商王征發婦好所屬三千人相當于其他士兵一萬人,命他們去征伐羌國。婦好在軍事方面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
婦好南征北戰,徹底挫敗了土方,還打退了羌國的入侵,殲滅了西南的巴方。婦好死后,北部逐漸強大起來的吾方部落就成了商朝的主要勁敵。武丁每每為自己征服不了吾方而憂心仲仲。他不時地占卜,懇求婦好的在天之靈幫助自己戰勝吾方。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婦好生前作為軍事將領的威名之盛。
婦好在時武丁對她十分關心,時常占卜行間她的起居、健康、生育等方面的情況。婦好死后,在歷代商王心目中她仍享有崇高的地位。武丁死后,他的后人沒有把婦好作為依附于武丁的妻子,將其尸體移入大墓與武丁合葬,而單獨保留了婦好自己的墓穴;祭祀祖先時也單獨為婦好舉行祭祀。
婦好是中國歷史上,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女軍事統帥,是中國女性的杰出代表。奴隸社會的商朝,宗法制度尚未健全,還保留了一些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像婦好這樣的貴族婦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她的聰明才智,立下顯赫的功勞。當歷史的車輪到了周朝,隨著封建宗法制度的建立,婦女的地位一落千丈。婦女受制于神權、族權和夫權之下,淪落到社會最底層。
商帝辛:史書中殘暴無比的帝王
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國之君。本名受德,后世稱商紂王。紂王除了天資聰穎、領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見的大力士。作為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商紂連同他的本名“帝辛”一起成為商朝末代君王的代名詞,并以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形象載入了史冊。然而,歷史中的商紂王——帝辛是否是這樣的呢?
帝辛敢于革除先王舊弊,不再屠殺奴隸和俘虜。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補充兵源,參軍作戰。他蔑視陳規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選賢任能,唯才是用,不論地位高低;擇后選妃,不分出身貴賤,立奴隸之女妲己為后。
商紂對妲己“寵幸倍之,唯言是從”。自此以后,商紂王帝辛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殺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范,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對俘獲的大批俘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在內部問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面對西周的強烈攻勢,商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自盤庚遷殷以后,商王朝貴族的種種離心離德的行徑無不透露出: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適逢其會,換了任何人,都無法挽救商王朝的命運。這正如明朝的崇禎帝一樣,雖然勤政、英明,但是“適逢其會”做了亡國之君。因此,對于這位末代君王我們應客觀地評價他即位以后所作的功績。
帝辛繼位后,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帝辛統一東南以后,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里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漸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他認為,中國南部之所以早被開化,全因殷紂王的功勞,徹底為帝辛翻案并疾呼。
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十一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占朝歌。帝辛自焚于鹿臺,商朝滅亡。
眾多史學家認為,帝辛的罪狀是“千年積毀”的結果。那么,都是哪些人在抹黑帝辛呢?
抹黑帝辛的第一主力自然是生死仇敵周人。
抹黑帝辛的第二主力是叛徒、內奸。曾經是商王朝中堅力量的祖宗一元神教,此時卻成為動搖商王朝統治基礎的主力。一類是王黨內部的叛逆者。這一類人又可分為兩個群體:
一個群體是以微子、箕子、比干為首的王族反對黨。這是一群帝祖甲禮制改革的犧牲品。本來,按照商王朝“兄終弟及”的傳承方式,這群人是離王位最近的。尤其是微子,是帝乙的長子。本來是最有希望稱帝的,而且,在帝武乙在位,也確實有部分大臣擁立微子。但以太史為首的帝黨擁立了帝辛。所以,帝辛對微子一系的打擊、排擠,決非是昏庸而遠賢親佞,而是政治斗爭的必然結果。
另一個群體則是商王朝的貴族。帝祖甲的禮制改革,不僅是確立了嫡長繼承制,而且廢除了王位繼承和國家大事中的貴族公議制,使商王朝徹底泯滅了酋邦制的最后殘余,完成了從酋邦制向國家、帝國的轉進,在國家形態上邁進了一大步。
抹黑帝辛的第三類人則是戰國諸子。出于證明自己觀點的需要,先秦諸子以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也是為什么“層累地造”的中國古史誕生于戰國的原因。
周武王:武王伐紂
周武王,姓姬,名發,謚號武王,是周文王的次子。武王繼位后,繼承父志,重用姜尚、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朝日益強盛。
孟津觀兵
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周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九年后,為便于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約公元前1048年,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陜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八百位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太公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后又下令全軍返回,并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
武王伐紂
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探知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臣子比干、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著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決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向朝歌進軍。
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兇。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決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向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七十里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四千乘會合。
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十七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戰前向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決戰開始后,周軍士氣高漲,奮勇沖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愿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身亡。商朝由此滅亡。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展開之前,文王采取政策,即政治上,積善行德,裕民富國,廣招人才,發展生產;外交上,爭取與國,最大限度地孤立商紂。
通過這些措施,文王擴大了政治影響,瓦解了商朝的附庸,取得了“伐交”斗爭的重大勝利。在處理商周關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順事商,以麻痹紂王。在各方面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之后,文王在姜尚的輔佐下,制定了正確的伐紂軍事戰略方針。文王乘商師主力遠征東夷,果斷地率領諸侯聯軍實施奔壟,使敵人在戰略戰術上處于被動與惡勢,善于做到奮正并用,予敵人巧妙而猛烈的打擊,使之傾刻崩潰。
文王死后,武王繼承其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并加緊予以落實。兩軍于牧野交戰,商軍倒戈,幫助周帥作戰。紂王見大勢盡去,于鹿臺自焚。
牧野之戰終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統治,確立了周王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秩序,為西周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對后世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鞏固政權
姬發攻滅商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鎬京,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三個奴隸制王朝。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武王在政治上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
一、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辦法。武王采納了周公對商民進行安撫以穩定天下形勢的辦法,讓紂王子武庚留在商都,封為殷侯,這大大安定了商的遺民,減少了他們的敵對情緒。同時,武王將殷商王畿(京城周圍千里)內之地分為衛、庸、邶三個小國,封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治理,負責監視武庚,號稱“三監”。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干的墳墓,放出賢臣箕子并恢復其原職。又散發供紂王淫樂奢侈之用的財物、糧食,賑濟饑民和貧弱的百姓。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商地很快穩定下來。
二、采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家,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武王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并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
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于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于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三、釋放囚犯,賑濟貧民,發展生產,從而促進了西周初年政治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
四、武王委賢任能,因才錄用。命周公為太宰,康叔為司寇,丹季為司空。其他召公、太公、畢公等賢臣良將各當其位,專司其職,共同治理國政。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前后共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秦國滅掉。
周康王:繁榮昌盛的“成康之治”
周康王姬釗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天下統一,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安定。史書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姬釗死后的廟號為康王。后世將這段時期和成王末年的統治譽為“成康之治”。
姬釗在即位前并沒顯示出過人的能力和資質。為此,周成王自然有些擔心他不能繼承大業,更怕兒子會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昏君而把祖宗打下來的江山敗在手里。但他聯想到自己雖然資質平平,但因為周公的輔佐,國家還是治理得很好。因此,周成王在安排了召公和畢公輔佐周康王后,決心傳位于他。
周成王臨終前,將召公、畢公等大臣召到床前,立下遺囑。在遺囑中,周成王要求大臣們根據遺囑的精神輔佐、約束周康王,嚴格恪守周文王、周武王的遺訓,使周王朝強盛起來,使周康王成為一代明君。周成王的遺囑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更重要的是周康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
周康王登基時,召公、畢公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儀式。在登基儀式上,召公宣讀了周成王的遺囑,還將周康王帶到祖廟,向他講述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要求周康王牢記文王、武王、成王的遺訓,嚴格要求自己,勤謹治國,將祖宗基業發揚光大。
周康王即位后,繼續推行周成王在位期間所實行的國策,再接再厲,使經濟得到更大的發展,國庫豐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到處呈現一派升平盛世的景象。人們生活好了,犯罪案件也少了,可以說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據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記載,成王末年和周康王統治期間,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多年不用。雖然有所夸大,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周康王治國的成功。所有這些,跟周康王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周康王對軍隊進行了一番行之有效的治理整頓,戰斗力也大大提高。當時的鬼方是北方游牧族,他們長期在馬上游牧,騎術精湛,機動性極強,由這些牧民所組成的騎兵戰斗力就特別強。于是這些游牧族就經常侵擾中原地區,搶掠財物,殺人放火,給邊境帶來極大的隱患。周成王期間,周軍忙于鎮壓東方的武庚和管叔、蔡叔的武裝叛亂,從而放松了對西北方的控制,結果鬼方乘機對周軍兵力相對薄弱的西北邊境發動經常性的侵擾,給周朝帶來極大的損失和威脅。
為了使國家長治久安,周康王果斷做出了發動征伐鬼方戰爭的決定。這次決定是經過一番謹慎的考量和充分的準備的。一方面國內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綜合國力不斷上升,另一方面,軍隊經過治理整頓,戰斗力大大提高,發動這樣一場戰爭已經是勝券在握了。于是,周康王命得力將領率領大軍進攻鬼方。
周康王二十五年(約公元前11世紀),為了消除邊患,周康王命盂率領大軍進攻鬼方。鬼方亦調兵迎戰。經兩次大規模作戰,周軍斬殺鬼方四千八百多人,俘獲其四名首領及以下一萬三千多人,還繳獲了很多車馬和大量牛羊。周軍將鬼方又驅逐至遠離鎬京的汫隴和岐周以西。周西北邊境暫安。
為了慶祝勝利,姬釗賞給參戰的貴族盂以一千七百多俘虜,作為奴隸使用,并將此事用文字鑄在鼎上,這只重五百多斤的鼎在清朝中期被發掘出來,至今還陳列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里。
這樣,周朝在周康王的統治下,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安定,國家統一,國力強盛,成為周朝的盛世。后世便將周成王末年和周康王在位的這一段時間,譽稱為“成康之治”。
周昭王:西周王朝的衰退
周昭王在昭王十九年的下半年親率六師攻打楚國。周師浩浩蕩蕩開到漢水邊準備渡江,碰到了異常的天氣。漢水邊的土人痛恨周人的騷擾暗中進行破壞,征集的渡江船只有的是用膠粘接船板而成的。因乘坐的渡船在漢水中膠溶板散,昭王和隨從貴族祭公等人葬身魚腹。楚軍乘勢反擊,周人“喪六師于漢水”遭到了全軍覆沒的慘敗。對這場不光彩的敗仗,正統的史家用“南征而不返”一語帶過,對周楚戰爭的細節甚少論及或語焉不詳。
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志,后來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問鼎周疆。
楚國是西周侯衛統治下的“南國”之一。商末周初,由于鬻熊舉族投周之后,楚與周王室的關系一般是良好的。周武王死后,子成王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來,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到了周朝。
周康王時,楚與周關系亦屬正常?!蹲髠鳌ふ压辍酚涗浟顺`王的一句話:“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庇纱丝梢苑治龀c周朝關系如此的原因,一是周、楚同源,鬻熊臣周,奠定了親善關系的基礎;二是周初克殷,后又周公東征,足見殷商殘余勢力與東方方國部落一直叛周抗周,周王朝不得不全力東向,重點打擊東方方國部落;三是楚人辟在蠻荒之地,勢孤力單,只得卑事周天子,當不會引起周王室的重視。
但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左傳·隱公十一年》),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至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周王室對齊、晉等諸侯國均有賞賜,而楚國則無。
時過五百多年,楚人對此仍耿耿于懷,憤憤不平。正如《左傳》中所記載,春秋中后期,楚靈王說先王熊繹與齊、晉、魯、衛等國君一樣并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因此要與周王室“求鼎以為分”。右尹子革告訴他:“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上的主從關系,必然產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和反征服戰爭。
事實上,早在周初,周王室為了加強對楚國和荊楚地區庸、盧、彭、濮等方國勢力的控制,在漢東就分封了一些姬姓國,在南陽盆地,又有申、呂等姜姓國(姻親國)。楚國懾于周王朝的強大,不得不進貢苞茅等物,表示臣服。
成王、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里以上,初步鞏固了對“東土”的統治。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家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周、楚關系開始緊張起來了,以至于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這次,一般認為其時與上述《墻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約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日,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边@次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大部喪失。這次失敗歸咎于天時不利,實際上周王朝軍隊當遭到楚軍強有力的伏擊。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贝四?,據魯紀年推算,當為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公元前977年)。這次攻楚,周昭王全軍覆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
周昭王累累南征,當然不是為了貪求什么,而是由于楚國的勃興,引起周天子的驚恐,不得不領兵親征,企圖遏制楚國的發展。周昭王攻楚及其敗亡,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
周穆王:極富神話色彩的“穆天子”
周穆王姬滿為西周朝第五代君主,周昭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富于神話色彩的君王之一,世稱“穆天子”。關于他的傳說,層出不窮,最著名的則是《穆天子傳》。傳說他享壽一百零五歲,在位時間為五十五年。
據汲縣西戰國墓所出土的典籍《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喜好游歷,曾于周穆王十三至十七年,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昆侖之丘,晉觀黃帝之宮。他還設宴于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和。據考證,當時周穆王西游之地,就在今里海與黑海之間的一帶曠野。后因徐戎造反,方趕回中原組織平亂。
傳說穆天子巡游,“穆王西征,還里天下,億有九萬里?!薄澳峦鯑|征天下,二億二千五百里,西征億有九萬里,南征億有七百三里,北征二億七里?!狈秶畯V,恐怕不僅前無古人,甚至還是后無來者。若要拿個能與之比較的,恐怕唯有成吉思汗的西征了。而且,成吉思汗并非自己親自征伐到最西處,穆天子卻是自己率兵抵達這些地方,可謂獨一無二。
周穆王向西巡狩的時候,曾經在遙遠的異域遇見一位奇人——偃師。偃師是古代傳奇中最神奇的機械工程師,他曾獻給周穆王一個比起現代機械人還要出色的偶人。偃師造出的偶人和常人的外貌極為相似,周穆王一開始還以為只是偃師的隨行之人,經過偃師的解說,讓這位神性極強的周王也驚奇萬分。
只見那偶人前進、后退、前俯、后仰,動作和真人無一不像,掰動下巴,則能夠曼聲而歌,調動手臂便會搖擺起舞,讓旁觀者驚奇萬分,周穆王看得有趣過癮,還讓寵姬一起出來觀看。表演將畢,那偶人卻向周穆王的寵姬拋了拋媚眼,讓周穆王勃然大怒,一心認定這個靈活宛似活人的家伙本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真人,便要將偃師當場處決。
偃師卻將偶人立刻折開,發現它只是由皮革、木頭、膠漆、黑白紅藍顏料組成的死物。周穆王趨前細看,偶人的內部器官俱有,外邊則是筋骨、關節、皮毛、牙齒、頭發一應俱全,但卻都是假物,一經組合,卻又是一個活生生的偶人,將偶人的心拆走,偶人便無法說話,拆走肝則眼目皆盲,將它的腎拆走,就無法走路。看到眼前的真相后,周穆王心悅誠服,大嘆偃師技法的高超。
周穆王一生都致力于向四方發展,他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進貢,而兩次發兵征伐犬戎,獲其五王,并把部分戎人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他還率軍東攻徐戎,平服了徐戎的叛亂,之后在涂山(今安徽懷遠)大會數百諸侯,鞏固了西周王朝在東南地區的統治。
周穆王為了加強統治,制定了“墨、劓、臏、宮、大辟”五刑,其細則竟達三千條之多。
周穆王的后裔分衍有十大支姓,即軒氏、豐氏、駟氏、游氏、國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除姬姓外,其軒氏為當首之氏,號稱“中華第一氏”。
如果硬是要在后世中找一個帝王與之相比較,那么漢武帝最能夠與其相應。漢武帝前有文景之治,周穆王前有成康之治,二者都是雄才大略的開拓疆土之君王。二者相似處還有:漢武帝不僅實現武力上的大一統,還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方式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周穆王不僅實現周王朝對天下諸侯蠻夷的大一統,還頒行《甫刑》,作五刑而“以法治國”,實現制度上的大一統。
穆天子東征西討,范圍之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通過他的征伐,周王朝順利擴大疆土,加強對四方蠻夷的統治力度,有力地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統治者積累的強國之本基礎上,得以展現的大邦周威信的強勢證明。
然而,常年征討,天子不在朝堂,導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開始由盛而衰,正如漢武帝之后的西漢也逐步由盛而衰一樣。最后,周厲王、周宣王、周幽王三代失德寡信,終于使得周王室式微而諸侯方伯強盛。
周共王:“私田”買賣盛行
周共王,全名姬繄扈,周穆王之子。姬繄扈繼位時,國家因穆王遠游,耗費了巨量財富,弄得國家財政十分空虛,經濟上漸漸難以支持。但是,在許多場合又不得不維持著天子的架子。如為了表示賞罰分明,共王不得不將都城附近的土地陸續分封給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來越小,收入越來越少。周王朝開始衰落下去。
在《國語·周語一》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密康公跟隨共王游于涇上時,有三女子自愿獻身于密康公,密康公的母親叫他不能要這三女子,認為這樣的事情即使共王都受不起,何況一個小國的君主。密康公不聽,接納了三女。一年后被共王滅掉。從密康公因色亡國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雖然周王朝衰弱但是還具有一定的實力的。
“九年衛鼎”是西周共王時期的青銅器。鼎是一種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燕享等各種用途的器物,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它被當作“明尊卑、別上下”,即統治階級等級權力制度的標志。九年衛鼎的器主是裘衛,西周時期一個管理皮裘的官員。其銘文記載的是周共王九年裘衛用自己的馬車及其附屬器具交換矩伯的一塊私地的立契過程。其銘文分為以下幾層意思:
一、交待交換行為產生的原因。共王九年正月,周王在周駒宮,后又到宗廟里。這時,眉敖的使者前來朝見,周王舉行盛大的接待儀式。矩伯被任命為接待使者的卿,為了接待儀式的需要,他要用自己的私田向裘衛換取一輛好車。
二、敘述雙方的交換物。矩伯要求換取的是裘衛的一輛好車及其附屬物品:車旁的鉤子、車前橫木中有裝飾的把手、虎皮罩子、長毛貍皮的車幔、彩畫的車套、馬鞭、大皮索、四套白色的韁繩、銅制的馬嚼口等。裘衛為了交易的順利進行,送給了矩伯的妻子十二丈帛。裘衛將要得到的是一塊林地。
三、裘衛與矩伯的交易中還涉及到另外一樁交易。矩伯交易給裘衛的林地的收益權已經被矩伯賜給小奴隸主顏氏了。為獲得此塊土地的完全的所有權,裘衛還必須和顏氏達成另一筆交易以得到林地上林木的收益權。裘衛為此又送給了顏氏兩匹大馬,給顏氏之妻一件青黑色的衣服,給顏氏的管家壽商一件貉皮袍子和罩巾,作為交換林木收益權的代價。
四、契約達成后,矩伯給裘衛交付林地。當裘衛給顏氏管家交換物后,然后就是到現場去勘查林地,正式舉行交接儀式,但矩伯和裘衛都沒有到現場。接受林地的是裘衛的兒子,負責迎接和贈送禮物的是裘衛的家臣。
五、裘衛鑄鼎,在鼎上刻下“衛其萬年永寶用”,以示自己對這塊林地的永久所有權。
在西周時期,天下最為重要的兩項社會資源——土地與臣民,理論上都屬于周王所有,周王對土地的所有權不僅表現在對土地的買賣上,土地屬于禁止流通物,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周王對土地的封賜上。
但在西周中后期以后,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原有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逐漸松弛。原來那種由周王“授民以疆土”的分封方式,逐漸被放諸一旁,土地和人民的實際所有權已經逐漸轉移到有實力的諸侯和領主手里,出現了完全由土地所有人控制,可以自由買賣、交換的“私田”,“九年衛鼎”中描述的這場交易即是這樣的“私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私田”的交易也不再是偷偷摸摸,而是在周王舉行盛典時公開地進行,說明私田交易在西周中期已經較為普遍,西周統治者實際上已經默認了其存在。
周厲王:國人暴動與共和元年
周厲王在公元前877~前841年在位。他在位期間,橫征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周厲王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御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
公元前841年,西周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周厲王倉皇而逃,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縣)。他出逃后,召公(召穆公)、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號為共和。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紀年。
平定叛亂
西周到懿王以后,國力日漸衰弱,四周方國部落交相發動對周的進攻和侵擾。到厲王時,原來臣屬于周的噩國看到周的勢力衰弱,就乘機叛周并企圖侵占周的疆土。于是噩侯聯絡南淮夷和東夷部落,出兵進攻周的東部疆域和南部國土,聲勢浩大,氣勢兇猛,一直打到東都成周(今洛陽市東白馬寺一帶)附近,嚴重影響著京畿的安危。
周厲王為了保衛京都和周的社稷,從宗周調來了西六師的部隊,又從北部調來殷八師的大軍,從西、北兩個方向向河洛地區聚集,企圖形成夾擊之勢,一舉殲滅噩國的軍隊。
厲王依靠貴族大臣的親兵來抵御噩國的進攻,周將禹率大臣武公的私家兵車百乘,廝御二百人,徒兵千人參戰,經過激烈的戰斗,周厲王終于擊敗了噩侯,保衛了成周的安全。
周厲王攻噩之戰之后,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又發兵向周進攻。周厲王命虢仲率兵反擊,未能取勝?;匆臍鈩莞鼮閲虖垼忠淮伟l動更加兇猛的進攻,一路浩浩蕩蕩,深入到周的中心地帶,打到伊水、洛河之間,并掠殺無辜平民,搶奪財物。厲王親臨成周指揮反擊戰,命令周將率精兵反擊。
周厲王率領的周兵自洛水上游連續發動多次反攻,使淮夷無法招架,只得敗退。周軍乘勝追擊,最后徹底擊敗了淮夷,斬俘一百四十余人,奪回被淮夷擄去的周民四百人。由于周厲王攻噩和平定淮夷的勝利,大振軍威,周的軍力有所增強,西周王朝國威也有所振作。
國人暴動
周厲王在位期間,重用奸佞榮夷公,實行殘暴的“專利”政策,奴役百姓,國都里的人公開指責厲王。召穆公報告說:“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厲王發怒,尋得衛國的巫者,派他監視公開指責自己的人。巫者將這些人報告厲王,之后就被殺掉。國都里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止住謗言了,大家終于不敢說話了?!闭俟f:“這是堵他們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厲害。河水堵塞而沖破堤壩,傷害的人一定很多。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將能維持多久?”厲王不聽。
周朝國勢變得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于是開始聚眾起義,沖進王宮,試圖殺掉厲王,史稱“國人暴動”。
中國歷史上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史學家公認的中國歷史確切紀年之開始。而這個確切的紀年則是以周厲王被國人攆出國境作為標志記入歷史的。我們從西周滅亡這段歷史,特別是從厲王的歷史悲劇中,可以得到警示:
一、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任何強大的權勢者,如果視人民疾苦而不顧,橫征暴斂而殘酷剝削,面對人民譏謗與牢騷而以暴政壓服,是注定要走上政敗身亡之絕路的。
二、堵塞言路乃敗政亡國之劣策,廣開言路乃興國圖強之良策。
“防民之口”而堵塞言路,并不斷地誅殺譏謗者與牢騷者,這就必然導致國人把他攆出國境而政敗君亡的歷史悲劇出現。
有人說周文王、周武王開啟的強盛的周王朝敗在了周厲王手里。但是換個角度看,西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危機,特別是南淮夷和獫狁交相入侵威逼京師時,周厲王為了挽救西周王朝的統治,對外采取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并取得了勝利。所以周厲王是“有得”也“有失”的。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兒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在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政局不穩,地震、旱災屢次發生。周幽王不但無視國家的各種災難,還變本加厲地對人民加重剝削,任用貪財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的怨憤。
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歡心,廢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后與宜臼逃回申國。公元前772年,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舉兵入侵西周,各地諸侯拒不救援,幽王慘敗,帶著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寶逃至驪山,后被殺。犬戎攻破鎬京,西周遂亡。
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收養,在褒國(今陜西省漢中西北)長大。周幽王昏庸無道,到處尋找美女。大夫越叔帶勸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惱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帶的官職,把他攆出去了。這引起了大臣褒響的不滿。褒響來勸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關進監獄。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響的兒子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周幽王對褒姒非常滿意,釋放了褒響,寵愛褒姒如掌上明珠,并立她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后,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嘆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原來褒姒因為過不慣宮中生活,加之養父被太子宜臼所殺,心中憂恨,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想盡法子引她發笑,她卻怎么也笑不出來。于是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褒姒一笑,賞以千金。
虢國石父跑來獻計:“從前為了防備西戎侵犯我們的京城,在翻山一帶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萬一敵人打進來,就一連串地放起烽火來,讓鄰近的諸侯瞧見,好出兵來救。這時候天下太平,烽火臺早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著,叫諸侯們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些兵馬一會兒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就會笑的。大王覺得這個辦法好不好?”
周幽王瞇著眼睛,拍手稱好。烽火一點起來,半夜里滿天全是火光。鄰近的諸侯看見了烽火,趕緊帶著兵馬跑到京城。聽說大王在細山,又急忙趕到細山。沒想到一個敵人也沒看見,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只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對他們說:“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諸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當,十分憤怒,各自帶兵回去了。褒姒瞧見這么多兵馬忙來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興,賞賜了虢石父。
隔了沒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來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來。這些諸侯上回上了當,這回又當是在開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點著,卻沒有一個救兵來,京城里的兵馬本來就不多,只有一個鄭伯友出去抵擋了一陣。可是他的人馬太少,最后給敵人圍住,被亂箭射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殺了,褒姒被擄走。
諸侯及大臣共同擁立被廢的太子宜臼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將都城遷至洛陽。歷史上將遷都前稱為“西周”,其后稱為“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