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拿到桌面上說
中國人喜歡相互議論、相互評價,但是有個特點,就是不對當事人講,卻對別人講。比如在很多公司都可以聽到這樣的話:“他肯定在老板面前說了我的壞話……”“他肯定不贊成這個,只不過他沒說出來而已……”“這個不好說出來,我怕惹麻煩……”人前不說,背后亂說的現象成為中國企業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因此,企業的管理問題就成為人際關系的問題,管理者所面臨的簡單的關系沖突,也會因此越變越復雜。
外國人開會,會上可能會有10種聲音,但是最后卻只有1種聲音;而中國人開會則是會上不說,會后出現10種聲音。這就是差別。如何把這個問題解決,成為一家公司有發展前途、能高效運作的重要環節。
人人都討厭背后說自己壞話的人,如果這個人恰好是自己的上司,員工的感受是顯而易見的。人人都希望在工作崗位上能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愉快地工作。但是,這種和諧的群體氣氛,常會被一些無聊的小事所破壞,使大家的心里蒙上一層陰影。
一位中學的副校長在放學后去主任辦公室里閑聊,在談到該校一名女老師時,副校長開始眉飛色舞地大談自己的感觸,說該老師行為不檢點,在穿著打扮上沒有一點老師的樣子,并諷刺地說,如果該名女老師是自己的妻子必定會毫不留情地把她休掉,省得敗壞自己的名聲。恰好此時,這位副校長口中的女老師返回辦公室尋找遺忘的手提包,清清楚楚地聽到了自己上司對自己的一番“評價”。當副校長回頭看到站在門口的女老師時頓時滿臉羞得通紅,尷尬地尋找各種理由解釋。但是,這位女老師卻一直一臉的冷漠,一點沒有原諒副校長的意思。盡管此后,該副校長多次尋找機會對其賠禮道歉,并處處照顧該老師,但是對方也一直不肯領情。
因為貪圖一時嘴快,在背后中傷別人,制造流言蜚語,結果傷人傷己。
這種人的人品和道德在聽者看來也是非常低下和鄙夷的。背后說人閑話,散播流言的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制造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非常不利于團隊的和睦和公司或單位的發展。
當面不說,背后亂說的習慣是因為許多人追求表面的和氣,對矛盾的態度采取回避,不拿到桌面上講,沒有公開的利益協調與溝通機制,這就必然造成大家在桌下暗斗,矛盾和沖突也越積越深。
人類最難控制的器官就是自己的舌頭,最難壓抑的欲望就是說話。想要堵住一個人的嘴巴恐怕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背后議論的話語,即使對方沒有聽到,也會經過多人的嘴巴散播后變成另一種味道,最終也會通過別人的嘴巴傳到本人的耳朵里。其結果往往是難以估量的,但是卻肯定不會是積極的。
有了問題就要解決,不要悶在心里,不要背后說,更不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大肆渲染。這樣只會讓問題越變越糟。當年柳傳志在聯想時就非常提倡有話拿到桌面上講的風氣,這樣什么問題都容易解決了,并且他還把它變成了一種紀律,要求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做到這一點。
不僅管理者自己要拒絕背后說人,更需要管理者把話亮出來說明白,說透徹。也許有些人喜歡悶在肚子里把話爛掉,但是話不說不明,問題不解決就肯定存在,并成為潛在的隱患。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善于打破僵局,哪怕做法看起來有些“粗魯”和任性,也一定要把對方的想法掏出來。
有這么一個故事,中央電視臺采訪了一位女星,該女星早年嫁到國外,并與她的美國老公生有幾子。主持人就詢問他們:“你們一個東方人,一個西方人,兩個人結婚后有沒有鬧過矛盾?”
他們回答:“怎么會沒有?誰家都會有矛盾的。”
“那有了矛盾怎么辦?”
女星就說:“一吵架我就回到自己的房間里,抱住自己的枕頭哭泣。每次都哭得很傷心。”
然后,主持人問女星的老公:“你怎么辦?”
“我去找她談。”
“怎么談?她在房間里哭,把門都關起來了。”
“我去敲她的門,我一定要跟她談。敲她的門,她不開,我就一腳把門踹開,踹開還是要找她談,不談清楚不行!”
有了矛盾就要拿出來談,不談清楚不行。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不回避矛盾,要主動談,談清楚了,一切都解決了。如果不把話拿到桌面上說清楚,只是憋在心里有什么用呢?在背后亂說,又能解決問題嗎?管理者在面對問題時,也要懂得這個道理。
卓越領導的智慧:有了問題就要解決,不要悶在心里,不要背后說,更不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大肆渲染。這樣只會讓問題越變越糟。
在背后贊美他人效果更佳
當自己想要親近的人在場時,雖然會想在其本人面前夸獎說:“你好棒啊!真了不起!”但由于這是人人都夸獎的話,因此效果并不理想。贊美的言辭,不如在對方背后說出效果更好。
比方說,如果你對A先生的工作表現極為佩服,可以在見到他的同僚時表示:“A先生的確工作很努力呀!”如此一來,這種評語便會以另一種方式傳回A先生耳中:“××先生對你的工作表現贊賞不絕呢!”同一件事情直接聽到或經由他人告知,究竟哪一方更令人高興呢?雖然當面獲人夸獎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通常只能視作社交辭令而已。然而,別人在自己背后沒有必要說奉承話。因此,從他人口中獲悉自己受到夸獎時會感到非常高興。而且,間接聽來的贊美,意味著自己以外的人也同樣聽見了。單就此點而言,即可讓人覺得自己的能力受到極高的評價。
德國歷史上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拉攏一位敵視他的議員,便有計劃地在別人面前贊美那位議員。俾斯麥知道,那些人聽了自己對議員說的好話后,一定會把他的話傳給那位議員。后來,兩人成了無話不說的政治盟友。
人往往喜歡聽好聽的話,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里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的弱點。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贊美時,絕不會感到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作為一門學問,贊美的奧妙和魅力無窮,然而,最有效的贊美還是在第三者面前贊美他人。
這一條原則應用在企業管理中同樣非常有效果,尤其對于上司來說,他最需要的就是權力和榮耀,最喜歡通達人情世故、恭敬尊重自己的下級。因而聰明的管理者只要順毛而摸,知情識趣,讓上司感到做領導的優越感,就足以讓上司受用。這是一種極其巧妙的奉承上級的方法。
當一個人對他人說好話時,當面說和背后說的效果是不同的。你當面說,在別人聽來只不過是奉承他、討好他。尤其是你當著同事和上司的面來說上司的好話,在同事聽來是討好上司,拍上司的馬屁,很容易招致他們的輕蔑,即使是上司也同樣會這么想。但是當你的好話在背后說時,別人就會認為你出于真誠,是真心說他的好話,他就會領你的情,并感謝你。因此,同樣說好話,所產生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與其如此,倒不如在公司其他部門,或者上司不在場的時候大力地吹捧一番上司。不用擔心你的付出會徒勞,這些好話總有一天會傳到上司的耳中。
贊美是人際間的潤滑劑,是最優美的語言。在職場中,如能向上司贊美自己的同事,效果勢必更佳。雖說贊美的話從誰哪兒聽來都令人感到高興,但是從自己上司口中聽到更令人心情愉快。而且,將上司未留心到的部下長處提出來,對方也必定對你充滿感激。然而即便如此,贊美的內容也不可草率如“他很認真工作啊!”抑或“你的部下真優秀!”你應該盡量提出具體的內容。
倘若只是說些奉承話,上司也不會認真當做一回事,更不會進一步傳入對方耳中。如果是具體性的贊美,不但可以讓上司留下深刻印象,也必定會傳遞至對方本人處。因此,如想提出具體性的贊美,就必須具備必要的觀察力。倘若沒有能力洞悉對方的優點或能力,你的贊美將受限于社交辭令。反過來說,只要你擁有入微的觀察力,人際關系必定不斷擴張。
當你觀察人們時,最初總會覺得眼里所見盡是缺點。雖然掌握這些缺點極為必要,但一旦了解之后,更應該從對方身上找出連他們本身也未留心到的魅力,如果能以這個方式掌握對方的優點與缺點,你所提出的贊美必將充滿說服力,并且可以知道對方只要從事那些工作,便能更有效地發揮能力。
運用這種要領去了解對方,你的人際關系也一定能活性化。
卓越領導的智慧:對于上司來說,他最需要的就是權力和榮耀,最喜歡通達人情世故、恭敬尊重自己的下級。因而聰明的管理者只要順毛而摸,知情識趣,讓上司感到做領導的優越感,就足以讓上司受用。
退一步海闊天空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生活中的事情就是這樣,只要不是什么原則問題,最好做到能忍則忍,特別是在日常工作中,一時的沖動往往會導致日后的悔恨,實在有些得不償失。與其說這是一種勇敢,還不如說是一種莽撞。
人只要活著,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有意無意的傷害,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聰明的人總是盡可能地遷就對方,這看似懦弱的舉動其實正是生存的智慧。既能讓你避免耿耿于懷地自我折磨,又能讓你維持健康的人際關系,一石二鳥的事兒,你還固執什么?
古時候有個叫楊翥的人,以忍讓聰慧聞名。有一次,他的鄰居丟了一只雞,指罵姓楊的“偷雞不得好死”。家人憤憤不平,楊翥卻非常淡然:“滿世界又不只我一個人姓楊,隨他罵去吧。”還有一次,屋外下著瓢潑大雨,一個鄰居把自己院中的積水排到了楊翥家中,全家深受潮濕的苦楚。楊翥仍然很淡然:“不要斤斤計較,總是晴天的時日多,落雨的日子少。”久而久之,大家都被楊翥的忍讓打動了。后來,有一伙強盜密謀搶奪楊家的家產,這些鄰居們自發組織起來,幫助楊家避免了災禍。
可是,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堅持認為,丟什么也不能丟面子,失什么也不能失身份。尤其對于管理者和領導者來說更是如此,他們的地位讓他們特別注重自己的身份、公眾形象,要求自己時時維護好權威和尊嚴。當然,愛惜自己的尊嚴是極為必要的,但是,凡事都要分個子丑寅卯來,到底有何益處呢?
由此可見,忍讓如同金子一般寶貴也就此言非虛了。擁有這樣心境的人不可能整天拿雞毛蒜皮當回事兒。普通人如此,對于那些身份、地位尊崇的社會名流而言,忍讓更是一項基本功。
美國總統馬琴利派某人出任稅務主任,但是這個提議遭到了許多政客的反對。為了阻止這個任命,那些政客要求他說明任用該人為稅務主任的理由。這些代表中為首的是一個國會議員,此人身材矮小,脾氣暴躁,說話粗聲惡氣,剛一開口就給了馬琴利一頓很難堪的譏罵。如果換成是別人,也許早已暴跳如雷地予以反擊了,但是馬琴利對此卻視若無睹,他一聲不吭,任憑那個氣憤的議員罵得聲嘶力竭。最后,當那個議員差不多快罵夠的時候,馬琴利才用極其平和的口氣說:“你的怒氣現在發泄得應該差不多了吧?其實照理來說,你是完全沒有權利這樣責問我的,但是現在我仍然愿意詳細地解釋給你聽……”
這幾句平淡的話把那位議員說得羞慚萬分,但馬琴利沒等他道歉,又馬上和顏悅色地說:“其實我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原因的人都會為此而大發脾氣的。”接著,他就把理由解釋清楚了。
其實那位議員早已被他的氣度所折服了。因此,當他回去報告咨詢的經過的時候,他只搖搖頭說:“我現在已經完全記不清他的解釋了,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那就是——他肯定是沒有錯的。”
由此可見,向來被人所輕視的“忍氣吞聲”其實具有極大的妙用,以忍制怒不但使馬琴利的解釋獲得了極有效的作用,而且使那位議員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從此徹底悔悟。
狡猾的人往往會故意采取某種刺激手段使你大發脾氣,當你發脾氣的時候,便會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而這樣做產生的結果無疑是使你自設圈套,自討苦吃。“忍”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日常瑣事須忍讓,為政做官更須忍讓。
有一次,華盛頓與佩恩針對選舉中的一個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華盛頓無意中說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話,佩恩非常生氣,沖動之下一拳將華盛頓打倒在地。事后,華盛頓托別人給佩恩送去一張紙條,紙條上約佩恩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見面。佩恩心想,這次去必有一場惡斗,于是他做好一切準備之后便去小酒店會見華盛頓。沒想到,看到佩恩之后,華盛頓平和地說:“昨天確實是我先做得不對,我不應該說那些冒犯你的話,不過你已經采取行動為自己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認為問題到此可以得到解決的話,那就請握住我的手,我們交個朋友吧,你看怎樣?”佩恩又驚訝又感動,此后,他不但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成為華盛頓的仇人,還成了華盛頓的崇拜者。
忍讓,不代表軟弱,而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它是一種高明的處世藝術,可以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占據上風。當然,忍讓也得視情況而定,不能不管事件的性質及影響一味地隱忍退讓,但如果能給他人和自己都帶來方便與實惠,忍讓多少次都是值得的。對于領導者來說,忍讓更彰顯了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和非凡氣度,僅憑這點就足可以讓人敬佩。
卓越領導的智慧:忍讓,不代表軟弱,而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它是一種高明的處世藝術,可以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占據上風。
謙虛謹慎,鋒芒內斂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群猴子,相處得非常和睦,好像大家庭一般。其中有只猴子特別精靈,什么事都想帶頭當領導,但是,其他猴子卻都離他遠遠的。這只猴子常認為:“我比你們聰明、精靈,為什么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沒有你們,我也生活得很好。”他依然故我,非常驕傲。
一天,獵人來到山上,遠遠地看到了猴群,于是走上前去。所有的猴子都嚇得一哄而散,趕緊躲起來,只有那只精靈的猴子在樹上跳來跳去,逗弄獵人,賣弄他的聰明。獵人張開弓箭向他射去,但射了好幾箭都射不著。其實獵人原本無意射殺猴子,誰知猴子卻調皮地一直捉弄他,獵人被氣得怒火中燒,于是邀集同行的一群獵人:“來,我們同時把箭射過去!”盡管那只猴子非常精靈,仍逃不過眾人同時射出的箭,結果身中好幾支箭死了。
這只猴子由于愛出風頭,自以為是,結果卻死得很慘。在工作中這樣愛出風頭、孤芳自賞的人有很多,他們自認為很聰明,別人很迂腐,誰也不如自己,結果令周圍的每個人都對他反感,受到孤立或壓制。
每個公司都有很多不同的部門,每個部門又都有各自的經理或主管,所以這就讓你有了很多的平級同事。在平級的同事中你是最出色的嗎?如果是,那么先恭喜你,但是接下來還要提醒你:做最出色的固然好,但是不能做最拽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