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為企業(yè)工作就是為自己工作(2)
- 是企業(yè)成就了你
- 孫一方 成杰
- 4876字
- 2015-05-12 11:46:45
所以,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只要你已經著手了,千萬別心猿意馬地著迷于那些不切實際的誘惑。你一定要珍惜每一個工作機會,對你的工作絕不能吝嗇勤奮和汗水,一定要全力以赴,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位,否則在失去后再痛心疾首,那就太晚了。
要想鞏固自己的位置,就要在已有的職位上全心全意、盡職盡責地工作,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并且精益求精。把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欠缺和空白補上,而且要比你的同行和前輩做得更多,要比自己和他們的預期做得更好,要使老板對你的表現贊嘆不已。這樣,你自然就會得到更多的回報。
在其位就要謀其職,這是一個人主人翁精神的最好體現。說明你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信心和熱情,只要你認準了目標,有一份自己認同的工作,那么就要認真努力地去做。在努力工作的過程中,你會熟悉技藝,并鍛煉出穩(wěn)健、耐心的性格。同時,你踏實工作的作風,也會贏得同事的認同、老板的欣賞,這些反過來又會促進你的工作。
任何技藝和經驗的摸索都源于踏實的工作,只有親身體會,才能逐漸完善和改進,而在其位謀其職便是踏實的表現。
小李是一家連鎖餐飲集團公司的普通營業(yè)員,因為平時工作表現好,曾多次被評為“最佳店員”。
一次,這家連鎖店里突然發(fā)生了一起意外事件,一位顧客在進餐時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眾人紛紛懷疑是食物中毒,甚至有人拿出電話通知報社和電視臺。在這關鍵時刻,小李鎮(zhèn)定自若,一方面指揮其他店員打急救電話,一方面竭力安撫顧客,保證不是食物中毒。她告訴大家,食物絕對沒有毒,并當場吃下很多飯菜。為了防止謠言擴散,她還請求大家等待急救車的到來,由醫(yī)生評判。
不久,急救車過來了,經驗豐富的醫(yī)生告訴大家,所謂“中毒”顧客實際上是癲癇病發(fā)作,大家盡可放心。一場危機就這樣過去了。
在危機面前,小李并沒有置身事外看熱鬧,而是本著企業(yè)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的原則,勇敢而機智地避免了一場危機,受到了企業(yè)領導和同事的一致贊揚。
只要你是企業(yè)的員工,你就是企業(yè)的主人。在企業(yè),你必須和企業(yè)共命運,你必須和其他的員工同舟共濟,乘風破浪,駛向你們共同的港灣。如果你把自己當成看客,那么,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就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一旦企業(yè)出現問題,你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逃避責任,而不是想辦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幫助企業(yè)渡過危機。
企業(yè)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只要你是企業(yè)里的一員,你就時刻要把企業(yè)的利益放在心頭。不論老板在不在,都要把自己當成企業(yè)的主人,而不應當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將問題留給別人處理。
一個能把企業(yè)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的員工,當他面臨挑戰(zhàn)和困難時,他會迸發(fā)出比以往強大若干倍的能力和勇氣。因為他知道,他的膽怯和逃避很可能會讓企業(yè)承受巨大的損失,只有勇敢面對,才能真正擔當起責任,不讓企業(yè)遭受損失。
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企業(yè)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我們不僅能從工作中得到樂趣,而且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我們每個人都要具有與企業(yè)共命運的責任感,如果我們每一個員工都把企業(yè)當成是自己的,都以老板的心態(tài)來工作,積極主動,自覺自愿,不但我們的企業(yè)會得到更大的發(fā)展,同時我們自身的能力也會得到提升,這是我們獲得成功的關鍵。
時刻激勵自己,就會隨時捕捉到成功的機會
“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
鄭智化的這首《水手》自從1992年推出以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人因它而堅持自己的夢想。因為這首歌中透著堅毅與剛強,讓人體會到一種不肯言棄與絕不服輸的精神。
而且,古往今來無數成功的案例都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你善于激勵部屬或者他人,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人生不是你去影響別人,就是被別人所影響。
歷史上,要說成功運用激勵的典范可以遠溯到西方的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如何激勵別人繼續(xù)努力,不斷走向成功,不斷擴充自己的疆土,使自己掌握的財富越來越多。
亞歷山大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兒子,聰明好學,興趣廣泛。他的父親給他聘請了希臘“最博學的人”亞里斯多德作為他的私人老師,這使得亞歷山大學習到了各方面的知識。腓力二世遇害后,希臘各城邦發(fā)生了暴動,想借機擺脫馬其頓的控制。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就平息了騷動。為了維持龐大的軍隊以及鎮(zhèn)壓希臘各城邦的反馬其頓運動,實現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亞歷山大把目光投向了領土遼闊、資源豐富、財富滾滾的波斯。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3.5萬人的軍隊和160艘戰(zhàn)艦,開始遠征東方的行動。出發(fā)前,他把自己所有的財產、奴隸和牲畜分給了部下。一位大將迷惑不解地問:“陛下,您把財產都分光了,給自己留下什么?”
“希望。”亞歷山大說:“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將士們都被亞歷山大的雄心壯志給激勵了,發(fā)誓跟隨他前往東方掠奪更多的財富。
因為亞歷山大的決心和善于激勵部屬的才能,馬其頓軍隊所到之處所向披靡,最終徹底征服了波斯帝國。
以單身之力是無法成就更大的事業(yè)和取得更大成就的,但是合眾人之力就能夠創(chuàng)造出讓人恐懼的力量。
可見,只要善于掌握他人,善于管理他人,你就能創(chuàng)造出非凡的夢想和成功。因此,用人的藝術無疑是管理者最為關心的話題。在這里,給他們適當的刺激,他們就會為你效命。作為管理者而言,能否激發(fā)出部屬的內在潛力和活力,無疑成為一個優(yōu)秀管理人才最為重要的能力之一。
IBM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制造公司,也同樣非常重視對員工的激勵措施。該公司為了激勵員工的創(chuàng)新欲望,促進創(chuàng)新成功的進程,在公司內部設立了一系列別出心裁的激勵創(chuàng)新人員的制度:凡是創(chuàng)新成功者,不僅授予“IBM會員資格”,而且給予5年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支持,從而使其有足夠的時間和資金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
這種非同一般的激勵制度,不僅是那些優(yōu)秀創(chuàng)新員工的有效報酬,更是強有力的促進劑,而且還是一種最經濟的創(chuàng)新投資手段。IBM這種激勵措施的最大目的就是利用和誘導員工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輔助和開發(fā)出他們最大的潛能。
這種激勵措施不僅對員工有益,更幫助IBM公司不斷發(fā)展、壯大。
激勵,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一個普遍受重視的課題。幾乎每家企業(yè)、每家單位都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如何有效地激勵員工也就成為每個管理者的頭等大事。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企業(yè)、單位保持活力的源泉,決定著它們是否擁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能否發(fā)展得持久。激發(fā)出員工的潛力,做好有效的激勵,非常重要。
對于企業(yè)而言,要想保持企業(yè)或者單位長久不衰,其經營者、決策者和管理人員都必須充分地認識到激勵對自身企業(yè)的發(fā)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針對性的采取激勵措施不僅有利于員工個人的良好發(fā)展,對企業(yè)而言也將帶來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及價值。因此,一個團隊能否發(fā)揮出其內在的潛質,爆發(fā)出最大的能量,主要還是看管理者如何運用激勵策略進行刺激和引導。
無可否認,人性都是趨向于懶惰和求取穩(wěn)定狀態(tài)的,因此久而久之就會安于現狀、不求進取。這種狀況是非常危險的。就正如古人所說的那句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如果滿足于現在安逸、穩(wěn)定的狀態(tài),面對不斷發(fā)展和變幻莫測的社會,終究會導致自己被社會淘汰的命運。
因此,要想改變自己,要想突破限制、改變命運,就只有不停地激勵自己、刺激自己。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擁有非凡的成績,并不在于他們擁有特別的優(yōu)勢,而是因為他們內心一直有一根繃緊的弦,促使他們不停地拼搏、努力、再努力,這也正是成功人士走向成功的秘密所在。
付出才會有收獲,敷衍工作就是在敷衍你自己
我在巨海品牌課程《打造商界特種部隊》中分享到:“投入才會深入,付出才會杰出?!痹谶^去的演講生涯中我先后拜訪了100多位頂尖成功人士,我發(fā)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非常的付出。
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分水嶺就是:成功者無論做什么,都不會因為資歷老而放縱自己對工作的態(tài)度和要求,他們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總是力求達到最佳境地,絲毫不會輕率和疏忽。但,失敗者恰恰相反。
在一些企業(yè)常常籠罩著緊張的氣氛,員工抱怨老板太苛刻,整天像監(jiān)工一樣監(jiān)督自己;老板則抱怨員工不能自動自發(fā),沒有監(jiān)督就糊弄工作。
確實,有些老板過于苛刻,他們時刻盯著員工的一舉一動。但是,作為員工,我們是否也應該自我檢討一番呢?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糊弄工作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各個企業(yè)和組織之中,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痼疾。
世界上絕頂聰明的人很少,絕對愚蠢的人也不多,一般人的智商都相差不大,擁有正常的能力與智慧。但是,為什么成功者能取得成功呢?
世界上到處都是一些看起來很有希望成功的人——在很多人的眼里,他們能夠成為而且應該成為各種非凡人物,但是,他們最終并沒有成功,原因何在呢?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糊弄工作,不愿意付出與成功相應的努力。他們希望到達成功的頂峰,卻不愿意經歷艱難的攀登;他們渴望取得勝利,卻不愿意做出犧牲。糊弄工作、投機取巧似乎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而成功者總能夠超越這種心態(tài)。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段時間,老農夫一直用牛和騾子一起耕地。耕作相當辛苦,年輕的小牛對騾子說:“今天我們裝病吧,休息休息?!崩向厖s答道:“不行呀,我們還是努力把工作做好吧,因為耕種的季節(jié)很短,做完了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但小牛不聽,最后還是裝病休息。為此,農夫給它弄來新鮮的干草和谷物,盡量讓它舒服些。等老騾耕種回來,小牛便向老騾詢問地里的情況,“沒有我們倆在一起時耕得多,”老騾回答道:“但也耕了不小的一段距離。”小牛又問老騾:“主人說我什么沒有?”“沒有。”老騾回答。
第二天,小牛還想偷懶,就再次裝病。當老騾從田間回來時,小牛又問老騾:“今天怎么樣?”“還不錯,我認為?!崩向叴鸬溃暗眠€不是太多。”
小牛又問道:“主人說我什么了?”“啥也沒有對我說,”老騾說,“但是,他卻停下來和屠夫說了好長時間的話?!?
的確,糊弄工作、投機取巧也許能讓你獲得一時的輕松,但是從長遠來看,對你則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無論在什么地方,那些糊弄工作的人往往會成為被裁的“熱門人選”。對于一個企業(yè)來說,只有擁有自動自發(fā)的員工,企業(yè)的效益才能蒸蒸日上。如果企業(yè)內有太多的“糊弄工作的員工”而不及時剔除的話,那么就會像一個爛蘋果迅速使箱子里的其他蘋果也腐爛掉一樣,他們會使企業(yè)慢慢地被腐蝕掉。
工作就像一面鏡子,你怎樣對待它,它就怎樣對待你。
亨利和阿爾伯特是同班同學,兩個人大學畢業(yè)的時候,恰逢英國經濟動蕩,都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于是他們便降低了要求,到一家工廠應聘。恰好,這家工廠缺少兩個打雜的職員,問他們愿不愿意干。亨利決心干這份工作,因為他不愿意依靠領取救濟金生活。
盡管阿爾伯特根本看不起這份工作,但迫于生計他留下來陪亨利一塊兒干。因此,他上班懶散,每天打掃衛(wèi)生敷衍了事。一次,兩次,三次,老板認為他剛從學校畢業(yè),缺乏鍛煉,再加上恰逢經濟動蕩,也同情這兩個大學生的境遇,便都原諒了他。然而,阿爾伯特內心深處對這份工作抱著抵觸情緒,每天都在應付自己的工作。結果,剛干滿3個月,便被老板辭退了,又回到社會上,重新開始找工作。當時,社會上到處都在裁員,哪有適合他的工作呢?他不得不依靠社會救濟金生活。
相反,亨利完全把自己當作一名打掃衛(wèi)生的清潔工,每天把辦公走廊、車間、場地都打掃得干干凈凈。半年后,老板便安排他給一些高級技工當學徒。
因為工作積極主動,一年后,他便成為老板的助理。而阿爾伯特此時才剛剛找到一份工作,是一家工廠的學徒。但是,他認為自己擁有高學歷,應該屬于白領階層。結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仍然把活干得一塌糊涂,終于在某一天又回到街頭去尋找工作。
可以說,故事中阿爾伯特的情況在職場上并不鮮見,“阿爾伯特”式的員工在職場也比比皆是。有些人本來擁有出眾的才華,前途充滿了光明,但在工作中卻不愿意付出相應的努力,所以往往一事無成。
在工作中,如果總是試圖糊弄工作,可能表面上看起來會節(jié)約一些時間和精力,但結果卻往往是浪費了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我們大家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睋宋覀円部梢宰龀鲞@么一個推斷:今天你糊弄工作,明天工作就會“糊弄”你。如果今天你糊弄了自己的工作,那么明天你就有可能成為企業(yè)裁員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