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董小宛:秦淮河畔最具詩意的女子(1)
- 金陵十三釵
- 王保蘅
- 5399字
- 2015-05-05 13:54:05
董家繡莊中途敗落,小宛化身秦淮名妓
“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獨坐撫瑤琴。黃鸝亦似知人意,柳外時時弄好音。”這首《綠窗偶成》,體現了作者無限的情愁,可見作者是一個詩情畫意、癡情綿綿的人,而這個人就是董小宛。
寫成這首詩之后,董小宛的名字也被人們牢牢地記住了。字如其人,懷婉娩之柔情,只是這樣一個具有詩意的女子,到頭來命運卻是非常悲慘和凄涼。自古紅顏多薄命,董小宛的一生最終也落得凄凄慘慘。
江南的那些名妓大都是滿腹經綸,只因戰亂或家道敗落才落入風塵。董小宛本是出生在江南蘇州一家小有名氣的蘇繡世家,祖上在江南一帶頗受好評。董家上下充滿著書香氣息,男女主人都是非常儒雅的商人。這年,女主人白氏為董家生了一個招人喜愛的千金,因仰慕唐代浪漫詩人李白故取名為白,號青蓮。董白不但長相甜美俊秀,而且十分靈慧,父母把她視為珍寶一般,時常教她琴棋書畫、針線女紅等。
可是老天總是喜歡捉弄人,在董白十三歲那年,父親染上了重病,不久便離開了人世。自此,生意上的事情全都落在了母親一人身上。母親不想觸景傷情,于是料理完后事之后便在蘇州半塘河邊建造了一所幽僻的住所,帶著女兒住了進來。從此母女兩人過著一種與世隔絕、別致典雅的恬淡生活,生意上的事都交給了管家去打理。
董小宛的傳奇故事就從這個半塘河邊的幽僻住所開始了。蘇州城外的半塘河,風景秀麗,處處充滿了江南的詩情雅調。董白和母親整日不聞天下事,醉心于山水之間,看盡流水落花,彈琴品詩,飲茗對弈。最終,這種閑情雅致和綿綿情意便永遠地刻在了董小宛的骨子里,成就了她那獨特的詩意情懷。
蘇州河畔的女子雖大都帶有些閑情雅致,但在擔當方面卻絕不亞于男子。董白與母親的這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兩年后的一天戛然而止。明末清初,天下處于混亂之中,蘇州城內外遭受了戰火的侵襲,原本悠閑的人們也加快了自己的腳步,紛紛走上了逃亡之路。這時候董白的母親白氏打算停止繡莊的生意往來,收回錢財隨時準備逃亡。但是繡莊的伙計和管家卻串通一氣,將錢財全部占為己有,早已逃之夭夭。
不僅如此,董家繡莊還欠下了上千兩的外債。白氏聽聞,經不住這番打擊,當時就暈倒在地,并且一病不起,從此家庭的重任就全部壓在了年僅十五歲的董白身上。對于一個普通的十五歲女孩來說這無疑是晴天霹靂,但是對于董白而言,這就是一種責任。龐大的債務、母親昂貴的醫藥費、家庭的開支使得董白開始為生活而四處奔波,但從小孤傲清麗的性格卻使她不肯低頭向別人借錢。
董白整日愁情苦楚,每次從外面回來臉上都充滿了絲絲倦意。在這倦容之下,其實董白的心是非常堅強的,但看著病榻上的母親,想起父親生前的情景,她還是不禁淚眼朦朧。董白時常坐在母親的床前嘆息,她那孤傲的性格讓自己無法面對向人低頭借錢的情形。這可能與她天生就是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個性有關,而像她這樣的一位女子,其實是不應該整日糾纏在這種情況之中的。
一日,董白外出的時候遇到了一位中年女子,對方自稱是從金陵而來,說是在金陵有一處別院能夠一解心頭之愁。看眼前這位中年女子的打扮,雖然不似街頭那些花枝招展的女子,但是也絕非素雅風情,從她口里說出來的話也非常膚淺。雖然董白涉世未深,但卻自然明白這定是人們常說的風塵女子。依照董白的性格,她是斷然不會去那種是非之地的,于是她干脆地拒絕了這位女子,快步來到了一條繁華的街市之中。
董白氣質脫俗,儀容典雅,面目聰慧靈巧,俊秀柔美。這樣的一名脫俗女子走在這繁華的市井之中不免引起了人們的注目,而董白自然是看到了這些人的眼光,但她全然不理,闊步向前走去。這一切都被一名叫做柳天向的人盡收眼底,于是他派人請董白來到了茶樓的雅間。柳天向也是一家繡莊的老板,董白聽父親說過,柳氏繡莊與董家繡莊自來就不和,生意的銷售地也不一樣,明處是和諧相處,暗地里卻相互較勁。在董家敗落之后,柳氏更是得意忘形,成為了董家最大的債主,處處咄咄逼人。對此,董白并不害怕,她料想大白天的他們也不會把自己怎么樣,于是就跟隨著來人到了茶樓之上。
柳天向年過四十,家里妻妾成群,見到董白之后卻依然是想納為己有。于是他對董白說:“董家小姐真是出落得脫俗雅致,幾年前見到的時候還是小孩子,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甚是嬌美。”董白聽后并沒搭話,柳天向這時候道出了心聲:“如若你肯答應嫁給我,我便將你家的債務一筆勾銷,你看如何?”
董白哪里肯聽得進去這番話,于是對他說:“與其嫁于你,不如去做那勾欄之人!”說完便蹭蹭下樓去了。這一走,似乎是一種絕別,但是這種絕別不是與樓上那無恥小人柳天向的絕別,而是與那清白之身和還沒有好好享受的青春年華告別,因為她走到巷子口,轉身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金陵風塵。
董白在別人的引薦之下來到了秦淮河畔的畫舫中開始賣藝,后又輾轉到了金陵的青樓。自此,董白真正踏上了金陵這片土地,成為了金陵的一名名妓,遂改名為董小宛。
董小宛心想:“就算是進入青樓,我也要做一個非同尋常的風塵女子,因為我是董小宛。”
初入風塵,名震秦淮河
在秦淮河畔,像董小宛這樣超凡脫俗的女子并不多見,她那素雅的氣質和俊美容貌很快便吸引了眾多的賓客。人們開始慕名而來,有錢的人可以花錢買董小宛的笑,沒錢的便最多只能是看一兩眼罷了。董小宛初入風月場所,就聲名鵲起,在整個金陵也是人盡皆知,作為一介風塵女子,這種氣勢,在秦淮河畔是少有的。
本來這種場合在董小宛的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是造化弄人,偏偏她就注定要在這樣的風月場所中度過她最美好的年華。漸漸地,董小宛孤傲的秉性漸漸顯露,她開始不受賓客的擺布。這樣的秉性雖然被一些高雅之士所欣賞,但是卻得罪了大部分的客人。
眾所周知,客人去青樓無非是想找樂子,尋歡作樂罷了,但是像董小宛這樣的人卻偏偏不任人擺布,這讓客人們非常懊惱,而董小宛在他們的眼中就像是那天上的明月一樣,想要摘,卻怎么也夠不著。
董小宛的清高自然是惹惱了不少人,有一個叫做梁錦時的官宦弟子在金陵一帶也算得上是比較有名望的,打他第一眼見到董小宛的時候便對她非常傾心,曾經下過很多帖子去請董小宛到他的庭院中品茶。起初董小宛以為他是高潔之士,就去應酬了,但是沒想到他是一個十足的色鬼,期間對董小宛時不時的動手動腳,這讓董小宛十分生氣,她全然不顧老鴇子的臉面,站起來就要走。梁錦時的府宅哪里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地方,董小宛自知用強硬的方法是走不出去的,于是她便想出一個計策,她對梁錦時說:“梁大人既然要留我在這,也好,但是小宛素來喜歡飲酒作詩,不知大人可否賞臉一起對詩?”梁錦時雖然對詩詞歌賦并不精通,但是聽聞小宛有這樣的請求,出于面子和男人的尊嚴于是就欣然答應。而董小宛這時候又笑著說:“梁大人,對不出來可是要罰喝酒的。”梁錦時爽快地答應了。
董小宛從小便對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而且在蘇州半塘之時也經常與母親一起對飲,酒量自然是不在話下。果然,幾個時辰之后,梁錦時就趴在桌子上不省人事了。這時候面對著天空那一彎明月,董小宛不禁百感交集,于是便作了一首詩:“小庭如水月明秋,天遠窗虛人自愁。多少深思書不盡,要知都在我心頭。”董小宛的愁苦似乎全部都表達在這首詩里面了,才女的氣息也逐漸得到綻放。在這月下湖畔,董小宛不禁想起了父親在世的時候,那時候他們一家三口也有過在月下對詩飲酒的情景。可是那時候的董小宛卻是快樂的,也是無憂無慮的,如今卻物是人非,董小宛想著想著便淚流滿面。但很快她便擦干了淚水,走到梁錦時的身邊,從他腰上摘下了一塊玉佩拿在手里,徑直且順利地出了梁府。而走出梁府的大門之后,董小宛便將那玉佩丟在了薄情湖中。
董小宛半夜回到了望月閣,眾人都十分驚訝,因為能夠從梁錦時的手中順利脫險對于一個女子來說還是頭一回。一時間這件事情便傳開了,董小宛的名字徹底地成為了秦淮河畔的一輪明月。當然董小宛的這種脾氣和性格雖然讓那些得不到她的賓客們又氣又惱,但是卻得到了高潔之士的欣賞和垂憐。時間長了,望月閣的生意就顯得冷清了許多,因為往日大部分的賓客都是沖著董小宛而來的,畢竟高潔之士還是少有的。所以,董小宛的鴇母月姨也經常對她冷嘲熱諷,但更多時候,她還是得懇求董小宛出來接客。然而越是這樣,董小宛越是倔強,她一怒之下離開了金陵,回到了蘇州半塘。
回到家后,董小宛看到母親躺在床上愈發消瘦和憔悴,家中的女婢也大都離開了,只有兩個還留在家中打點家務,蘇州的債主聽說董小宛回來了,便前來催債。在這種情形下,董小宛再次離開了家門,重回望月閣。
這次董小宛決定要看淡人生,為了生存她只能繼續留在這里,賣笑、陪客人出游等這些事董小宛樣樣都做得十分出色。秦淮河畔的董小宛又回來了,她抑制起了自己的那份清高和孤傲,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媚笑賣給賓客們。在這期間其實有一類賓客是深得董小宛欣賞的,那就是喜歡游山玩水的公子或者是老爺,這些人家境殷實,出手大方,有萬般的閑情雅致和時間。他們喜歡在出游的時候帶上一名多才多藝的青樓女子,董小宛便非常受這類人的喜愛,而董小宛也寄情于這山水之中,和這些有文人氣息的儒雅之士一起造訪山川名流。往往在這些人的身邊,董小宛是真心的對他們笑,為他們起舞歌唱。
董小宛寧愿跟隨這些人游太湖,登黃山,游走于山川江流之間,就算很累也不愿意在望月閣虛情假意的賣笑。
一年中秋節,董小宛在泛舟西湖的時候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多么想化身成這西湖的一葉扁舟,自由自在地泛波湖上,自由自在地漂流!”董小宛的這種感慨,整個秦淮河畔都沒有人聽到,卻飄到了遠方多情公子的耳邊。
癡情公子冒辟疆,三次慕名贏真心
淪落風塵以后,董小宛已經不再奢求愛情的出現,盡管不少賓客曾提出想要納她為妾的想法,但是卻都被董小宛婉言拒絕了。并非無情,只是董小宛是一個性情中人,她把愛情看得太過美好,不想讓那些俗塵事物驚擾了她心中純美的愛情。如果董小宛心中的愛情一生不出現,那么她寧愿一世不嫁。這是江南女子獨有的情懷,也是董小宛執著的一面。
董小宛習慣了整日笑臉陪在賓客的身邊游山玩水,從這一點也看得出董小宛早已經看破紅塵。
“紅塵渺渺,你我都只不過是浮萍,何須太過牽強?”
董小宛時常這樣警惕自己,不讓自己深陷于凡塵俗世中。雖在她眼中,一切都只不過是逢場作戲罷了,但與那些賓客們飲酒作詩,彈琴對弈倒也過得去。
在秦淮一帶,董小宛成為了人們心目中最具詩意的女子,眾多賓客都紛紛慕名而來,希望與她切磋一番。
有一次,董小宛受金陵文員外的邀請去游太湖,這一去就是半月之久。就在董小宛剛離開秦淮河之后,有一位名叫冒辟疆的公子便慕名前去尋訪董小宛。這位冒公子出身官宦世家,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才子,在江南一帶與陳貞慧、方密之及侯方域合稱為“江南四公子”。冒辟疆雖然博學多才,但是卻因為魏忠賢從中作梗,在功名上屢試屢敗,但是好在這位冒公子并不因此郁郁寡歡,依然寄情于山水之中。冒辟疆早就聽聞秦淮河畔來了位才女名喚董小宛,性格孤傲,別具一格,于是他這次在南京參加完鄉試之后便慕名前去拜訪。
當時董小宛正巧外出,所以冒辟疆未能如愿。失落之余,冒辟疆回到家中處理了一些事務,便匆匆離開了。后來冒辟疆再次去金陵進行鄉試,這次他依然是考完試就趕去見董小宛,但是那天董小宛依然不在。雖然這次的失望甚至要比第一次還要讓冒辟疆感到惆悵,然而這依然不能改變他渴求見董小宛一面的愿望。
輾轉多次之后,冒辟疆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見到了董小宛。那日董小宛與友人一起飲酒到深夜才回到住所,當時天氣已然是非常寒冷了,江南的深秋更是陰冷潮濕。董小宛參加完宴會回來,帶著些許的醉意斜倚在床上,侍婢將床上的幔簾放下,董小宛就這樣睡著了。這時候有客人來到,此人正是冒辟疆。
董小宛聽聞來了客人,于是掙扎著起身相迎,但是濃濃的醉意還是讓她看上去搖搖晃晃的。冒辟疆看到這番情景,自是憐香惜玉,于是他連忙上前攙住董小宛,并且輕聲說道:“小姐,不必多禮,趕緊躺著歇息吧。”
這時候兩人四目相接,冒辟疆第一次看見如此美麗的女子。雖然冒辟疆是一副倦容,但是他眼神中的些許情意卻是掩飾不住的。而董小宛卻也像是失魂了似的,竟然心中豁然明朗-如此儒雅的男子,她還是頭一回見到,對方待人有禮,說話雖輕柔,眉宇間卻透著一股正氣。冒辟疆趕緊扶董小宛到床上去,侍婢搬了凳子讓他坐在床前。冒辟疆自我介紹說:“在下姓冒,字辟疆,江蘇如皋人,聽聞董小姐才貌雙全,冒昧前來拜訪,還望小姐見諒。”董小宛暗暗稱贊起冒辟疆的禮數和斯文來,并說道:“小宛也已聽聞‘四公子’的名號,心中亦是敬佩。”冒辟疆心想,此女子不光是才情動人,更是見多識廣,不由得心中更是對董小宛產生了仰慕。
在與董小宛的聊天過程中冒辟疆發現,董小宛雖然是青樓女子,但卻是超凡脫俗,就是在談論國家大事的時候董小宛也依然思路清晰。要不是因為董小宛已經十分疲憊,冒辟疆恨不得聊上整整一晚。出于憐香惜玉,冒辟疆只逗留了半個時辰便匆忙趕回去了,但也就是這短短的半個時辰,董小宛對這個冒家的公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內心十分欣賞對方,而就在這樣的冥想之中,董小宛伴著些許倦意沉沉地睡去了。
第二天,冒辟疆差人送來了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半夜寒風起,月缺尚有情。西湖泛扁舟,碧波生音容。”詩中表達了冒辟疆對董小宛的愛慕之情和相見恨晚之意。而董小宛看后也同樣回予一首詩:“殘柳凋荷綠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樓前幾日無人到,滿地槐花秋正深。”就這樣,兩人分別用詩詞來傳達情意。漸漸地,董小宛被這位浪漫多情的冒公子深深地吸引了,同時兩人的愛情也正在萌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