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有奇石,壽山足比肩。匪獨青如玉,五彩竟相宜”,這是我國現代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對青田石的贊譽。青田石產于我國浙江北部的甌江中游和蒼山南麓,距離青田縣20里的白羊山一帶,學名“葉蠟石”,它具有玻璃的光澤和油脂感。青田石生成的溫度和氣壓比較高,所以石質比較堅硬、細密,富有金石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青田縣,自古以來就以這種石頭揚名天下,尤其突出的是封門青、燈光凍、黃石耀等名石。青田石開采于宋代,是較早就用作印材的石料。明代的文彭偶然得到幾筐青田石燈光凍,試著用它做印材,發(fā)現它比金屬做的印更加好用。此后,天下的文人雅士競相刻石,推動了印壇從延續(xù)了2000年之久的銅印時代進入了石章時代。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時,大臣選用青田石刻制了一套60枚“寶典福書”印章作為壽禮,每枚印章上都刻有一個“福”字,乾隆皇帝見后大喜,這套印章現在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在《西泠后四家印譜》所用的石材中,青田石占了70%,足可看出其地位的重要。
青田石是一種變質的中酸性火山巖,叫流紋巖質凝灰?guī)r,主要礦物成分是葉蠟石,還有石英、絹云母、硅線石、綠簾石和一般硬鋁石等。礦石一般是青白色、淺黃色、灰白色、褐紫色等,與壽山石主調濃艷不同,青田石的主調清淡,雍容嫻雅,令人過目難忘。青田石的化學成分以氧化鋁、氧化硅為主,另外也有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鈣等。葉蠟石礦的成因與火山巖和侵入巖有關,其礦床屬火山—中低溫熱液礦床,成礦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距今約一億兩千萬年。
青田石硬度中等,有滑膩感,同時還耐水、耐火、耐潮、不變形、不變色。宜于奏刀,刀感脆軟,刀起刀落石屑飛濺,十分爽快;而且易雕、刻、鋸、銼、鑿,能充分施展雕刻技藝,使雕刻達到理想效果。刻成的印章更是“吃朱不吃油”,印色鮮明,色澤不退,適合長期保存。上品以上的青田名石大多具有細、純、密、潤、凍、艷、奇等特點。細也就是質地細膩;純就是質純無砂釘,顏色純正無花斑;密是結構致密、無裂痕;潤是溫潤如脂;凍是有半透明感;艷是色彩艷麗;奇是花紋奇妙。相傳古時,青田山口村住著一位農民,靠賣柴度日。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時不小心劈落一塊石頭,撿起一看,那石頭晶瑩透亮,色彩斑斕,他將石頭帶回家,琢磨成石珠,鄉(xiāng)親們爭相觀看,后來人們紛紛仿效,尋找這種石頭,做成各式各樣的裝飾品。
青田石的儲量很大,主要產地在山口鎮(zhèn),經過常年開采,現在所產的佳石已經極為稀少。石料顏色以青色為主,此外還有黃、白、豆青、淡綠、黑褐、紅等顏色。而且石質粗細相差很大,一般很像壽山石中的“老嶺”。佳石都是結晶半透明的,光澤如玉,細潤而微堅。一般都夾生在頑石中,很難發(fā)現大塊完整石料。一般不透明,質地軟硬適度,產量很多。用刀刻的時候有脆裂的聲音,石屑呈小塊狀,青田石的品種沒有壽山石那么多,色彩也單調,絕大部分都帶青色。青田石大多以產狀及顏色一起組合來確定石種。
(一)青田石的分類
1.青石
白果凍,又名白果青田。微微透明,淺綠略帶微黃色,色彩勻凈,像炒熟的白果,所以又名“白果青田”,行刀脆爽,呈現玻璃光澤。它是青田石中的上品。
燈光凍,也稱“燈明石”。顏色微黃、細膩、溫潤柔和;色澤鮮明、純潔、通體半透明、光燦若燈輝。在燈光的折射下,燈光凍晶瑩如玉,所以得名。明代初年就用于刻印,名揚海內外,為青田石中的極品,所以“高出壽山諸石之上”,價勝黃金。近年來時有產出,多夾生在頑石中,數量極少,難得大塊的。
封門青,也稱風門青、風門凍,產于封門,以產地為特征得名。此石極純、很少有雜質,所以叫“清”,是最有代表性的青田石。封門礦石材很豐富,封門青為數不多,質純、細膩。呈淡青色,如春天萌發(fā)的嫩芽,有的顏色偏黃、白。質如燈光凍,微微透明。質地細膩,肌理中常隱有白色、淺黃色線紋。不堅不燥,最適合篆刻印章,為難得之珍品,所以價格也不菲。由于封門青的礦脈比較細,而且扭曲盤旋,游延于嚴石之中,量奇少,色澤高雅,質地溫潤,品性“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的石頭,深受篆刻家的喜愛。它的色彩鮮艷,絕非人工或他石所能仿造,容易辨認。雞血、田青以色濃質艷見長,象征富貴;封門青則以清新見長,象征隱逸淡泊。因此,前者可說是“物”的,后者則是“靈”的,人們往往稱封門青為“石中之君子”。
夾板凍,簡稱夾板,產于山口、方山、季山、塘古等地。凍石呈層狀,夾生于普通青田石或熔結凝灰?guī)r中,層次分明,似夾心餅干,故名。凍石和夾板因產地不同,顏色各異。凍石厚度不等,多者數層。夾板越硬,凍石越佳,是青田石雕優(yōu)質原料。
竹葉青,又名竹葉凍,因產于周村,所以又被稱為周青凍。其石青色中泛綠:青中有綠,綠中帶青,好像春天的嫩竹一般可愛。石質溫潤、細膩堅韌、通靈明凈,因常裹生于粗硬的紫巖中,肌理隱有細小白點。純凈大塊者品質好,很難得。
2.其他顏色的青田石還有很多種類,按石材的顏色劃分為:綠石,包括封門綠、苦麻青、山炮翡翠、石門綠、玉凍等;藍石,包括封門藍、藍花釘、藍花青等;白石,包括白青田、老鼠石、武池白等;黃石,包括黃金耀、黃菜花、黃凍、黃皮、蜜蠟黃、牛墩黃、青田黃、周村黃等;紅石,包括北山紅、柑橘紅、官紅石、玫瑰紅、石榴紅、豬肝紅等;紫石,包括紅木凍、紫羅蘭、紫青田、紫檀凍等;黑石,包括黑筋章、黑石、牛角凍、青田黑等;黃棕石,包括醬油凍、醬油青田、松花凍等;彩石,包括白黑花、彩云花、封門三彩、虎豹斑、金絲紋、嶺頭三彩、豌豆凍、五彩凍等。
3.龍蛋,這是一種獨體的石材,實際上是一種石結核,又稱卵巖。龍蛋石的凍體被暗紅色的流紋巖或凝灰?guī)r雜石包裹著,以結核體的形式獨立成塊產出。龍蛋里往往有圓形或橢圓形上品封門青凍獨石,極為稀有。它的形成類似田黃,價值也越來越昂貴。
(二)青田石雕的歷史與現狀
青田石雕是我國古老的石雕工藝品之一。1989年,在江西新干縣大洋洲商代遺址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其中有一件玉羽人,就是青田玉石質,是青田石雕最早的發(fā)現,距今有3000多年。據《青田縣志》記載,六朝時期青田石雕就已經問世。現在在浙江省博物館里,藏有六朝時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豬多只。在新昌也出土了永明元年的青田石雕小豬。當時造型簡樸的石雕制品,已作為佩飾品和小件玩耍等實用品。雖然這些雕刻石的藝術要求不高,卻為歷史上曾經開發(fā)利用青田石留下了可考的證據。兩漢及六朝時期,青田石被雕刻成玉豬、石豬作為墓葬品。到元明時期,青田石雕的生產有了較快的發(fā)展,被大量制作成石章,還雕刻成筆筒、墨硯等文房用具和石碑、香爐等。這期間,青田石雕還只作為實用品被開發(fā)利用。
清代以后,青田石雕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規(guī)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fā)展,不僅有豐富多彩的實用工藝品,而且出現了很多藝術水平較高的觀賞品。青田石雕被民間廣泛選用,不僅開始在國內銷售,并且開始遠銷海外,還被作為宮廷貢品。
青田石雕迎來的第一個繁榮時期是20世紀初到30年代。這期間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規(guī)模空前的“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青田石雕藝人周芝山、金針三的作品獲得銀獎,青田石開始有了世界聲譽。現在青田山口的老街,也叫花旗街,就因當地農民用青田石雕從美國賺回的錢蓋起一條街的房子而得名。在20世紀30年代,青田從事專業(yè)雕刻的多達2000多人,著名的石雕藝人為數不少,并且都有自己的專長,不少石雕藝人到溫州、普陀、上海、南京等地開設石雕商店和生產工廠,自產自銷,并大批量出口。青田石雕以其獨特的工藝,在各地的工藝品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青田石雕的銷路受阻、生產萎縮。從清代到抗戰(zhàn)前這200多年的時間,是青田石雕有較大發(fā)展的實用觀賞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