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田石也就是白色的田坑石。它質(zhì)地細膩、狀如凝脂,微透明,顏色有的為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越往里層,色地越淡,如羊脂玉般溫潤,蘿卜紋、紅筋清晰明顯,有如血色紅煙,絲絲縷縷飄逸于白綾綢緞之中,如冰似玉,石中的紅紋分外醒目。可以說,白田石的上品絕不亞于田黃石。
紅田石是紅色的田坑石,根據(jù)成因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自然紅”和“后天紅”。“自然紅”是“天生麗質(zhì)”,原生自然就是紅色,色如橘皮,紅中帶赭,所以也稱橘皮田紅石,它的石質(zhì)細嫩凝潤,微微透明,肌理中暗含蘿卜紋,是很稀有的石種;“后天紅”石農(nóng)又稱其為煨紅田石,是后天炙灼煨烤所變,極為少見,因為經(jīng)過火烤后,石質(zhì)變得易裂,不能與“自然紅”相媲美。
黑田石石質(zhì)細嫩,富有光澤,肌理的蘿卜紋呈流水狀,產(chǎn)于鐵頭嶺一帶。
黑皮石又稱“烏鴉皮”,色澤一般為桂花色,外表如漆似炭,皮色濃淡多變,皮層厚薄不一,呈塊狀或條狀,外表的黑皮和里面的黃色反差極大。
灰田石是淺灰色或深灰色的田石。石質(zhì)通靈透明,肌理蘿卜紋清晰可見,多有黑點摻雜其間,泛有赭黃色。
花田石又稱為“五彩田黃石”,是一種紅、黃、青等雜色相間的田石。同樣有石皮和蘿卜紋,色彩繽紛,惹人喜愛。
2.水坑石
水坑石是產(chǎn)于壽山鄉(xiāng)東南部處于潛水面之下坑洞中的壽山石。一般都是結晶石,因長期的水巖作用,呈透明狀,光澤度高,一般呈蠟狀光澤甚至油脂光澤,越是坑深的地方,所采石材越是透明晶瑩,由于石料長期浸于水中,經(jīng)受水的侵蝕,所以稱為“水坑”。水坑石棱角分明,沒有石皮,斷口鮮艷,顏色內(nèi)外一致,偶爾含有“蘿卜紋”和“紅筋”,質(zhì)地比較堅硬。壽山石中的“晶”“凍”多出于此處。這類石頭是壽山石中的上品石,比較好的有水晶凍、魚腦凍等。
水晶凍產(chǎn)于坑頭洞或水晶洞,由于肌理透明,宛如水晶,因而被稱為“水晶凍”。其石質(zhì)凝結,較為珍貴。因顏色不同又可分為白水晶、黃水晶、紅水晶。白水晶以白如凝脂為貴,其產(chǎn)量較多;黃水晶色如琵琶,產(chǎn)量較少;紅水晶色如桃花而透明。還有一種紅黃相間的被稱為“瑪瑙晶”。
魚腦凍呈乳白色,透明度較高,溫潤瑩潔,肌理中帶有紋理,像熟的魚腦,所以被稱為“魚腦凍”。
坑頭凍是坑頭洞中所產(chǎn)的除歸入水晶等凍以外的所有凍石的總稱。這些石頭產(chǎn)于坑頭沙土中,由于地下水豐富,礦石久受侵蝕,因而多呈透明狀,表面有光澤,石質(zhì)稍堅,肌理有棉花紋及白暈點。這種石頭溫潤可愛,純潔通靈,常見的有紅、黃、灰、白、藍等顏色。有關坑頭凍石,高兆在《觀石錄》中說:“水坑上品,明澤如脂,衣纓拂之有痕。”歷代收藏家因其質(zhì)純而難得,所以對其倍加珍惜。其精品的身價不在田坑石之下。
桃花凍石質(zhì)溫潤,油脂光澤。白色半透明狀,肌理中含有粉紅色或鮮紅色點,有疏有密,濃淡掩映,就像桃花落入水中隨波蕩漾,時起時伏,嬌艷無比。就像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中所說:“桃花一簇深無主,可愛深紅間淺紅。”清代的毛奇齡在《后觀石錄》中也稱桃花凍:“如釀花天,碧花、紅花嫣然,一名桃花天。”壽山石中除田黃石外,就屬水坑最罕見、有百年珍稀之稱的桃花凍了。
3.山坑石
山坑石分布于壽山、月洋兩個山村,石質(zhì)隨脈系及產(chǎn)地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一般多以產(chǎn)地命名,或以色相取號。山坑石的品種和數(shù)量為壽山石之冠。現(xiàn)在所產(chǎn)的印材石料大部分都是山坑石。壽山礦區(qū)的主要產(chǎn)地是高山礦脈,高山是壽山村的主軸山,其壽山石石種最多、儲量最大、開采最早;月洋礦區(qū)距壽山約十公里,產(chǎn)量相對較少,又稱為加良山礦脈。
高山是壽山村的主軸山,高山礦脈是指壽山溪的源頭,坑頭的山上蘊藏著壽山石的地帶。高山上的壽山石品種豐富,包括:(1)紅高山石:紅高山石是紅色高山石的統(tǒng)稱。按顏色的深淺濃淡可以分為桃花紅高山石、美人紅高山石、荔枝紅高山石、晚霞紅高山石、朱砂紅高山石、酒糟紅高山石、瑪瑙紅高山石等等。朱砂紅高山石又名高山鴿眼砂石,質(zhì)地微脆略堅,通體呈半透明,朱紅的機體中布滿了顏色各異的紅色斑點,點中偶爾有金沙,閃閃發(fā)光,惹人喜愛。(2)大洞高山石,它產(chǎn)于古洞,位于和尚洞尾部下方,是明代僧侶開鑿出的洞,因為洞深并且廣,故稱大洞。所產(chǎn)石材,性質(zhì)堅硬,有紅、白、黃等顏色,時有透明、半透明的晶凍出現(xiàn)。(3)白高山石:它是通體純白的高山石的統(tǒng)稱,其產(chǎn)量高于各種高山石。(4)黃高山石:是指純黃色的高山石,石質(zhì)細膩,純潔如蜜蠟,上品者可以與田黃石相媲美。高山礦脈中比較有名的還有巧色高山石、高山凍石、高山晶石、掘性高山石、高山桃花洞石、高山牛角凍石、水洞高山石、新洞高山石、白水黃、太極頭等等。
都成坑礦脈在壽山東側(cè)的都成坑山。礦脈夾雜在堅硬的圍石中間,被稱為“粘巖性石線”。此石的結晶性較高,質(zhì)地比較堅硬,透明性強且富有光澤,肌理常有并列的彎曲條紋,如水波蕩漾,并伴有灰色的石波和色斑。都成坑礦脈所產(chǎn)石種包括:都成坑石、白都成坑石、紅都成坑石、黃都成坑石、花都成坑石、都成礦晶石、掘性都成礦石、鹿目格石、尼姑樓石、月尾石、艾葉綠石。
善伯洞礦脈在壽山村東南部壽山溪下游,與都成礦山隔溪相望,同月尾山相鄰。善伯洞也稱八仙洞。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石農(nóng)善伯在此洞采石的時候不幸在塌方中被壓死,后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字為此洞命名。善伯洞石石質(zhì)溫潤細膩,半透明,肌理多含金沙點和粉白狀“花生糕”,顏色極多。人們常稱贊其:“紅如桃花,黃如蜜蠟,白如水晶,赤如雞冠,紫如茄皮,種種俱備。”善伯洞礦脈產(chǎn)石主要種類有:紅善伯洞石、白善伯洞石、黃善伯洞石、銀裹金善伯洞石、善伯晶石、善伯尾石等。
加良山礦脈位于壽山村南面約8公里的加良山一帶,在都成礦山的南面,又稱月洋礦脈。加良礦脈所產(chǎn)的壽山石品種有:芙蓉石,它出產(chǎn)于月洋山頂峰。石質(zhì)極為溫潤、細膩,雖然不太透明,但是非常嫻雅。比石開采于明末清初,其以“玉而非玉”的特質(zhì)備受文人雅士的寵愛。另外還有紅芙蓉石、黃芙蓉石、半山石、芙蓉青石、白芙蓉石、紅花凍芙蓉石、峨眉石等。
(二)壽山石的歷史和現(xiàn)狀
福州壽山石品種繁多,石儲量豐富,五彩斑斕,溫潤可人。這種天賜的瑰寶,經(jīng)過上千年的日月熏陶、風雨滋潤及歷代名家的心摹手追,塑造出不少形神兼?zhèn)洹⒚烂罱^倫的藝術珍品,集自然美與藝術美為一體,其所體現(xiàn)的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積淀早已被國內(nèi)外專家譽為中國之“國寶”,在中外交往及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壽山石的開采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甚至是刀耕火種的石器時代。1954年,從福州桃花山南朝(420—589年)墓葬出土的石俑“臥豬”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壽山石雕實物。由此可見,早在1500多年前,壽山石就已被開采利用。唐朝時國力強盛,佛教昌興,壽山僧人刻制的壽山石佛像、香爐、念珠等流傳到各地,影響很廣;宋代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為沿海重鎮(zhèn),出現(xiàn)了壽山石雕刻的作坊。福州地區(qū)宋墓出土的各種壽山石俑,數(shù)量很多,品種豐富,有文臣俑、武士俑、侍女俑和動物俑等;元明之交,以“花乳石”治印盛行,壽山石章應運而生。在這一時期,壽山石章的鈕頭雕刻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雕刻刀具演變,技法漸趨成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明朝出產(chǎn)的壽山石品種已相當多,當時人們最推崇的是艾葉綠與芙蓉石;清朝是壽山石雕的鼎盛時期。康熙年間的楊玉璇、周尚均藝冠當時,他們的許多佳作被進貢到宮廷秘藏。同治年間的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周之法,發(fā)展形成“西門”與“東門”兩支藝術流派,影響深遠。“西門派”以刻制石章為主,造型古樸、刀法渾化、追求傳神韻味。“東門派”以刻制圓雕為主,善于利用石形與俏色,刀法矯健,講究層次深;清朝宮廷收藏壽山石雕甚豐,以乾隆皇帝御用的“田黃三連章”最為珍貴,堪稱瑰寶。傳說慈禧太后的田黃石章,常藏于貼身的兜內(nèi),寒冬臘月將田黃石章置于結凍的印泥上,不久即可鈐用,有田黃石能化凍印泥之說。這個時期田黃石身價百倍,上至皇族、下至庶民都視為珍寶。壽山石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其他彩石所望塵莫及的。近代的林元珠、林文寶、鄭仁蛟、林清卿、黃恒頌等都繼承發(fā)展了石雕藝術。鄭仁蛟使圓雕人物、動物別具一格;林文寶創(chuàng)作的各種印鈕,千姿百態(tài),自成風格;林清卿獨辟蹊徑,將中國畫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絕倫。改革開放更給壽山石雕帶來了無限生機,國內(nèi)外客商蜂擁而至,開采、雕刻、經(jīng)商的從業(yè)人數(shù)大量增加,壽山石雕遍地開花,爭妍斗艷,進入有史以來最為興旺的黃金時期。
(三)壽山石如何保養(yǎng)
壽山石屬于葉蠟石,石質(zhì)滋潤、富有光澤、硬度較低。一些品種在開采時,因爆破震動,結構易遭受破壞,產(chǎn)生裂紋,如果不加養(yǎng)護,日久天長就會枯燥易損,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以油養(yǎng)石”的說法。
壽山石的養(yǎng)護,應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潤澤,切忌高溫。無論是原石還是雕品,都應該避免陽光暴曬和高溫環(huán)境,要保持其潤澤。
2.開料水磨,謹防燥裂。石料在打磨時,以水鋸、濕磨為宜,如果需要在砂輪上打磨,則應預備一盆清水,待石料摩擦發(fā)熱時,及時用冷水降溫。
3.原坯石料,應用木盒裝放。經(jīng)過去皮、除污、清雜質(zhì),制成原坯后,應當分出品種、檔次和塊度,置放在木質(zhì)的盤盒之中。
4.雕刻成品,除塵保潔。經(jīng)過雕刻加工的壽山石雕成品,適宜陳列在室內(nèi)。清理時要用細軟的綢布輕輕擦抹。
5.印章擺件,適宜摩玩。壽山石印章和小擺件,最好經(jīng)常用手摩挲撫玩,使石面附著一層極薄的手油,這樣,久而久之,石質(zhì)便會古意盎然。
6.打蠟油養(yǎng),因石而異。并非所有的壽山石都可以不假思索地油養(yǎng)。不同品種的壽山石,保養(yǎng)方法是不盡相同的。
7.精選油料,切忌隨意。保養(yǎng)壽山石最理想的油料是陳年白茶油。其次是花生油、芝麻油,但這兩種植物油色濁性浮,容易使石色泛黃而無光。
(四)壽山石文化
壽山石文化是閩越民族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壽山石及壽山石雕刻藝術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壽山石雕刻藝術植根于閩越,歷經(jīng)歷代藝人的艱辛探索,已經(jīng)形成了壽山石雕的獨特風格,尤其是由于我國歷史的變革,中原民族大量遷徙,使中原文化和閩越文化大結合、大融通。廣大石雕藝人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悟性,吸收了整個民族文化的精髓,把雕刻藝術置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大熔爐中提煉。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已不是其原始意義上的雕刻藝術了,更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北京和臺灣故宮博物院都收藏著很多壽山石雕珍品。康熙、雍正、乾隆、咸豐、慈禧太后等都有壽山石璽印,乾隆皇帝御用的“田黃三連章”與其他四件壽山石珍品在1997年被郵電部選為國家名片。民族英雄林則徐曾親自篆刻用以自勉的壽山石章“浮生寵辱君能忘,世事咸酸我亦諳”。著名畫家徐悲鴻、文學家郁達夫、冰心等都對壽山石情有獨鐘,收藏了一些壽山的石章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