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概述(2)

據《宋會要·禮》記載,1022年宋真宗趙恒死,宋仁宗趙禎曾為真宗的喪葬下詔:每隔7日在觀音啟圣院和開寶寺塔設一齋會,中書和樞密院須前往燒香,為真宗超度亡魂。1079年,仁宗皇后曹氏發喪,當朝皇帝宋神宗趙頊下詔:召千余僧侶,穿袈裟,設齋壇,誦《金剛經》,為慈圣太后曹氏超度亡靈,祈求幸福。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城,宋徽宗、宋欽宗、后妃、公主、宗黨、大臣約三千人被俘。宋徽宗被俘八年后病死在五國城越里吉(今黑龍江依蘭縣境)。宋高宗趙構聞訊宋徽宗、寧德皇后之死后,詔令全國各路州縣寺廟建道場七晝夜,讓僧侶設壇誦經;又下令平江各佛寺選派僧侶三十五人做佛事,為徽宗和寧德皇后超度亡魂。國葬如此,民間更是普及。家人死后,一般都請僧侶念經,有的士庶之家在發喪之日還專門請僧侶威儀前引開道。民間還盛行“做七”,死后每七日供奉齋食一次,有的甚至請僧人誦經禮懺,共計四十九天,為死者超度亡靈。至宋代,民間喪事訪僧侶誦經設齋、超度亡靈已成慣例,形成習俗,成為中國喪葬習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一習俗遍及全國,一直流傳至今。今天,西藏、川西高原的喇嘛一般都為死者誦經,為發喪送葬做“佛事”。

第四,佛教對中國喪葬影響還表現在我國喪葬中出現了大量佛教文化因素。隨著佛教的傳入和普及,漢末始,帶有佛教觀念內容的物質文化也開始在我國喪葬中出現。早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造像就開始出現于墓中,如 1956年出土的武昌市蓮溪寺一座磚墓中的鎦金銅造佛像,年代為三國時吳景帝永安五年(262年);出土于遼寧北票將軍山石槨墓中的銅坐佛,年代為十六國時北燕太平年間;還有大量出土的魏晉時期的陶瓷谷倉罐上的佛像等。山西大同北魏文明太后的永周陵,將墓地和佛寺相結合。此外,漢末至明清墓葬雕刻、墓體、墓磚中出現的蓮花、飛天以及佛經故事等,都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任何一個時代的物質文化都是該時代人們智慧和情感的結晶,從文化的物質形態身上可以折射一個時代人們的信仰、觀念和審美取向。從漢末以來墓葬中出現的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物質文化,我們可以感悟到佛教的觀念、信仰已深深滲入到我國的喪葬文化之中。

再就是道教,它源自先秦時由老子、莊子創立的道家學派。老子、莊子和列子都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道家認為,人生在世,受到無數外在的束縛,如肌體之累、聲色之樂、利祿之欲、死亡之懼和仁義禮樂之羈,只有超然于這一切之上,才能領悟到人生的真締——道。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也是宇宙運行的總規律,道生萬物,道法自然。春秋戰國時代,一方面物質文明迅速發展,但另一方面,享樂、欲望、野心、權勢和罪惡也同步增長,面對文明進步和道德淪喪的矛盾,道家強調從個體自身的價值入手,呼喚回歸人性,回歸自然和歸本返真。莊子認為“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人的自然本性被外在的名利、家族、功業等所扭曲、傷害。而這些外在的東西是沒有定義的,只有超越這一切的束縛,人才能復歸其自然本性,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價值,才能自由地邀游于無功、無名、無己的絕對的自由境界。

由于道家持順應天道、崇尚無為的超逸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在個體的生死觀上表現出一種超然的樂死態度。莊子認為,生死若一,生和死是同一回事,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時更替,故“生時樂生,死時樂死矣”。他認為大自然給我軀體,“載我以形”,用生使我勞苦,“勞我以生”;用老使我清閑,“佚我以老”;用死使我安息,“息我以死”,所以以生為善也就要以死為善。莊子將人死看成是歸本返真,復歸自然。所以莊子的妻子死后,本應悲痛,而他卻“箕踞鼓盆而歌”。為了進一步說明死是人生樂事,莊子不但不主張以珠玉、文錦、車馬陪葬,甚至連哭也不要。莊子還講了一個故事,說他有一次去楚國,途中遇見一個骷髏,對他描述了死去的快樂,“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縱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不相信,想請主宰生命的神靈恢復他的原形,遭到這骷髏的斷然拒絕。由于道家將生死齊量看待、樂死善生,所以在喪葬上對儒家倡導的“事死如生”的喪葬觀表現出嗤之以鼻的態度,主張薄葬。

針對儒家倡導的孝道喪葬觀,莊子反其道而行之。他認為“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不僅主張薄葬,而且也身體力行。據說,莊子臨死前,其弟子要按當時流行的習俗厚葬他,他堅決表示反對。他坦然地對其弟子們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當弟子們擔心莊子的尸體被烏鴉吃掉時,莊子打趣說:露葬要被烏鴉吃掉,而土葬也要被螻蛄和螞蟻吃掉。非要從烏鴉嘴里奪過來送給螻蛄和螞蟻吃,這未免太不公平了吧。在今天看來,數千年以前,莊子的薄葬言行更為難能可貴,令人嘆服!

列子也力主薄葬,對死后的處置也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列子》卷7“楊朱第七”記載:“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這是何等的氣魄!先秦道家的生死觀和薄葬觀充滿著理性主義的光芒,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東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喪葬風氣由厚葬趨向薄葬,由煩瑣趨向簡樸,其中道家喪葬觀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了兩漢,先秦道家提出的“無為”思想,因其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獨特理解和辯證內核,逐漸被其他學派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吸取。漢初道家在最高統治者皇帝、官僚、學者直至民間人士,卜者的社會各階級中受到普遍的崇奉。除了在政治上利用道家的“無為”思想,在思想領域內道家的思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喪葬觀上,楊王孫可謂是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據《漢書·楊王孫傳》記載,楊氏尊奉黃老,不信鬼神。雖然他家業千金,但在其病終前,他吩咐他的兒子:我死后,我要裸葬,以回歸我的真我,請勿要改變我的意愿。下葬時用布袋裹尸,埋在地下七尺即可。人埋后,脫去布袋,這樣可以讓我的肉體緊貼泥土。我之所以違背世俗這樣做,就是要矯正和改變社會上盛行的厚葬陋習。其實厚葬對死者沒什么裨益,而世人在厚葬上競相爭厚,實在是浪費錢財于地下。可見,楊氏這種裸葬言行顯然是受到先秦道家生死觀和薄葬觀的影響,具有“歸本返真”的意義。在楊氏看來,人之生死是自然現象,人死后,肉體就腐爛,人的靈魂就與肉體相分離,就沒有獨立的精神,各自回歸自然。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厚葬呢?基于這種觀念,楊氏反對厚葬。楊氏的薄葬觀對先秦道家的喪葬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當時及后來的薄葬之風的漸起并成為時代風尚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至漢末,道家從先秦學派轉化為一種宗教——道教開始形成并發展起來。道教推崇老子,奉他為祖師爺,稱他為“太上老君”,但其教義與代表老子、莊子的先秦道家學說卻背道而馳。先秦道家崇尚自然,主張無為,提倡清心寡欲,反對人為束縛,而道教卻不然,相信天上是有神仙的,追求長生不老和升天成仙。盡管如此,但共同點之一是道家和道教對現世都持虛無態度,在喪葬上都不重厚葬,主張薄葬。道士死后一般葬在山上或崖上,四川崖葬流行于東漢至南北朝,這一時期正是道教最為流行的時期。東漢末道教開始興起,在兩晉時期,統治階級中很多人信奉道教,積極倡導。在北朝,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崇信道教,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其后魏孝文帝及東魏、北齊的統治者也都信奉道教,敬禮道主。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和佛教一樣,在社會上廣泛流行。這一時期在喪葬上之所以盛行薄葬,固然與戰亂、經濟凋敝等因素密切相關,但與當時道教的風靡也有密切的關系。

道教自東漢末開始形成,迅速發展,終在南北朝成長為與儒、佛抗衡的一大宗教流派。南北朝以后,道教仍長足發展,經歷了隋、唐、北宋的興盛期,南宋、金元的革新期,直至清代,才逐漸趨向衰微。無疑,道家和道教“歸本返真”的薄葬現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占有獨特的地位。依據回族的傳統習俗和伊斯蘭教法原則,以及多年來上海地區回族殯葬禮儀實踐,大體有如下儀式:

1.備克凡

“克凡”即用36尺白布扯成的殮衣,男3件,女5件。在鋪陳“克凡”時,撒一些冰片末、樟腦粉等香料,以起到防腐驅蟲作用。

2.善面

即近親好友向亡人遺體告別。善面時,不掛遺像、不奏哀樂、不設花圈、不行鞠躬禮、不對亡人嚎啕大哭,保持禮廳肅靜。若喪事承辦人要求舉行追悼會,一般安排在“凈儀”之前,也必須遵守以上“五不”規定。

3.凈儀

即為亡人凈身洗禮。亦稱“浴禮”“洗埋體”“洗艾斯里”。凈儀,由主洗人按照伊斯蘭教法規定的程序要求進行。亡人子女或近親,為敬孝心,可安排1—3人參加凈儀,參加人員必須自己凈身,并聽從主洗人安排。

4.殯禮

即站“者那則”,即為亡人向真主安拉祈禱的集體禮拜。參加殯禮者面向“克爾白”(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方向),排班站齊,由阿訇率眾對著亡人胸部站立、舉意、抬手、大贊、祈禱,在領念大贊四次后,向左右道“賽倆目”,殯禮結束。參加殯禮的穆斯林須凈身、著潔衣、不鞠躬、不叩頭、不跪坐。“者那則”不在日出、日落、正午三個時辰舉行。

5.落葬

即送“埋體”下土落葬。“埋體”由男性穆斯林集體肩扛或車推,緩步送至墓地,安放在事先打好的墳坑內。開始培墳土時,阿訇誦念“下土經”,直至墳土培好,阿訇率眾舉雙手捧接“都瓦”(祈禱),為亡人求赦免。

6. 游墳

俗稱“走墳”“上墳”。是穆斯林傳統的悼念習俗之一。上海穆斯林習慣在親人亡故后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以及每年的開齋節等進行游墳開經儀式,以紀念亡靈。來公墓游墳的穆斯林事先要凈身,到墓地要向亡靈致“祝安詞”,即道“賽倆目”,然后由阿訇誦念《古蘭經》,亡人親屬靜默恭聽,專心參悟。誦經完畢,跟隨阿訇舉雙手捧接“都瓦”,向真主祈求,把恭聽天經的回賜給亡故的親人。游墳時,要愛護綠化,不在他人墳上踐踏,不大聲喧鬧,不供放祭品,注意環境衛生,保持墓地的圣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原市| 平顺县| 蒙山县| 远安县| 楚雄市| 西藏| 孟连| 焦作市| 东台市| 湖口县| 无锡市| 盖州市| 都江堰市| 宜州市| 南昌县| 桃园市| 福安市| 百色市| 始兴县| 兴义市| 榆社县| 苍南县| 株洲县| 云梦县| 江永县| 新乡县| 长葛市| 方正县| 霍林郭勒市| 屏山县| 宝山区| 玛沁县| 五河县| 灵山县| 青海省| 汶上县| 中西区| 北辰区| 蓬溪县| 佛学|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