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停尸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這叫做“挺喪”。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就不讓他認祖歸宗。停尸方向多頭朝西,面部蓋紙,有的給死者口中放食物,謂之“含口”。東北滿族人死后多口含乾隆制錢,云南拉祜族多含碎銀或銀元。停尸過程中,多有在尸體旁擺供飯和點燈的。傈僳族停尸靠近火塘、頭朝村寨地勢高處,頭前供酒飯肉。
(二)浴尸
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第一次化妝整容。但是這樣的的沐浴更衣,已經遠遠超出了服裝本身的物質形式。浴尸亦稱“凈身”,有的民族是根據宗教禮儀才具浴尸禮,有的民族則根據古老的葬俗傳統來浴尸。比如:佤族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在民族傳統的觀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他們把后來加上去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單數和雙數一樣,是人們在生與死、陰與陽交接的人生“換屆”中,舉行的最后一次換裝儀式。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著式樣,使他的靈魂沒有辦法停留在陽間。同時也有通過正反顛倒來暗喻陰陽兩界的意思,因為在人們的觀念里,陰陽兩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顛倒過來的。壽衣已經成為人們的觀念中靈魂的一個代碼了。
親屬給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對死去的人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壽衣”一樣的象征意義。清洗尸體所用的水一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為“買水”。它本身是一個可以單獨存在的儀式,就是把“陽水”變成“陰水”的一個轉換儀式。買水用的錢主要是陰錢,即紙錢。這種錢只有在陰間才有價值,只能由靈魂享用,而在人間的話只是廢紙一疊。“買水”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而是要讓死者干干凈凈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收容。
在對死者進行沐浴更衣之后,親屬要馬上把尸體移到靈床上。同時還要采取一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山東臨沂一帶的習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再用一只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從梁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雞殺死,這叫做“引魂”。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過屠夫,那么他臨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塊大紅布,把他的手包起來,偽裝成被斬斷的樣子,據說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在陰間被他宰殺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時,家里人還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銅錢,這叫做“含口錢”。在江浙一帶的農村,還流行給死人燒紙錠、錫箔之類的信物,就是“燒落地紙”。
按照舊時的規矩,在沐浴更衣的儀式結束之后,還要舉行“飯含”儀式。飯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和米飯之類的東西。這是為了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而成為餓死鬼。
(三)報喪
停柩一段時間之后,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儀式。報喪儀式早在周代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在廣西一帶的地區,按照舊規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后派人通知親友。也有的地區在死了人的家中拿白紙扎成旗幟立在門前作為報喪的信號。還有的地方,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不能徑自入內,必須要等在門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們拿一鏟子火灰撒在門外之后,才可以進門報喪。這樣做是為了辟邪。也有地方報喪俗規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頭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條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哭報完之后馬上回家。當外婆家里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著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并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是以死者的年齡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并且他們用死者的性別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歲數,是男是女,一目了然。舊時廣東有些地區的人常常罵那些行色匆匆趕路的人是“報死”,因為根據當地報喪的習俗,報喪的人必須來去急速,不進人家的大門,只能在門外高聲地喊叫,報過喪之后,討一口水漱口,來驅除不祥,然后就馬上回去。在江浙一帶,報喪習俗是用傘來暗示的。報喪的人帶著一把傘去,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門外,來表示兇信。主人便要請報喪的人吃點心。然后,問清楚入殮的日期。最后,把報喪人用過的碗扔到門外,來表示驅邪避禍。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會知道這是報喪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屬身穿孝服,準備好菜肴酒飯等在門外,燒一些銀錠、草鞋等,這叫做“送無常”。“無常”,就是民間傳說中勾魂的鬼。說是“無常”吃了菜肴酒飯,拿了銀錠花費,又有草鞋可穿,就不會來打擾死者了。
舊時北京的喪葬訃文是比較嚴格的。人死了以后,親屬就要把消息告訴給親友。報喪用的訃聞,一般只寫亡人生前的官銜、品級,不寫亡人的履歷和生平事跡。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某大夫,某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時終正寢,距生于某年月日時,享壽若干歲,不孝某某侍在側,親視含殮,遵禮成服,謹擇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鄉、學、世、寅、戚、誼、衰此訃聞。某日接三,某日唪經”。最后要在訃告結尾寫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顙”之類的文字。而中國少數民族的報喪習俗更是別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帶的怒族用吹“竹號”來報喪。竹號的數目根據死者的年齡、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個,有兒有女的吹兩個,頭人吹三個,巫師吹四個。在中甸、維西一帶,不少民族用吹牛角來報喪,也有一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吹海螺。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瑤族等少數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在景頗族中放槍的數目還有嚴格的規定,死者是男性的話放偶數,死者是女性的話鳴奇數。有關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是屬于早期的報喪形式,而后兩種則是屬于后期的現象。在貴州省北盤江流域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報喪更具有特色。他們的報喪儀式是喪家請來鄰寨的青年,兩人一組,手里拄著拐棍,到所有的親友家去報喪。當人們見到這樣的人進寨,就知道是報喪的人來了。
在漢族的觀念里,報喪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一種和親屬家人一起分擔悲痛的做法。
(四)招魂
人死亡后,靈魂當然就要離開肉體。但是茫茫的陰間,從哪里走呢?于是下一個程序就是由活著的人來給他“指路”。“指路”就是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靈世界里,亡靈的“回歸”需要巫師的幫助和引導。首先,先上一條道,繼續向前走去,就分出許多岔道,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別設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過一條河,那里有許多白骨。在這種作法下,據說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是舊時流行于全國大多數民族地區的喪葬風俗,指的是人初死時,由專司人員到屋頂去招回其靈魂。近世受佛教影響,有向西方呼叫死者名字的,讓死者“走西方大路”,祝其拜佛成正果。孝子呼父母要用敬語。據說,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魂魄就會像他的尸體一樣停留在異鄉,受著無窮無盡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煙的奉祀、食物的供養和經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回于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祈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死者的尸體安排就緒之后,就要舉行招魂儀式。
在史料的記載中,招魂的儀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獻中就說,死者親屬要從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連呼三聲,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從屋的后面下來,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這件“衣服”曾被人所穿著,染上了人的肌膚香澤,有著“肉體”和“氣息”的雙重聯系;魂魄也許會被它所吸引,依著熟悉的味道或形狀而歸附回來。據說過去的傣族,幾乎家家都準備著叫魂的“魂籮”,招魂的時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里,放上白米和白線,表示要把靈魂提回來。
有的招魂儀式,是非常有職業特征的,比如漁民的招魂,他們有一套特殊的祭奠習俗。漁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后,因為往往無法找尋回尸體,他的家屬就用稻草人代尸,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擺設起“靈堂”。同時,在村外的海邊,要請道士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間潮水初漲時進行,死者的親人到海邊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陰魂”喊回來,招進稻草人中,再進行安葬。這種招魂儀式,叫做“潮魂”。親屬要先在海邊搭起一個小小的“醮臺”,然后到了傍晚,就在帳篷里點起香燭,中間放著稻草人,身上貼著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漲潮的時候,道士坐在“醮臺”上,敲響鐘磬鐃鈸,嘴里念著咒語。這時候“醮臺”前后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桿帶根的毛竹,頂梢上掛著籮筐,里面裝一只雄雞,面對大海,隨著道士的咒語,不停地搖晃著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屬,披麻戴孝,提著有字的燈籠,高聲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來呀!某某來呀!”聲音非常凄涼。然后,由一個孩子或者親屬答應道:“來嘍!來嘍!”一呼一應,直到潮水漲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親屬才把稻草人放進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
招魂儀式的舉行,必須選擇一個相當的日子。到了那天,喪家就在門前樹起招魂幡,或者掛上魂帛。有的地方親屬還要登上屋頂呼喊招魂,讓死者的靈魂回家來。據說,這是滿族等游牧民族的遺風,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來吊唁,幫助料理喪事。后來這成了滿族人普遍的喪俗。
(五)入殮
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根據史籍記載,古代小殮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臥室門里。那個時候,先把小殮衣陳列在房里,然后鋪設好殮床,接著舉行著裝儀式。主人和主婦都要把頭上的飾物卸下來,把頭發盤束在頭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號哭,以示悲痛至極。主持儀式的人開始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鋪席,再鋪絞,它們的質地,要據死者的身份而定。無論貴賤尊卑,死者都應該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親屬用被子把尸體裹上,然后用絞帶捆緊。在這以后,再把布囊(稱“冒”,分為上下兩截)套在尸體上,然后蓋上被子,覆蓋好尸體。
在民間習俗里,入殮的衣服和被子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諧音“斷子”,唯恐因為這個原因遭到斷子絕孫的惡報。人們的做法一般用綢子,“綢子”諧音是“稠子”,可以保佑后代多子多孫。殮衣又忌諱用皮毛制作。獸皮,雖然是難得的貴物,但是對于已經死去的人沒有益處,留下來對生者倒還可以有用。還有一種說法是,用獸皮做被子的話,死者來世會轉生為獸類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從“全尸”考慮的,說是恐怕人尸與獸革混雜一處而不能辨別。殮衣還不能用帶“洋”字的布料,殮衣是給去世的人穿的,帶洋字的布料會使殮衣帶有“陽”的意思,對于在陰間的死者不好。
殮衣穿好后,有些地方還要舉行開光和抿目等活動。替死者穿好衣服后,拿一碗溫和水,用一塊新棉花蘸水,將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開光,這也是孝子親手做的事。說是死人若不開光,下輩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帶的地方,喪家要把家里的雞狗之類的動物捆綁起來。因為民間以為貓或其他動物靠近尸體,會詐尸。尸體會跳起來,死死抱住活人或其他東西不放。這些傳說實屬迷信,無非是要利用這一禁忌,提醒孝眷謹慎看守尸體、靈柩,精心盡孝,不得輕待死去的人。
“大殮”是指收尸入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這就意味著死者與世隔絕,與親人最后一別,所以舉行大殮儀式非常隆重。收尸盛殮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諱用柳木。松柏象征長壽。柳樹不結籽,或以為導致絕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摻一些杉木,據說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會遭天打(觸雷電)。壽木做好后,擱在那里不能移動,據說隨便移動,對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紅色,寫上金字,也有畫上花鳥人物的。
大殮的時間是在小殮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舉行,以等待他生還過來。按照民間習俗,要在棺底鋪上一層谷草,然后再鋪一層黃紙,意思是死者的靈魂能夠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則是求壽之意。在七星板上鋪黃綾子繡花的棉褥子,俗叫鋪金,褥子上繡海上江牙、八仙過海等圖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靈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喪家流行用的陀羅經被、如意壽枕等物,都寄托了這種意思。
當主人“奉尸殮于棺”的時候,是最能表現也最需要抒發子女們孝心的時候,是親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場合。所以,家人們都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