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概述(1)

  • 喪葬文化
  • 金開誠主編
  • 3056字
  • 2015-05-06 16:53:42

(一)喪葬習俗的產生

人類在很早的遠古時代就認識到,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具有專私的特點,誰也不能代替誰去死,以換取被代替者的永生。但是原始人類又認為,人死之后,靈魂可以離開肉體繼續活著。而對尸體的處理,又直接關系到靈魂生活的狀況,因而人們在具有徹底的維護主義觀點之前,可以說有一個越來越重視喪葬的歷史過程。剛剛脫離動物的原始人是沒有喪葬文化的,對尸體的處理像動物一樣簡單,僅僅是拋于荒野,覆以樹枝?!吨芤住は缔o傳》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葬期無數……”便是寫照。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中期之后,產生了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念,認為人死之后成為鬼魂,不但像人一樣活著,而且有能力干預人生,給活人以福佑或禍災。所以活人便希望通過隆重莊嚴的葬儀來滿足死者靈魂的要求,以祈求它能護佑活人平安生活。葬禮的直接效果是使生者得到心靈的安慰和平靜。喪葬禮儀在其產生之初,是被人們當做解決和處理人鬼之間矛盾的一種辦法來對待的。

在半坡遺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托西方的意思。這種宗教信仰,對祖先的崇拜觀念,在我國母系氏族就產生了。

到了奴隸社會時期,厚葬之風和迷信活動更加盛行,奴隸主階級為了利用宗教維持其統治,大力提倡對兇禮的習俗,甚至把奴隸也作為祭品殺掉,作為殉葬品埋掉。

商周時期制定了“貴賤有儀,上下有等”的葬制,天子、諸侯、大夫、士及一般奴隸主死了,在殮、殯祭上從時間、儀式棺槨到殉葬品都有等級區分,而奴隸則“舉而委之”或當殉葬品活活埋掉,如古侯家莊西北岡發現的大墓,墓室面積三百多平方米,深達12米,墓室中埋有執戈的奴隸和狗。棺室雕花飾紋,擺滿了珍貴服飾器物。槨項排放著商王的兵器和儀仗執器奴隸、男女侍從奴隸,還有兒童和供玩的狗、猴等動物。像這樣的大墓一般要殺生殉、殺祭三四百人,這種奢華、浪費、殘酷的殺葬陪葬實在令人發指。

從考古資料來看,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葬俗,產生于距今大約10至4萬年前的莫斯特文化的創造者尼安德特人中。我國已知的最早葬俗產生于大約18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山頂洞人之中。在山頂洞人洞穴的一側有一塊藏地,發現了3具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骨墜、石珠、鉆孔獸齒等飾物,還有陪葬的燧石石器及赤鐵礦的紅色粉末??脊艑W者認為,紅色的赤鐵礦粉末,是血液的象征,代表人們對生命復活的祈望;而隨葬品則說明人對死后生命的信仰。

新石器時代以后,人們關于“死人活著”的觀念更為具體和復雜。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遺址中,發現了相當規模的氏族公共墓地,埋葬方式也明顯多樣化。在葬置小孩的陶罐蓋上,留有被認為是供死者靈魂出入的孔道。隨葬品除陶器、骨珠外,還有粟米等食物。對于死因及年齡不同的死者,已有不同的埋葬方法和埋葬地點。

進入階級社會之后,喪葬文化明顯地呈現出統治階級文化與民間文化的巨大差別。我國古代的歷朝統治者,尤其是封建帝王,在陵寢制度和喪葬儀禮上都表現出特別的繁縟、奢靡、豪華和隆重。統治階級在喪葬上的行為觀念和倫理意識,深刻地影響著廣大百姓,從而使厚葬隆喪成為沿襲數千年的傳統,而使墨家學派“節葬”的正確主張幾乎被完全湮沒。時至今日,仍有活人為自己建造墳墓,興建大型豪華公墓。民間為喪者焚燒東西的習俗也越來越趨于多樣化。這說明,喪葬文化在我們民族文化中,具有很強的保守性、傳承性和穩定性。這與我們民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和對死亡的認識都有密切聯系。同時也說明,我們在喪葬文化上所面臨的改革任務是相當艱巨的。

(二)喪葬與宗教

我國傳統的喪葬禮俗,蘊涵著傳統文化的許多成分,諸如孝道、宗法制等。而宗教在喪葬禮儀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喪葬文化在不同的宗教中都有各自的特點。

例如“輪回轉世”的佛教喪葬觀。歷史記載,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公元65年,東漢明帝夢見西方之佛,他興趣盎然地遣出十余位使者,前往天竺求取佛經佛法。兩年以后,使者歸來,他們用白馬給中國人馱回一個陌生的宗教。隨同而來的還有兩位深目高鼻的印度高僧。明帝以貴賓之禮接待了兩位高僧,并敕令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為他們修建僧寺,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這座寺廟被欽定為白馬寺。從此,佛光流傳,法輪東轉。

佛教于東漢末年開始在國內流傳,但真正在中國社會流行還是在東晉南北朝。東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戰亂不已、血肉橫流的時代,不僅各階層普遍有一種“人命若朝霜”,“人生若塵露”的憂生之感,強烈的生命憂患催動著人們四處尋找安身立命之處。道教的流傳,使人們指望在神仙樂園中尋找精神安慰,而佛教的東來,更為人們開辟了精神解脫的新天地。從此,佛教開始躋身于中國文化系統,并越來越壯大普及,成為與儒學、道教鼎足而立的一種意識形態。佛教對傳統中國喪葬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佛教宣揚的“輪回轉世”觀念強烈沖擊了中國傳統靈魂觀念。“輪回”說以為,人死是必然的,但神魂不滅。人死后不滅的靈魂,將在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中輪回,“隨復受形”,而來生的形象與命運則是由“善惡報應”的原則支配,“此生行善,來生受報”, “此生作惡,來生必受殃”。這種“輪回轉世”的人生觀對相信祖先靈魂永存陰間,能禍福子孫的傳統漢文化產生了重大的沖擊,很大程度地修正了我國傳統的靈魂觀念,使建立在“靈魂不滅”和“孝道至上”的傳統儒家喪葬禮儀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從而改變了人們的喪葬觀念和喪葬方式。佛教主張薄葬,隨著佛教的世俗化和深入民心,佛教倡導的薄葬開始融入中國喪葬文化之中,并成為中國民間喪葬習俗中一個重要的組成方式。

其次,佛教倡導火葬,這一全新的喪葬形式對儒家崇奉的厚葬習俗發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傳說佛教鼻祖釋迦牟尼死后,其弟子按印度傳統葬禮火葬,火葬后的骨灰稱“舍利”。相傳釋迦牟尼死后,有八國國王分取其舍利建塔供奉。以后,佛教僧侶死后都仿釋迦牟尼實行火葬。東漢末期,隨著佛教的傳入,我國逐漸出現火葬。唐末,火葬進一步發展,《高僧傳》記載了許多中外僧徒焚身之事,有的未死自焚,有的死后再焚化火葬。到宋代火葬已蔚然成風。宋人王博在其《東都事略》卷3中記載,宋初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趙匡胤曾詔回;“近代以來,遵用夷法,率多火葬”。宋代胡寅在其《斐然集·悼亡別記》中曾評說:“自佛法入中國,以死生轉化,恐動世俗千余年間,特立不惑者,不過數人而已。”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文集》卷14《跋向伯元遺戒》也曾說過:“自佛法入中國,上自朝廷,下達閭巷,治喪禮者,一用其法?!狈鸾獭安枧鹪岱ā痹谒未鬄榱餍?。這不僅在中原,而且在邊陲和南方地區也盛行起來。據《宋史》記載,南宋時川、江、浙、閩、湘、鄂、贛等地火葬成習,已成不可逆轉之勢。以后元、明、清時代,佛教倡導的火葬仍沿襲發展。

第三,佛教僧侶直接參與民間的喪葬活動。佛教傳入后,結合中國人原有的一些信仰,向中國人灌輸了許多觀念,如佛祖、菩薩、羅漢、天王、閻羅王、觀世音、惡魔、夜叉、羅剎、餓鬼等,還有六道輪回、因果報應等。這樣,中國人的來世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盡管佛教不主張厚葬而實行火葬,但是宗教觀念依然深入中國人的心靈深處,使封建迷信繼續泛濫。在喪葬中,誦佛念經、祈禱、設壇作齋、超度亡靈等迷信逐漸興起,使佛教進一步世俗化、中國化,到處彌漫著神秘的迷霧,燒紙錢超度等迷信活動幾乎普及每個家庭。在喪葬上,最為直接的表現即是佛教僧侶參與喪葬活動。這種現象經過南北朝和隋唐的發展,到宋代已十分普遍。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在喪葬之時,都請佛教僧侶誦經禮懺,設壇作齋,為死者超度亡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温| 张掖市| 石嘴山市| 盘锦市| 红安县| 阳谷县| 通城县| 衡南县| 沙洋县| 余江县| 广饶县| 固始县| 满洲里市| 延寿县| 锡林浩特市| 蒙城县| 石嘴山市| 大理市| 来宾市| 乳山市| 依兰县| 江津市| 新民市| 开封市| 三穗县| 铁力市| 北流市| 民和| 故城县| 沈丘县| 梁河县| 万全县| 宁津县| 江达县| 诸城市| 临泽县| 安西县| 卓资县| 蕉岭县| 米易县| 化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