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譜主的類型
譜主,顧名思義,就是年譜所敘述和評論的主人,例如《韓文公年譜》的譜主便是韓愈,《方望溪先生年譜》的譜主便是方苞。年譜發展成型后,譜主范圍極為擴大,大致包括如下各種類型人物。
1.官僚
上起軍機大臣、大學士,下至州縣官吏等各級類型人物都有涉及。如軍機大臣、大學士有張玉書、朱軾等譜;尚書、侍郎有翁叔元、錢陳群等譜;各省督撫有范承謨、鄧廷楨等譜;提督、總兵有楊遇春、葛云飛等譜;府州縣官有胡具慶、王祖肅等譜;學官有焦袁熹、莫與儔等譜。這些年譜對了解當時的政治以及制度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資料。
2.文人、學者、藝術家
文學家與學術家的年譜所占的數量較多。如文學家的年譜有詩人吳偉業、袁枚、陳衍等譜;古文家有侯方域、方苞等譜;詞人有納蘭性德、厲鶚等譜;劇作家有尤侗、洪昇、孔尚任等譜;小說家有蒲松齡、吳敬梓等譜;通俗文學有屠紳、陳端生和評劇作者成兆才等譜。
還有一些學者,他們有的自撰年譜,敘述讀書、治學、師承、著述以闡明其學術要旨之所在;有的由學友門生或家人纂輯譜主有關資料,論述譜主學術成就以示崇敬之意;有的因后世學人為了研究某些學者的學術造詣與成就而纂譜以備知人論世之需。比如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譜;理學家李光地、湯斌等譜;經學家閻若璩、孫詒讓等譜;史學家全祖望、錢大昕等譜;文字學家段玉裁、朱駿聲等譜;目錄學家張金吾、姚振宗等譜;地理學家徐松、楊守敬等譜;算學家梅文鼎、李善蘭等譜。
一些有成績的書畫家和有特殊技能的藝人,也有人為他們編譜,如畫家有石濤、吳歷、王時敏等譜;書法家有包世臣、郭尚先等譜;鑒賞家有周亮工譜;棋手有范世勛、施定庵等譜;制硯專家有高鳳翰譜。
這些年譜真實地記載了文人學者的日常事跡,對研究他們的作品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背景資料,能夠通過年譜所記錄的生活點滴的研究,看出一個學者的學術素養,也可以通過年譜研究所記載的藝術家的藝術追求。
3.其他人物
還有一些商人、僧道、婦女、遺民以及其他社會上的各類型人物,都有人為之作譜。這些商人大多是由官紳和高利貸者轉化而來的近代民族資本家;僧道大多是在佛學和道學方面有較高造詣的人;做年譜的婦女既有風流余韻的哀艷人物,又有一定修養和造詣的文人學者;遺民之中有很多人從事講學和著述活動,并大多有專集行世,所以有門人或后學為表示仰慕欽敬和研究的需要而為他們編譜。
(二)編者的類型
過去有人曾把年譜的編者分為自撰、家屬所撰、友生所撰和后人所撰四種。從現存的年譜看,這四種類型基本上概括了年譜的編者,所以就以此來加以說明:
1.自撰
自撰年譜,有人認為始于司馬遷的自敘,如清人黃恩彤在其《稀齡追憶錄》自序中曾說:“近世卿大夫往往自著年譜,蓋昉于太史公之自敘,其所由來遠矣。”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太史公自敘》只是一篇自傳,而非年譜。自撰年譜產生于宋代的說法比較可靠,這種說法見于目錄記載的有真德秀《真西山年譜》等五部,留傳至今的尚有文天祥《紀年錄》一卷。元代有方回的《先覺年譜》。明清兩代就更多了,特別是清代,自撰年譜幾乎占全部年譜的四分之一。明代如魏大中有《廓園自訂年譜》一卷;清代如王崇簡等人都有自訂年譜,沈德潛有《沈歸愚自訂年譜》、英和有《恩福堂年譜》等。
自撰年譜主要是為了夸耀成就,宣揚業績;有的則是自記生平以垂告子孫或希望載入家譜,借以傳流;還有一些則是一生道路坎坷,志不得伸,借自編年譜來發泄自己的不平之氣。自編年譜按編寫方式,有譜主手訂,譜主口述、他人筆錄整理,譜主先自訂,后來由子孫、親屬、門人或其他人為之補注、校訂和續編這三種情況。
2.家屬所撰
此類年譜中子為父撰譜的居大多數,如宋人周綸為其父周必大編《周益國文忠公年譜》,倪祖常為其父倪思編《倪文節公年譜》,元人劉因為其父劉述編《先君記事》一卷,清人王開云為其父王文雄編《王壯節公年譜》等。此外還有弟為兄撰譜、侄為伯撰譜、孫輩為其祖輩撰譜、子為母撰譜等。
3.友生所撰
所謂友生指門人及朋友等,其中門人為老師編譜的較多。門人為其師編譜始于宋,如朱熹門人李方子編《朱文公年譜》一卷。清代此風尤盛,如董秉純為全祖望編《全謝山年譜》、段玉裁為戴震編《戴東原先生年譜》等。
4.后人補撰
這類年譜是創始階段數量較多的一類,陶淵明、韓愈、柳宗元和杜甫等著名文學家均有宋人所撰年譜。這是由于后人為研究文人學者的生平和成就而補撰的。撰譜人也多為有一定學術水平的學者。清代以來,隨著學術研究的發展,這類年譜數量更加繁多。清代各學術領域的著名學者多有后人按年將他們的事跡編為年譜。如目錄學家繆荃孫為地理學家徐松編《徐星伯先生年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