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譜的體裁
1.文譜
這是用文字來敘述譜主一生的事跡,并為絕大部分編譜者所采取的體裁。有的是按年為次,于年下分行順敘譜主事跡,這種順敘式年譜大多敘事不是很詳細,也不引據原始資料。另一種是綱目式,即按年以大字為綱記事,或在綱題下用雙行小字附注資料來論證記事的可信性,或低格另行詳記記事原委,使譜主事跡更全面完備,有的則在目下另附編譜者的按語,對記事和引述資料加以考辨。這類文譜為年譜中的最多數。另有一種非常簡略的目錄附譜,往往在詩文集的目錄中,根據詩文編年簡記該年的譜主事跡,對了解譜主詩文創作背景有很大幫助。
2.表譜
表與譜是同一源流的,清代學者多有此主張。年譜用表的形式表達比較簡要易讀,但其編法又有所不同。有的仍稱年譜而分欄記事,如清人趙殿成編《王維年譜》時即分記年、時事、出處、詩文四欄,分別記事,雖記事簡略,但眉目清楚,便于省覽;有的已有年譜,為附入詩文集中簡便而將順敘式年譜改為表式,如清人金榮曾將王士禎自編年譜及惠棟補注改編為表式年譜,此表譜前有世系,表分紀年、時事、出處及詩文著述四欄,敘述簡要,頗便省覽;有的則是直接編為年表,并以年表為名。如清代后期的趙彥偁的《自訂年表》,分上下欄記事,內容簡略。
3.詩譜
有的年譜用詩體來綜述譜主一生事跡,如清初金之俊自編的《年譜韻編》,用韻語自述一生際遇,是屬于詩體的一種形式,如開頭一段記出生以來情況說:
虛度古稀七,流光閃電急。
憶從墮地來,父母愛無匹。
……
十三應童試,屢試輒見抑。
十九改麟經,工夫僅百日。
經淑泰靖兄,二十嘉庠入。
歲底始完婚,娛親諧琴瑟。
……
這一韻編,文字過于埋俗,對一生事跡僅得其大要而已。有的雖以詩記事,但多補充文字說明,形成一種詩文結合體,如乾嘉時的萬廷蘭曾自編《記年草》,每年作詩一首,低一格附敘事一段。稍后的蘇履吉自編《九齋年譜詩》40首,記一生經歷,并于詩句下系以雙行小字記事。有的詩譜內容比較豐富,甚至評論時事,如民國初年的遺老方觀瀾曾自編《方山氏記事詩》,以詩作綱,其下系以記事。
4.圖譜
這是用圖畫的形式來表述譜主一生事跡的體裁。它以因為主,附以詩或文作說明。如清初文學家尤侗在自編《悔庵年譜》之后所附的《年譜圖詩》,就是把他一生事跡擇其大者,繪圖l6幅,以記一生主要活動,起正譜大事提要的作用。這16幅圖的產生是因為譜主感到“生平事跡繁瑣,難以枚舉,故摘其大者繪為十六圖,各綴小詩,志其本末,用以自娛,亦可貽諸子孫”。
(二)年譜的體例
年譜體例,屢有變化,有人經過比較研究,提出按譜主的不同身份而采取不同體例,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如為學者編譜,那就需要搜求譜主著作中的要旨,進行分析研究,并廣泛地吸取與譜主有關學者的論述,加以“曲暢旁通”,提出個人獨立見解,以顯示譜主所處時代的思想學說的沿革。
2.如為達官顯宦編譜,那就應該比較詳盡地羅列譜主的重要事跡,并輯入重要的奏疏和諭旨,以補充國史記載的不完備。
3.如后學為前賢編譜,應盡量將譜主專集中的論著納入譜中,若感還有不足,則可補充最親近人專集中可采取的內容,以作訂正其他記載中的舛誤處。
4.對于譜主評論友朋的言詞可以不必回避而記于譜中所涉及友朋的卒年之下。這樣既能考見譜主的見解,又能反映特定時代的思想傾向。
年譜的編制體例有通譜、專譜、合譜的不同。它們有共同的體例內容,也有不同的側重。
通譜:
這是對譜主一生各方面進行綜合性敘述的譜例。它包括如下的內容:
譜主的字號、籍貫、生卒和得年;
譜主的科名、仕歷或經歷和功業;
譜主的創作成就和學術造詣;
譜主的交游及有關人物的生卒和簡況;
譜主的家事以及所受恩寵與哀榮;
當代大事及附錄。
各譜按譜主的不同情況,對上述各項或者包括全部,或者缺略某些項。
專譜:
專譜與通譜的綜合敘述不同,它只就譜主某一方面的事業成就或某一時期的活動作專門記述的年譜,譜主其他方面活動與中心事業或特定時期無關則概不闌入,或僅簡略提到而已。
專譜之體大約起于宋程俱所編的《韓文公歷官記》,此譜以記韓愈官歷為主,略涉及其文學。宋趙子櫟有《杜工部年譜》,以記杜甫詩作為主。有的專譜選擇譜主一生事業中的一個方面為敘述中心,如清康熙時著名畫家高鳳翰以詩畫馳名當時,但他另一愛好是治硯,一生蓄硯千余方,咸豐時的錢侍辰專門以高氏制硯、刻硯活動為主編成《高南阜先生硯史年譜》這一專譜。
專譜還有以譜主某一時期活動為中心而編寫的體例,如羅爾綱等編的《金田起義前洪秀全年譜》,專記譜主起義前的行事。魯迅不同時期都有專譜,如陳漱渝編的《魯迅在北京時期活動年表》等。
有的專譜采用表譜體裁直接命名年表的,如近人孫文青為西漢科學家張衡編的《張衡著述年表》、朱羲胄為譯作家林紓編的《春覺齋著述年表》、方豪為宗教家馬相伯編的《馬相伯先生在教事跡年表》等等。
這類“專譜”對專門學術領域和譜主某一時期活動的研討,較之一般通譜尤為有用,這是年譜中值得發展的一種體例。
合譜:
合譜與合刊不同。合刊是一種流通形式,是把幾種內容性質接近的年譜合在一起刊行流傳,每人仍保持單譜的地位,分刊仍可單行;合譜則是一種編纂體例,是把有關人物寫成一個譜,無法單行。最早的合譜是把宋代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合寫成《三蘇先生年譜》,可惜此譜已失傳。元李道謙和丘處機等七位道士而編成《七真年譜》是現存最早的合譜。清人林春溥編的《孔門師弟年表》是以孔子為主,聯同孔門弟子21人,合為師徒一編。乾嘉時金石家翁方綱自編《翁氏家事略記》即始于明正德二年,簡記家世世系,成為翁氏家族的合譜。
近代編制合譜較之前有所發展,并且有不同的合譜方式:
有父子合譜的,如劉盼遂為乾嘉時漢學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合編《高郵王氏父子年譜》,以父為主,以子為附,子出生附入父譜,并以低一格注明附字再敘事。其他如錢穆為西漢目錄學家劉向、劉歆父子合編《劉向劉歆父子年譜》;夏承燾為詞人李璟、李煜父子合編《南唐二主年譜》等。
有夫婦合譜的,如許維遹為乾嘉時經學家郝懿行、王照圓夫婦合編《郝蘭皋夫婦年譜》。此譜以郝懿行為主,間及王照圓事跡,于乾隆二十八年(郝懿行七歲)條下始附入《繼配王安人瑞玉年譜》,止于郝的卒年,譜即告終,而王氏尚存世近二十年。其不續編王譜的理由是,自郝懿去世后,王氏便回家鄉居住,“事跡蕭沈,無從稽考”,所以合譜便結束在郝懿行卒年。如黃盛璋編《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記宋代金石家趙明誠與女詞人李清照夫婦事跡。
有家族人物的合譜,如《廬江錢氏年譜》便是自元元統元年廬江錢氏始祖起至清宣統三年止的全家合譜,始編于錢儀吉,而由錢駿祥續編,前后跨度達五百余年之久。
近代學者梁啟超提倡合譜,他認為:“從前有許多人同在一個環境,同做一種事業,與其替他們各做一部年譜,不如并成一部,可以省了許多筆墨和讀者的精神?!边@是有一定見地的。當然,合譜必須具備適合的條件,如親密關系和共同事業等等。不過,這種條件必竟是少數,所以合譜在年譜中為數遠不如通譜、專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