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鴉片戰爭的爆發
- 鴉片戰爭
- 金開誠主編
- 5311字
- 2015-05-06 10:01:52
(一)鴉片貿易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為獲得更多的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西方列強雖然嘗試運用各種手段打開中國市場,傾銷本國工業產品,但其在鴉片戰爭前相當長時期內的對華貿易中卻一直處于不利地位。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對外國工業品的入侵有著頑強的抵抗力,使西方國家輸入中國的毛織品和金屬品等主要貨物很難在中國找到銷路。另外,中國輸往國外的商品如茶葉、生絲、土布等因國外市場需求量的不斷擴大而逐年增加其出口數量,因此在長期以來的對外貿易中,中國一直處于出超的有利地位。為了打破對華貿易的逆境狀態,英國資產階級選擇用鴉片作為打開中國大門的武器。
18世紀20年代,英國殖民主義者開始經營罪惡的鴉片貿易。英國鴉片販子將鴉片偷運到中國,每箱毛利最高時可達一千銀元之多。而對于英國殖民者來說,鴉片走私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它帶動了英國——印度——中國的“三角貿易”,使英國可以賺取更大的利潤。巨大利益的驅動,使西方殖民主義者將道德與良心拋到九霄云外,不遺余力地進行鴉片走私的罪惡勾當。
1729年,清政府頒布了第一道禁止販運、禁止吸食鴉片煙的詔令。后來乾隆皇帝也發布了禁煙令。嘉慶皇帝更三令五申,嚴格禁止鴉片貿易。但由于官僚隊伍的腐敗,貪污受賄成風,走私到中國的鴉片越來越多,嘉慶年間已高達四千余箱。鴉片,又叫阿芙蓉,俗稱大煙,盛產于孟加拉等地,是用罌粟汁熬制而成的一種可供吸食的麻醉品,可做藥品。人們一旦吸食上癮就很難戒掉,長此以往會使人骨瘦如柴,精神委靡,身心俱損,痛苦萬狀,如同廢人。雖然鴉片早在唐代就自阿拉伯傳入中國,但直到17世紀,吸食的惡習才由南洋傳入,中國人也才開始流行用煙槍灼火吸食。由于吸食鴉片成癮很難斷絕,而且嚴重危及身心健康,因此鴉片貿易實際上是一種罪惡的毒品貿易。
19世紀初,英國走私鴉片的范圍從珠江口外逐漸擴大到東南沿海,甚至北及直隸和奉天海岸。據不完全統計,在19世紀最初20年中,英國每年平均自印度向中國輸入鴉片4000余箱,30年代后迅速增加,1838—1839年更激增至35500箱,占當時英國輸入中國貨物總值的一半以上。1800—1840年,英國偷運進中國的鴉片不下42萬箱,從中國掠走的白銀至少在3億元以上。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政府,按鴉片成本300%以上的稅率征稅,每年收入稅款達100萬英鎊左右,鴉片稅成為殖民政府的一項重要財源。骯臟的鴉片貿易,對于英屬印度政府、東印度公司以及鴉片販子都有利可圖。英國在印度大量銷售棉紡織品,以購買印度種植的鴉片,然后再用印度的鴉片換取中國的絲和茶,運銷本國及世界各地。在這種三角貿易關系中,鴉片起著特殊的作用,使英國資產階級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
鴉片貿易在給英國資產階級帶來巨額利潤的同時,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不僅嚴重危害中國的國計民生,而且直接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一方面,鴉片在中國泛濫,給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禍患。隨著鴉片輸入數量的激增,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出超的有利地位迅速轉向不利,大量白銀外流。從19世紀30年代起,僅英國每年以輸入鴉片就從中國掠走白銀高達數百萬元。大量白銀外流的結果,直接造成了“銀貴錢賤”的加劇。農民的實際負擔無疑比從前大大增加了。中小商人在經營中的負擔無形之中增加了百分之五六十以上。白銀外流、銀貴錢賤的另一個影響是:各地方銀兩短缺,拖欠應該上繳國庫銀兩的現象日趨嚴重,這又必然影響了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以至于清政府有時連支付軍隊糧餉也感到困難。
鴉片大量輸入的結果,是使已經停滯不前的封建經濟遭到進一步摧殘,造成了市場蕭條,工商業凋敝,城市經濟日益萎縮。一個時期的社會購買力是有限的,手中的錢用來吸食鴉片的份額多了,用于購買其他物品的錢必然減少。林則徐經過社會調查后記載了如下的情況:蘇州之南濠、湖北之漢口,皆商業發達之地,“近來各種貨物銷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貨有萬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數。問其一半售于何貨,則一言以蔽之,曰鴉片煙而已矣”。南濠、漢口如此,其他地方,特別是江南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受到鴉片泛濫的影響應該說是很自然的事情。當時蘇州、漢口等著名工商業都市,各種貨物銷量甚至比二三十年前減少了一半以上。銀價上漲,各地稅收困難,國庫儲備越來越少,國庫日益空虛,財政更加拮據,清政府財政陷入嚴重困境。
鴉片的大量輸入,不僅毒害了許多人的精神與肉體,也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鴉片戰爭前,中國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有人向清朝統治者奏報:開始的時候,只是個別頑劣奸商,偷偷購買吸食。后來漸漸波及到一些富貴者的子弟及城市中的富豪,再后來便是一般平民百姓有的也吸食鴉片了。據云,“現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鴉片煙之人,而各衙門尤甚,約計督撫以下,文武衙門上下人等,絕無食鴉片煙者,甚屬寥寥”。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都在吸食鴉片。煙毒也逐漸浸及農村,一些省份不僅有進口的鴉片,也開始種植生產土煙,禍及的面更加廣泛。有人悲憤地說:“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鴉片的輸入與泛濫,也加速了本已經日薄西山的清王朝的腐敗與衰落。上自大清皇帝、督撫大員,下到負禁煙緝私之責的官吏兵丁,直接或間接從鴉片走私中貪污受賄、謀取私利者,數不勝數。負有把守國門重任的粵海關,一項人所共知的職責,便是無償地為皇帝搜羅進口寶物珍奇,另外還要每年向皇帝貢奉白銀十五萬兩。這筆巨額款項的來源之一,便是出自粵海關從鴉片走私中大量受賄。非但如此,裝運皇帝每年向粵海關及各地督撫索取貢品的“貢船”,也往往成了運送鴉片走私的得力工具。沿海的清朝官兵,染指鴉片走私者屢見于中外文獻。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中國人在道義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國人腐蝕中國當局、海關職員和一般官員。浸透了天朝的整個官僚體系和破壞了宗法制度支柱的營私舞弊行為,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上偷偷運進了天朝。”清政府腐敗的官兵為收取賄賂而放任鴉片走私,這又必然加重了清政府的腐敗與衰落。
另一方面,鴉片的毒害也嚴重摧殘了中國人的身心健康。鴉片吸食者,最初是一些官吏、士紳、地主、商人以及依附于統治階級的差役、兵丁等,后來鴉片吸食者范圍逐漸擴大到社會各階層,普通百姓也開始吸食鴉片。據估計,1835年中國吸食鴉片的人數高達二百萬以上,鴉片流行地區也蔓延至內地十幾個省區。由于中國吸食者日眾,而且相當數量的人染上煙癮,他們在生理上和精神上受到極大摧殘,致使國民體質迅速下降,尤其是官吏、兵丁吸食鴉片直接造成了中國軍隊戰斗力的喪失。
(二)禁煙運動
罪惡的鴉片貿易給中國帶來深重的災難,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關注。深受鴉片毒害的中國勞動人民對販賣鴉片的外國侵略者深惡痛絕,強烈要求禁煙,多次進行聲勢浩大的示威和反對鴉片貿易的斗爭。道光皇帝也連年發布禁煙令,但并未奏效。清政府內部關于禁煙問題也存在諸多分歧,形成了弛禁派和嚴禁派對峙的局面。
有人認為,不能嚴格禁止吸食鴉片。允許鴉片進口也有好處,那就是可以增加稅收,解決財政問題。如果鼓勵在中國本土種植鴉片,就可以減少白銀的大量外流。這種人甚至荒謬地說,農民種植鴉片可以獲得比種植稻麥多數倍的利益。在他們看來,嚴厲禁煙反倒是“百弊叢生”了!廣州學海堂校長吳蘭修在其所著《弭害論》一書中就大肆宣揚只有讓鴉片貿易合法化,才能使中國走出困境,保住白銀不再外流。1836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也奏請取消鴉片禁令,提出鴉片最終也難以禁絕,對鴉片查禁得越嚴厲,所造成的流弊越大,他主張要“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還提出應變通辦理,發展本國煙土以抵制外洋鴉片,主張弛禁,將鴉片貿易合法化。這種弛禁主張在朝廷得到以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和直隸總督琦善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強有力的支持,他們對禁煙沒有信心,公然為鴉片貿易爭合法地位,主張取消鴉片禁令,公開允許鴉片入口,照藥材納稅,以增加稅收,解決財政困難。
這些人看到鴉片走私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懾于中外客觀上存在的巨大障礙,他們并不主張嚴禁鴉片,而是主張“弛禁”,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主張。他們認為造成官員受賄、鴉片走私越來越猖獗、白銀大量外流等一系列問題的,是禁煙。因為鴉片輸入勢難禁絕,禁煙的法規越嚴峻,那些不軌之徒走私的法子越奇巧,有關的人受賄越嚴重。與其如此,不如公開允許鴉片進口,照章納稅。并規定鴉片交易只能采取以貨易貨的辦法,不得用現銀購買,這樣就能避免白銀外流。內地種植鴉片,也是對鴉片進口的一種抵制。他們從統治者的立場出發,認為應該嚴厲禁止政府官員、封建士大夫及軍隊內部吸食鴉片,至于一般的無足輕重之輩及愚賤之民,暫時隨他吸就是了,無礙大局。許乃濟的這一主張當時還真得到了不少人的贊賞與支持。當然在鴉片走私與吸食鴉片已經構成嚴重社會問題的情況下,公開持這種觀點的人自然是極少數。
弛禁派的主張如果付諸實行,勢必使鴉片煙毒泛濫,使中華民族的利益蒙受更大的危害,因此遭到許多有良知的愛國官員的堅決反對。以湖廣總督林則徐和鴻臚寺卿黃爵滋為代表的“嚴禁派”堅決主張立即嚴禁鴉片貿易。因此,許乃濟的弛禁方案受到了一些官員的嚴厲批評。1838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書道光皇帝,痛陳鴉片的種種危害,指出巨大的銀錢消耗是因為鴉片貿易盛行,而鴉片貿易盛行又是因為吸食鴉片的人過多。如果沒有人吸食鴉片,外國的鴉片煙自然就不會再運來,銀價也不會再上漲,中國的財政困境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主張以嚴刑重法斷絕吸食者的煙癮,限期一年戒煙,過期仍然吸食者,平民處以死刑,官員加等治罪。黃爵滋“重治吸食”,限期戒煙的建議及其抵制鴉片輸入的主張得到了湖廣總督林則徐等人的大力支持。
對鴉片危害深有了解,并曾在湖廣總督任上嚴厲禁煙的林則徐,支持黃爵滋的重治吸食鴉片的建議。他上奏道光皇帝,激憤地說:對鴉片煙毒泛濫之事,“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栗”!林則徐的奏折切中要害,也深深打動了道光皇帝的心。為了防止出現“無兵”“無餉”危及社稷的嚴重現象,道光皇帝決心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廣東厲行禁煙。
(三)虎門銷煙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早在任湖廣總督時,就厲行禁煙,緝拿煙販,收繳煙具,配制推廣戒煙藥丸,禁煙成績顯著。1838年7月至9月,林則徐三次上奏道光皇帝,支持黃爵滋的主張。林則徐的奏折使道光皇帝也認識到繼續聽任鴉片輸入勢必造成軍隊瓦解、財源枯竭,遂于1838年11月命林則徐進京,連續八次召見,同他商議禁煙方略。12月31日,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前往廣州查禁鴉片。
林則徐在去廣東的途中認真調查鴉片流毒情形,探求禁煙的有效辦法。到達廣州后,在廣州軍民禁煙決心的深切鼓舞下,林則徐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人合作,一方面積極整頓海防,防御外國侵犯;一方面嚴拿煙販,懲辦違法官吏,嚴禁國人販賣、吸食鴉片。為斷絕鴉片來源,林則徐于1839年3月18日向外國煙販發出諭帖,限期呈繳所有鴉片,并具結保證“嗣后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為表示禁煙的決心,他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林則徐還認真研究英人在軍事方面的長處與不足,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戰備措施,下令加固虎門一帶海面所安設的木排鐵鏈,添設炮臺炮位,他還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臺,搜集外國船炮圖樣準備仿制,以提高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他還堅信民心可用,他組織地方團練,從沿海漁民、村戶中招募水勇,操練教習,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
中國正義的禁煙斗爭遭到了英國資產階級的抵制和破壞。英國商務監督義律極力阻止英商繳煙,一面指使和幫助鴉片販子和停泊在珠江口外的鴉片船逃避,一面進行戰爭威脅,準備進行武裝挑釁。對此林則徐堅決斥責了義律的不法行為,果斷地下令停止中英貿易,派兵圍困商館,斷絕外國商人與鴉片船之間的聯系,撤出在商館服務的中國雇員。義律看到阻止繳煙的計劃無法實現,于是又玩弄新的陰謀,命令英商繳煙,同時勸告美國商人繳煙,并保證煙價一律由英國政府賠償,造成各國聯合的情勢,為英國發動戰爭制造借口。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中國禁煙運動的壓力下,英國鴉片販子被迫繳出鴉片2萬余箱,美國煙販也繳出1500多箱,總計237萬余斤。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指揮中國軍民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一直到6月25日,鴉片才被全部銷毀。在銷煙期間,林則徐還允許外國人到現場參觀,起到積極的警示和教育作用。虎門銷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禁煙運動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抵抗外國侵略、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意志,但同時也激起了英國侵略者的仇恨,為達到把中國變成它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的最終目的,英國資產階級以林則徐命令外國商人呈繳鴉片、禁煙是對英國的“侮辱與侵略”為借口,開始策動武力進攻中國。1840年6月,英國悍然發動了“旨在維護鴉片貿易”的對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