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建功助秦王
隋朝末年,朝綱敗壞,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又被煬帝猜忌,當時政局動亂難于自保,所以李淵經周密準備后,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起事,并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后,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可汗派兵相助;一面招募軍隊,并于七月率師南下。此時李密正率領瓦崗軍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李世民乘機進取關中。次年(618年)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李世民被封為秦王,長孫氏被冊封秦王妃。然而也就是在這時,長孫氏和李世民遇到了他們有生以來最大的挑戰。危機不是外來的,而是禍起蕭墻,兄弟相殘。
在統一全國的斗爭中,李世民智勇雙全,為幫助父親建立唐朝而拼殺疆場,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李建成僅僅因為是長子就被立為太子。李建成無論功勞、才能、人品及在眾臣中的威信都遠在李世民之下,況且唐初的一班開國元勛、文臣武將,大多跟隨李世民打天下,深深愛戴和擁護李世民,對太子李建成從內心里不服。所以李世民的存在對太子李建成登上皇帝寶座構成了威脅,李建成處心積慮地要把這個“眼中釘”“肉中刺”除掉。另外,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做夢都想成為大唐的皇帝。他覬覦皇帝寶座則要越過李世民、李建成兩重障礙。在他眼里最大的障礙無疑是文武雙全、威重功高的李世民。一場爭奪皇權的家族內部之戰,在兄弟三人間明爭暗斗地展開。
武德四年,李世民率領唐軍平定了王世充和竇建德以后,唐朝統一全國的戰爭基本結束,李世民的威望也迅速上升,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并兼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還詔令在秦王府中設置官屬。李世民雄心壯志,在府中開置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禮遇甚隆,這些人都成了李世民的謀臣策士。此外,李世民南征北討,網羅了不少勇將猛士。擁有了如此眾多的謀士與勇將,秦王李世民的周圍自然形成了當時政壇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李建成。李建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確保未來皇位的繼承,就聯合因同樣有政治野心而對李世民不滿的齊王李元吉,采取曲意聯絡唐高祖的妃嬪以為內助,加強自己的軍力,收買李世民的部下等策略來強化自己并削弱李世民的勢力,甚至發展到在召李世民飲酒時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后宮妃嬪更是常常在高祖耳邊說李世民的壞話,使高祖漸漸對李世民產生了猜疑,局勢對李世民十分不利。而李世民則予以堅決還擊,絲毫不讓。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日漸白熱化。
這時候長孫氏堅定地站在了李世民一邊,她知道李世民抱負遠大,決不會甘于人下,即有入主東宮之意,將來怕是再難為人臣。何況李建成、李元吉之輩欲置李世民于死地,無論長孫氏在其中如何調節也無濟于事,這場內斗是如何也避免不了的了。于是她開始為李世民出主意,為他從后宮打探消息,安排內線。她一邊悉心伺候李淵,緩解他們父子之間的矛盾,為李世民贏得時間;一邊交好于后宮諸妃,培養自己在宮內的勢力,以備后用。
李世民從小就是一個紈绔子弟,長大一點就開始了戎馬生涯,他的性格中有著強烈的尚武精神和果敢剛強的秉性,是那種有大智慧卻個性張揚、陽剛有余而韌性不足的人。無論是在駕馭手下大將方面,還是處理和高祖、后宮及太子等各個方面的關系時,都容易沖動而忽略細節。而唐高祖在兄弟爭位的斗爭中,基本上是站在李建成一邊的,他傾向通過壓制李世民來維護長子李建成繼承皇位的傳統宗法原則。這一切的不利因素,使得長孫氏恭敬地對待高祖和他身邊的妃嬪變得極為重要。她必須在宮廷中盡心盡力地去彌合日益擴大的裂痕,以自己的行動,為丈夫消解矛盾,收攏人心。她一直盡心竭力地用自己的孝順博取唐高祖的歡心,改善李世民在李淵心里的形象。正是長孫氏“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的緩和之法,為李世民爭取了更多政治空間并推遲了最后攤牌的時間。
然而,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為了爭奪帝位而發生的斗爭,注定要以兄弟相殘做結局。當時秦王府的兵士遠遠少于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不得不孤注一擲,決定伏兵玄武門,襲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能否以最快速度在玄武門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并進入宮中控制唐高祖,將是這最后一搏成敗的關鍵所在。
玄武門是長安城的北門,也是皇宮太極宮的北門。太極宮的南面是國家機關所在地皇城,大臣們上朝,走太極宮與皇城之間的天成門,也就是太極宮的南門。皇子們則走北面的玄武門。李世民之所以選在這里動手,一是因為這里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朝的必經之路,二是因為李世民早已收買了玄武門的主要將領常何、敬君弘、呂世衡等人。常何是勇冠三軍的猛將,曾經跟隨李世民出征洛陽,后來又跟隨李建成討伐劉黑闥。戰爭結束后,他留鎮地方。武德七年被調進京城做玄武門守將。李建成的東宮和李元吉齊王府的勢力合起來遠勝李世民的秦王府,如果雙方都有準備后再做決戰,李世民必敗無疑。精于謀略的李世民,出其不意地把玄武門作為最后開戰的地點,就是想靠局部地區的絕對優勢兵力,突然襲擊李建成和李元吉,把這兩個首腦一舉殲滅,讓他們的整體上的優勢力量無從發揮,從而贏得勝利。
李建成原以為跟隨他出征的常何是自己人,萬萬沒有想到他早已站在了李世民那邊。所以李建成占絕對優勢的京城之內,還存在了這個他能力所不及的死角。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三,唐高祖李淵召見李世民,李世民趁機向李淵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后宮的消息,但實際目的是想引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出宮。李淵聽到李世民所報之消息大感驚愕,決定次日讓二人在他面前對質。
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親自帶一百余人埋伏在玄武門內伏殺李建成、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策馬一同入朝,待走到臨湖殿,李元吉發覺事情有異,他和太子急忙拔馬往回跑。
李世民果斷地帶領伏兵從后面追殺。李元吉情急之下慌亂地向李世民連射三箭,無一射中。李世民搭弓射箭精準無比,只一箭就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則死于尉遲敬德手下。東宮的部將得到消息前來報仇,和秦王的部隊在玄武門外激烈戰斗,尉遲敬德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割下示眾,李建成的兵馬見大勢已去,四散而走。之后,尉遲敬德又身披鎧甲去“保護”唐高祖,實際是控制了李淵。
三天后,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后聞奏。”兩個月后,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妻隨夫貴,長孫氏也被立為皇后。
李世民能在這場政治斗爭中勝利,長久生活在宮中的長孫氏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武德后期,由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挑撥,李世民和李淵父子的關系逐漸緊張起來,父子間的對話常常不歡而散。李世民剛硬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去刻意地討好父親,而這種事情自然就落到了長孫氏身上。她常常圍在李淵身邊,承歡膝下,寬慰李淵不要和自己的丈夫生氣。李淵非常喜歡這個聰明善良、善解人意的兒媳,怒氣也就常常在不知不覺間散去了。
而太子在后宮則拉攏了得寵于李淵的尹德妃和張婕妤。她們對李淵的影響非常之大,這使得李淵在秦王和太子的斗爭中漸漸地傾向于太子李建成。
長孫氏見李世民漸漸失勢,心中十分焦急。只好退而求其次,交好于級別稍微低一點的妃嬪,希望她們能站在秦王這邊。然而令長孫氏也沒有想到的是,其實她這樣做的效果反而更好,因為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早已白熱化,宮內宮外無人不曉。太子拉攏尹、張二妃是在明處,李淵自然會有所耳聞,所以平時她們對李淵說的話,李淵都會打個折扣。而長孫氏交好其他妃嬪是在暗處,當她們在李淵耳邊吹風的時候,李淵不會太警覺,反而會覺得更客觀。工于心計的李建成一次又一次地陷害李世民,李淵都沒有給李世民治罪,除了李世民是他親生兒子的原因以外,恐怕就得益于長孫氏暗中的努力了。
實際上玄武門之變前后,長孫氏是秦王府最為忙碌的人。因為秦王府的其他人早已經被太子和齊王所監視,他們的行動都沒有隱蔽性。而長孫氏雖然是李世民的妻子,可是作為一個在深宮長大的柔弱女流,太子李建成反而沒有關注她。于是長孫氏利用自己暗中培育起來的關系網,不斷為李世民收集信息。
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就是通過她的幫助,得知六月初四一早李淵要在海池泛舟,然后才會安排接見太子和齊王。前去覲見的太子和齊王必定會經過玄武門。李世民這才得以妥善地安排伏殺他們的地點和時間。長孫氏還秘密調查了從玄武門到海池的路上,只有臨湖殿周圍最好設埋伏。而且她還摸清了李淵身邊有多少侍衛等情報。無疑,這些情報是李世民以少勝多的關鍵所在。
然而更加令人敬佩的是,長孫氏在玄武門政變之時,一直陪在李世民的身邊。用自己的關懷熱情鼓舞士氣,用自己堅貞不渝的愛情來堅定李世民對勝利的執著。一襲長裙,伴著血色的曙光,為玄武門的兵氣森森徒添一抹嬌柔之氣,書寫出一代明后巾幗不讓須眉的另一面。
最終,李世民和他的妻子長孫氏,贏得了整個天下。
玄武門事變之后,李世民被一種沉重的道德負罪感所籠罩。弒兄殺弟,逼父退位,無論李世民多么不愿意,這樣的罪名都會被加諸于身。政變當天,李世民曾趴在高祖李淵胸前痛哭良久,政變的陰影,兄弟的亡魂始終困擾著他,令他不安、緊張、疲憊。這時候長孫皇后作為李世民身邊最為親近的人,是讓李世民振作起來的關鍵。
長孫皇后秀外慧中,性格外柔內剛,在李世民消沉的那段日子里,她不斷地安慰李世民說:“太子之位,本就應該有德者居之。雖然殿下不是長子,但是殿下是治理國家的賢才,是能讓人民幸福生活的君主。眼下發生的事情,實在是殿下迫于形勢而做出的無奈選擇。殿下既然走過來了,就應該繼續往前走,萬事不能回頭。只要殿下能治理好國家,歷史自然會給您一個公正的說法。”
其實長孫皇后明白,無論怎樣解釋、推諉,都改變不了李世民弒兄殺弟的事實。只有讓李世民堅信自己是治理國家的明主,是能給大唐帶來興旺的明君,才能讓他忘記那段痛苦的回憶。在長孫皇后不懈的努力下,李世民慢慢化解了心里的死結,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如何治理國家上。長孫皇后用自己的溫柔,掩蓋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開啟了一代盛世“貞觀之治”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