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德冠后宮明大義(1)
- 皇后楷模:長孫皇后
- 金開誠主編
- 2798字
- 2015-05-05 17:32:53
貞觀之魂長孫氏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后,李淵借年事已高而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稱帝。十三天后長孫王妃也隨即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這應驗了卜卦人說她“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的預言。
當了至高無上的皇后,長孫氏并沒有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她首先做的就是細心照顧太上皇李淵,長孫皇后十分清楚玄武門之變給這位太上皇帶來了多大的打擊,他最看重的三個兒子互相殘殺,這種事情無論是哪個父親也接受不了。長孫皇后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李淵,每日早晚必去請安,陪老皇上說些話,逗老皇上開心。而且她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起居生活,比普通人家的兒媳更周全更孝順。對于后宮的一眾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和藹,如果有哪個妃子宮人生了病,她即會派人送藥過去,有時候還親自前去看望撫慰。正是這些溫馨感人的細節,終使得“下懷其仁”,原本冰冷的后宮呈現出一派祥和溫馨的景象。
長孫氏之所以如此快地進入了皇后這個新角色,可能同她與李世民共歷玄武門之變有關。她對于自幼廝守的丈夫身份的改變,有著最直觀的感受,她比李世民身邊任何一個女人都更早更快地意識到,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丈夫,而是一位皇帝,天下人的皇帝。雖然李世民作為一個丈夫,對長孫皇后的愛是極其濃烈的,但是飽讀史書的她仍然不忘時時警醒自己,要以歷朝皇后及外戚寵極而衰的悲慘事實做教訓。年僅26歲的長孫氏知道,自己不僅僅是一個妻子,而且是皇后,是太子的生母,是天下女人德行的榜樣。
也許長孫皇后身份的改變讓她的人生理想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她不再在乎男女之間卿卿我我的小愛,她渴望盡全力幫助李世民治理天下,渴望長孫家能夠善始善終,渴望在丹青史書上留下千古美名。因此富有遠見的長孫皇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勸其兄長無忌辭卻高官厚祿。
歷朝歷代的皇后妃子,哪一個不是在登上皇后妃子的位置之后,便百般討好皇帝,把娘家親屬舉薦給皇上,懇請皇上封個一官半職,而長孫皇后做的這第一件事,卻著實讓太宗李世民吃了一驚。
長孫無忌和李世民自幼交好,從李淵和李世民父子晉陽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統一天下,長孫無忌一直緊緊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也立下了不少功勞,是唐太宗李世民推心置腹的忠臣良佐。在玄武門之變和高祖“禪位”這兩件事上,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臣。在政變之前,太子和齊王咄咄逼人,長孫無忌態度堅決,竭誠勸諫李世民反抗;在準備政變時,他日夜奔波,內外聯絡;在政變之時,他不懼危難,親至玄武門內。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長孫無忌的幫助,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你們若是不能好好保護他,就是對我不忠。”因此,李世民剛一入主東宮,便封無忌太子左庶子;一即帝位,長孫無忌便升為左武侯大將軍,后任吏部尚書,晉封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
太宗李世民想封長孫無忌為右仆射即宰相之職,他將這個打算告訴了長孫皇后,本以為皇后會為自己的哥哥高興。沒想到長孫皇后聞訊后立即推辭說:“妾位居后宮之首,全家已經是尊貴至極,實在不愿意讓兄弟子侄再位居顯要。歷史上弄權誤國的例子太多了。漢高祖死后呂產、呂祿專權;漢昭帝時,上官桀、上官安專權;漢宣帝時,霍山、霍禹專權,他們最后都因為謀反篡位而被殺,不僅累及子孫,而且禍國殃民,實可為后人的切骨之誡。希望皇上明鑒。”聽完這番話,太宗皇帝雖然不以為然,但卻對自己的結發妻子長孫氏越發的敬重,熟悉歷史的李世民當然知道長孫皇后的這番見識有多么深刻。但是唐太宗太了解太信任長孫無忌了,重用長孫無忌,并不是因為他是自己妻子的兄弟。所以太宗搖搖頭,懇切地說:“皇后的心我是明白的。不過,我重用長孫無忌是出于公心,并非由于他是皇親國戚的緣故而是為社稷著想。我選擇官吏,完全是看一個人的才能。沒有才能的人,再近的親戚我也不會任用;有才華的人,哪怕是仇人,只要能改過,我也會重用。長孫無忌當得起宰相,請皇后不必過慮?!?
隨后唐太宗果然任命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吏部尚書、右仆射,實為唐朝第一權臣。長孫皇后知道李世民性格剛硬,再次苦勸也無意義,于是只好把長孫無忌叫到宮里來,直言相勸,細述原委。長孫無忌也是謹慎之人,同意了妹妹的意見,決定向唐太宗辭去宰相之職,太宗當時并未同意。
可是事情的發展卻正如長孫皇后所料。長孫無忌任右仆射沒有多久,就有人向太宗上書,說這位國舅爺權勢太盛,恐對皇權不利。當然,賢明的李世民并未將這件事放在心上,反而將這封奏章拿給無忌過目,并公示群臣,表示自己絕對信任長孫無忌。
但這件事情卻足以驚出長孫無忌一身冷汗,也引起了長孫皇后更深的憂慮。
于是,長孫兄妹輪番苦求李世民,希望能辭去宰相一職。李世民無奈,不得不在一年后改授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這是一個位高而沒有實權的官職,但是長孫皇后卻仍然對外戚位列三公而心中忐忑,懇請舅舅高士廉再次向太宗請辭。
唐太宗知道后,為了排解妻子的憂慮,只好發了這樣一道詔書給長孫無忌:“黃帝得力牧,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為五伯長;朕得公,遂定天下。公其無讓!”此后,長孫皇后和其兄才停止進諫。
長孫皇后曾在她的《女則》中寫道:“歷觀前古,邦家喪敗之由,多基于子弟召禍,子弟之亂,必始于宮闈不正。”她十分明白,外戚專權往往會導致政權變易或者外戚滅亡。長孫皇后堅持讓長孫無忌辭官的用意也在于此,她要以西漢外戚呂氏和霍光滅族的歷史教訓做戒,盡量不讓外戚參與朝政,竭力保全長孫家族。她在臨終之際還請求太宗不要讓長孫家族執掌權要,對太宗說:“妾身家的宗族,因為我嫁給了皇上而富貴起來,他們能做官并不是靠品德才行,所以很容易惹禍及身。請皇上為了我家族長遠考慮,切勿讓后人擔當重職要務,就讓他們以外戚的身份做官就好,這就是對他們的恩惠了。千萬不要讓他們擔任要職?!?
而長孫皇后的第二個用意就是希望唐太宗能借鑒歷史,接受劉邦死后諸呂專權和漢武帝死后霍光專政的教訓,防止外戚專權而危及李唐子孫的天下。她曾著書批駁漢明德馬后道:“不能抑退外親,使當朝貴盛,徒戒其車如流水馬如龍,是開其禍敗之源而防其末流也!”她作為李家的媳婦,最希望看到的還是李唐的天下能長盛不衰。
皇后的地位和權力僅在天子之下,對于一個國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再進一步影響和控制皇帝,其權力之大可想而知。歷史上有許多后妃弄權誤國,影響朝政,甚至斷送江山。長孫皇后每次讀書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扼腕嘆息,為那些不明大義、弄權誤國的女子悲哀。這些女人愛權勢,最后的結果均是不得善終,不僅族人受盡牽連,而且往往連帶著天下百姓遭殃。所以長孫皇后對外戚專權深惡痛絕。可是沒過多久,長孫家的人就參與到了謀反的事情中,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在長孫皇后年幼時曾迫害她和哥哥的長孫安業。
雖然長孫安業對待年幼的長孫氏不好,可當長孫氏成為皇后之后,并未報復過他。而且唐太宗還念在他是長孫皇后同父異母的兄弟,讓長孫安業一直穩穩地當到了監門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