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性格類型(4)

  • 榮格的智慧
  • 劉燁
  • 4911字
  • 2015-05-04 10:23:20

他與客體之間的關系較疏遠,這就引發了意識的主體化。在意識的主體化為后盾的情況下,與本人有密切關聯的東西就會變得至關重要。這時他開始把自身與他的主觀真理相混淆,他雖然不會強迫別人也擁有他的信念,卻可能用犀利的語言惡意中傷每種批評意見的來源,不管那些批評是好意還是惡意的。所以,他會在各個方面都感到身陷孤立無援的境地。時間一外,這會使他原本豐富的觀念因為沉積、憎恨的侵蝕而變得帶有破壞性。他由于同外在環境存在著隔閡,導致他對來自潛意識作用的抵抗越來越強,直至他開始慢慢喪失行為能力為止。他以為要想不受潛意識的影響,必須退到更深一層的思想空間。實際上,這會將他卷入更深的、從內部毀滅他的矛盾沖突中去。

內向型思維將積極而綜合地在那些很接近原始意象,且具永恒態度的觀念上謀求發展。這些觀念與客觀經驗的聯系漸漸疏遠,觀念會變得越來越具神秘感,此時它不再是真實可信的了。只有他的思維與他所處的時代中所發生的大事件有鮮明的關聯時,那些與他相處在同一時代的人才會認為那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一旦思維真的成為諸如神話之類的東西,它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越來越不相干了,直到最終解體。

所有這一類型困擾的客觀影響都來源于下面這種特征,這是一種與內向型思維對立抵抗且相對于潛意識的情感、直覺和感覺功能所具有的一種原始外向特征。這些功能不占任何優勢。各式各樣的自我防御措施以及更夸張更離奇地籠罩在自己周圍的保護網,都是這類人一慣用來防范“魔力”影響的手段。

(2)直覺型

在內向型性格中,直覺直接針對著內在客體(這是潛意識內容的專用術語),因為意識的關系與外在客體的關系類似。當然,內在客體的現實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特質的。

內在客體以事特的主觀意象出現在直覺知覺中,它們形成潛意識的內容,特別是集體潛意識,盡管它們不與外在體驗融合。從其所具有特點的角度上講,這些用來構成潛意識的內容是其與外在客體共有的一種性質,不容易被經驗所控制。外在客體與我們對它們的認知相對形似。不只是外在客體,就連內在客體的形象形式也是如此,因為直覺功能的特殊性及內在客體的本質不易被我們了解和控制而導致的。

直覺與感覺一樣都有主觀因素。這種因素在內向型直覺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外向型直覺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壓制。直覺并不關心它是否受外在客體的刺激而產生功能,盡管外在客體有時會給直覺投射內容。內向感覺主要是被潛意識所知覺到的神經刺激現象所局限在這一范圍內,同時這一限制范圍方面的主觀因素也受到了內向直覺的抑制,并且內向直覺透過這些方面去感知那些引發神經刺激的意境。這一過程是兩者間的相互作用。例如,一個人心因性暈眩發作時,神經系統紊亂的這一特性是感覺所關心的事項,并且要去認知它的全部特殊性質、強度、瞬間變化情況,以及是如何到來又是以何種方式離開的所有細節,它卻不會去研究那些造成神經系統紊亂的因素。

而直覺對于直覺來說,它卻只從感覺中獲得了直接行動的動力或是洞悉到場景的內幕,快速地感知到引起暈眩發作的這一特殊現象的那種內在意象。它看到的意象是任意的,如看見一個懸掛著的人,搖搖欲墜,他的心像被利箭穿透。這種奇怪的意象使直覺活動迷失或是直覺被意象捕捉。它抓住這一機會,以最高的興致觀察、研究這個圖像的變化、發展、消失狀況,甚至用一切辦法去探究意象的所有細節。

內向型直覺知覺了意識背后的全部過程,這鮮明的程度和外向型感覺對外在客體的感受相同。潛意識意象得到了事物的尊貴性(dignity)。對于直覺來說,因為它拒絕了感覺的協作,對神經系統的擾亂和對潛意識的意象會對身體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我們就不得而知,最多只對其有不充分的注意。這樣意象似乎與主體全部分開,與人沒有任何聯系地獨自存活著,所以當內向型直覺者暈眩發作時,他不會想到或許是知覺的意象以某種方式指揮著自身。與這類人相處時,我們往往會感覺到這種意象的存在。這是個不可爭論的事實,而那些傾向于理性的人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對于內向直覺型的人,榮格大師這樣評價,他們很難適應現代繁紛復雜的社會環境,即使有直覺能力,也將偏于固執己見。根據這一特征,榮格大師認為他們適合從事與宗教及神秘事物有關的活動。

外向直覺者對外在客體的明顯冷淡態度,與內向直覺者與內在的客體的關系相似。內向型直覺者從一個意象進入另一個印象,在潛意識豐富的內部尋找每一種可能,但并沒有將自己與它們建立起任何關系。這點與外向直覺者不斷地尋找新的可能性相似,而且在尋找可能性的過程中自己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完全不被關注,沒有任何關于人的考慮,只是義無反顧地前行,并將他堅持尋求變化的過程中新建的事物統統破壞掉。對于只用感覺來看待世界的人來說,世界并不會成為一個簡單的道德問題,這點同樣適合用于直覺者。在直覺者的內在意象中,世界也同樣不會成為簡單的道德問題。從兩者共同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審美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知覺的問題,總的來說就是一種“感覺”。這就是外向直覺者很少意識到自己肉體的存在,也很少意識到肉體的存在會對他人造成影響的原因。因此,他會對自己有“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甚至沒有我生存的空間”的想法,常常使自己沉浸在毫無意義的幻想當中。

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可使潛意識越來越豐富,但對潛意識意象的知覺不會直接產生功效。盡管如此,其對豐富整個心理經驗還是有很大意義的。因為它也是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并且能為個體提供新的潛能。就像內向直覺型是一個民族心理生活的必備型,雖然它對外在世界還很陌生,如果沒有這一類型,那么以色列的先知們就不會出現。

內向直覺者所追求的是那些先天性的東西,即產生于潛意識心理內的遺傳基礎的意象。這些雛形的內在性質是歷代先人心理運作的結果,是無法被經驗所掌握的。這一內在類型是機體存在的廣泛經驗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后凝聚、累積或匯集而成的。經驗越豐富,效果就越明顯,就越有聚焦性。用康德的話說:原型是被直覺所知覺,并在無知覺中創造的意象的個體。

榮格認為,潛意識是與我們形影不離,并且不斷地經歷著轉化的東西,這些轉化內在地扣連在一般性的事件上。內向型直覺通過潛意識對這種內在過程認知,就對外在世界事件的理解提供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材料,甚至能夠清晰地預料到可能發生的事物的輪廓,以及隨后發生的真實情形。因為原型表示統領一切可得到事物經驗之道的規則,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它與原型的關系來理解這種先知先覺的預見性。

內向直覺的特殊性質如果處于優勢,就會有一種特殊類型的人產生,也就會有神秘莫測的幻想者、預言家或幻想的狂人和藝術家。其中藝術家被看成是這種類型中的正常情形,因為這種類型的人有把自身局限于直覺和知覺特性之間的傾向。知覺是直覺者的主要問題,那些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也是如此,知覺也成了形塑的主要問題。愛幻想的狂人由于是這些靈視(vision)的觀念所描繪與限制出來的,因此滿足于靈視的觀念。

個體與真實之間強烈的疏遠是由直覺的強化所導致的,這使得他在生活圈子中變得像個“謎”一樣的人。他如果是一個藝術家,就能在藝術領域創造出許多新奇古怪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既有色彩斑斕的,又有煩屑無聊的,還會有可愛的、怪誕的、狂妄的……如果他不是藝術家,將會是一個得不到賞識的天才,一個“走錯路”的偉人,一個聰明的傻子,或是一個“心理”小說中的角色。

把知覺當作一個道德問題來看,必須對理性判斷功能進一步強化,而且必須強化到某種程度。這一看法跟內向直覺型的傾向不相吻合,但判斷功能的輕微變化足以將直覺知覺從完全的審美觀念領域轉至道德觀念領域里去。如此,這一類型便有了從本質上區分審美形成與變化的依據。但此時它仍有內向直覺者最典型的特性。當直覺不再滿足于純粹的知覺及其審美外觀和審美評價時,它會試圖與靈視建立起某種聯系,在他面對諸如“這對我和世界有何意義”、“對我和世界來說,從這種靈視中出現的有關責任或任務的東西是什么”等問題時,道德的問題就會跟隨而來。

然而,那些抑制判斷或知覺機能支配判斷的直覺者不會遇到這類問題。他們惟一的問題是如何知覺事物。在他們眼中,道德問題是不理智的、荒唐的,認為它最大限度地阻止了自己考慮那些無法捉摸的東西。但有道德定向的直覺者與之相反。他會反省靈視的意義,較多地考慮從靈視內在涵義里表現出來的道德效果,較少地發掘其較深一層的審美可能性。不管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他的判斷力認識到作為一個人和一個整體的人,是用某種方式與他的靈視以內在的形式聯系著的。還認識到這并不只是可被知覺的,而且是渴望加入主體生命的。對這一切的認識,使他意識到必須將他們的靈視轉移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內向直覺者的潛意識主要是對客體的感覺方面進行限制或壓制,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可以找到一種外向感覺功能。這種外向感覺功能具有原始特征的補償性,所以潛意識人格被說成一種相當低級和具有原始秩序的外向感覺型。

對于這里所說的補償性,阿德勒這樣評價:那些低等器官及其系統與外部世界發生的沖突,是在脫離母體器官時開始的。這些沖突會被觸發,其激烈程度比在較為正常發育的器官中發生的沖突嚴重得多。胎兒的特性也提高了補償與過度補償發展的可能性,促進一般抵抗與特殊抵抗的能力的發展,保證了更新、更高的形式和成就的發展。

心理癥患者由于自卑而帶來的一種具有輔助功能的特性,叫做補償性。這種補償性能夠指出一種“虛構的引導路線”,以使心理獲得平衡,消除自卑感。這種“虛構的引導路線”是“努力”把劣勢轉變成優勢的心理系統,補償性功能在心理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一功能與生理學領域中的某些類似功能相對應,如生命有機體的自我調節或自我定向。

阿德勒的理論將補償限制為簡單的自卑感和平衡。

榮格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補償性是心理機制內在的一般性的自我的功能調節。

根據榮格對補償的不同理解,我們將潛意識行為視為對一般的由意識功能產生的態度的片面性的補償。心理學家形象地把意識說成眼睛,如有人常說“意識的視野與焦點”。只有很少的內容可以同一時刻在意識領域中被掌握和了解,能達到意識程度的最高峰是極其困難的。這一比喻形容而貼切地說明意識的本質特征。意識的成功是挑選,挑選的要求是定向。(定向是用來表達態度的一般原則,每一態度都定向于某一觀點,無論這一觀點是潛意識還是意識。如權力態度就是定向于施加強制性影響與限制的自我權力的觀點;思維態度則是定向于將邏輯原則當成其最高的法則;感覺態度卻定向于過去已經規定的事實的感官知覺。)定向要求摒棄一切無關聯的東西,所以意識定向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的特性。那些由于對定向的選擇而被摒棄或被抑制的內容就進入了潛意識當中,并在其內部形成一種意識與定向相抗衡的力量。這種相互對立的陣形的增強和意識的片面性的強化一同進步,直到心理緊張出現為止。這種心理緊張有對意識活動的抑制,也會遭到意識的破壞。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隨著心理緊張變得越來越激烈,潛意識內容將從緊張中掙脫出來,以夢幻與自發意象的狀態潛入意識中。

意識越片面,從潛意識中喚醒的內容與其就越敵對,這就證明意識與潛意識本身就存在著真正的敵對關系。此時,補償會以對立功能的形式出現,這一形式是極端的。潛意識的補償可以說是意識的對立對象,說成意識定向的平衡或補充更為恰當。如,夢中潛意識可能會提供所有意識情境,搜集到的內容被意識挑選或限制。

榮格認為,在常態下補償是潛意識的。在患有心理癥的情況下,潛意識與意識間的強烈對比,導致補償作用被打亂,所以對這種心理癥的分析療法就是為使意識的內容能被意識到,使補償重新發揮它的作用。

再回到內向直覺者的補償性的外向感覺功能這一話題上來。這種感覺的主要特征是本能性以及它不受節制,并有很強的明顯的對感覺印象的依賴。它是對意識態度的一種補償,給意識態度增加了幾分能量,避免了那種過度的“升華”(sublimation)。潛意識會變成一種敵對的狀態是因為直覺態度的強制性被夸大,使得屈服于內在知覺的情況有了進展,這一對立使太過依賴客體并與意識態度公開對立的強制性的感覺產生了。這種形式屬神經癥的表現,即強迫性心理癥。這其中有憂郁癥的表現,有些是感覺器官的神經過敏,有些是對某些人或事物的強迫性聯結。

(3)情感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水| 疏勒县| 阿拉善盟| 永州市| 麦盖提县| 大关县| 阜南县| 勃利县| 綦江县| 布尔津县| 静海县| 阿鲁科尔沁旗| 济源市| 甘谷县| 石城县| 天柱县| 务川| 嵩明县| 青神县| 甘洛县| 新建县| 广饶县| 嘉荫县| 陵川县| 仲巴县| 潜山县| 绥芬河市| 饶阳县| 乌兰浩特市| 汤原县| 宜兴市| 宜君县| 巴彦县| 定结县| 绩溪县| 荆门市| 江孜县| 彭水| 荣成市| 双桥区| 娄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