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淚與笑(2)
- 梁遇春作品集(中國現代文學名家作品集)
- 梁遇春原著 蕭楓編
- 5221字
- 2015-04-28 18:19:19
忽然想到今天早上她皺著眉頭說道:“這樣凄風苦雨的天氣,你也得跑那么遠的路程,這真可厭呀!”我暗暗地微笑。她那里曉得我正在憑窗賞玩沿途的風光呢?她或者以為我現在必定是哭喪著臉,像個到刑場的死囚,萬不會想到我正流連著這葉尚未凋,草已添黃的秋景。同情是難得的,就是錯誤的同情也是無妨,所以我就讓她老是這樣可憐著我的仆仆風塵罷;并且有時我有什么逆意的事情,臉上露出不豫的顏色,可以借路中的辛苦來遮掩,免得她一再追究,最后說出真話,使她憑添了無數的愁緒。
其實我是個最喜歡在十丈紅塵里奔走道路的人。我現在每天在路上的時間差不多總在兩點鐘以上,這是已經有好幾月了,我卻一點也不生厭,天天走上電車,老是好像開始蜜月旅行一樣。電車上和道路上的人們彼此多半是不相識的,所以大家都不大拿出假面孔來,比不得講堂里,宴會上,衙門里的人們那樣彼此拚命地一味敷衍。公園,影戲院,游戲場,館子里面的來客個個都是眉花眼笑的,最少也裝出那么樣子,墓地,法庭,醫院,藥店的主顧全是眉頭皺了幾十紋的,這兩下都未免太單調了,使我們感到人世的平庸無味,車子里面和路上的人們卻具有萬般色相,你坐在車里,只要你睜大眼睛不停地觀察了卅分鐘,你差不多可以在所見的人們臉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樂感覺同人心的種種情調。你坐在位子上默默地鑒賞,同車的客人們老實地讓你從他們的形色舉止上去推測他們的生平同當下的心境,外面的行人一一現你眼前,你盡可恣意瞧著,他們并不會曉得,而且他們是這么不斷地接連走過,你很可以拿他們來彼此比較,這種普通人的行列的確是比什么賽會都有趣得多,路上源源不絕的行人可說是上帝設計的賽會,當然勝過了我們佳節時紅紅綠綠的玩意兒了。并且在路途中我們的心境是最宜于靜觀的,最能吸收外界的刺激的。我們通常總是有事干,正經事也好,歪事也好,我們的的注意免不了特別集中在一點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長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們的方寸是悠然的,不專注于一物,卻是無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們此時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況。所以無論從那一方面說起,途中是認識人生最方便的地方。
車中,船上同人行道可說是人生博覽會的三張入場券,可惜許多人把它們當做廢紙,空走了一生的路。我們有一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謂行萬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覺換一個解釋也是可以。一條的路你來往走了幾萬遍,湊成了萬里這個數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語說道:“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我們不幸未得入泮,只好多走些路,來見見世面罷!對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觀照,世上的榮辱禍福不足以擾亂內心的恬靜,我們的心靈因此可以獲到永久的自由,可見個個的路都是到自由的路,并不限于羅素先生所欽定的:所怕的就是面壁參禪,目不窺路的人們,他們自甘淪落,不肯上路,的確是無法可辦。讀書是間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詮,便非真諦,所以我覺得萬卷書可以擱開不念,萬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覺得有意的旅行到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樣能與自然更見親密。旅行的人們心中只惦著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緊張的。實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風光是活的,并不拘拘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巖,旅行的人們所看的卻多半是這些名聞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贊美的勝地。旅行的人們也只得依樣葫蘆一番,做了萬古不移的傳統的奴隸。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發現出的美景對著我們才會有貼心的親切感覺,才會感動了整個心靈,而這些好景卻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絕不能強求。所以有時因公外出,在火車中所瞥見的田舍風光會深印在我們的心坎里,而花了盤川,告了病假去賞玩的名勝倒只是如煙如霧地浮動在記憶的海里。今年的春天同秋天,我都去了一趟杭州,每天不是坐在劃子里聽著舟子的調度,就是跑山,恭敬地聆著車夫的命令,一本薄薄的指南隱隱地含有無上的威權,等到把所謂勝景一一領略過了,重上火車,我的心好似去了重擔。當我再繼續過著我通常的機械生活,天天自由地東瞧西看,再也不怕受了舟子,車夫,游侶的責備,再也沒有什么應該非看不可的東西,我真快樂得幾乎發狂。西冷的景色自然是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跡,可惜消失得太慢,起先還做了我幾個噩夢的背境。
當我夢到無私的車夫,帶我走著崎嶇難行的寶石山或者光滑不能住足的往龍井的石路,不管我怎樣求免,總是要迫我去看煙霞洞的煙霞同龍井的龍角。謝謝上帝,西湖已經不再浮現在我的夢中了。而我生平所最賞心的許多美景是從到西鄉的公共汽車的玻璃窗得來的。我坐在車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蕩,看著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紀長篇小說,有時閉著書隨便望一望外面天氣,忽然覺得青翠迎人,遍地散著香花,晴天現出不可描摹的藍色。我頓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這時我真是神魂飛在九霄云外了。再去細看一下,好景早已過去,剩下的是閘北污穢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雖然仍舊,總覺得有所不足,與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甜蜜的東西看得太久了也會厭煩,真真的好景都該這樣一瞬即逝,永不重來。婚姻制度的最大毛病也就是在于日夕聚首:將一切好處都因為太熟而化成壞處了。此外在熱狂的夏天,風雪載途的冬季我也常常出乎意料地獲到不可名言的妙境,滋潤著我的心田。會心不遠,真是陸放翁所謂的“何處樓臺無月明”。自己培養有一個易感的心境,那么走路的確是了解自然的捷徑。
“行”不單是可以使我們清澈地了解人生同自然,它自身又是帶有詩意的,最浪漫不過的。雨雪霏霏,楊柳依依,這些境界只有行人才有福享受的。許多奇情逸事也都是靠著幾個人的漫游而產生的。西游記,鏡花緣,老殘游記,Gervantes的吉訶德先生(DonQuixote),Swift的海外軒渠錄(Gulliver,sTravels)Bunyar的天路歷程(Pilgrim,sProgress),Cowper的癡漢騎馬歌(JohnGilpin),Dickens的PickwickPapersByron的ChildeHarold,sPilgrimage‘Fielding的JosephAndrews’Gogols的DeadSouls等不可一世的杰作沒有一個不是以“行”為骨子的,所說的全是途中的一切,我覺得文學的浪漫題材在愛情以外,就要數到“行”了。陸放翁是個豪爽不羈的詩人,而他最出色的杰作卻是那些紀行的七言。我們隨便抄下兩首,來代我們說出“行”的浪漫性罷!
劍南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南定樓遇急雨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瀘游,江山重復爭供眼,風雨縱橫亂入樓,人語朱離逢峒獠,棹歌款乃下吳州,天涯住穩歸心懶,登覽茫然卻欲愁。
因為“行”是這么會勾起含有詩意的情緒的,所以我們從“行”可以得到極愉快的精神快樂因此“行”是解悶銷愁的最好法子,將瀕自殺的失戀人常常能夠從漫游得到安慰,我們有時心境染了凄迷的色調,散步一下,也可以解去不少的憂愁。Howthorne同EdgarAllenPoe最愛描狀一個心里感到空虛的悲哀的人不停地在城里的各條街道上回復地走了又走,以冀對于心靈的饑餓能夠暫時忘卻。Dostoivsky的罪與罰里面的Raskolinkov犯了殺人罪之后,也是無目的到處亂走,仿佛走了一下,會減輕了他心中的重壓。甚至于有些人對于“行”具有絕大的趣味,把別的趣味一齊壓下了,Stevenson的流浪漢之歌就表現出這樣的一個人物,他在最后一段里說道:“財富我不要,希望,愛情,知己的朋友,我也不要,我所要的只是上面的青天同腳下的道路。”
Wealthasknot,hopenorlove,Norafriendtoknowme;
Allask,theheavenabove
Andtheroadbelovme
WaltWhitman也是一個歌頌行路的詩人,他的大路之歌真是“行”的絕妙贊美詩,我就引他開頭的雄渾詩句來做這段的結束罷!
Afootandlight-heartedItaketotheopenroad,Healthy,free,theworldbeforeme,ThelongbrownpathbeforemeleadingwhereverIchoose我們從搖籃到墳墓也不過是一條道路,當我們正寢以前,我們可說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許多的苦辛,然而四圍的風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極有趣的,值得我們跋涉這程路來細細鑒賞。除開這條悠長的道路外,我們并沒有別的目的地,走完了這段征程,我們也走出了這個世界,重回到起點的地方了。科學家說我們就歸于毀滅了,再也不能重走上這段路途,主張靈魂不滅的人們以為來日方長,這條路我們還能夠一再重走了幾千萬遍。將來的事,誰去管它,也許這條路有一天也歸于毀滅。我們還是今天有路今天走罷,最要緊的是不要閉著眼睛,朦朦一生,始終沒有看到了世界。
十八,十一,五。
論知識販賣所的伙計
“每門學問的天生仇敵是那門的教授。”——威廉·詹姆士知識販賣所的伙計大約可分三種:第一種是著書立說,多半不大甘心于老在這個沒有多大出息的店里混飯,想到衙門中顯身手的大學教授;第二種是安分守己,一聲不則,隨緣消歲月的中學教員;第三種是整天在店里當苦工,每月十幾塊工錢有時還要給教育廳長先挪去,用做招待星期講演的學者(那就是比他們高兩級的著書立說的教授,)的小學教員。他們的苦樂雖也各各不同,他們卻帶有個共同的色彩。好像錢莊里的伙計總是現出一副勢利面孔,旅館里的茶房沒有一個不是帶有不道德的神氣,理發匠老是愛修飾,做了下流社會里的花花公子,以及個個汽車夫都使我們感到他們家里必定有個姘頭。同樣地,教書匠具有一種獨有的色彩,那正同殺手臉上的橫肉一樣,做了他們終身的烙印。
糖餅店里的伙計必定不喜歡食糖餅,布店的伙計穿的常是那價廉物不美的料子,“賣扇婆婆手遮日”是世界里最普通的事情,所以知識販賣所的伙計是最不喜歡知識,失掉了求知欲望的人們。這也難怪他們,整天弄著那些東西,靠著那些東西來自己吃飯,養活妻子,不管你高興不高興,每天總得把這些東西照例說了幾十分鐘或者幾點鐘,今年教書復明年,春恨秋愁無暇管,他們怎么不會討厭知識呢?就說是個絕代佳人,這樣子天天在一塊,一連十幾年老是同你卿卿我我,也會使你覺得膩了。所以對于知識,他們失丟了孩童都具有的那種好奇心。他們向來是不大買書的,充其量不過把圖書館的大本書籍搬十幾本回家,擱在書架上讓灰塵,蠹魚同蜘蛛來嘗味,他們自己也忘卻曾經借了圖書館的書,有時甚至于把這些書籍的名字開在黑板上,說這是他們班上學生必須參考的書,害得老實的學生們到圖書館找書找不到,還急得要死;不過等到他們自己高據在講臺之上的時節,也早忘卻了當年情事,同樣慷慨地騰出家里的書架替學校書庫省些地方了。他們天天把這些知識排在攤上,在他們眼里這些知識好像是當混沌初開,乾坤始定之時,就已存在人間了,他們簡直沒有想到這些知識是古時富有好奇心的學者不惜萬千艱苦,虎穴探子般從“自然”手里奪來的。
他們既看不到古昔學者的熱狂,對于知識本身又因為太熟悉了生出厭倦的心情,所以他們老覺得知識是冷冰冰的,絕不會自己還想去探求這些凍手的東西了。學生的好奇心也是他們所不能了解的,所以在求真理這出的捉迷藏戲里他們不能做學生們的真正領袖,帶著他們狂歡地瞎跑,有時還免不了澆些冷水,截住了青年們的興頭,愿上帝赦著他們罷,阿門。然而他們一度也做過學生,也懷過熱烈的夢想,許身于文藝或者科學之神,曾幾何時,熱血沸騰的心兒停著不動,換來了這個二目無光的冷淡臉孔,隱在白堊后面,并且不能原諒年青人的狂熱,可見親身經驗是天下里最沒用的事,不然人們也不會一代一代老兜同一的愚蠢圈子了。他們最喜歡那些把筆記寫得整整齊齊,伏貼貼地聽講的學生,最恨的是信口胡問的后生小子,他們立刻露出不豫的顏色,仿佛這有違乎敬師之道。法郎士在伊壁鳩魯斯園里有一段譏笑學者的文字,可以說是這班伙計們的最好寫真。
他說:“跟學者們稍稍接觸一下就夠使我們看到他們是人類里最沒有好奇心的。前幾年偶然在歐洲某大城里,我去參觀那里的博物院在一個保管的學者領導之下,他把里面所搜集的化石很驕傲地,很愉快地講述給我聽。他給我許多很有價值的知識,一直講到鮮新世的巖層。但是我們一走到那個發現了人類最初遺痕的地層的陳列柜旁邊,他的頭忽然轉向別的地方去了;對于我的問題他答道這是在他所管的陳列柜之外。我知道魯莽了。誰也不該向一個學者問到不在他所管的陳列柜之內的宇宙秘密。他對于它們沒有感到興趣。”叫他們去鼓舞起學生求知的興趣,真是等于找個失戀過的人去向年青人說出戀愛的福音,那的確是再滑稽也沒有的事。不過我們忽略過去,沒有下一個仔細的觀察,否則我們用不著看陸克,賈波林的片子,只須走到學校里去,想一想他們干的實在是怎么一回事,再看一看他們那種慎重其事的樣子,我們必定要笑得肚子痛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