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有關寶帶橋的詩詞與傳奇(1)

歷來,名勝古跡便與詩詞歌賦及民間傳說關系密切,名勝古跡孕育了詩詞,詩詞又使得名勝古跡更加聞名。寶帶橋便是由詩詞傳說而引人入勝的古跡之一大例證。

(一)千古文人,千古一橋

試想這樣的場景:暮春時分,四周田野里油菜花金黃,河兩岸楊柳碧綠,陽光下河水波光粼粼,遠處長方山一脈蔥翠。“長虹臥波、鰲背連云”的寶帶橋,與周邊的環境結合得竟是如此和諧巧妙。任是何人,行走在橋上,也會不覺進入宋詞的意境。

元代僧人善住經過此橋時,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借得他山石,還將石作梁。直從堤上去,橫跨水中央。白鷺下秋色,蒼龍浮夕陽。濤聲當夜起,并入榜歌長。”從中可以看出,早在元代,寶帶橋已不僅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石拱橋,而且還肩負著繁忙的運輸任務。

明代的王籠詠寶帶橋:“春水桃花色,星橋寶帶名,鯨吞三島動,虹臥五湖平。”在他簡潔的二十字背后,我們仿佛看到群山起伏,原野千頃,遠山近水,渾然一體,構成了如畫般的風景。

“澹臺湖水綠如油,寶帶橋平匹練浮,好種碧桃三萬樹,年年花里作春游。”這是清代詩人陸世儀吟詠的寶帶橋景色。尤其是明月當空,每個橋洞各呈一個月影映于湖面,“瑤臺失落鳳頭釵,玉帶臥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來。”

有首月夜泛舟寶帶橋的詩,寫得最為優美:“琉璃世界一無塵,海闊天空太湖濱;五十三孔停槳問,月華濃處是姑蘇。”

清代顧俠君的《清嘉錄》記載:“十八日昏時,游石湖觀寶帶串月。”顧俠君還有一首長詩,記錄寶帶橋觀串月的情狀,寫得細膩真切,若不是身臨其境是寫不出來的。現錄于此——《串月歌》詠之云:“治平山寺何費蟯,湖光吐納山連遙。煙中明滅寶帶橋,金波萬迭風騷騷。年年八月十八夜,飛廉驅云落村舍。金盆山水耀光芒,琉璃進破銀瓶瀉。散作明珠千萬顆,老兔寒蟾景相嚇。魚婢蟹奴爭獻奇,手搴桂旗吹參差。水花云葉橋心布,移來海市秋風時。吳儂好事邀親客,舳艫銜尾排南陌。紅豆新詞出絳唇,粉胸繡臆回歌席。綠蟻淋漓柁橋倒,醒來月在松杉杪。”

這些詩詞,都以充滿畫意的筆觸,形象地勾勒出寶帶橋“長虹臥波,鰲背連云”的宏偉景象。

(二)馬戛爾尼的驚喜

18世紀末期,英國人馬戛爾尼千里迢迢來到中國,見到了乾隆皇帝,卻為下跪的問題鬧得很不愉快。有學者認為,馬戛爾尼和乾隆的相見,一個代表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一個代表著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他們都有傲慢的資本,再加上文化上的巨大差異,產生矛盾、沖突是必然的。

不過,除了不愉快,一路上中國這個東方古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還是讓馬戛爾尼時時有驚喜。1793年11月7日,他在日記里寫道:“七日禮拜四晨間抵常州府,過一建筑極堅固之三孔橋,其中一孔甚高,吾船直過其下,無需下桅……已而又過三小湖,乃互相毗連者,其旁有一長橋,環洞之多,幾及一百,奇觀也。”

其同伴擺勞氏《從中國旅行記》中也說道:“此種世間不可多見之長橋,惜于夜間過之。后有一瑞士仆人,偶至艙面,見此不可思議之建筑物,即疑神數其環洞之數,后以數之再三,不能數清……”

就連那傲慢的英國人都連呼“奇觀”,我們只能再次感謝先輩用不可思議的智慧與汗水,造就了玳玳河上這不可思議的東方迷夢。

和人一樣,一座橋也有它的盛年。在以河運為主的時代,寶帶橋見證了無數南來北往的船影,那些來來往往的船,不知承載了多少歷史風云。

(三)神仙造的橋

除了王仲舒變賣玉帶籌資建橋外,在蘇州當地,還有個更富民間傳奇色彩的傳說。

相傳,在澹臺湖邊上有座廟,廟里住著一位老和尚。百姓們很想在澹臺湖邊上建一座廟,可是風又大水又急,不好打樁。有一個深夜,老和尚忽然聽到有人敲門,他很奇怪——這廟周圍很少有人家居住,這么晚了也很少有人路過。他起來打開廟門,一看,有老人,有小伙子,還有一個漂亮的姑娘,整整八個人。老和尚不知道這些人是干什么的,就推脫說:“我的廟小,沒有地方可住啦!”那八個人說:“我們還沒吃飯哩。”老和尚極為不高興地回答:“廟里沒有齋飯啦。”這時有個人從隨身帶的葫蘆里倒了一把米,又放了一包紅棗在米里,對老和尚說:“那煩請您用這些米燒點紅棗飯吧!”

不一會,飯燒好了,滿屋浮動著香味,八個人馬上就把飯吃完了。老和尚準備收拾棗核和碗筷時,一個人告訴他說:“這棗核還有用呢。”和尚笑道:“你們可真是奇怪,棗核能有什么用?”

飯后,那八個人每個人手里拿了把棗核,向老和尚道謝后,出門向澹臺湖走去,老和尚替他們著急,再走過去就是湖了,正要向那八人喊時,卻看到他們在湖面上如履平地,一邊走一邊往湖水里撒棗核,走著走著就不見了。老和尚這才如夢方醒,心想:“這八人莫非是八仙?”

天亮了,老和尚看到昨晚那八個人走過的湖面上,長出了粗粗的木樁,蘇州刺史王仲舒知道后,明白是老百姓們一心造橋的愿望感動了仙人,于是他用鑲滿了珍珠翡翠的寶帶換來三千兩白銀,架起了長達一百多丈的大曲拱橋。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上古時代,天庭里住著一位仙女,雖然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卻常常很寂寞。平日里常聽其他仙女說人間有一個地方叫姑蘇,那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們安居樂業,過著神仙似的生活。

有一日,她終于動了凡心,悄悄地離開了天庭,駕著祥云,來到了太湖的上空。此時五百里太湖,風平浪靜,七十二島像散落的珍珠一樣鑲嵌在湖面上。天色已近黃昏,湖面上白帆點點,正值漁民滿載魚蝦歸航。向東飛過天平、靈巖二山,仙女來到姑蘇城上空。低頭看時,只見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絲竹管樂隱約可聞。此時仙女撥轉云頭,霎時來到澹臺湖上。澹臺湖雖小,卻白浪滾滾,煞是險惡。忽見一葉小渡船,在巨浪中艱難地行進。湖的兩岸聚集著南來北往的過客。仙女看著他們焦急的神情,動了慈悲惻隱之心,便解下腰間的玉帶,隨手拋向湖面。玉帶在風中飄飄蕩蕩,落到湖上,便化為一座五十三孔的石橋。湖水頃刻風平浪靜,原來是玉帶鎮住了湖中興風作浪的湖怪。兩岸人們歡呼雀躍,首次步行走過了澹臺湖。

被鎮住的湖怪,卻附在橋頭的石獅上。后來也常幻化成女身,在周圍的村莊作孽,迷惑青壯年。終于有一位不被女色所惑的美少年,趁女妖吐舌害人的時候,揮劍將她的舌頭斬下。從此村民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不過,今天的寶帶橋上,真的有一座石獅是斷了一截舌頭的。

由于此橋為仙物所化,橋孔數目也變化無常。有個漁民想了個辦法,他帶上了一百根竹簽,依次在每個橋孔下放上一根,最后剩下四十六根。然而,當他數收回的竹簽時,卻發現只有五十三根竹簽。據說,當地有兩個小學生剛學算術時,也試著想弄清寶帶橋到底有多少孔,卻總是你說五十三,我說五十四。

每當月圓之夜,幾百米長的寶帶橋橫臥湖口,似長虹臥波,如寶帶沾水,極為壯觀。而當明月當空,53個橋孔便出現53個月影,連接成片,妙趣橫生。

神仙造橋的傳說當然經不起推敲,也不嚴密,但我們對于民間傳說也不要太苛刻了。最重要的是,當地傳說反映出了中華兒女世世代代期望天遂人愿的美好愿望。

(四)澹臺湖與澹臺滅明

前文一再提到,寶帶橋橫臥在美麗的澹臺湖上。提到這澹臺湖,又有一段傳奇。

澹臺湖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長橋鎮,這里綠水環繞、碧波蕩漾。寶帶橋便橫臥在湖的西邊。現在,在湖的北面新建了一個澹臺湖公園,公園融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垂柳繞岸、綠草成茵,成為游客憩息游覽的好去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苍梧县| 昌都县| 邵阳县| 澄迈县| 青河县| 抚远县| 舞阳县| 昌乐县| 古田县| 密山市| 赤城县| 鲜城| 观塘区| 苗栗市| 当雄县| 赫章县| 云龙县| 长春市| 云阳县| 随州市| 新竹市| 永宁县| 塔城市| 镇巴县| 陆川县| 孙吴县| 平凉市| 兰考县| 轮台县| 兴和县| 淄博市| 九龙县| 门源| 彭阳县| 称多县| 房山区| 武义县| 巴东县| 长宁县|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