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的幸福體溫
幸福到底是何物?
流傳最廣的觀點是,幸福只是一種感覺。觀點的背后指的是,幸福與外在環境無關,只與你的心情有關。
那么,幸福真的只是一種內心感覺嗎?
極端的例子,吸食毒品者心中快樂、興奮,卻未必幸福。
無痛覺病人雖然內心感覺不到痛苦,其痛苦比常人尤甚。
心隨境轉,你我凡夫,不可能無視外在環境,而獨自幸福。
疾病纏身,債臺高筑,吃了上頓為下頓發愁,不可能心靈感到幸福。
在牢獄中挨打受餓,不可能感到幸福。
快樂是一種感覺,興奮是一種感覺,我們說的“幸福感”也可以說是瞬間的感覺。
但幸福不是純粹的感覺。
幸福是一種對于當下狀態比較滿意,對于未來抱有希望的綜合描述。
幸福不是一個實體。
幸福是一種狀態,猶如我們的體溫。
幸福是客觀環境與主觀精神的統一。
幸福需要主觀心理的調適,亦需客觀外在環境改變的努力。
幸福沒有統一的標準。
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能吃上一個冰淇淋,有一個好玩具就大呼小叫,異常幸福;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一頓海鮮都未必能帶來幸福。
對于一個平常人,一年收入20萬就很幸福;對于一個大企業的老總,一年收入2000萬仍覺得沒有完成收入預期。
乞丐覺得常人有吃有喝,真是幸福!
民工覺得能當工頭就很幸福。
白領覺得能當金領就很幸福。
小老板覺得當上大老板才幸福。
小官覺得當大官才幸福。
……
幸福的標準是動態的,隨著人們的要求水漲船高。
幸福是沒有標準的,然而,幸福卻有基本的條件。
約略言之,對于普通人,幸福有兩個層次:
本能的幸福——保證衣食住行的收入,健康的身體,豐盈的情愛。
精神領域的幸福——成功的工作,同僚的尊重,藝術欣賞,自我的實現。
擁有本能幸福,幸福有了基本的保證。
擁有精神領域的幸福,幸福更為深刻。
前者是根,后者乃木。
前者是源,后者乃水。
無本能幸福之幸福,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斷不可長。
只有本能幸福而無精神領域的幸福,其幸福則多少有點遺憾。本能幸福是生物屬性的幸福。
人本生物,那么做好一個大自然生物的本分,非常重要。
本能的幸福之所以是基本的條件,是因為這是幸福的基礎,是精神領域的幸福所不能替代與彌補的。
高的收入與高的名望,如果失去本能幸福的支持,往往是不幸福的。
鄉村偏野的農家,雖不富足,但環境清新。身體壯實,勞累之后,疲了睡,餓了吃,渴了飲,情愛簡單淳樸,生殖能力也強。較能符合基本的幸福的條件。
經濟的增長,對于現代人來說,吃飽穿暖,基本的住宿已經不成問題。
然而,不能說,本能幸福只是一種生物屬性的低層次幸福,現代人就解決得很好了。
在現代社會中,雖然造就了極多精神領域幸福者,有成功的工作、高貴的名望、優渥的生活條件,然而,受著心理焦慮、健康及不育癥困擾的都市人群卻大幅增加。而在情愛方面受到阻礙的現代都市人更不在少數。

下雨的時候有地方避雨是幸福的
由于生存競爭的加劇,食物的污染,也由于錯誤的工作、健康觀念,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而由于醫療制度的不完善,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沒有解決,小病不上醫院,最后貽誤成大病的也不少。
據統計數據表明,不育癥已經在社會中漫延開來。每十對夫妻中就有一對受到不育癥的困擾。治療不育不孕的廣告盛行,醫院也大發其財。
在情愛方面,一方面由于計劃生育的推行,另外一方面由于工作與經濟的壓力,晚婚的人大幅增加,尤其在大城市,已過適婚年齡,三四十歲仍然沒有結婚的占據很大比例,而單身群體也在不斷增加。
“浪漫愛”的興起,情愛觀念的混亂,使得家庭離婚率正在上升,作為社會基本細胞——家庭的安定受到挑戰。
孔子在古代已經提出“無曠男無怨女”應該是理想社會的基本條件,如果孔子在世,他對現代社會會很不滿意。
精神領域的幸福是一個受到相當教育與訓練所能享受的幸福。成功的工作與同僚的尊重占據其中的大宗。成功的工作與吃穿住行的質量息息相關,同時同僚的尊重也與歸屬感息息相關。
而藝術欣賞及自我實現是更高層次的幸福。藝術的欣賞能夠培養健康的性靈,在審美對象中獲得愉悅與滿足。自我實現則能夠提高個體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并更多地為他人帶來幸福。
推崇“以成功為中心”的社會往往會產生本能幸福的缺失者,而本能幸福與精神領域幸福的沖突與不調和,往往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個人對抗自己,個人對抗社會。對抗自己者自我情緒低落、憂郁,甚至自殺。對抗社會者,后果更加嚴重,缺少對他人的友善與關懷,與社會敵對。越成功,能量越大,其對社會的危害也越大!
一個建立恰當幸福觀的社會公民,其本能幸福與精神領域的幸福是和諧的、均衡的,性靈是健康的,自我是統一的。他的自我不會分裂來對抗自己,更不會分裂來對抗社會。
一個建立恰當幸福觀的社會公民,明白最大的福祉來自于對外在世界的關注,對他人的友善與關懷。他不僅自我幸福,也協助他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