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人類社會(4)

西漢在政治上繼承了秦的郡縣制,同時又實行分封制。楚漢戰爭中,為爭取勝利,分封37名異姓功臣為王。后來,劉邦以各種罪名逐步取消了這些異姓王,又陸續分封了一些同姓王。隨著這些王國勢力的不斷增強,在景帝時,發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景帝立即出兵鎮壓,平定了叛亂。從此,王國勢力大大削弱,漢武帝時頒布的“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使他們再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了。

西漢初年,匈奴經常侵擾北方邊境。漢武帝統治時,大舉反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漢的威脅。漢武帝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不僅溝通了西漢和西域各族的關系,還開通了絲綢之路。從此,中國絲織品、瓷器等不斷地運向西方,中亞及歐洲的物產東運到中國,使東西方的經濟、文化得到交流。

西漢后期,統治階級日益腐化,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機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再次光復的東漢

公元8年,掌握大權的王莽篡奪漢位后,立即著手進行經濟改革,企圖緩和階級矛盾。但王莽改制失敗,不僅沒有挽救社會危機,反而激化了各種矛盾,最終導致了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王莽被殺,新朝滅亡。公元25年,參加過農民起義軍的西漢皇族劉秀,即位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共傳13帝,立國196年,到公元220年滅亡。

為緩和王莽時期的社會矛盾,劉秀一登基,就采取了一系列調整統治的政策。如下令釋放奴婢、降低賦稅、興修水利、移民墾荒等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他還調整民族政策,使南北匈奴及邊疆其他少數民族先后歸附漢朝。派班超出使西域,重建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關系。經過一個時期的調整,在劉秀統治末期,出現了繁榮景象,歷史上稱之為“光武中興”。

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政,政治日益黑暗。在桓、靈二帝統治時期,一些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因反對宦官專權而遭到宦官勢力的嚴厲壓制,有的被殺、被關,有的終身不得做官,發生了“黨錮之禍”。與此同時,豪強地主大肆吞并土地,使許多農民流離失所,成為豪強地主的奴婢和佃戶,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終于在公元184年爆發了由巨鹿人張角領導的黃巾軍大起義。

鼎足而立的三國

魏、蜀、吳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兼并中出現的封建割據局面。它是我國封建國家自秦以來第一次出現大分裂。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失敗后,各地割據勢力連年混戰。曹操把漢獻帝劫持到其根據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占了優勢。他又招賢納士,實行屯田。獎勵家耕,勢力不斷擴大。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令河南中牟縣東北)決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控制了黃河流域。之后,他沿長江而下,企圖消滅長江下游的孫權。公元208年,曹操與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今湖北嘉魚縣東北)打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后退回北方。孫權占據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劉備取得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攻占了四川,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上形成。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建立魏國,定都洛陽,史稱“曹魏”。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漢國,又稱“蜀漢”。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正式稱帝建立吳國,定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史稱“孫吳”或“東吳”。

曹魏政權建國后繼續推行屯田制度,招撫流民,開墾荒地,國力日益增強,在三國中最為強大。劉備任用諸葛亮為相,政治清明,加之“天府之國”四川土地肥沃,水利工程運用得當,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劉備死后,諸葛亮攝政,采取“東聯孫吳,北伐曹魏”的策略,六出祁山,終因國力弱小,而均以失敗告終。孫吳建國后,依靠大地主的勢力來鞏固統治,加緊開發南方,向嶺南、閩中地區擴張勢力。在其統治下,江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較快,為后來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暫短統一的西晉

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取了曹魏政權,建立了晉帝國,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公元316年,西晉被匈奴所滅。立國52年,傳4帝。

西晉建國后也像它的前朝一樣制定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來鞏固其統治。頒布占田制就是其中一項,農民可以依照法令占有一定數量土地。占田制的頒布對西晉初年的經濟繁榮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封了27個同姓王,并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這樣,有些王就逐漸發展為雄霸一方的割據勢力。晉惠帝時,先后有8個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進行了長達16年的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多年的混戰給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削弱了西晉自身的統治。

西晉的衰落同掌權的士族大地主的腐朽也有關系。這些土族大地主有世代做官的政治特權,經濟上得到種種優待,生活上極端奢侈腐化。此外,西晉政權對內遷的少數民族收取重稅,征兵派役,甚至掠賣為奴。這又加劇了民族矛盾。

西晉末年,匈奴首領劉淵起兵,進攻西晉。匈奴兵占領洛陽,俘虜晉懷帝,殺死官民幾萬人。因為晉懷帝年號永嘉,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戰亂為“永嘉之亂”。洛陽失陷后,司馬鄴在長安稱帝,即晉愍帝。公元316年,長安又被匈奴軍隊攻破,晉愍帝投降,西晉滅亡。

偏安江南的東晉

西晉滅亡后,以王導為首的南下貴族、官僚和大地主,同江南大地主一起,于公元317年,擁戴晉朝皇族司馬睿建立政權,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叫作東晉。東晉共傳11帝,歷時104年。

東晉建國的同時,北方陷入了大分裂。東晉政權為了收復北方,曾進行過兩次北伐。一次是建國初年的祖逖北伐,一次是中期的桓溫北伐。由于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牽制,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

東晉建國后,朝政控制在南下的大士族手中,出現了瑯琊王氏、潁川庚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等幾大家族輪流執政的局面,造成了士族當權派和皇族之間的尖銳矛盾。為爭奪權力,統治階級內部經常火并,使東晉的政權極不穩定。

公元376年,氏族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北方,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政權。秦王苻堅企圖統一全國,于公元383年率師南下攻晉,在淝水與東晉軍隊遭遇,爾晉軍隊在宰相謝安、將軍謝石、謝玄的指抨下,以少勝多,大敗前秦軍隊。淝水之戰后,前秦政權迅速瓦解,北方又陷入大分裂。

在東晉統治期間,北方的百姓為逃避戰亂,不斷南遷,為南方補充了大量勞動力。東晉政權也采取了一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如開展屯剛安置流民、興修水利等,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政權更替頻繁的南朝

從公元420年東晉帝國滅亡到隋統一全國的160多年中,中國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因為這四個王朝都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勢力范圍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所以稱為“南朝”。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了劉宋王朝。他當政時期抑制豪強地主勢力,注意減輕農民負擔,召回逃亡農民從事生產,這些措施都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南方經濟很快繁榮起來。宋文帝末年,因與北方的北魏政權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損耗了國力,劉宋王朝開始衰落。

公元479年,蕭道成自立為帝,建立齊朝,歷史上稱“蕭齊”或“南齊”。南齊成立沒幾年,由于貪官污吏任意盤剝百姓,促使矛盾不斷激化,終于導致了公元485年冬的唐寓之大起義。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下去,但也沉重地打擊了南齊政權。

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建立蕭梁王朝。蕭衍在位48年,是南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他統治期間,北朝已經衰弱,無力大舉南下,所以這是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此間,梁的經濟和文化也都有了相當的發展。梁朝的統治十分黑暗,官吏奢侈腐化、貪污成風,官府橫征暴斂,百姓被迫流亡或聚眾起義。

陳王朝是南朝最弱小的王朝,它的勢力范圍僅在長江中下游以南。陳朝前期的政局雖然穩定,但由于侯景之亂的大破壞,江南經濟恢復緩慢。陳朝最后一個皇帝陳后主,每天只知飲酒作詩,不理朝政,政治日趨腐敗。公元588年。北方隋朝大軍南下,第二年攻入建康,陳后主被擒,陳王朝滅亡。陳統治33年,傳5帝。

五胡十六國和北朝

西晉末年,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各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乘機起兵,建立政權。從304年劉淵稱王起,到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部止,135年間,各族統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了割據政權,史稱“十六國”。其中有匈奴建立的前趙、北涼、夏;鮮卑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秦、南涼、南燕;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趙;巴氏族建立的成、氏族建立的前秦、后涼;羌族建立的后秦和漢族建立的前涼、西涼、北燕。十六國時期,北方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形勢。各族統治者之間相互攻伐,社會動蕩不安,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公元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進入了北朝時期。

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總稱。北魏是公元386年,由鮮卑族的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的,定都盛樂(今山西大同)。北魂的統一,使中國北方從長期戰亂進入相對安定的局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公元535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東魏建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權力控制在大將高歡手中;西魏建都長安,權力控制在大將宇文手中。公元550年,高歡獨生子高洋奪取了東魏的政權,建立北齊政權。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奪取了西魏的政權,建立北周。

北齊的幾個皇帝殘暴荒淫,階級矛盾尖銳,人民起義連綿不斷。但北周的周武帝卻是個有才能的君主。他在位時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如釋放奴婢、必修水利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改革就廢止佛教、道教,令僧道還俗參加勞動,沒收寺觀的土地、財產以充國用。周武帝的改革大大加強了北周的實力。公元557年,周武帝攻滅北齊,統一了北方。

重新統一的隋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楊堅逼迫周靜帝退位,自己稱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隋也是個短命的王朝,僅存在38年,傳2帝,文帝開國,煬帝亡國,一治一亂。公元589年,隋滅陳朝,重新統一了全國,疆域東、南到海,西到新疆東部,西南達云南、廣西和越南北部,北到大漠。

隋朝雖然短命,但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重要的王朝,所做的幾件大事對后世影響頗大。隋建立后,在中央設三省六部,三省的最高長官是宰相;在地方,把原來的州、郡、縣變為州縣兩級,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在用人制度上,隋朝廢棄了魏晉以來按照門第高低選用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推選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族大地主的特權,為庶族地主參政扦辟了道路。隋朝創設的這些政治制度被后代王朝沿用下來。經濟上,繼續推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讓無地或少地農民獲得一部分土地,輕徭薄賦,這些都有利于發展生產。

從公元605年到610年,隨朝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長四五千里,這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便利了南北的交通運輸和經濟交流。

隋文帝死后,隋煬帝繼位。隋煬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時,四處巡游,大興土木,頻繁對外用兵,加之開鑿大運河,動用民工數百萬,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使廣大農民背井離鄉,大量田地荒蕪。農民無以為生,只得起義。公元611年,山東長白山農民在王薄領導下,發動起義,揭開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唐朝

由李淵建立的唐是一個空前強盛的封建帝國。它的疆域東到大海,南及南海諸島,西越巴爾喀什湖,東北抵達黑龍江以北外必安嶺一帶。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到公元907年滅亡,經歷了290年,共傳21帝。

唐朝建立之后,基本上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政權機構,推行科舉制度和均田制度,減輕賦稅和徭役。唐太宗李世民統治的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之子李治的皇后武則天,于公元690年稱帝,改國號為周,成為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年老時,唐中宗李顯又恢復了李氏政權。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進入了極盛時期,歷史上把這一段時間的統治稱為“開元盛世”。唐朝時,中國邊疆的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邊防鞏固。公元641年,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加強了漢藏兩族聯系。

唐玄宗晚年日益驕奢,任用奸相,朝政日益腐敗,終于在755年爆發了歷時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這是唐朝南盛至衰的轉折點。此后一些節度使憑借手中的軍隊,與中央對抗,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朝廷中又發生了“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政治日益腐敗,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公元875年,王仙芝、黃巢等發動起義。這次長達10年之久的大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公元907年,唐終于被朱溫推翻,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混戰不休的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時期。唐滅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區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交替統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北方的山四和南方各地,先后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

五代十國的皇帝,大多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鎮將領。他們之間經常進行戰爭,老百姓長期遭受戰火的蹂躪和割據政權的壓榨,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五代后期,統一趨勢不斷加強。后周世宗柴榮,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采取措施安頓流亡農民,減免苛捐雜稅,獎勵生產,均定田賦,減輕人民負擔,懲治貪官污吏,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周世宗還大力整頓軍隊,嚴肅軍紀,又派兵攻占南唐和后蜀的大片土地。后周的強大,為后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提供了重要條件。

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于公元960年滅后周,建立宋朝,從而結束了五代的歷史。

守內虛外的北宋

公元960年,后周禁軍統領趙匡胤在開封東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宋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到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京城,擄走徽、欽二帝。北宋共傳9帝,歷時167年。北宋的疆域東、南到海,北同遼國,西北、西南同西夏、吐蕃接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赉县| 安化县| 绵竹市| 海门市| 本溪市| 怀柔区| 祁东县| 桐乡市| 武胜县| 扎兰屯市| 阜康市| 乌恰县| 湖口县| 威远县| 呼和浩特市| 镇沅| 天等县| 岫岩| 长沙市| 开阳县| 青海省| 乌审旗| 招远市| 青岛市| 长岛县| 松阳县| 河南省| 时尚| 阿巴嘎旗| 志丹县| 中山市| 洛阳市| 昆山市| 安龙县| 浠水县| 当涂县| 尚志市| 阿巴嘎旗| 平果县| 双辽市| 兴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