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人類社會(3)

  • 青少年知識博覽4
  • 陳曉丹編著
  • 5499字
  • 2015-04-23 11:09:44

禹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中原地區最后一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也是我國傳說中一個治理洪水有功的人。

傳說在堯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水災。人們推舉鯀去治水。鯀采用筑堤的方法,想把滔滔的洪水擋住。鯀足足治了9年洪水,但結果洪災不僅沒減少,反而越來越嚴重。后來,舜繼承堯當了聯盟首領,處死了鯀,又根據眾人的意見選派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采用了和鯀截然不同的治水方法。實地考察后,他發現洪水堵是堵不住的,只能用疏導的辦法,把堵塞的河道疏通,把積水引入河中,再流向大海。大禹為了治水,整整辛勤勞作了13年,腳趾甲脫落了,腿上的毛也磨光了。這13年中,他曾三次路過家門,甚至聽見兒子的哭聲都沒有進去看一看。

汗水換來了收獲,經過13年的艱辛,大禹終于把洪水治住了。昔日泛濫成災的洪水如今終于乖乖地流向了大海。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時,還指導人們利用水土之利發展農業生產,引導人們互通有無。水災消除后,農業生產和商品交換有了很大的發展。由于禹治水有功,受到人們的擁戴,也得到了舜的賞識。舜老時,大家都推舉禹為舜的繼承人,使他成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科學知識的萌芽

原始人在科學知識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關于動植物方面的成就。原始人在長期采集、狩獵活動中,逐漸了解和掌握了一些野生植物的生長規律和某些野獸生活習性的知識,從而開始培育作物、馴化動物,這些知識為后世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農業使人注意季節的變化,獵人最早賦予山、川、森林以種種名稱。這些粗淺的知識是后來天文學、地理學的萌芽。

醫藥知識也產生于原始時代,原始人已能區別一些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克羅馬農人能用燧石工具作外科手術,把腦殼鋸成一個洞,然后縫上頭皮,以治療頭骨破裂、偏頭痛等病,稱為環鋸術。原始人也掌握了許多植物、礦物的醫療效能,印加人就用野生的金雞納樹樹皮治療瘧疾。而我國更有“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的傳說。但原始醫學更多與巫術糾纏在一起。

為解決記數和分配的問題,數學開始萌芽了。原始人已有數的知識,但記數能力很差,許多部落只知道一、二、三這三個數目,五被認為最大,如比五更多。就松開頭發表示像頭發一樣多或籠統地說“很多”。此外,由于原始人已能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最初的數字概念,所以這也是人類邏輯思維的萌芽。

文字的發明

勞動的發展和交往的增多引起了記事的必要,但原始時代還沒有文字,僅用些輔助性的東西或簡單圖畫來傳遞消息,幫助記憶,而文字就是從此發端的。

結繩記事是原始人長期普遍采用的記事方法,到了新石器時代又產生了圖畫文字。北美印第安人的圖畫文字很發達,如某部落記1800年的大事,畫一個人行,遍身畫上紅黑兩色的點,表示那一年有痘疫。

圖畫文字沒有讀音,只在表意,畫法很簡單,但它介于圖畫和文字之間,是文字的雛形。到原始社會末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真正的文字——象形文字。

原始藝術的起源

原始藝術起源于原始人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是原始人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藝術再現。它產生于舊石器時代中期。

在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巖畫作品,如西班牙阿塔米拉野牛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充分顯示出史前獵人對于動物所具有的精熟的解剖學知識和精細的觀察力。此外,這一時期還發現大量以女性為題材的雕刻品。

音樂舞蹈也是從原始人的勞動和生活中產生的。勞動的呼號,發展為由歌詞和節奏組合成的原始聲樂。歌唱時敲打器物來加強節奏以助興,就產生了最早的樂器——打擊樂器,最早的樂器是鼓。這種聲樂和樂器的結合就形成了原始的音樂。原始舞蹈最早是一種模擬藝術,以再現人們勞動時的熱情和快感,并與巫術有著緊密的聯系。

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原始人在同大自然作斗爭時的軟弱無力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產生于舊行器時代中期。萬物有靈的觀念是原始宗教產生的思想基礎。

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最古老的形態之一。它源于北美印第安人的阿爾昆琴部落,意思是“它的族類”或“它的氏族”。每個氏族成員都相信本氏族起源于某種動物或植物,他們用它的名稱來稱呼本氏族,并加以崇拜,這就是“圖騰”。圖騰就成了氏族成員共同信仰的象征和保護神。

此外,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在原始禮會也很盛行。

在原始宗教發展中,原始人想用取悅、祈求和嚇唬的辦法來影響崇拜的神,于是產生了巫術,巫術活動后來演化為各種宗教儀式。到原始社會末期,從部落內部分化出以宗教和祭祀來為專職的僧侶和僧侶集團,進行巫術活動則成為僧侶的特權。

中國古代歷史

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夏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它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歷史正式進入了文明時代。它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共傳14代17王,統治了約500年左右。夏朝的統治范圍以今河南西部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東到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處,南接湖北,北到河北。它的勢力和影響從黃河南北直到長江流域。

夏的建立者啟是禹的兒子。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接替舜做了聯盟的首領。隨著生產的發展,剩余產品逐漸增多,聯盟首領的權力越來越大,利用權力占有的財產也越來越多。禹年老的時候,準備讓位給伯益。但禹死后,他兒子啟利用已得的權勢,殺死伯益,繼承禹的位置,開始了“家天下”。這樣一來,原先的禪讓制就被王位世襲制所代替。

夏朝社會已分化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對抗階級。原來的氏族、部落首領轉化為氏族貴族,擁有相當數量的奴隸。奴隸大部分是來自戰爭的俘虜,也有部分氏族內部的人因窮困無奈淪為奴隸。此外,還有部分“平民”,即自由民。他們大都是各級貴族比較疏遠的家族成員,或由原來的氏族公社一般成員轉化的。夏朝建立了國家機構,設立各級官尹管理“民事”。還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禹刑》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奴隸制法典。

夏朝的農業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骨角器和蚌器、木耒耜也還在使用,但總體上夏的農業較前期有了較大發展。青銅鑄造已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與農業生產發展相適應,夏代的天文歷法知識有了相當進步,《夏歷》是我國最早的歷法。

桀是夏朝最后一個王,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桀的暴虐引起人民的反抗、各地諸侯的叛亂,夏的統治搖搖欲墜。黃河下流的商湯乘機起兵反夏,夏桀戰敗逃亡,死在南巢。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商朝

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建立都城。相傳商的始祖契是他母親簡狄吞食了玄鳥(燕子)蛋所生,因此商人一直把燕子作為他們的圖騰。

從公元前16世紀商湯建國到公元前11世紀中期商紂滅國,共傳了17代30王,統治約600年的時間。商的勢力范圍比夏有了擴大,在東至于海,西抵陜西,南越長江,北達遼西。

商朝建立前期,由于政治動亂和水患曾多次遷都。直到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到殷,才穩定下來。因此歷史上也把商朝稱為殷朝或殷商。

商朝是一個奴隸制度盛行的王朝,以商王為首的大小奴隸主貴族構成統治階級,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而廣大的奴隸卻境地悲慘,他們不僅要帶著刑具干活,而且常常會被奴隸主殺掉,用來祭祀祖先或陪葬。

盤庚遷殷以后,商朝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黍、稷、粟、麥、菽、稻已成為主要農作物,馬、牛、羊、雞、狗、豬“六畜”已經大量飼養。商的手工業發展也很突出,其中以青銅器的制造最具代表性。商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四羊方尊也是聞名中外的青銅精品。

商朝的文化發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產狀況和階級關系,大大豐富了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朝最后一個國王商紂同桀一樣,是個有名的暴君。他好酒淫樂,大修宮殿,濫施酷刑,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渭河流域的周部落在武王姬發領導下,起兵伐紂。商紂兵敗自焚,商朝就此滅亡。

奴隸制發展的西周

西周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三個奴隸王朝,也是我國奴隸社會發展到極盛和開始衰落的轉折時期。從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起,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于驪山下,前后共12王,約280年。

周朝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周朝為了有效地控制廣大被征服的地區和部族,分封姬姓貴族、功臣和聯盟的異姓部落首領為諸侯,到各被征服地區進行統治。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0多個諸侯國,其中姬姓的就有50多個。各地諸侯必須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納貢,隨天子出征。兩周統治者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時,又施行了宗法制。宗法制規定,周天子是全體姬姓家族的大宗,是最大的族長。各諸侯是小宗,要服從大宗。周天子的王位和諸侯的封爵由嫡長子(宗子)繼承。這種宗法制和配合宗法制制定的禮樂和刑罰,成了維護周王朝統治的支柱。

西周的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農作物種類很多,還普遍種植桑麻和染料作物,已有人工灌溉,開始使用綠肥。生產工具也已經開始使用鐵制農具,青銅鑄造的手藝和產量都比商代有所發展。

西周第10個王周厲王統治時,實行專利政策,霸占山林川澤,不許平民采樵漁獵,還派人監視國人的言行。公元前841年,國人舉行暴動,推翻了厲王統治。國人暴動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群眾暴動。之后大家推舉周公和召公臨時主持政事,稱為“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端。

西周末年,政局動蕩不安。公元前771年,西北的犬戎攻破鎬京,殺死西周最后一個王周幽王。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

爭霸割據的春秋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東周開國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這500多年的東周史,習慣上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

周平王東遷洛邑后,王室勢力衰落,不得不依附于強大的諸侯。而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不斷進行兼并戰爭。先后出現的霸主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戰爭改變了西周時期小國林立的局面,加快了統一步伐,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

春秋后期,由于戰爭的減少和鐵器農具、牛耕的使用、推廣,社會經濟有了較迅速的發展,大量私田得到開發,井田制逐漸瓦解。經濟的發展促使社會政治結構發生變化,一些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開始與國君爭奪權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貴族瓜分晉國,分別建立起三個強國。這樣,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并峙的戰國格局正式形成。

戰國時期,各國普遍進行變法,最早的是魏國李悝變法,最徹底、成果最大的是秦國商鞅的變法,它使秦國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六國為對抗秦國,運用“合縱”策略,建立政治聯盟。秦國為了能遠交近攻,破壞六國聯盟,采用了“連橫”策略。秦王嬴政憑借強大的武力,先后消滅六國,并于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社會的大變革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繁榮。春秋戰國時出現了以孔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等為代表的儒、墨、道、法等學派“百家爭鳴”的局面。留下了世界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等不朽之作。同時詩歌、繪畫、音樂也都有了較高的發展水平。

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嬴政自稱“始皇帝”,夢想他的江山能夠“千世”、“萬世”永傳下去。但由于秦的暴政,秦只存在了15年,傳了3代2個皇帝1個王。秦的疆域廣大,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到南海郡,人口達2000萬之多。

秦嬴政統一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他把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都集中到自己手里。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職,輔佐皇帝;在地方,廢西周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個郡),郡下設縣,主要官員由皇帝任免。經濟上,他統一了度量衡,并把秦的圓形方孔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他還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這些措施都促進了全國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為了鞏固邊防,秦始皇北筑萬里長城,抵御匈奴。南邊,征服嶺南地區,設郡縣,從中原移民50萬之眾去戍守。

為鞏固統治,秦始皇收集全國兵器,銷毀鑄成12個大銅人。還強迫六同貴族遷到都城咸陽居住,加以控制。為鉗制思想,他發布了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問只可收藏醫藥、占卜和種植等書,其余一律燒毀。秦始皇還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活埋了460多名儒生方士,這就是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朝的賦稅徭役很重,刑法也很殘酷,單是死刑就有腰斬、車裂等十多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游途中。他的兒子胡亥即位后,和宦官趙高狼狽為奸,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更加殘酷。

公元前209年,戍邊的900貧苦民眾在陳勝、吳廣率領下起義,許多六國舊貴族也乘機起兵反秦。陳勝、吳廣失敗后,起義軍在劉邦、項羽領導下繼續向秦進攻。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起義軍攻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王朝滅亡。

西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秦朝滅亡后,劉邦、項羽為了爭奪天下,展開了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今安徽固鎮)被劉邦團團圍住。項羽在“四面楚歌”中,突出重圍,逃到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后自刎。隨后,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史稱西漢。劉邦稱高祖。

從公元前202年建國,到公元8年王莽篡權,西漢統治中國210年,共傳12帝。它的疆域東南至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蔥嶺,西南達今云南、廣西的中部,北至大漠,東北達朝鮮半島北部。

西漢初年,劉邦實行了一系列減輕人民負擔的休養生息政策,漢高祖之后的文帝、景帝繼續推行這類政策,西漢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胜| 中牟县| 马尔康县| 安西县| 和田县| 子洲县| 波密县| 渭源县| 谢通门县| 泾川县| 新源县| 安龙县| 扎囊县| 新安县| 新昌县| 柳林县| 湟中县| 蕲春县| 呼玛县| 循化| 灵宝市| 库车县| 上高县| 乃东县| 庐江县| 安阳市| 红河县| 临海市| 武宣县| 寿阳县| 汝州市| 高雄县| 仪征市| 舞阳县| 合水县| 新晃| 平湖市| 谷城县| 黄平县| 广平县|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