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人類社會(5)

宋太祖與其弟宋太宗,陸續消滅南唐等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為鞏固統治,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他首先“杯灑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統軍大將的兵權,然后又陸續解除了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唐朝以來專制一方的節度使,成了毫無實權的虛銜。在兵力部署上采取守內虛外的方針,把主力放在首都附近,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并且把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防止了將領發展私人勢力。北宋政府還派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廳管理財政,防止了地方武裝割據。這些措施一方面防止了分裂割據和宦官弄權,但另一方而由于官僚機構膨脹,軍費開支龐大,也造成財政困難等弊病。

北宋中期,社會矛盾激化,統治出現危機。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宰相,實行變法,頒布了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企圖通過變法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新法推行十幾年,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保守派官僚的反對,公元1085年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被全部廢除。

北宋末年,政治十分黑暗,宋徽宗寵信奸臣、宦官,大肆搜刮百姓。而此時。在東北興起的金滅掉遼國后,向北宋發動夫規模進攻。1126年,金軍第二次南下,攻陷京城。1127年,會軍擄走了宋徽宋、宋欽宗以及后妃、宋事、大臣等3000人,北宋滅亡。歷史上稱這一變故為“靖康之變”。

蝸居臨安的南宋

北宋滅亡的同一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做了皇帝。1128年金軍連續南下,宋高宗趙構一直逃至海上。后來金軍被打敗北撤,1132年宋高宗才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安頓下來。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從此蝸居臨安一隅,北面以淮河、秦嶺與金國接壤。南宋從建立到被元朝滅亡,共歷9帝,153年。

金軍南下燒殺搶掠,人民紛紛拿起武器反抗,涌現出了一批杰出的抗金將領。黃河流域王彥領導的“八字軍”在太行山一帶多次重創金軍,老將宗澤留守開封,積極支持北方義軍的斗爭。南宋抗戰派將領更是堅決抵御金軍。韓世忠把金軍阻截在黃天蕩48天,岳飛在郾城大敗金將兀術的主力騎兵,乘勝收復了許多失地。其他幾路宋軍也取得許多成果。正當抗金斗爭順利發展的時候,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的壯大,會威脅自己的統治,于是向金求和,宋、金訂立了“紹興和議”。之后,宋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合謀害死了岳飛,制造了歷史上的一大冤案。

從宋高宗開始的南宋大多數皇帝和官僚,滿足于半壁江山的茍安,縱情享樂,根本無意收復失地,所以南宋主戰大臣曾發動的兩次北伐,均以失敗而告終。公元1234年,蒙古人滅金后,矛頭對準南宋。腐敗的南宋根本抵抗不住強大的蒙古軍隊的進攻,終于在公元1276年滅亡。蒙古人建立了元帝國,統一了全國。

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遼、夏、金

在北宋和南宋統治時期,中國北方先后出現了三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它們是契丹族建立的遼圍、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國。

契丹族一直活動在遼河上游一帶,過著游牧和漁獵生活。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契丹閏,后改稱遼國,建都臨潢(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建國以后,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民族政權。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在位時,契丹從后晉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北宋建立以后,兩次對遼用兵,試圖收復幽云十六州,均遭失敗。公元1004年,遼軍南下,打到黃河邊。宋遼議和,訂立了“澶淵之盟”。此后,宋遼和平交往,進行通商貿易。公元1125年,遼國被金滅亡。

黨項族原是羌族的一個分支,活動在今寧夏、甘肅和陜西西北一帶。北宋初期,黨項首領接受北宋的冊封,公元1038年,夏王元昊稱大夏國皇帝,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歷史上稱為西夏。元昊仿效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和兵制,創制了文字。從1040年開始,西夏發動了對宋的戰爭,夏、宋雙方達成和議,元昊向宋稱臣,取消了帝號,北宋送給西夏歲幣。議和以后,雙方恢復了以往的通商貿易。1127年西夏被蒙古人滅亡。

建立金國的女真族一直生活在東北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過著游牧生活。11世紀,女真完顏部逐漸強大,統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稱皇帝,建立金國。不久,金發動了對遼的戰爭,1125年,金滅亡了遼國。滅遼之后,金國轉而攻宋,于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南宋建立后,金兵曾渡過長江,企圖消滅南宋,但是遭到頑強抵抗,于1130年北撤,此后形成了宋、金在秦嶺、淮河一線對峙局面的形成。1234年,金在宋、蒙聯軍的進攻下滅亡了。金朝歷時120年。

大漠中興起的元朝

元朝是由生活在我國北方蒙古高原上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權。12世紀時,蒙古各部之間經常進行殘酷的戰爭。后來,斡難河流域的孛兒只斤氏部落首領鐵木真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公元1206年建立了蒙古汗國。鐵木真被推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軍隊先后滅亡了西夏、金。向西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

元世祖忽必烈滅掉南宋后,疆域遼闊,北達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至今西藏云南,西北達今新疆境內,東北抵鄂霍次克海。為管理如此廣大的領土,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當時,全國設立11個省。此外,元朝還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駐扎軍隊,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

元統治者為了鞏固蒙古貴族的統治地位,實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國各族人分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兒人等;第三等漢人,包括金統治區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各族。這四等人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

元朝后期,皇帝昏庸無道,官吏貪污成風,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加之黃河決口,災害連年,農民無法生存,掀起大規模的反抗斗爭。元朝便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陷于滅頂之災。

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時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明朝。當年秋天,明軍北伐,攻入大都,元朝滅亡。接著明太祖朱元璋一一削平了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明朝立國227年,傳16帝。

明太祖為了鞏固統治,改革行政機構,加強軍權。在中央,廢除丞相制,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地方上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直屬中央。皇帝把軍政夫權全掌握在了手中。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明王朝國勢強盛,在世界上有很大影響。公元1405年到1433年,鄭和前后7次出使西洋,與亞非各國進行了友好的經濟文化交流,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大多昏庸無能,宦官王振、魏忠賢等先后專權。作惡多端,敗壞了朝政。與此同時,邊患也越來越嚴重。先是北方的瓦剌政權不斷南侵,于公元1449年在林堡(令河北懷來縣境內)大敗明軍,俘虜了明英宗,這就是“土木之變”。后來,一些日本浪人、武士等聚集起來,成為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經過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等連續清剿,到16世紀60年代才消除了倭患。

明代的商品經濟較為發達,到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在江南地區的一些手工業部門中開始產生,這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后期。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嚴重,人民流離失所。人禍又遇天災。1628年,明末農民以李自成、張獻忠兩支隊伍為主力,向腐朽的明王朝發起總攻。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萬歲山吊死,明朝滅亡。

末代王朝清

清朝是由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部建立的。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逐步統一女真各部。他創立八旗制度,促使女真強大起來。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建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老城),國號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死后,他的兒子皇太極占據了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改國號為清,遷都盛京(今遼寧沈陽)。清兵入關以后,占領北京。順治帝遷都北京。

清朝前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比明朝進一步加強。軍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對知識分子,統治者一方面采取籠絡政策,開設特科取士,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嚴酷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康熙、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建立滿漢聯合統治。他們優待蒙古王公,在兩藏派駐大臣,冊封達賴和班禪。乾隆時期,中國這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疆域北接西們利亞,東臨太平洋,南到南海諸島,西至蔥嶺,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成為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清政府一直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幾次下令禁止海外貿易,又在國內設立許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這不僅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進一步發展,還使社會發展落后于西方各國。西方列強為了掠奪中國,用炮艦轟開了中國的大門。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中國歷史人物

西周的開國之君——周武王

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名發。周武王繼承其父遺志,完成文王未斍事業,終于推翻商朝統治,成為西周王制的開國之君。武土繼任后,繼續積極準備滅商,任命姜尚為軍師,負責軍事;任命其弟周公旦為輔佐,負責政務;還任命召公、畢公等人為助手。他還營建新都——鎬京。周武王抓住商紂王統治分崩離析的有利時機,率師東進,觀兵盟津(今河南孟津,古黃河渡口),大會八百諸侯。這是對商朝的一次武力試探,也是伐紂戰爭的預演。盟津之會后二年,商朝統治核心嚴重分裂,商紂王徹底孤立,伐紂時機成熟。周武王率大軍伐商,在盟津會合各路諸侯,聯合西南地區和江漢流域的羌、微、盧、彭等少數民族參戰,從盟津渡黃河,殺奔商都朝歌,戰于商都郊外70里的牧野。紂軍全線潰退,紂王沈回殷都,自焚于鹿臺。武王在此舉箭連射三發,用銅鋮砍下商紂的頭,懸掛在大白旗上示眾,商朝滅亡。

周武王建國后,為鞏固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這些制度對防止皇族兄弟間奪權內訌,鞏固統治起到了積極作用,它使得西周前期統治秩序穩定,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春秋第一霸齊桓公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在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間為齊國國君。齊桓公是春秋初年稱霸中原的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即位前為躲避齊國內戰,和兄長公子糾流亡國外。齊襄公被殺后,他搶先回到到了齊國,登上王位。齊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幾年之間,齊國迅速地強大起來。而此時,周邊少數民族蠻、夷、戎、狄等利用中原諸侯爭霸的混亂局面,向中原諸侯國發動進攻。這時,齊桓公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各諸侯國共同抵御周邊少數民族的進攻,借機壯大了齊國勢力。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周天子也派人參加。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皇帝。公元前221年,他統一中國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始皇,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前210)。13歲繼承王位。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攻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秦朝,自稱始皇帝。

統一后,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以皇帝為首的中央政府,設三公、九卿作為輔佐,統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貨幣;修筑萬里長城,加強了北部的防御。這些措施有助于鞏固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是秦始皇實行專制統治,征用民力過多,賦稅太重,嚴刑苛法,焚書坑儒等,嚴重破壞了生產力,引起人民的不滿。他死后不久,秦王朝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知人善任的劉幫

劉邦(公元前256-前195)是中國漢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漢高祖。字季,江蘇沛縣人。

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他起兵響應,成為反抗和推翻秦王朝的一支重要力量。公元前206年,他率兵首先攻占秦朝首都咸陽(今陜西西安),宣布約法三章,廢除秦朝嚴刑峻法。在隨后同項羽進行的長達5年之久的楚漢相爭中,歷盡艱難,終于在公元前202年戰敗項羽,建立漢王朝。

劉邦善于用人,在位12年,積極采納各謀臣的建議,繼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實行重農抑商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農業生產。這些政策安定了剛剛建立的政權,延續到文景時期,收到了富國的實效。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名籍,(公元前232-前202),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他的祖父項燕是楚國的名將。項羽11歲時,楚國被秦圍攻滅,國破家亡,因此他立志滅秦。他自幼喜學“萬人敵”。但對兵法只知大意,不肯認真鉆研。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項羽也隨同項梁在吳(今江蘇蘇州)殺秦會稽郡太守,起義響應。第二年,陳勝失敗,項羽隨同項梁率8000子弟兵渡江北上作戰,屢戰屢勝。公元前207年,他隨同宋義率軍援救趙王歇的起義軍。見宋義畏敵不進,毅然殺死宋義,親掌兵權,率軍渡過漳河,鑿沉渡船,砸碎飯鍋,以破釜沉舟的氣概,與秦軍在巨鹿展開殊死戰。他九戰九勝,俘虜了秦將王離,迫降了秦軍主帥章邯,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官兵20萬人。

巨鹿之戰后,項羽聲威大振,被諸路起義軍推為上將軍,匯集起義軍40萬,揮師西取秦都咸陽。這時,劉邦率領一支起義軍已經進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項羽攻破函谷關,進駐鴻門,準備與劉邦決戰。劉邦的力量不如項羽,只得拱手相讓。項羽進兵咸陽后,封了18個諸侯王,自立為西楚霸王。

不久,項羽同劉邦展開了長達5年之久的楚漢戰爭。由于他只聽信項伯等親戚近臣的話,不信用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終于導致眾叛親離。在楚漢戰爭中,大戰70次,小戰40次,他每戰必勝,但是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戰失敗,四面楚歌中上演了霸王別姬的悲劇。項羽突圍到烏江,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不愿渡江,拔劍自殺。

匈奴族的杰出領袖——冒頓單于

胃頓(?-公元前174),姓攣鞮(luandi),頭曼單于長子。頭曼欲廢冒頓而立其偏愛的少子,曾將他送到月氏作人質,企圖借用氏之手把他殺害。他盜馬馳歸,頭曼見他精于騎射,令其率領萬騎。公元前209年,乘頭曼射獵之機,冒頓率衛士射殺之,自立為單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顺县| 山东省| 镇雄县| 宁乡县| 准格尔旗| 平罗县| 宜都市| 原阳县| 鹤庆县| 东乌珠穆沁旗| 阿鲁科尔沁旗| 临朐县| 松滋市| 巩留县| 息烽县| 隆子县| 道孚县| 华坪县| 宣城市| 正阳县| 崇义县| 长兴县| 霍邱县| 横山县| 太原市| 汉源县| 蓝山县| 屏东县| 临高县| 汝州市| 临城县| 乃东县| 乐业县| 宁晋县| 吴川市| 开原市| 东乡族自治县| 石渠县| 汉中市| 东阿县| 措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