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優秀的品質是培養出來的(4)

很多孩子都喜歡到郊外野餐。這天是周末,父母決定帶威爾遜和埃迪去國家公園野餐。前一天,一家人進行了分工,媽媽負責去超市買食品,爸爸準備烤肉的爐了,11歲的威爾遜負責準備調料,9歲的埃迪提出負責所有餐具。爸爸提醒孩子們應該列出一個單子,這樣可以防止遺漏,如果家里不夠還可以去買。埃迪很快列出了單子,請爸爸過目后便開始準備了,威爾遜卻跑到外面玩去了。

爸爸警告他要帶齊調料,否則野餐時大家都不能吃好,威爾遜一邊往外跑一邊說:“放心吧爸爸,我會帶好的。”爸爸不大相信他會準備齊全,想自己來做,轉念一想應當給威爾遜一個教訓,一個鍛煉的機會,便沒有再督促他。威爾遜玩到很晚才回來,到廚房里忙了一會兒,搞出來一袋子瓶瓶罐罐便回房去睡了。第二天一早出發,爸爸并沒有檢查威爾遜的準備工作,一家人高高興興上路了。

走了2個小時的山路,選好了野餐的地點,大家開始準備午餐。肉烤熟后,爸爸開始往烤肉上倒調料,卻怎么也找不到烤肉汁,只好問道:“威爾遜,烤肉汁在哪里?”威爾遜伸手到袋子里去找,怎么也找不到。

“我記得從冰箱里拿出來的,怎么會沒有?”

“你有沒有列在單子上?”

“我沒有列單子,我記得我把所有的調料都拿出來了。”威爾遜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里等著。最終,威爾遜沒有找到烤肉汁,慚愧地低下了頭。由于疏忽,威爾遜不但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家人,使本來快快樂樂的活動大為遜色。不過這次野餐對威爾遜的教育卻是深遠的,讓他懂得了作為集體的一員應該具備責任心,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否則會使整個集體的利益受到損害。

團隊精神是指一種團結一致、互幫互助,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堅持奮斗到底的精神。孩子參加的第一個團體活動是家庭活動,盡管家庭與孩子的同伴團體不一樣,但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因此,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自然而然地就是從家庭開始的,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在家庭生活中讓所有的人都清楚自己的職責,然后“合作”做事。

孩子們從小在家庭中學到的知識、培養的精神,都會滲透到他們的性格中去,在他們長大后帶入社會。一個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會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集體操作,并發揮積極作用,不懂合作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會遇到許多麻煩,并且會變得越來越無所適從。

父母要努力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們懂得如何協調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使得整體活動得以進行。這里并不是要求孩子們放棄自己的要求,而是讓他們知道如果想使整個家庭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亂,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要求都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滿足,需要每人都向同一個方向努力,學會考慮如何做才能使家庭整體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護;要使孩子所想的不僅僅是自己需要什么,而是整個活動、整個家庭需要什么;要訓練孩子的合作思維,父母不要無限度地遷就孩子的愿望,盡管有時這種愿望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它卻意味著父母要做出過多的犧牲,更重要的是,應該保證孩子受鍛煉的機會。

家庭會議可以當做一個團體的合成,它能讓孩子有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合作”做事之前可以召開一個家庭合作主題討論會,主題是有關生活團體合作內容的,比如關于孩子的年齡與做事的能力,關于大家生活在一起應相互幫助,關于每個人應負的責任;全家準備出去旅行時,孩子可以發表意見,父母要加以考慮;當討論某一個星期日下午采取什么行動時,讓孩子擔任主持人,集中其他人的意見,主持投票,宣布結果等。

這樣的討論會能在孩子們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個生活團體的概念,每個人都要各司其職、相互幫助,只有這樣才能生活圓滿。在進行這樣的討論之后,讓孩子選擇一些力所能及的、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做。當然,這些事情雖然是孩子自己選擇的,但他不一定會很好地完成,這時父母就有合理的依據來要求他實現自己的諾言。這樣做的時候,父母不是以長輩的權威來壓制孩子,而是以團體負責人的身份來檢查隊員的工作,提醒他作為一個團體成員要盡的職責。

孩子七八歲時,父母應該鼓勵他們盡可能參加各種類型的團體。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參加較大的團體,但研究表明,孩子們更容易與范圍較小的團體融為一體,如以某項技能、興趣愛好、社會服務等為基礎的特定團體。這些有主題的團體成員在個性、興趣和社會技能等方面更有可能處于同一水平,因而更容易相處。這些特定團體包括:運動隊、樂團、計算機輔導班、圍棋學習班、喜劇俱樂部、舞蹈班等,還有以性格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班、人文科學班等,或者附屬于成人組織的團體等。

父母還可以用這樣的一個游戲來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準備1個小盒子和10個乒乓球或彈子球;球要統一規格,其中一個球與其他球的顏色不同,可以用彩筆做記號,被指定為“基準球”;以盒子為目標并在距其1.5米處畫一條線,從這里為基準,第一個參加者首先彈出“基準球”,盡可能接近目標,其他人輪流彈其他球,漸漸把“基準球”撞到盒子邊;一輪不行就進行第二輪,直到“基準球”撞到盒子邊緣為止。這個游戲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與家人的團結精神,在做這個游戲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發現只有與人緊密合作,才會更容易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11招讓孩子懂得遵守規則

父母箴言

對于失敗過多的孩子,父母可以故意讓孩子獲得成功,從而提高他對游戲的積極性,并對他遵守規則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規則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準則。它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存在,其一是沒有叫文規定,人們約定俗成、共同認可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如主動排隊,在影院、圖書館不大聲喧嘩,以至進入會場要放輕腳步等;其二是有明文規定的,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公約、規則、規章、紀律等,如交通規則、學生守則、考試紀律等,通常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有的甚至與法律法規相銜接。

人們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確,沒有規則,任何社會活動都無法展開。就連和小朋友玩游戲,我們都必須遵守規則。對于父母來說,教孩子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父母要教孩子遵守“大”的規則,先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遵守“小”的規則。一般來說,父母教孩子遵守規則,可從教孩子遵守游戲規則入手。

孩子不遵守游戲規則的原因很多,比如,孩子年齡過小,不知道遵守規則;游戲內容對孩子來說較難,孩子難以成功;游戲時孩子的失敗過多,孩子喪失了玩游戲的積極性;孩子的好勝心過強,總想比別人快,這主要表現在競賽性游戲中;缺乏生活經驗,主要表現在“角色游戲”中等。

找到了孩子不愿遵守規則的原因,父母就能對癥下藥,根治孩子的毛病。

多講規則的作用

孩子缺乏生活經驗,家長應該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鼓勵和肯定孩子的正確行為。在家里,父母與孩子做游戲時要給孩子講清游戲應有的規則,以及大家為什么要遵守。要讓孩子了解規則無處不在,一定的規則能保證人們更好地生活。例如,人們要遵守交通規則、游戲規則、競賽規則。家長可以時常反問孩子,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怎樣?讓孩子設想違規的后果,引起他對執行規則的正視。家長也可參與孩子的游戲,并以角色的身份和游戲的口吻指導游戲,幫助孩子遵守游戲規則。

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有的孩子年齡過小,家長應對孩子遵守游戲規則的正確行為給予肯定,并告訴孩子怎樣做才對。在家中,父母可以為孩子規定一些規則并讓孩子執行,如物品用后要歸回原處;離家出門要和家人打招呼;按一定的時間作息(定時進餐、睡眠、起床)等。

讓孩子知道如何執行規則

有時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規則意識,但仍會時常違規。比如,穿衣、洗漱等動作太慢,不得要領等。這很可能是因為孩子覺得游戲內容太復雜了。這時家長就應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游戲,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時,尋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規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培養孩子的自律精神

他人制定的規則是強加的,屬外力約束,而孩子自己制定的規則有內省成分,便于孩子自覺遵守。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規則,以便共同遵守。例如,進別人房間前要先敲門;下棋、玩游戲要按規則決定勝負;說錯話或做錯事時要禮貌道歉;看電視時不要干擾別人等。

讓孩子懂得規則的嚴肅性

執行時盡量嚴格,不隨意遷就孩子的喜樂。家長違規也要自覺受罰。如果孩子僅僅是為了取勝而多次破壞規則,家長應讓孩子認識到要想取勝,就必須遵守游戲規則,否則再快也沒用,千萬不要遷就孩子。如果孩子多次因爭強好勝而不遵守規則,父母完全可以停止游戲,避免滋長孩子的自我優越感。

一旦孩子養成了遵守游戲規則的好習慣,他在與別人進行交往時,也就容易運用普遍的行為準則來約束自己。

第12招讓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父母箴言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誰有緊迫感,誰珍惜時間,誰勤奮努力,誰就可以得到時間的獎賞。父母要讓孩子懂得,珍惜時間就是要讓孩子有時間觀念,并能合理地安排和利用好時間。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經出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謎語:“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的東西歸于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這是什么呢?這就是時間。

對于這個謎語,伏爾泰是這樣解釋的:“最長的莫過于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于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時間是最慢的;在作樂的人,時間是最快的。它可以擴展到無窮大,也可以分割到無窮小;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后誰都表示惋惜;沒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紀念的,它都令人忘卻;偉大的,它都使它們永垂不朽。”

我們知道,時間比金錢要珍貴,時間就是生命。孩子能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與他的學習效率有很大的聯系。一個不珍惜時間、無法合理安排時間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斷前進的動力。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時間觀念,就等于給了孩子知識、力量、聰明和美好的開端。因為善于利用自己時間的人將會獲得高效率的辦事效果,也是最能出成績的人。

孩子并沒有多么強的時間觀念,他們往往不能按問題的主次和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時間,而是憑自己的興趣來安排時間,結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而且還會影響處理許多事情。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時間時,父母應該運用一定的方法幫助孩子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讓孩子正確認識時間的價值

一個孩子對時間并沒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時間對于他來說有什么用處,當然,他也就不會去珍惜時間。因此,父母應該通過某些事情或是通道來告訴孩子時間是最寶貴的,不要浪費時間;還要告訴孩子時間是永遠不會停留的,應該及時抓住時間;更應該讓孩子知道,時間是神圣的,不要故意浪費時間,否則將會受到時間的懲罰。

讓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

孩子有著非常隨意的心理,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較差。其實,對于孩子來說,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他們一般體會不到時間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一定要堅持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成時間觀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張作息時間表,什么時間起床,洗漱要多長時間,吃早餐要多少時間,放學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幾點睡覺等,都可以讓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才能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指導孩子合理安排做事情的順序

孩子往往分不清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他們的事情往往是由父母和老師來安排的。這是造成孩子不善于利用時間的一大原因。事實上,只有充分認識到自己要做的事情與自己的關系,才有可能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好。父母可以指導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緊迫程度排列順序。

教孩子有效利用時間去學習

每個人都有生物規律,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常會有這種感覺:在相同的時間段,心情好的時候學習效率就高,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學習效率就低;在一天當中,早晨和夜間學習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學習效率低。可見,孩子的學習往往存在一個最佳的學習時機。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學習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學習效率高。父母可以讓孩子注意觀察自己的特點,掌握自己的最佳學習時間,然后把重要的學習內容安排到最佳時間里去學習。

讓孩子擁有玩的時間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由于作業做得太慢而沒有了玩的時間,因此就不斷地催促孩子、埋怨孩子,甚至懲罰孩子更長時間地學習。其實,孩子就是因為父母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完全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才會不珍惜時間,才會拖拖拉拉的。在這種沒有希望、沒完沒了的學習過程中,孩子的心態是消極的,沒有目標,沒有興趣,往往心煩意亂、錯誤百出,時間又拖得很長,結果造成了惡性循環。因此,父母必須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當孩子有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時,就會比較愿意開始較長時間的艱苦學習,學習效果也會更加理想。

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對于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父母盡量不要干擾他的學習,孩子的書桌上盡量不放平日他感興趣的非學習用品。家中不要有太多的噪聲,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安靜的學習環境。父母也不要陪讀或監督,只需在孩子學習結束后進行檢查,一是看孩子是否按規定的時間完成作業,二是看孩子完成的作業的質量如何。如果孩子已經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父母就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當孩子沒有按規定去做時,父母則必須給予應有的懲罰。

第13招教孩子懂得付出

父母箴言

在生活的點滴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教孩子對人付出他的愛,多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比如幫助別人、禮讓等;多淡化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搶占別人的玩具、獨享等。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付出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玉屏| 万载县| 余江县| 阿克陶县| 丹凤县| 蛟河市| 铅山县| 岢岚县| 米易县| 泌阳县| 金平| 张掖市| 库尔勒市| 泾源县| 乌兰浩特市| 武胜县| 长岛县| 尼木县| 富阳市| 庆阳市| 盖州市| 石狮市| 武陟县| 耒阳市| 汝阳县| 曲靖市| 乌海市| 麻城市| 铁力市| 通城县| 谷城县| 双桥区| 襄汾县| 玛沁县| 神农架林区| 佛山市| 宿松县| 平顺县| 神木县| 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