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節 剖宮產后的護理

睡姿

6小時前

新媽媽分娩后回到病房,需要頭偏向一側、去枕平臥6個小時。原因在于大多數剖宮產選用硬脊膜外腔麻醉,頭偏向一側可以預防嘔吐物的誤吸,去枕平臥則可以預防頭痛。

6小時后

6個小時以后,可以墊上枕頭了,并應該鼓勵進行翻身,以變換不同的體位。采取半臥位的姿勢較平臥更有好處,這樣可以減輕身體移動時對傷口的震動和牽拉,新媽媽會覺得舒服一些。同時,半臥位還可使宮血流向后穹隆,以防止宮血滲入到腹腔內。對新媽媽而言,半臥位的程度,一般使身體和床成20~30度為宜,方法可用搖床,或者墊上被褥即可。

腹部放置沙袋

有時護士會在孕媽媽的腹部放置一個沙袋,這樣做是為了減少腹部傷口的滲血。護士會按規定每隔一段時間為孕媽媽測量血壓,查看面色,測量脈搏和體溫,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小便的顏色、尿量的多少、尿管是不是通暢等,并將這些情況記錄下來。

堅持補液

防止血液濃縮、血栓形成:孕媽媽在產期內消耗多、進食少、血液濃縮,加之孕期血液呈高凝狀,就容易形成血栓,誘發肺栓塞,導致猝死。所以術后三天內應該輸液,補足水分。

及時哺乳

寶寶餓了,護士會把他抱給孕媽媽,孕媽媽一定要將這最珍貴的初乳喂給寶寶。這是值得回味的經歷。寶寶的吮吸還可以促進孕媽媽子宮收縮,減少子宮出血,使傷口盡快復原。

禁食

在術后6小時內應當禁食。這是因為手術容易使腸子受刺激而使腸道功能受到抑制,腸蠕動減慢,腸腔內有積氣,因此,術后會有腹脹感。為了減輕腸內脹氣,暫時不要進食。剖宮產6小時后可以飲用一些排氣類的湯,如蘿卜湯等,以增強腸蠕動,促進排氣,減少腹脹,同時也可以補充體內的水分。

但是,一些容易發酵產氣多的食物,如糖類、黃豆、豆漿、淀粉類食物,應該少吃或不吃,以防腹脹嚴重。術后6小時可進食些燉蛋、蛋花湯、藕粉等流質食物。術后第二天才可以正常地吃粥、鯽魚湯等半流質食物。

注意陰道出血

剖宮產子宮出血較多,家屬應經常看一下陰道出血量,如果超過了月經量,應通知醫生,及時采取止血措施。

防止腹部傷口裂開

咳嗽、惡心嘔吐時應壓住傷口兩側,防止縫線斷裂。注意體溫,停用抗生素后可能出現低熱,這是生殖器官炎癥的早期表現。如超過38℃,則不宜出院。

感覺惡心

手術后,你可能會覺得頭重腳輕,可能還會感到惡心。惡心有時會持續48小時,不過,醫生會給你服用一些藥物來減輕不適。很多孕媽媽還會覺得全身瘙癢,特別是那些通過硬膜外或腰部用過麻醉劑的孕媽媽。如果你也出現這種情況,要告訴醫生,醫生可以給你服用一些藥來緩解不適。

傷口疼痛

你也許會覺得切口部位麻木和酸痛,而且傷口會輕微鼓起、腫脹,顏色也比正常的膚色深。醫生會每天來看你,了解你的恢復的情況,檢查傷口是否在正常的愈合。最初,在打噴嚏、咳嗽,或者做其他會對腹部造成一定壓力的動作時,你都會感到疼痛,但你會感覺一天比一天好。

盡早活動

這是防止腸黏連、防止血栓形成、防止猝死的重要措施。麻醉消失后,上下肢肌肉可做些收放動作,術后6小時就可起床活動。這樣可促進血液流動和腸胃活動,可防止血栓和腸黏連。此時特別需要注意保暖以及各種管道的暢通情況;勤換衛生巾,保持清潔;腹部的沙袋需放置8小時;12小時后,新媽媽在家人或護士的幫助下可以改變體位,翻翻身、動動腿。術后恢復知覺后,就應該進行肢體活動,24小時后應該練習翻身、坐起,并下床慢慢活動,條件允許還應該下地走一走。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使傷口愈合更加迅速,并能增強胃腸蠕動,盡早排氣。

剖宮產與自然產的生理變化大致相同,但是因為有傷口的緣故,會有更多的不便,孕媽媽除了排尿、排氣外,傷口需要特別地照顧,其他的生理護理都與自然產相同。

產后排尿

產后數天孕媽媽的尿量會增加,尿管通常需留置1~2天,或等到點滴拔除后1~2小時移除尿管,拔除尿管后,新媽媽一般可在4~8小時內自己解小便。但是由于腹部傷口疼痛,而不敢用力,容易造成排便困難。

大量飲水

產后的三到五天內,孕媽媽的身體還是很虛弱。傷口仍然疼痛,年輕的孕媽媽會有便秘和腫脹的感覺,這是麻醉所引起的,因此大量飲水是非常必要的。最好飲用熱茶和不低于室內溫度的水,這樣能促進腸子的蠕動。

預防傷口感染

剖宮產的傷口約在下腹10厘米左右,愈合需一周。肥胖的孕媽媽由于皮下脂肪較厚,容易發生傷口感染。剖宮產傷口的照顧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保持干爽;二是在手術隔天視情況換藥,但是不可天天換,以免傷口剛愈合又撕裂。由于傷口會疼痛,孕媽媽要特別注意翻身的技巧。

及時大小便

預防尿路感染、便秘等情況一般術后第二天靜脈滴注結束會拔除留置導尿管,拔除后3~4小時應排尿,以達到自然沖洗尿路的目的。如果不習慣臥床小便,可下床去廁所,再解不出來,應告訴醫生,直至能暢通排尿為止,否則易引起尿路感染。剖宮產后,由于傷口疼痛使腹部不敢用力,大小便不能順利排泄,易造成尿潴留和便秘,若有痔瘡,情況將會變得更加嚴重,故術后孕媽媽應按平時習慣及時排便。產后第五六天,剖宮產的新媽媽應該可以開始正常排便了。

剖宮產后,由于疼痛致使腹部不敢用力,大小便不能及時排泄,容易造成尿潴留和大便秘結。因此更應該按正常的作息,養成良好的習慣及時排便。

請家人幫忙

剖宮產的孕媽媽一般是5~7天出院。在出院之前,孕媽媽需要找好能夠幫助她共同分擔家務勞動、做飯和帶寶寶的幫手。最好是丈夫能夠休假,或者寶寶的爺爺、奶奶、外公和外婆能夠提供幫助?,F在很多月嫂公司的服務也很規范,而且月嫂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剖宮產分娩的媽媽比自然分娩的孕媽媽需要更多的“做媽媽了的感覺”,因此她們常常抱著寶寶不放手,所以其他的工作應該有人為她分擔。

適當按摩子宮

分娩結束后,在臍下方可以摸到一團硬塊,即為子宮。孕媽媽可適當地按摩子宮,增強子宮收縮,避免發生分娩后大出血。另外,靜脈滴注或口服藥物中,大多有子宮收縮劑,孕媽媽應如期將藥物服完。生化湯也是幫助子宮收縮的湯劑,可于三餐之后服用。一般來說,子宮收縮會有稍微的疼痛,但都在可忍受范圍內,倘若服用止痛藥物后仍疼痛不止,應告知醫護人員。

飲食保持清淡

剖宮產手術后6小時內因麻醉藥效尚未消失,全身反應低下,為避免引起嗆咳、嘔吐等,應暫時禁食,若新媽媽確實口渴,可以間隔一定時間飲少量溫水。

術后6小時,可進食流食,如熬得很濃的雞、鴨、魚、骨頭湯等。進食之前可用少量溫水潤喉,每次大約50毫升,若有腹脹或嘔吐感覺,應多下床活動,或用薄荷油涂抹肚臍周圍。

第一餐以清淡簡單為宜,例如稀飯、清湯,并要少量。若無任何腸胃不適,則可在下一餐恢復正常的食量,哺喂母乳的媽媽可多食用魚湯及多喝水。

術后盡量避免攝取容易產氣的食物,其他則依個人喜好適量攝取。避免油膩和刺激性的食物,多攝取高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幫助修復組織(如魚、雞肉)。此外多攝取纖維素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密切觀察惡露

無論是順產還是剖宮產,產后都應密切觀察惡露。剖宮產時,子宮出血較多,應注意陰道出血量,如發現陰道大量出血或衛生巾兩小時內就濕透,且超過月經量很多時,應及時通知醫護人員。

正常情況下,惡露10天內會從暗紅色變為淡黃色,分娩后兩周變為白色,4~6周會停止,若超過4周還有暗紅色的分泌物或產后兩個月惡露量仍很多時,應到醫院檢查。檢查子宮復原是否不佳,或子宮腔內殘留有胎盤、胎膜,或合并有感染。

產后疾病的護理

雖然分娩后住院期間有專業的醫生、護理人員提供舒適而安全的照顧,但是如果媽媽們能夠了解自己的生理狀況,掌握一些自我照顧或配合醫護人員的小技巧,就可以省去許多醫療人力,同時也能讓產后調理的品質更好。

分娩的過程幾乎耗盡身體所有的能量,加上隨之而來的生理改變,使得疲勞而虛脫的媽媽需要更細心的調養才能恢復元氣。由于產后的調養是從分娩后的那一刻開始,因此,住院期間的生理照顧便顯得格外重要。產后的生理變化有很多,在自然分娩方面,需要特別照顧的情況有惡露、排便、感染、乳房脹痛、產后痛與下床眩暈等。

產后惡露

它是胎盤的內膜組織,屬于產后正常的現象,持續4~6周。因時間的不同,惡露的量和成分也會改變,醫護人員往往是觀察惡露的性質、氣味、量及持續時間。若量多或惡露持續時間長且為膿性、有臭味,就是子宮腔內受到感染;如果伴有大量出血,子宮大而軟,則顯示子宮可能恢復不良。

此外,惡露量也會因用力或是服用大量的生化湯,造成大出血。如果孕媽媽有惡露量太多(半個小時浸濕兩片衛生巾)、血塊太大或流血不止等癥狀,就必須告訴醫護人員,以免發生危險。

家人護理的要點包括

產后排尿

正常情況下,孕媽媽在分娩后2~4小時會排尿。另外,由于利尿作用,在產后12~24小時排尿會大為增加。如果產后4小時仍沒有排尿,就必須請醫護人員協助解決,因為尿液滯留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會,且脹滿的膀胱也可能使子宮移位,影響子宮收縮,甚至造成子宮出血。

產后排尿不順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因為膀胱和尿道因分娩而受傷、水腫,孕媽媽無法感覺膀胱滿了;另一個原因則是會陰傷口疼痛及腹內壓減少,造成小便困難或有解不干凈的感覺。

產后排便

新媽媽應該在產后2~3天內排便,但是由于黃體素影響腸肌松弛,或是腹內壓力減小,很多新媽媽產后第一次排便的時間往往會延后,尤其是因為準備分娩而沒有正常飲食時,更容易造成排便不順。

產后感染

產后感染的原因除了母體因產前貧血,主要還是因為在分娩過程中,產道、會陰傷口受到感染以及失血所導致,也有可能因為泌尿道或乳腺發炎等非分娩直接造成的發熱感染。如果是會陰、陰道感染,患者除了發熱之外,患部有紅腫、熱痛,會陰縫合處可能出現膿性分泌物。如果是子宮內膜炎,患者除了會有子宮壓痛感外,還會持續出現血性惡露和分泌物。如果是盆腔蜂窩織炎,病人除了在下腹與陰道會有壓痛外,陰道內側有腫塊,子宮會因附近的韌帶、組織發炎、腫脹;孕媽媽若有乳腺炎,會產生乳房脹痛、發熱的情況。

如果孕媽媽感染泌尿道炎、腎盂腎炎,常會因為傷口疼痛而不敢小便而引起小便疼痛、頻尿、血尿等不適。

下床眩暈

剛分娩完應該盡量臥床休息,除了極少數初孕媽媽,可能會因為產道嚴重裂傷而必須臥床24小時外,自然分娩的媽媽在產后即可下床活動,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乳房脹痛

從懷孕5~6個月開始,孕媽媽的乳腺細胞已完成增生,許多孕媽媽的乳頭上開始出現乳痂,那是乳汁溢出殘留在乳頭上的結果。孕媽媽會在產后第三天左右開始分泌乳汁,乳房在分泌乳汁之前,會比較腫脹飽滿而有沉重下垂的感覺,如果寶寶吮吸乳頭或乳房稍加擠壓,乳汁即會流出,如果一開始就哺喂母乳,很少會有乳脹。

產后腰痛

妊娠期間,胎兒的發育使子宮增大,同時腹部也變大,重量增加,變大的腹部向前突起為適應這種生理改變,身體的重心就必然發生改變,腰背部的負重加大,所以孕媽媽的腰背部和腿部常常感到酸痛。

到了分娩的時候,現在孕媽媽分娩多采用仰臥截石位,新媽媽在產床上時間較長,且不能自由活動,分娩時要消耗掉許多的體力和熱量,致使腰部和腿部酸痛加劇。在產褥期和坐月子期間,有的新媽媽不注意科學的方法,活動鍛煉不得法,有的新媽媽過早地參與勞動,還有的新媽媽產后睡彈簧床,這樣也不利于腰腿部的恢復。這些情況都可以引起新媽媽在產后感到腰腿部疼痛。

該病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不要過早長久站立和端坐,更不要負重。避風寒、慎起居,每天堅持做產后操,能有效地預防產后腰痛。

產后痛

分娩后第一天子宮維持在臍部高度,然后每天下降一橫指,10~14天子宮會恢復到骨盆腔內的位置,4~6周恢復到正常體積。

產后腹部像抽筋般的疼痛(尤其是喂哺寶寶母乳的時候),這是“產后痛”,主要是因為子宮收縮,使子宮能正常下降至骨盆腔內所引起的。

經孕媽媽比初孕媽媽更容易有產后痛,子宮被過度膨脹,如羊水過多、多胞胎等也會加重產后痛。喂哺母乳者因寶寶吮吸會使體內釋出縮宮素,刺激子宮收縮就會加重產后痛,不過4~7天這種疼痛會自然消失。

產后腹痛

以新媽媽分娩后下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產科常見病癥。又稱兒枕痛。

多因產時失血過多或受寒,或產后觸犯生冷,寒凝血瘀而致。治療以調理氣血為主。產后腹痛的最早記載見于漢代《金匱要略》,分別用當歸、生姜、羊肉治血虛內寒,用枳實芍藥散治氣血瘀滯之產后腹痛等。

宋代《婦人良方大全》指出本病可因外感內傷,并稱為產后瘀血阻腹痛為兒枕痛。產后腹痛可因血虛體質,或產時失血過多,沖任空虛,胞脈失養,或氣血虛弱,運血無力,血流不暢,遲滯而痛;亦可因產后起居不慎,寒邪乘虛而入,或飲食生冷,血為寒凝,或產后情懷不暢,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或產后惡露排泄不暢而致。

剖宮產后預防瘢痕的絕招

現在有不少的新媽媽都選擇剖宮產,但留在肚皮上的瘢痕卻成為困擾新媽媽的一大難題。

新媽媽要做到的就是不要進補過量和體重增加過度,會造成瘢痕附近皮膚張力增大,瘢痕消除起來就會更難。要想去除瘢痕,同樣可選擇美白滋潤產品。如果瘢痕很難消除,則可以求助于醫療手段,用激光去除。

剖宮產后媽媽的疤痕護理

手術后刀口的痂不要過早地揭下,過早硬行揭痂會把尚停留在修復階段表皮細胞帶走,甚至撕脫真皮組織,并刺激傷口出現刺癢。涂抹一些外用藥,如去炎松(氟羥強的松龍)、地塞米松(氟甲強的松龍)等用于止癢。

避免陽光照射,防止紫外線刺激形成色素沉著。改善飲食,多吃水果,雞蛋、瘦肉、肉皮等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食物。這些食物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表皮代謝功能。切忌吃辣椒、蔥、蒜等刺激性食物。

剖宮產后還能生寶寶嗎

剖宮產后最好兩年以后再考慮懷孕,懷孕后要注意按時做好產前檢查,注意休息及合理營養膳食。再次懷孕時要根據胎兒大小、羊水多少等情況及時住院觀察,防止宮內壓力過高導致子宮破裂。有過剖宮產的新媽媽再次妊娠,選擇分娩方式時,建議考慮以下幾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安县| 巫溪县| 红原县| 巴塘县| 勐海县| 大姚县| 休宁县| 衡水市| 府谷县| 华宁县| 会同县| 鹤岗市| 维西| 呈贡县| 湖州市| 石阡县| 繁峙县| 仁寿县| 开封县| 宁武县| 涟源市| 安庆市| 伊吾县| 博兴县| 凤冈县| 云南省| 会东县| 满城县| 淅川县| 嘉鱼县| 靖远县| 海城市| 通辽市| 澄迈县| 崇信县| 嘉义市| 绥滨县| 双辽市| 新干县| 隆子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