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艾灸療法全知道

艾炷灸

艾炷是用艾絨捏成的圓錐形艾團,常分為三種規格。小炷如麥粒大,適合體弱者使用;大炷如蠶豆大小,效力更顯著;中炷的炷高1厘米,炷底直徑約0.8厘米,炷重約0.1克,如黃豆大,可燃燒3~5分鐘。艾炷灸一般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

●直接灸

就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為防止傾斜,施灸前一般在施灸部位皮膚上涂上少許大蒜汁、凡士林或清水,以增加黏附性或刺激作用。直接灸一般又分為瘢痕灸、無瘢痕灸兩種。

瘢痕灸(又稱化膿灸):用火點燃艾炷,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再更換新炷。灸時可產生疼痛,待所需壯數灸完后,施灸部位往往被燒破,可在創面敷貼生肌玉紅膏,每日換貼1次,1周以后即可化膿,5~6周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有瘢痕。一般用于皮膚潰瘍、雞眼等難治性皮膚病。

無瘢痕灸:因為其施灸后不致起皰、不留瘢痕而得名,用中、小艾炷施灸,感覺灼痛時去掉艾炷,另換一炷。以局部皮膚紅暈、無燒傷、自覺舒適為度。適用于慢性虛寒性疾病。

●間接灸

間接灸又稱為隔物灸。隔物灸在具體治療中要根據所選用的藥墊來具體命名,如墊胡椒就叫作隔胡椒灸。藥墊雖然不同,但隔物灸點燃的部分都是艾炷。每燃盡一個艾炷稱為1壯,比如“每灸5壯”,意思就是每次用完5個艾炷即可。通常隔物灸選用中炷或大炷,本書具體病癥治療所說的隔物灸,劑量以中炷為準,比如“每灸5壯”,意思是每次使用5個中炷。如選用大炷,可將壯數減少,總計時間與中炷相同即可。仍以5壯為例,中炷每次持續時間為15~25分鐘;選用大炷的話,同樣保持15~25分鐘即可。

有些隔物灸沒有具體說明壯數或時間,比如隔姜灸“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掌握一個最大限度,施灸時間總計不應超過30分鐘。而對大多數穴位來說,每次施灸以10~20分鐘為宜。

艾條灸

用薄綿紙包裹艾絨卷成圓筒形即是艾條,施灸時在穴位或患處懸灸。這種施灸法操作簡便、療效良好、無痛苦及副作用,所以是最普遍的一種艾灸方法。艾條灸法又分為溫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種。

●溫和灸

溫和灸也稱懸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或患處,距離皮膚2~3厘米熏烤,以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穴灸10~15分鐘,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隨時調節,防止燙傷。

●回旋灸

回旋灸是將艾條點燃端對準施灸部位,保持一定距離,但位置不固定,均勻向左右方向慢慢移動或畫圓。本法多用于治療風濕痹痛及廣泛性皮膚病。

●雀啄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與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施灸。此法熱感較強,注意防止燒傷皮膚。

艾熏灸

●溫灸器灸

溫灸器灸又稱灸療器灸、溫筒灸。操作時,先將艾絨及藥末放入小筒內點燃,然后在人體穴位或部位上來回熨燙到局部發紅為止。適用于婦人、小兒及懼怕灸者,可用于虛寒性腰痛、腹痛、關節痛等疾病。

溫針灸

溫針灸又稱針上加灸、傳熱灸、燒針尾,是針刺與艾灸結合使用的一種方法。操作時先針刺得氣后,將毫針留在適當的深度,將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直到艾絨燃盡為止。或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1~2厘米的艾條施灸,使熱力通過針身傳入體內,達到治療目的。適用于既需留針,又需施灸的疾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聊城市| 竹北市| 永靖县| 临安市| 天镇县| 吕梁市| 黄山市| 穆棱市| 武乡县| 柞水县| 白朗县| 饶平县| 宿迁市| 历史| 西丰县| 南溪县| 平陆县| 武平县| 拜城县| 龙州县| 织金县| 宜川县| 三江| 房山区| 鄂伦春自治旗| 湘阴县| 吉隆县| 尚义县| 石家庄市| 临洮县| 册亨县| 阿图什市| 旬邑县| 东乡县| 永登县| 泊头市| 宜兰县| 舒兰市| 英德市| 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