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癥艾灸速查圖典
- 肖樹明
- 1080字
- 2019-01-03 15:20:14
操作技巧要記牢
施灸的體位
艾灸時對體位的選擇,應以醫(yī)者能夠正確取穴、施術方便,患者感到舒適自然,并能持久配合為原則。常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俯臥位
臍下可放一小枕頭,以便背部肌肉舒展、平坦。便于頭、頸、肩、背、腰、四肢的后側穴位施灸。
●仰臥位
仰臥,上肢平放,下肢放直或微曲,適用于胸腹部、頸部、四肢前側的穴位施灸。
●坐位
正坐,兩足蹬地,上肢屈肘趴伏在桌上,露背部以便施灸。適用于項、背部穴位施灸。
●側臥位
非灸側在下,側臥,上肢放在胸前,下肢伸直,適用于側頭部、下肢外側或內側、部分上肢穴位施灸。
施灸的順序
施灸的順序是: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頭,后灸肢;先陽經,后陰經。壯數先少后多,艾炷先小后大。
施灸的壯數及時間
施灸壯數的多少,可根據疾病的性質、病情的輕重、體質的強弱、年齡的大小及施灸部位的不同,全面考慮,各適其宜,恰到好處,達到無太過與不足的目的,一般少則1~3壯,多則數十壯乃至數百壯(每次施灸累計總和數)。前3日每日施灸1次,以后每隔2~3日灸1次,急性病每日可灸2~3次,慢性病隔3、5、7日灸1次即可;保健灸每月可灸3~4次。凡青壯年、初病體實者,所用艾炷宜大,壯數宜多;凡小兒、婦女、老人及久病體弱者,所用艾炷宜小,壯數宜少。在肌肉豐厚的腰背、腹、臂等處宜大炷多灸,在肌肉淺薄的頭面、頸項、四肢末端宜小炷少灸。直接著膚灸,一般以麥粒大小的艾炷為宜,每穴灸5~7壯,小兒3~5壯,每次灸3~5穴。但急救時,可不計壯數,直到陽回脈起為止。
施灸時的注意事項
1 根據病人的病情和體質,選擇合適的灸法,施灸時取穴要準,灸穴不要過多,火力宜均勻,壯數須足劑,切忌亂灸暴灸。
2 在施灸前,要將所選穴位用溫水或乙醇(酒精)棉球擦洗干凈,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膚適當溫度,防止受涼影響療效;瘢痕灸后要注意營養(yǎng),以助灸瘡的發(fā)起。
3 施灸過程中,嚴防艾火滾落燒傷皮膚和燒壞衣物被褥等物,灸后必須把艾火徹底熄滅,以防發(fā)生火災。一旦出現暈灸,應立即停止灸治,讓病人平臥休息,飲些開水,片刻即可恢復。
4 治療過程中要不時用手置于施灸部位,以感知病人局部的受熱程度,便于隨時調節(jié)施灸的距離,避免燙傷。
5 在顏面部施灸或給幼兒患者施灸要特別注意。如有起皰時,可用乙醇消毒后,用毫針將水皰挑破,外用消毒敷料保護即可,數日后可痊愈。
6 有灸后身體不適者,如身熱、頭昏、煩躁等,可令患者適當活動身體,飲少量溫開水,或針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癥狀迅速緩解。
7 施灸后皮膚多有發(fā)紅灼熱感,一般不需處理即可消失;如灸后皮膚起皰,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針頭穿破放出液體,并用消毒紗布固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