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療作用
穴性:和胃止痛、通調腑氣、理氣化痰、寧心安神。
在針灸學中,中脘既是“胃之募”穴(與胃僅一幕之隔的密切關系),又屬“腑之會”穴,可以說六腑之氣均會于此。所以,它是一個通調腑氣的主穴。六腑又以胃為中心環節,所謂“胃氣一通,六腑皆通”,故成為與胃“一幕之隔”的“胃募”穴。
中脘是全身要穴之一,主治范圍:
1.消化系統病癥:中脘的主治病癥以消化系統為主,諸如食欲缺乏、胃痛、反酸、惡心或嘔吐(包括孕吐)、呃逆、胃潰瘍、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秘、闌尾炎、腸梗阻、便血,以及各種肝膽疾病。
中醫學認為:六腑以通為順。中醫學還有一句養生名言:“若要長生,胃腸要清。”意思是說,六腑的習性是要保持通暢無阻。一個人要想長壽,必須保持大便的規律、成形,而且排便順暢,每日定時排出大便,保證腸道的空虛、干凈。中脘穴作為“胃募”穴和“腑會”穴,自然就能承擔通調腑氣的重任,從而在防病保健、益壽延年方面充當重要角色,承擔重要使命。
中醫學認為:脘腹喜暖是內中有寒,喜按則屬虛;喜涼為內中有熱,拒按則屬實。中脘穴對于胃腸道和肝膽系統的病癥具有寒可溫、熱可清、虛可補、實可瀉的特點。這也體現了中脘穴對消化系統病癥治療有良性的雙向調整作用。
中脘穴對嘔吐也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止嘔,又能催吐。針灸臨床用拔罐法治療妊娠嘔吐,有效率可達95%以上。
民國時期著名針灸名醫方慎安先生在他所著的《金針秘傳》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典型病案:一區姓女病人,患胃病7年,平時胃脘部膨起,按之疼痛,多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反而痛減。奇怪的是,食量雖大但卻奇瘦無比。其脈大小不一,頃刻異狀;舌上布滿紅白相間之小點。斷為“蟲癥”無疑。一診試針數處,當時尚無不適。次日復診時說:“針后胃痛有加重之勢,雖多食而痛不能止。”即為再針中脘穴,不到10分鐘而狂呼胃中劇痛,欲自拔其針。禁之則云要吐,隨之口即噴出奇臭之水,嘔出一物,類似蛇形,長逾1尺,蠕蠕而動。同診室病人見此狀皆帶針而逃,一時秩序大亂,而區女暈矣。頃刻即蘇,胃痛豁然而愈,后未再發。7年痼疾,經此一針,病根全去。
2.呼吸、神經系統病癥:中脘還是一個化痰、醒腦要穴,對于呼吸系統病癥(咳嗽、哮喘、痰多),神經系統病癥(失眠、癲狂、癔癥、抑郁癥)等有宣肺化痰、醒腦開竅的治療效果。
化痰通絡是中醫學的一種治療法則。中醫學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如果過多的痰濕儲存于肺中,則產生刺激,使人咳喘、多痰(是謂“有形之痰”)。痰還能夠閉阻腦竅,令人神昏逆亂,又會引起一系列腦神失調的神經系統病變,諸如失眠、癲狂、癔癥、抑郁癥等。凡此,都可以通過中脘、豐隆(外膝眼正中點與足外踝連線中點)等穴予以調治。
對抑郁癥有治療效果:《天津中醫》1998年第4期報道:一患者因肥胖而抑郁,取中脘配內關、合谷、太沖穴。中脘穴用4寸毫針刺入,囑患者吸氣,針尖方向略向上刺入3~4寸,施捻轉瀉法,使針感向兩季肋放射。治療1次后患者即感癥狀減輕,4次痊愈。
對狂笑不止有治療效果:《遼寧中醫雜志》1988年第3期報道:1例精神受到刺激后持續狂笑長達1天不止的病人,在針刺他穴無效的情況下,深刺中脘并久留針。1次即止,3次而愈。
3.其他病癥:頭痛、高血壓、高血脂、白細胞減少癥、蕁麻疹、單純性肥胖、產后血暈、子宮脫垂、子宮異位等也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日本針灸名家澤田健以本穴配三焦經的陽池穴(腕背橫紋中點略偏尺骨小頭一側)治子宮異位,認為中脘是胃腸、子宮病要穴;中國山西省中醫研究所也有類似報道,一般治療15次左右即可,其他伴發癥狀如月經異常、便秘、腰痛等也隨之改善,但對子宮附件有炎性粘連者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