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真心交朋友,小心那些形式主義(1)

都說感情深一口悶,這樣的感情未必能走遠

酒桌文化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酒桌文化早就超出了吃飯的范疇,而是更多地涉及交際活動,比如商業談判、朋友聚會以及一些娛樂活動,而在酒桌上自然免不了要相互接觸,這種交際活動的確有助于增強彼此的聯系,也有很多人是通過酒桌上來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的。

可是,現如今,很多人會片面地認為酒桌上適合交朋友,而且也非常樂意在酒桌上結交朋友。我們常常說“感情深一口悶”,似乎在酒桌上那些和我們推杯換盞不醉不歸的人,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朋友,可事實上這樣的朋友真的可靠嗎,那些像《水滸傳》里一樣,陪你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人真的適合當朋友嗎?

雖然酒桌上的交往的確是促進交流、增強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酒桌朋友未必就是真心朋友,除非你天真地相信喝酒真的可以喝出真感情,你天真地以為對方真的會和你在酒桌上吐露真情。

簡單來說,酒桌朋友具有很多特點:一是暫時性,也就是說這樣的朋友是暫時性的,也許只是酒桌上一時沖動而形成的,可能時間一長,感情就會慢慢變淡;二是地域局限性,酒桌朋友顧名思義就是酒桌上的朋友,一旦離開了酒桌,對方很可能就裝作不認識你了;三是娛樂性,也就是說酒桌上的朋友往往是為了烘托某種氣氛或者在某種氣氛下形成的,比如很多人在酒桌上說了幾句好聽的話,說了幾句恭維的話,對方很可能會將其當成貼心人,可是這樣的友誼往往缺乏足夠的感情基礎,而且只不過是摻雜了娛樂性,因此并不能太過當真。

“如果認真,那么你就輸了”,這句話用在酒桌朋友或者酒肉朋友身上再適合不過了,實際上酒桌朋友往往有很多不良習慣,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說話不算數,有個作家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不能兌現的,一種是燒給死人的冥幣,一種是酒肉朋友的許諾。”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在酒桌或者聚會上認識新朋友時,對方為了拉近關系,常常會豪爽地拍拍胸脯說“有事說一聲就行”“有事來找我”“這是包在我身上了”之類的客套話,可是當你真的前去求助時,對方反而推三阻四,不愿意幫忙。

馬克·吐溫曾經參加一個酒會,有幾個州議員得知他的大名,于是前來敬酒,幾個人很快聊到了一塊。馬克·吐溫于是提出了一個請求,就是希望議會可以授意相關部門給一些地方學校的圖書館增加一些圖書。當時這些議員都滿口答應下來,馬克·吐溫聽了很高興,可是到了半年之后,他當初的這個提議也沒有被落實好。

到了年底,馬克·吐溫因為發布了新書,就連州長也親自前來祝賀,這時候他再一次遇到了這幾個議員,一見面議員就表現得很親密,看上去和馬克·吐溫就像是多年的好朋友一樣。可是馬克·吐溫故意裝作很驚訝的樣子,告訴州長說:“真是抱歉,我好像并不認識這幾個人。”那幾個人聽了,感覺自討沒趣,于是灰溜溜地離開了。

趙本山曾經在小品上說過一句話:“酒桌上的話不算數。”以此來推理,酒桌上的朋友也應該是不算數的,我們一定要注意留個心眼,不能輕信于人。如果說說話不算數只是其中的一個弊端,那么有些酒桌朋友可能真的會讓你受到傷害。

有些年輕人常常好面子,喜歡搶著付飯錢,結果這剛好被某些酒桌朋友、酒肉朋友所利用,于是有些人經常以結交朋友為由,在酒桌上盡量奉承你、親近你,給你灌迷魂湯,聽上去好像巴不得和你成為好朋友一樣,可是一到付錢的時候,不是借機開溜,就是保持沉默,裝聾作啞。這樣的酒肉朋友對你好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從你身上免費吃上幾頓,這些飯錢就是你結交朋友的成本費,而且吃完后,又有幾個人會真心對你好呢?

俄國詩人普希金很早就成名了,那時候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可是普希金漸漸發現這些人雖然表面上說得很好聽,可是每次自己一有什么事都會躲得遠遠的,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基本上吃飯的時候都不帶錢,顯而易見,他們就是沖著自己的錢包來的。正因為如此,普希金決定和他們徹底絕交,彼此也不再往來。

蹭飯吃的人往往比較精明,好在這種人頂多只是讓你出點血汗錢,而有一種朋友則更加可惡,很可能會在暗地里給你下套。毫不客氣地說,很多酒桌朋友都是一群狐朋狗友,這些人品行不端,而且手腳也不那么干凈。他們之所以愿意和你在酒桌上稱兄道弟,目的往往在于同化你,或者要將你拉下水。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過去十年中,大約有67%的吸毒者認為自己是在飯局或者聚會上認識的“毒友”,而正是因為這些人的教唆和鼓動,自己才會染上毒品的。

這樣的朋友在生活中有很多,他們常常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你,或者直接給你設陷阱,讓你往里面鉆,這樣他們才能從你身上撈到更多的好處,所以你一定要保持謹慎的態度和必要的防備之心,不能被那些酒桌的不法分子利用和陷害。

有人很早就說過一句話:“酒桌朋友,只是一張空頭支票,看著非常美好,實際上只能讓你空歡喜一場。”其實酒桌朋友更像是一張假鈔,僅僅是看上去很像而已,但是假的就是假的,永遠不可能帶來任何價值,弄不好還會將你拖下水,畢竟使用假鈔本身也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我們如果真的想要交朋友,首先一定要交心,而不能被一些外在的形式主義所蒙蔽,不能被那些表面文章所迷惑,你一定要記住:像俞伯牙和鐘子期那樣的好關系,可不是幾杯酒就能夠喝出來的。

朋友也需要禮尚往來,一味索取的人不適合做朋友

2009年,全球首富比爾·蓋茨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次會議上突然對全世界宣布,自己不再使用Facebook,很多人一開始以為蓋茨和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之間是不是產生了什么矛盾。但是蓋茨很快澄清了這個謠言,其實他之所以不再使用Facebook,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他想要和那些網友絕交。因為比爾·蓋茨在網站上結交了很多朋友,可是其中的多數人都在向他索取,都在想辦法從這個首富身上占一點小便宜,這讓蓋茨突然覺得人情冷漠,他非常感慨地說為什么沒有人愿意主動給予他一些好處呢?很顯然,蓋茨根本分不清哪一些人適合真正用來交朋友,或者說多數人都是不合格的,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來。比如有些人一天之內發出好幾個請求,或者干脆發出一些求救信,這讓蓋茨不勝其擾,他覺得自己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自己的生活也因此而受到了影響,所以干脆關閉Facebook,并宣布和那些網友正式絕交。

有關友情,中國最看重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和狀態,但對于多數人而言,尚且缺乏那種境界和掌控力,所以多數時候我們仍舊需要遵從世俗的規律和原則。對于我們來說,和朋友時常往來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一旦很少交流,感情很容易變淡,這樣就可能會變成沒有感情,因此需要平時多走動一下,通過各種各樣的溝通交流方式來促進友情的升華。送禮則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方法,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增進友誼的方法,比如說很多人會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給朋友送去禮物,特別是有求于人時,也必定會捎上一些東西。

禮尚往來幾乎成為了一種交際的定式,而且的確可以起到增進感情的作用。當然在禮尚往來的時候,也有一些不那么愉快的事情發生,比如有很多人則是打著朋友的幌子專門收取別人的禮物,這樣的人結交和認識朋友,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撈一點好處,所以他們總是盼望著有人給自己送禮,而自己對待朋友則是一毛不拔,什么也不肯付出。這樣的人,只會寄生在你身上,將你慢慢榨干。

古人很早就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說法,認為一個人如果受人恩惠,那么必須要做出相應的回應,其實朋友之間更應該如此。有人認為朋友之間可以免俗,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可以不計較,也沒有必要太過計較得失,但是最基本的禮數還是應該要具備的。當朋友給你送禮的時候,你也應該有一些表示和饋贈。如果有人成天想著索取而不肯付出,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對方很可能會無情地剝削你。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朋友總是讓你請客吃飯,自己從來都不會掏錢的話,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因為對方很有可能只是在揮霍你的錢財而已,對他而言,你只是一個送飯吃的人,只是一個喜歡送禮的人,而不是什么真心的朋友。像這樣的朋友也許永遠不會記住你的生日,永遠不會給你準備一個禮物,永遠不會給你一些溫馨的祝福,對他們而言,付出是沒有必要的,或者說他們壓根就沒有想過要為你付出什么,相反地覺得從你這兒拿走一些東西是天經地義的,一次兩次之后,你可能再也喂不飽他們的欲望和野心。

法國社會行為學家巴杜爾有一個關于人際關系的彈性理論,他認為人與人交往的時候,彼此之間的正常交往通常都會有一定的彈性,這就像是一根彈簧一樣,只要還在彈性的范圍之內,那么多一點、少一點都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問題,因為彼此之間會進行自我調整。可是一旦彼此之間的關系超出了這個彈性的范圍,那么這段關系很有可能會崩裂,因為彼此都無法去承受超出的那一部分負重。

在這個彈性理論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索取和付出的關系,巴杜爾認為生活中總是會存在一些感情投機的人,他們只想用最小的回報收獲最大的利益,甚至于想著用空鉤子釣上大魚。他們往往能夠成功一次、兩次,可是一旦次數多了,就超出了這段感情應有的限度和承受能力,那么最終的結果就是沒有人再愿意和這樣的人交往了。

巴杜爾舉了個例子,他說如果有個朋友總是想著你給他一些東西,而且也從來沒有想過回贈給你一些禮物,那么按道理來說,他接受別人送禮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因為別人并不會每次都愿意那么大方,換句話說,這種大方實際上是有限度的。

不過巴杜爾也認為由于礙于情面,很多人并不好意思直接說出口,因為幾頓飯,因為幾件禮物,因為對方沒有及時給自己返還一點好處,就刻意疏遠別人,這聽上去似乎有些小氣。正因為這樣,很多人為了面子而繼續容忍對方在自己身上占小便宜,而這樣一來,更是讓那些善于把握心機的人趁虛而入,不斷進行索取。

人的欲望一旦被激發,往往很難被壓抑住。當你的朋友認為向人索取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當他意識到你默許了這種行為后,只會變本加厲,索取的東西會越來越多,而你能夠忍受一次兩次的“剝削”,卻沒有辦法一直忍受下去,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對方是一個難纏的家伙,他甚至會像一個寄生蟲一樣,牢牢寄生在你身上,直到你再也負擔不起這種無止境的索取。

面對這樣人,你不能給予對方太多的機會,可以說一旦發現,那么就應該立即保持警惕,應該想辦法疏遠對方,至少下一次當對方再次要求你付出的時候,你要么找一個借口搪塞過去,要么就直接拒絕。當然,你最好還是應該堅決地遠離他們,像這種自私自利的家伙,也許并沒有替自己的朋友考慮過,也沒有真正在乎過朋友們的感受。

“朋友”并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禮尚往來的人也并非就能夠稱得上真正的朋友,但禮尚往來至少代表了一種態度,一種尊重朋友、關愛朋友的態度。多數時候這種物質上的交流很輕,有時候只是一些小禮品,一點水果,一些日常用品,但是禮輕情意重。可以說這樣的交流方式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目的是為了促進和鞏固彼此雙方的感情。可是如果有些人連這樣的態度也沒有,連這份心也沒有,那么就沒有繼續交往的必要了。

講義氣也要注意分寸,過分講義氣很傷人

“義”是中國歷史上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在很多時候,“義”甚至要比愛情、親情更加重要,一個人背叛了自己的愛人、親人,他往往不會背負什么道德壓力,因為感情的事外人不好評判。可是一旦背叛了朋友,一旦違背了“道義”,那么很有可能就會遭到整個社會的撻伐,會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

但很多時候義氣的存在實際上更多地具有一種“匪氣”,所謂的義氣往往是一種感性的情感趨同行為,幾個人聚在一起做某一件事,這就是義氣的表現,但這些朋友卻從來不去理會這件事情是否正確。也就是說,講義氣往往是合情的,但是未必合理合法,畢竟這種感情在很多時候都是草率沖動的,缺乏理性的認知,缺乏必要的社會規范,純粹就是群體內部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流氓氣,因此講義氣的人容易會被朋友抹黑。

在某些時刻,義氣能夠促進感情的交流,但講義氣和現代社會并不相容,因為多數的義氣通常都具有一種狹義的道德觀,這與整個社會的格調是有出入的。比方說講義氣的人通常都是賊寇,要么就是一些不守禮法的江湖人士,像《水滸傳》中的108位兄弟,實際上就是依靠義氣來凝聚成一個集體的,這種組織和群體的存在方式實際上并不合法,而且缺乏一種強大的約束,這也是為什么里面的成員最后反而很容易就被義氣所傷,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在現實生活中,義氣兄弟仍然非常普遍,很多不諳世事的青少年,容易受到朋友的蠱惑和影視劇的影響,幼稚地認為那些為自己出頭,為自己兩肋插刀的人就是朋友,認為那些敢于幫助自己解決疑難雜癥卻連眼睛也不眨一下的人是最適合當朋友的人。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盡管那些講義氣的人常常毫不猶豫就站出來為你解決困難,但是對方往往也是有目的性的,他們對你伸出的雙手上已經沾滿了毒,他們的內心無時無刻不在算計你、利用你。而你還在為之感動,還在認為這樣的人非常有心,結果到了最后,你就會發現自己最終會被義氣綁架,最終成為別人可悲的棋子。義氣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偽性,往往會讓你承受巨大的風險。

首先,在義氣的支配下,你很有可能誤入歧途,比如在現實生活中,就不乏有人替朋友出頭,替兄弟報仇之類的事情,你為了證明自己是講義氣的人,常常也會頭腦一熱就做出一些糊涂事。這種情況一般在青少年中比較常見,可以說義氣往往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畢竟青少年心智發育不成熟,他們認為如果朋友們都講義氣,而自己卻罔顧道義,那么就會被大家所排斥,這種自尊心就會受到義氣的驅使,心甘情愿地為那些朋友“兩肋插刀”,心甘情愿地做一些違心、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最后發現被刀子插的人永遠是自己,會發現插刀子是自己最信任的義氣朋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郧西县| 仁怀市| 罗城| 洪雅县| 额济纳旗| 永仁县| 彭阳县| 彰武县| 宝山区| 柘城县| 北流市| 黄平县| 得荣县| 东乡族自治县| 闽清县| 驻马店市| 丹寨县| 陆川县| 婺源县| 磐安县| 廊坊市| 蓬莱市| 明水县| 阳原县| 平山县| 昆明市| 六安市| 嘉定区| 静乐县| 马龙县| 丹阳市| 沙田区| 湖口县| 中卫市| 枞阳县| 普宁市| 九龙坡区| 鄂尔多斯市| 山阳县| 安福县| 孝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