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唯物義理故事(9)

比喻對待隱患要隨時警覺,不能因較小的危險排除了而掉以輕心。

此典出自劉基《郁離子》:“若石隱于冥山之陰,有虎恒蹲以窺其藩。若石帥其人書夜警,日出而殷鉦,日入而燎輝,宵則振鐸以望;植棘樹,墉坎山谷以守。卒歲,虎不能有獲。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為虎死,無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機,撤其備,垣壞而不修,藩決而不理。無何,有驅逐麋來,止其室之隈,聞其牛羊豕之聲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為驅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塊。驅人立而爪之,斃。君子謂若石知一而不知二,宜其及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若石隱居在冥山的北邊,有只老虎常常蹲在那里偷看他家的籬笆。若石帶著家里人白天黑夜警戒,太陽出來敲銅鉦,太陽下山點火把,夜間就搖動大鈴守望,他還種植棘刺樹,在山谷邊筑墻挖溝防守。

一年過去了,老虎一無所獲。有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十分高興,以為老虎死了,再沒有危害自己的東西了。于是放松了射獸的弩機,撤除了防獸的設備,墻壁倒了不修筑,籬笆壞了也不去修理。沒有多久,有只追逐麋鹿來這里,到了他房子的轉彎處,聽到牛、羊、豬的聲音,就進去咬吃。若石不知道它是,呵斥它它也不逃,就用土塊擲它。像人一樣站起來,用爪子抓若石,最后把他抓死了。

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遭到禍害就不足為奇了!

周人懷璞

比喻璞玉璞鼠,同名異實。判斷事物,不能只憑名。

此典出自《尹文子·卷下》。

鄭國人叫那些沒經處理過的玉石叫做“璞”;周國人把沒有制成干肉的老鼠叫做“璞”。

有一次,周國有一個人懷揣著他的璞,對鄭國的一個商人回答說:“你想買璞嗎?”

鄭國的商人說:“想買。”

周國人便從懷里掏出他的璞來看,原來竟然是一只老鼠。鄭國商人十分驚愕。

煮豆詩

比喻自家人自殘骨肉是殘酷并令人慚愧的事。

此典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

魏文帝曹丕命令他弟弟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假如作不出來就要把曹植殺掉。曹植應聲就作出一首詩,說:“煮豆子磨豆漿,榨豆子做豆汁。豆稈在鍋底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你我本來是一條根生的,你為何熬煎我這樣急?”魏文帝聽了,臉上露出很慚愧的神色。

按圖索驥

“按圖索驥”比喻讀書死,死讀書。

此典出自楊慎《藝林伐山》卷七:“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所謂‘按圖索驥’也。”

春秋時,秦國有一個叫孫陽的人,他有著獨特的識別馬匹的能力,人們都稱他為伯樂(“伯樂”本來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有一次,孫陽路過虞板,忽然發現一匹拉著鹽車的馬沖著他一直叫,他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匹千里馬。孫陽眼見這樣一匹好馬拉著鹽車慢慢慢地走,覺得太委屈這匹馬了,不禁因同情而傷心起來。

那匹馬見孫陽果然了解它,接著就吐白沫,仰頭狂叫,聲音十分悲壯,同時又好像是高興的樣子。

后來,孫陽把他識別馬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書,還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孫陽的兒子學了這本書,以為自己學會了父親識別馬的本領,于是拿著這本書到處去找好馬,可是由于他只從圖樣上去識別,沒有實際知識和經驗,所以找來找去,不但沒找到一匹千里馬,而且還鬧出了這樣一個大笑話。

有一天,他的兒子拿著這本《相馬經》去找好馬,看見一個大蟾蜍(癩蛤蟆),對他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好馬,與《相馬經》上寫的大致一樣,就是蹄子不一樣。”伯樂知道兒子根本不會相馬,但轉怒為笑幽默地對兒子說:“這匹馬好跳,不好駕馭。”

炳燭之明

比喻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情況。

此典出自《說苑·建本》:“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今年快七十歲了,想要學習,可能已經太晚了罷!”

師曠說:“您為什么不點燃蠟燭來照明呢?”

晉平公說:“你聽說過有當人臣的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說:“盲臣哪里敢和國君開玩笑呀!臣聽說:少年而好學習,像早晨溫和的陽光;壯年而好學習,有如中午的太陽光;老年而好學習,好似點燃了蠟燭照起亮光來。點燃了蠟燭照起亮光,還有誰會在昏暗中摸索著行進呢?”

晉平公說:“好極了!”

博聞強記

“博聞強記”形容一個人見多識廣,記憶力強。

此典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同‘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屈原出身于楚國的王族,有深厚的文化教養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楚懷王時,官至左徒、三閭大夫,曾直接參與楚國內政外交的重大決策,楚懷王一直非常信任他。可是由于當時統治楚國的貴族集團腐朽頑固,貪婪好利,而屈原則堅持“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線和“立法圖治”、“選用賢才”的政治措施,所以遭到反動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他先是遭讒被罷職,接著被流放。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還一直是十分關心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命運。但眼見楚王昏庸,奸臣當道,楚國已無可挽回地敗落了,他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離騷》、《天問》、《懷沙》

等,揭露楚國黑暗混亂的現實,譴責反動貴族集團禍國殃民的罪行,同時陳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國大舉攻楚,破楚都,楚君逃亡,楚國面臨亡國的危機。

屈原感到十分悲憤絕望,于是投汨羅江而死。

對于屈原的一生,尤其是在政治上的宏偉抱負和深遠的預見,《史記》作者司馬遷深感敬佩和同情。屈原傳記的一開頭,司馬遷就寫道,屈原見多識廣,記憶力強,懂得古往今來治亂興亡的道理,擅長交際應酬的語言,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不以向學識、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此典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春秋時,衛國有一位叫孔文的大夫,死后被謚為“文”。子貢就這件事詢問孔子說:“孔文子為什么謚為‘文’?”孔子回答說:“他聰明靈活,愛好學問,并且十分謙虛地向地位不如他的人請教,不以為是恥辱,因此用‘文’字作他的謚號。”

不落窠臼

“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獨創風格。多指文章、藝術作品。

此典出自《紅樓夢》第七十六回。

《紅樓夢》中描寫的大觀園里,有座凹晶館。山的高處叫凸碧,山洼處叫凹晶。一年的中秋節晚上,林黛玉和史湘云一塊兒在大觀園里賞月。史湘云對林黛玉說:

“這山凹里靠近水池邊有座凹晶館。山的高處叫凸碧,山洼靠水池處叫凹晶。這‘凸’、‘凹’二字,歷來用的人最少,現在用來作軒館的名子,更覺新鮮,不落窠臼。”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這里是指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文句上下功夫。比喻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了解,或比喻了解情況不深入。

此典出自晉代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

從前一個人,由于他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此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一直沉默寡言,不太愛說話,可是他對各種問題都喜歡思考,對各種社會現象都十分留心觀察,并且有他獨到見解。不大喜歡說話,并非他的天性,一旦遇到知己,他一樣也慷慨激昂地抒發胸中的積悶,抨擊官場的劣跡、社會的弊端。他“好讀書”,但“不求甚解”,一心領會它的精要之處。一旦解除了一個疑團,懂得了一些新的道理,便樂得手舞足蹈,有時甚至廢寢忘食。五柳先生尤其可貴之處是不羨慕名利,不愿奉迎拍馬,對那些仗勢欺人高高在上的官僚,他非常輕蔑鄙視他們,總是避而遠之。由于他不愿與世浮相處,所以隱居故里。

不識車軛

“不識車軛”諷刺那些不僅不善于學習,而且蠻橫不可一世的人。

此典出自《韓非子》。

鄭縣有個人,一天偶爾撿到一個車軛。

他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就問人說:“這是什么東西呀?”那人回答說:“這是車軛。”

不一會兒,他又撿了一個車軛,仍然又問那人說:“這是什么東西呀?”人家又告訴他說:“這是車軛。”

他聽了后勃然大怒,喊道:“先前說是車軛,現在又說是車軛。那里會有這么多車軛?

這分明是你故意欺騙我!”接著,竟然就和人家打了起來。

不學無術

“不學無術”,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和沒有本領。

此典出自《漢書·霍光金日傳》:“然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

東漢時期的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部《漢書》,在《霍光傳》的卷末,他寫了這樣一贊語:

漢代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因為生前犯了一個大錯誤而導致死后禍滅九族之罪。原來霍光是朝廷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大人物,受到朝野上下崇拜。他跟隨漢武帝二十八年,深得皇帝的器重。漢武帝劉徹臨終時,將幼子弗陵交給他輔佐。漢昭帝死后,他又改立劉詢為皇帝。霍光掌握朝廷上的軍政大權長達四十多年,可以說是對劉氏朝廷功勛顯赫。

然而,有一件事情他沒有做對,并因此而帶來了禍患。

那是劉詢剛剛繼承皇位的時候,霍光的妻子出于私利,想把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可是劉詢立了許妃為皇后,霍光妻子因此想害死許妃。她買通了女醫淳于衍,趁許妃生病的時候,就下毒藥謀害了她。許后暴死后,朝廷逮捕了女醫淳于衍,關進大牢里嚴加審問。這件事霍光事先并不知道。他的妻子看女醫下了獄,害怕事情敗露,才如實告訴了丈夫。霍光一聽,大為驚駭,想去告訴劉詢,又不忍心讓親人下獄,便將此事隱瞞起來,還替女醫說情,把案子壓下來了。

然而沒有不透風的墻,紙里是包不住火的。等霍光死了以后,有人把這件事向皇帝告發了。皇帝派人調查處理這個案子。

霍光妻子和家里人聽到風聲,又驚又怕。

自知性命難保了,便生了殺機,竟然企圖謀反朝廷,召集兄弟姊妹女婿一同策劃舉事。沒想到朝廷早已發覺他們的計謀,派兵將霍氏家族搜捕、殺戮。因這個案子受連累的近親、遠戚竟然有幾千戶人家,都被誅殺。

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說明,一個人說點好事并不難,難在疲于應付。

此典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漢代高誘注:“蒼頡始視鳥跡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

鬼或作兔,兔恐見取豪(毫)作筆,害及其軀,故夜哭。”

這段話意思是說:

黃帝時期,有一個史官叫倉頡,他觀察鳥獸的足跡并從而受到啟發,就創造了文字。

傳說他創制文字時,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間哭泣。因為天擔心人們學會文字后,都去從事商業而放棄農耕,造成饑荒。鬼怕人們學會文字后,會作疏文彈劾它們,因此才在夜間哭泣。還有一種說法,兔子在夜間哭泣。因為兔子害怕人們學會文字后,取它們身上的毫毛做筆,從而危及它們的性命,因此才在夜間哭泣。

曹沖稱象

“曹沖稱象”稱頌年幼而又聰慧的人。

此典出自《三國志·魏書·曹沖傳》。

曹沖,字倉舒,是曹操的妃子環夫人所生,從小就聰明伶俐。五六歲時,他所表現的智力,已經達到了成年人的水平。有一次,孫權贈給曹操一只大象,曹操想知道這只大象到底有多重,問部下人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稱一稱。然而,人們都感到沒有任何辦法。曹沖說:“把象牽到大船上,在船舷邊標出它的吃水線,接著把大象牽下船,把稱過的東西放到船上,直到船下沉到所刻記號為止,這樣一來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吩咐部下按曹沖說的方法去辦。

刀穿單衣

人們用“刀穿單衣”這一寓言說明,有的孩子,小小年紀,便足智多謀。

此典出自《三國志·魏書·曹沖傳》:

“沖于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

曹操有個小兒子叫曹沖。

曹沖自幼聰慧過人,深得曹操的歡心。可惜,曹沖年僅13歲就病死了,曹操因此十分傷心。

那時,國家多戰亂,而且用刑十分嚴酷。

有一次,曹操的馬鞍放在倉庫里,被老鼠咬破了,守庫的官吏十分害怕,覺得自己一定會被處死,想把自己反綁起來向曹操請罪,但又擔心終究是免不了一死。曹沖對庫吏說:

“等到第三天中午,你再去請罪。”曹沖于是用刀戳破了自己的單衣,就像被老鼠咬破的一樣,接著又裝作遇到了不稱心的事,面帶愁容。曹操問他為什么不高興呢?曹沖回答道:“世上的人都認為,假如被老鼠咬破了衣服,衣服的主人是不吉利的。現在我的單衣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擔憂。”曹操就安慰他說:“這些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你不要為這件事感到愁苦。”不一會兒,庫吏前來稟報老鼠咬壞了馬鞍的事,曹操笑著說:“我兒的衣服放在自己身邊,尚且被老鼠咬破了,更何況馬鞍掛在柱子上,能不被咬嗎?”他對這件事一點都不追問。

相詬于途

“相詬于途”,諷刺迂腐淺薄的道學家。

此典出自《笑林》。

有兩個人在路上互相叫罵,甲說:“你欺心!”乙也說:“你欺心!”甲罵道:“你沒有天理!”乙也罵道:“你沒有天理!?”

有一個道學先生聽見了,對他們的門徒們說:“你們聽道了,他們二人是在講學呀!”

門徒們說:“互相叫罵,怎么能稱作講學呢?”

道學先生說:“他們二人說‘心’、說‘理’,不是講學是什么?”

門徒們說:“既然是講學,那為何要互相對罵?”

道學先生說:“你看如今的道學先生們,又有誰是互相和睦的?”

短小精悍

“短小精悍”原指身材矮小但精干。后來,人們常用“短小精悍”形容文章或發言等簡短而有力。

此典出自《史記·游俠列傳》:“解(郭解)短小精焊,不飲酒。”

自周末到漢代,社會上就曾出現了一批不顧統治階級的法律、道德的壓制,輕生重義,排難解憂,扶危濟困的人物,稱為“游俠”。

游俠志士的仗義行為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尊敬。可是,統治階級卻把他們視為暴徒而橫加殺害。一些代言人也對他們進行污蔑和詆毀。《史記》作者司馬遷在這個問題上和統治階級的代言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觀點。不但給他們立傳,而且給予很高的評價和熱烈的頌揚。在所記述的漢代游俠中,有一個叫郭解的人,字翁伯。這個人身材短小精悍,善于克服自己的缺點,是一位“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和“不矜其功”的游俠。許多游俠都把郭解引為自己的榜樣。后來由于郭解殺人,所以全家被殺。司馬遷十分惋惜郭解這樣的人竟未能善終。

狗尾續貂

“狗尾續貂”比喻用次品續在珍品之后,多指文藝作品后來續寫的不如原來的好。

此典出自《晉書·趙王倫傳》:“同謀者超階越次,不可勝紀……每朝會,貂蟬滿座。

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辉县市| 建水县| 余干县| 北票市| 曲阜市| 四川省| 泸定县| 西乡县| 渝北区| 康乐县| 乌鲁木齐市| 晋城| 苍山县| 黑龙江省| 吉木乃县| 沂源县| 二连浩特市| 洪洞县| 梧州市| 绥江县| 安图县| 射阳县| 镶黄旗| 泸溪县| 宜兰市| 抚宁县| 文水县| 四子王旗| 乡宁县| 临湘市| 大荔县| 湘阴县| 六盘水市| 丹棱县| 饶河县| 伊吾县| 广元市| 都江堰市| 西宁市|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