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唯物義理故事(10)

《晉書·趙王倫傳》里有這樣二句:“貂不足,狗尾續(xù)。”用來譏諷趙王倫封爵太濫,只要參加篡位的同謀者,不管是什么身份,一律加封爵位。趙王倫,于魏嘉平初年,被封為樂亭侯,后來被拜為諫議大夫。他與孫季勾結(jié),謀害太子之后,又制造了個宣帝命他早入西宮的神話。輿論造足之后,就帶兵五千自端門而入,僭即帝位。從那以后,他便濫封官爵,不管有功無功,只要那些投合他心意的人,都一一加官晉爵。由于爵位太多,所封官員的帽子上的貂尾就不夠了,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用狗尾來代替。正如一件珍貴的貂皮,續(xù)上一條狗尾巴充數(shù)一樣。貂鼠的皮革是何等珍貴,但續(xù)上一條下賤的狗尾巴,這樣怎能相稱呢?當(dāng)時人們對這種怪現(xiàn)象很不滿,就諷刺地說:“貂不足,狗尾續(xù)。”

顧名思義

“顧名思義”的意思是,看到名稱就聯(lián)想到它的含義。

此典出自《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覽往事之成敗,察將來之吉兇,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厭,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沖虛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王昶,字文舒,三國時期晉陽人。

王昶在寫給侄子、兒子的信中,對他們再三教導(dǎo)說:“人們常說:‘假如不知滿足,反而要失去所要得到的東西。’因此,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夠永遠(yuǎn)感到滿足。回顧以往事業(yè)的成敗,觀察未來事情的吉兇,從來沒有求名逐利、貪而不足的人,能夠于世有功、保持家業(yè),永遠(yuǎn)保全福祉俸祿的。我想教你們學(xué)會安身立命、恭行實踐,遵循儒家的教誨,履行道家的理論,因此用沉靜無為、淡泊虛靜的字來給你們起名字,以使你們看到名字就聯(lián)想到它的含義,從而在行動上不敢違反。”

怪哉冤蟲

“怪哉冤蟲”比喻人有冤憤,郁結(jié)難消。

此典出自《太平廣記》:“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就建立起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推行嚴(yán)刑峻法。很多無辜百姓也被關(guān)在獄中,飽受折磨。

到了西漢時期,有一次漢武帝乘車前往甘泉宮。行至長平坂道中,走在前面的隨從發(fā)現(xiàn)大路上有一種奇怪的蟲,全身紅得發(fā)紫,長著類似人的頭和眼睛、嘴巴、牙齒等。大家都感到驚奇,立即跑去報告漢武帝,漢武帝派了些有學(xué)問的人去察看,但誰也說不出這是什么蟲。

漢武帝有一個臣子叫東方朔,十分聰明博學(xué)。他也跟著漢武帝,在后面的車中。漢武帝派人叫東方朔去看蟲,東方朔說:“這是因為秦代囚禁無辜的老百姓在獄中,大家心中憂愁,糊里糊涂地吃了官司,都仰頭嘆息‘怪哉’。這種蟲就是憂冤之氣所結(jié),名叫怪哉。這個地方一定是秦代的監(jiān)獄。”漢武帝派人去拿地圖來對照,這里真的是秦代設(shè)監(jiān)獄的地方。

漢武帝又問東方朔,該用什么方法對付這種蟲。東方朔說:“一旦人有憂愁,都喜歡用酒來化解。這種蟲是憂冤所結(jié),想一想也許用酒可消解。”漢武帝命人取了酒來。

隨從們將蟲捉來放到酒里,沒過一會兒就消散了。大家十分佩服東方朔無所不知,真是世間奇才。

汗牛充棟

“汗牛充棟”形容藏書很多。

此典出自唐代柳宗元《河?xùn)|先生集·陸文通先生墓志》:“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唐代時,有一個叫陸質(zhì)的學(xué)者,字伯沖,謚文通。他對于孔子的《春秋》研究的十分深入,曾講學(xué)二十年,著書十年,編有《春秋集注》、《春秋辯疑》、《春秋微旨》等書,對當(dāng)時和后世的學(xué)者有很大的影響。

陸文通死后,文學(xué)家柳宗元寫了一篇悼念他的墓表《陸文通先生墓志》。在這篇墓表里,柳宗元寫道:孔子作《春秋》差不多有一千多年了,多少人潛心地研究它,為它注解、評議,發(fā)表了各種各樣的意見,并且互相爭論,總以為自己說的有道理,寫出的有關(guān)書篇,假如堆在屋子里,要遍及整屋,高及棟梁;假如用牛馬來運(yùn),牛馬也要累得滿身大汗。接著,柳宗元就介紹了陸質(zhì)對于《春秋》研究的獨(dú)到之處,說了一些贊揚(yáng)的話。

郝隆曬書

“郝隆曬書”指很有學(xué)問,好像肚子里裝滿了書籍。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排調(diào)》:“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晉代,在民間有一個習(xí)俗:農(nóng)歷七月七日這一天,每家都要曬衣物。這對于有錢人家來說,可以說也是一個非常炫耀豪富的好機(jī)會;可是對窮人來說,卻是一個難堪的日子。因此,有些性情狂放的讀書人,沒有什么華貴的衣物晾曬,就把一些破舊的東西挑得高高的,讓它迎風(fēng)招展,以標(biāo)榜自己憤世嫉俗、與眾不同。郝隆(字佐治,汲郡人,曾任征西參軍)在農(nóng)歷七月七日這一天,看到別人都在外曬衣服,而他卻走出室外,露出肚皮躺在庭院中,大曬其肚皮。別人問他在干什么啊?郝隆回答:“我曬肚子里的書。”

郝隆怎么產(chǎn)生袒腹曬書的念頭呢?

原來,東漢陳留的一個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邊韶(字孝先,漢桓帝時期任尚書令),曾說過:“腹便便,五經(jīng)笥(sì)”。

意思是說:“大肚子圓圓啊,是容納五經(jīng)的好盛器。”郝隆得到了啟發(fā),袒露肚皮,號稱曬書,從而炫耀自己滿腹經(jīng)綸,是個才子。

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比喻不求甚解。

此典出自《湛淵靜語》。

有人說:“梨子雖然對牙齒有益處,卻會損害脾臟;棗子雖然對脾臟有好處,卻會損害牙齒。”一個傻乎乎的青年人想了很久,猛然醒悟地說:“假如我吃梨子,就只嚼不吞,那樣的話就不能傷害我的脾臟了;假如我吃棗子,就只吞不嚼,那樣的話就不會傷害我的牙齒了。”有個和他很熟識的人跟他開玩笑說:“你真是囫圇吞下個棗子啊。”滿座的人都笑得前俯后仰。

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原形容眼前一下出現(xiàn)了開闊明朗的境界。

后比喻忽然領(lǐng)悟了某種道理。

此典出自晉代陶潛《陶淵明集·桃花源記》:

“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東晉時候,有一位有名的文學(xué)家姓陶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jié)先生。陶淵明雖然出身士族,但家世早已敗落了。

他青年時代懷著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的壯志,再加上為生活的貧困所迫,曾經(jīng)幾次出仕。可是因為不肯與士族社會同流合污,政治抱負(fù)得不到施展,于四十一歲棄官,一直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

因為那時候戰(zhàn)亂不止,人民十分渴望安定。

陶淵明受到這種愿望的感染,在五十七歲時,作了《桃花源》一詩并為此作記。

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假想一個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那個地方剛進(jìn)去時很狹窄,僅僅可以通過一個人,又走了幾十步,豁然開闊。原來,這是一個山清水秀,雞犬相聞,竟然是人們安居樂業(yè)的世外桃源。

擊甕救童

“擊甕救童”的故事描述了兒童的機(jī)智聰明。

此典出自《宋史·司馬光傳》:“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后京、洛間畫以為圖。”

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杰出的史學(xué)家,宋仁宗(趙禎)寶元年間(公元1038~1040年)考取進(jìn)士,宋神宗(趙頊)時,出任御史中丞。宋神宗熙寧(公元1068~1077年)年間,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因為司馬光和一些保守派都極力反對,于是被貶。宋哲宗(趙煦)即位,司馬光入朝為相,將新法全部都廢了,恢復(fù)舊制。司馬光著有《資治通鑒》、《司馬文正公集》

等。

司馬光長到七歲時,穩(wěn)重練達(dá),居然像個成年人似的。聽人講解《左氏春秋》

一書,他便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回來對家里人講述。從此以后,他手不釋卷,刻苦鉆研,甚至到了不知饑渴冷熱的程度。有一次,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有一個小孩爬上一只大甕,一失足,跌進(jìn)甕中,被水淹沒了。所有的孩子都十分害怕,紛紛跑了。這時,只見司馬光拿起石頭把大甕擊破,甕中的水一下子流出來了,那個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江郎才盡

人們用“江郎才盡”

比喻才思枯竭,寫不出好的作品了。

此典出自《南史·江淹傳》。

江淹,字文通,是梁朝人。他年少的時候,家里十分貧窮,可他依然肯用功讀書。后來文章和詩都寫得極好,在那時享有很高的聲譽(yù)。官至光祿大夫。然而,到他老年,不但文章沒有寫得比以前好,甚至還有了退步,詩也寫得平淡了。當(dāng)時,人們傳說他有一次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水邊,夢見一個自稱名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子,他從懷里掏出僅剩的幾尺,所以以后寫出的文章便不精彩了。又說他有一次在涼亭睡覺,在夢中一個自稱名叫郭璞的人向他討還毛筆,他從懷里掏還一枝五色筆,所以以后寫出的詩篇就沒有名篇了。

江淹的文章和詩到老年退步的傳說是真實。但退步的理由卻不是上面?zhèn)髡f的那兩個神話,而是他自己的思想深處錯誤地認(rèn)為什么事情都應(yīng)該知足,錯誤地認(rèn)為人生應(yīng)該及時地行樂,不要過于自苦,導(dǎo)致到后來不能堅持學(xué)習(xí)和刻苦奮進(jìn),所以他的文章和詩詞都退步了。可是那時的人,見到江淹年輕時的才氣很高,年老后反而退步,都說他可能是“才盡”了。

將勤補(bǔ)拙

“將勤補(bǔ)拙”指用勤奮補(bǔ)救笨拙,含自謙之意。

典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自到郡齋,公經(jīng)旬日,方專公務(wù),未及歸游,偷閑走筆題二十四韻》詩:“救煩無若靜,補(bǔ)拙莫如勤。”

公元825年,唐敬宗李湛任命大詩人白居易為蘇州刺史。那時的蘇州就是一個交通發(fā)達(dá),商業(yè)繁盛,而且人口眾多的重鎮(zhèn)。

白居易被派到蘇州任職,深感自己肩負(fù)著重大的責(zé)任。

因此到職以后,白居易顧不上旅途的疲勞,也沒去玩賞蘇州的名勝古跡,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去。他立即召集下屬,詢問公務(wù),調(diào)查研究,制定治理措施,每天從早出晚歸,有時甚至工作到深夜。白居易酷愛飲酒和音樂,可是到蘇州以后,因為公務(wù)繁忙,往往十天來滴酒不沾,半個月也不聽一次音樂。

后來,白居易給他的朋友寫了一首詩,談了自己那段時間的心情,他在詩中寫道:自己笨拙,擔(dān)當(dāng)不起蘇州刺史這樣的重任,只有用勤奮來補(bǔ)救外,沒有其他辦法。白居易以“將勤補(bǔ)拙”、勤政愛民的舉動深得蘇州人民的愛戴和崇敬。

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比喻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

典出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孔丘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教育家,傳說,他門下的弟子有三千多人。《論語》是記錄孔丘以及他和他的學(xué)生對話的一本書。

據(jù)這本書的《述而》中這樣記載,有一天孔丘對他的學(xué)生們說:我指出一個墻角,你們就應(yīng)該學(xué)會獨(dú)立思考,融會貫通,從而聯(lián)想推類到剩下的三個墻角,并用能夠用其余三個墻角來反證我指出的一個墻角;如果不這樣學(xué)習(xí)和靈活運(yùn)用,那么我就不再教你們了。

絕妙好辭

“絕妙好辭”形容極妙的文辭。

典出自《世說新語·捷悟》。

東漢時,會稽郡上虞縣有一個孝女,叫曹娥。她的父親曹盱會唱歌跳舞,有人說他居然能迎來神仙。東漢順帝漢安二年農(nóng)歷五月五日(公元143年),曹盱為了迎接伍君神,乘船沿江溯流而上,沒想到卻被洪水吞沒,最終連尸體都找不到了。當(dāng)時,曹娥只有十四歲,悲號痛哭,十分想念父親。她把一個瓜放到江上,說:“假如父親的尸體在這里,瓜兒你就沉下去。”她等了十七晝夜,也哭了十七晝夜,瓜兒突然下沉了,曹娥馬上投到江里,自殺了。

上虞縣的縣令度尚很敬佩她,為她改葬,并命弟子邯鄲淳為她撰文立碑,這就是有名的曹娥碑。

魏武帝曹操曾經(jīng)路過曹娥碑下,主簿楊修(字德祖)也一起跟隨著。曹操見碑背上題刻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他感到困惑不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就問楊修說:“你懂得這是什么意思嗎?”

楊修說:“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曹操說:

“你先不要說,等我考慮考慮再說。”等到向前走了三十里路以后,曹操才說:“我已經(jīng)弄明白了。”于是叫楊修把自己的想法寫了下來,楊修說:“這八個字,是另外四個字的隱語。

‘黃絹’,是有顏色的絲,比喻‘絕’字;‘幼婦’,說的是少女,比喻‘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比喻‘好’字;‘齏臼’,就更容易。‘齏’,是切細(xì)的醬菜或腌菜,并且?guī)в行晾蔽秲骸0阉旁诰世铮示鸵惺苄晾敝铩!堋汀痢?

合起來就是‘辭’。因此,‘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的隱語是:‘絕妙好辭’。”曹操已經(jīng)把自己的見解記下來了,風(fēng)與楊修的說法幾乎相同。曹操十分感嘆地說:“我的才智遠(yuǎn)不如您,走了三十里路,才想出來啊!”

刻燭擊缽

“刻燭擊缽”形容文思敏捷,作詩迅速。也可用以形容文人集會賦詩。

此典出自《南史·王僧孺?zhèn)鳌贰?

南朝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禮賢下士,十分敬重人才,蕭文琰(蘭陵人)、丘令楷(吳興人)、江洪(濟(jì)陽人)等一些文人才子都聚集在他的門下,每日吟詩作賦,展示自己的才華。有一次,竟陵王蕭子良在夜晚召集學(xué)士們一起飲宴,吟詩作賦。他為了判斷誰的詩才敏捷,蕭子良在燃燒的蠟燭上刻有記號,規(guī)定在蠟燭燃燒地一寸的時間內(nèi),就要寫成四韻八句詩,用這個為時間標(biāo)準(zhǔn)。文士蕭文琰說:

“燒完一寸蠟燭的時間作出四韻八句詩,這有什么難的!”于是,他與丘令楷、江洪等人以敲擊銅缽為時間標(biāo)準(zhǔn)作詩,銅缽的響聲停止時,他們便都寫好了詩。

口耳之學(xué)

“口耳之學(xué)”是指耳朵聽進(jìn)去后,只掛在嘴上說說,并沒有真正受益。現(xiàn)常用來指道聽途說中所知道的一知半解的知識。

此典出自《荀子·勸學(xué)》:“小人之學(xué)也,人乎耳,出乎口。”

《勸學(xué)》是荀況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一篇文章。荀況認(rèn)為,人的知識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學(xué)習(xí)、教育與環(huán)境影響而取得的。學(xué)習(xí)是沒有止境的,要“鍥而不舍”,“用心一也”,不可以死讀書,也不可以淺嘗輒止,雜而不專。

荀況寫道:君子對于學(xué)習(xí),聽在耳里,記在心中,表現(xiàn)在一舉一動上,所以他即使是極細(xì)微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為別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小人對于學(xué)習(xí),聽在耳里,說在嘴上。嘴和耳之間的距離不過四寸,聽在耳里說在嘴上怎么能利于自己品德的提高呢?那些古代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xiàn)在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給別人看。君子學(xué)習(xí),是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小人學(xué)習(xí),則是為了四處賣弄,討人喜歡。因此,別人沒有問就去告訴人家叫做急躁,問一個問題卻要告訴別人兩個問題就是啰嗦。

所以,君子回答問題也要適度。

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比喻人人贊美和傳誦(多指詩文)。

此典出自《孟子·盡心下》:“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dú)也。”

春秋時的曾參是個非常孝順的人。他的父親曾晰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參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所以被儒家相傳為美談。

有一次,孟子的學(xué)生公孫丑就這件事向孟子提出了疑問:膾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棗哪一個更好吃呢?孟子說:當(dāng)然是膾炙好吃。公孫丑說:那么曾參父子一定都愛吃膾炙了,可為何父親死后,曾參只戒羊棗,不戒膾炙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卻是曾晰的個人嗜好,因此曾參繼續(xù)吃膾炙而不吃羊棗。

力透紙背

“力透紙背”原形容書法遒勁有力。后形容詩文立意深刻,句句精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梓县| 万盛区| 宜章县| 衡东县| 南部县| 兴隆县| 鹰潭市| 东兴市| 阿坝县| 建湖县| 开化县| 德安县| 察哈| 抚宁县| 安国市| 博野县| 云南省| 攀枝花市| 竹山县| 正阳县| 新干县| 元朗区| 恩施市| 女性| 新津县| 昆山市| 巫溪县| 怀宁县| 卢湾区| 连云港市| 元朗区| 阳高县| 南城县| 瑞昌市| 同心县| 离岛区| 石狮市| 伊春市| 乐平市| 丘北县|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