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與陳伯之書》:“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勛重于當世。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臺未傾,愛妾尚在;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丘遲(公元463~508年),字希范,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南朝時曾在齊朝任殿中郎,后又在梁朝任中書郎、司徒從事中郎,由于有才華而出名。公元505年,臨川王蕭宏領兵北征魏國,魏國方面率軍對抗的將領是陳伯之。陳伯之本是齊朝的江州刺史,曾抗擊過梁武帝蕭衍。到后來陳伯之投降梁朝,仍然擔任江州刺史,被封為豐城縣公。公元502年,陳伯之又率部投降魏國,任平南將軍,與梁朝對敵。當時,丘遲在軍中任記室。蕭宏命令丘遲以私人的交情給陳伯之寫信,并勸他投降。在信中,丘遲首先批評陳伯之忘恩負義投降敵人,接著申明梁朝寬大為懷不咎既往,最后指出敵我雙方斗爭的形勢,以及陳伯之所處的危險境遇,從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中勸他投降。信中又以江南的美景來說服他,這是一篇委曲婉轉、淋漓盡致的絕妙的駢體書信。陳伯之讀信后深為感動,于公元506年3月在壽陽(今安徽壽陽縣附近)率兵八千人歸降梁朝。
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講一遍過去一些降將的功過之后寫道:“況且,將軍您沒有這些人犯的罪過,而功績又重于當代呢!
誤入迷途而知復返,這是前世的圣賢所贊同的;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不遠而改過自新,這是古代典籍所嘉許的。現在皇上輕法重恩,法網寬疏,大得像一條能夠吞舟的魚;將軍先人的墳墓之旁松柏森森,沒有被損毀,將軍的親戚也都安然無恙。將軍在梁的住宅未損毀,愛妾尚在。您心里好好想想吧,這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墨魚自蔽
這則寓言說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重性,在一定條件下,好事往往也能夠轉壞。
此典出自《田間書》:“海有蟲,拳然而生者,謂之墨魚。其腹有墨,游于水,則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跡墨而漁之。噫!
彼所自蔽者,所以自禍也歟?人有恃智,亦足以鑒?!?
這段話意思是說:
海里有一種動物,身體彎曲著生長,稱之為墨魚。它的肚子里有一個墨囊,游動在水中,能放出墨汁來掩蔽自己的身體,漁翁往往跟著墨汁的蹤跡去捕捉它。
它所用來掩蔽自己的,恰好是給自己招來禍災的原因呀!那些憑借個人小聰明的人,也可以引以為鑒了。
妻不識夫
“妻不識夫”比喻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會改變。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于是公扈反齊嬰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不識;齊嬰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識。二室因相與訟,求辨于扁鵲,扁鵲辯其所由,訟乃已?!?
魯國的公扈和趙國的齊嬰兩個人有病,一同請求扁鵲給醫治。扁鵲給他們治了病,等到兩個人的病一起好了的時候,扁鵲便對公扈和齊嬰說:“你們過去所得的病,是從外部侵入到內臟的病,可以用藥物和針灸治好。但是,現在你倆還有和你倆一同生下來的病,并和你倆身體一起生長的病。如今,我給你們治療這種病怎么樣?”公扈和齊嬰說:“我們想聽聽這種病的根據和效果?!?
扁鵲對公扈說:
“你的心性深強而精神氣質軟弱,所以,考慮的雖多卻缺乏果斷;齊嬰的心性軟弱而精神氣質深強,所以,考慮得少而過于專斷。如果和齊嬰換換你們的心,那么,你倆就會全都好了病?!?
兩個人都答應了,扁鵲就讓他倆喝了藥酒,昏迷了三天。這期間,扁鵲將他倆剖開了胸,拿出了心,然后交換著把心放回去,同時,也把神奇的藥物放進去。
三天過后,等到已經清醒像當初一樣的時候,二人辭別扁鵲就回家去了。
接著,公扈回到齊嬰的家,齊嬰的妻子和孩子不認識他;齊嬰也回到公扈的家,公扈的妻子和孩子也不認識他。這樣,兩家人就相互爭論、辨識,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到扁鵲那兒要求幫助辨識。扁鵲便把他們所以這樣的原因講清楚了,就這樣,這場爭論也就結束了。
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比喻學習必須專一,才能有所成就;否則終無所獲。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楊朱的鄰居丟了一只羊,他已經帶領了他所有家屬親戚去尋找,又來請求楊朱的童仆幫忙去找。
楊朱說:“咦!走失了一只羊,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尋?”
鄰居說:“因為岔路太多了。”
找羊的人回來之后,楊朱問:“找到了羊嗎?”
鄰居說:“跑掉了?!?
楊朱又問:“怎么會跑了呢?”
鄰居說:“岔路當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往哪條路上跑了,因此不得不空手回來?!?
楊朱聽了之后,十分生氣,愁眉苦臉的,好長時間不說話,整整一天沒有笑容。
楊朱的學生感到十分奇怪,便問:“羊,不是什么珍貴的牲畜,也不是老師的,這樣不高興,是什么緣故呢?”
楊朱沉默不語。他的學生也就沒有得到所要的答案。
騎馬頂包
“騎馬頂包”用以告誡人們,認識事物一定要認識事物之間的依從關系。不能把彼此關聯的事物孤立起來。
此典出自《嘻談續錄》。
一個人頭頂著被包,騎在馬上趕路,晃晃悠悠,顯出一副十分吃力的樣子。有人見他這副狼狽樣,奇怪的問:“為什么要頂著被包,而不把他搭在馬背上呢?”那人回答說:“因為擔心馬的負擔太重,頂在頭上,這樣可以省些馬的力氣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說明一切事情總是從頭開始,逐步進行而成。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是敘述老子樸素的辯證觀點的。老子根據事物總是由小而大地向前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了謹小慎微和慎終如始的主張。
老子說:事物穩定,就容易掌握;事物沒有萌芽,就容易想法消滅;事物脆弱,就容易分割;事物微小,就容易散開;處理問題要在它未發生之前;治理國家要在它未亂之前。合抱的大樹,成長于細小的幼芽。九層的高臺,開始于一筐泥土。千里那么遠的行程,也是從腳下一步步開始的。
千慮一得
“千慮一得”意思是說即使愚笨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也會有一次是想對的。這句話多用于自謙之詞。
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漢時韓信用背水一戰的巧妙戰略,打敗了趙國二十萬大軍,并且殺死了趙相成安君,活捉了趙王和趙國謀士李左軍。
韓信知道李左軍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于是便邀請他前來,十分虛心請教道:“我現在想北伐燕國,東伐齊國,請問怎樣才能取得勝利?”李左軍一開始自己身為俘虜,不敢妄議大事,后經不起韓信再三請求。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狂無之言,圣人擇焉”。我的意見未必中用,但也姑且提一提,趙成安君雖有百戰百勝的計謀,可是一旦有失,就為將軍擊敗身死,今日將軍渡西河,擒魏王,一舉而下井徑,不到一日破趙二十萬大軍,名聞海內,威震天下,哪個不知將軍智勇??墒?,今民眾勞苦,士卒疲乏,將軍想以這勞倦疲憊的軍隊,進軍于燕國堅固城垣之下,可能日子拖久了,力不能自拔,那時,弱燕不服,齊必拒守邊境以自疆,齊、燕不肯降,楚、漢西邊勝負沒能分出來,那時局面危急,將軍恐怕還未考慮到。根據我的看法,我認為進軍一事是錯誤的。韓信問:“那怎么辦呢?”
李左車說:“為今之計,不應進軍。一方面撫恤趙國死士遺孤,在百里之內,請宴大夫,搞勞士卒;另一方面,以兵勢北向燕國,并寫一封信說明自己的優勢,向燕國示威,這樣燕國不敢不服從。燕國的事定下來之后,再派一辯士出使齊國,齊國一定被震懾住。
這就是兵書說的‘先虛而后實’?!表n信便照李左車的計策辦理,燕國果然主動投降了。
前車可鑒
這一成語是說警惕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把前人的失敗作為自己的鑒戒。
此典出自《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后未知更何覺時。”
又見《漢書·賈誼傳》:“前車覆,后車誡。”
賈誼是西漢洛陽人,有一次,他上治安策給文帝,陳述了一些治理國家的道理說:“秦朝的時候,宦官趙高教導秦始皇次子胡亥,只教他怎么去處決犯人,他所學習的,不是斬殺犯人,就是滅絕犯人的全族!”
秦始皇崩于沙丘,次子胡亥做了皇帝,第二天就射殺人了。有人用忠言去勸他,他甚至認為是誹謗;有人給他貢獻治國的計策,他就認為是妖言。他殺起人來,像割草一樣。難道胡亥的本性生來就是那樣兇殘嗎?不是的,原因是教導他的人,教得不合道理罷了!古話說:“不熟悉做官的,只要看他所辦的公事成績如何就可以知道!”
又說:“前車覆,后車鑒”這一句成語。它的意思是教人注意從前自己或別人做事的失敗,作為后來做事的警戒,要特別小心,千萬不可重蹈從前失敗的覆轍,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意思是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鑒。
此典出自《戰國·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晉國的智伯聯絡韓、魏兩國軍隊,準備攻打趙國,形勢十分危急。趙國的趙襄子采用卿大夫張孟談的計謀,派人暗中做韓和魏兩的工作,向他們說明,假如晉國滅亡了趙國,那么對韓、魏兩國也十分不利,強大的晉國一定會進而滅亡韓、魏兩國。后來,韓、魏與趙聯合起來,放水夜襲智伯軍隊,一舉獲勝,活捉了智伯。
張孟談協助趙襄子大功告成之后,就向趙襄子提出辭呈。他說:“凡能統治天下的,一定要能夠駕馭臣子,而決不能反過來讓臣子駕馭自己?,F在,我的名聲顯赫,身價權力很大,大家都很信服我。
因此我愿意拋棄功名,丟掉權力,離開大家?!?
趙襄子聽了這話,很不高興,他說:
“我聽說輔助君主的人,才能名聲顯赫;功勞多的,才能身價高;對國家大事負責的,才能委以重任;自己忠義誠實,才能夠使眾人信服。你正是國家所需要的人才,為什么這時候要辭職呢?”張孟談回答說:“您所說的是一個臣子應該做到的。而我所說的,是鞏固君主政權的道理。因為我看到,歷史上臣子的權力如果和君主的權力相等,總是沒有一個有好結果的。不忘記以前的教訓,就是處理以后事情的準則。您即使不同意我辭退,我也不可能再幫助您辦事了。”趙襄子沒有辦法,只好同意張孟談辭官。最后,張孟談便棄官務農,當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比喻如果基本條件不具備,再有本領的人也辦不到。
此典出自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巧婦難做無面之湯餅乎?”
宋朝有個大官名叫晏景初,有一天,帶了不少隨從到和尚廟去玩,他們吵吵嚷嚷玩了一天,還想在廟里住下來。那廟的主持是個耿直的人,不愿拍大官馬屁,就借口說:“我們的廟很小、很窮,房子破破爛爛,怎么能留貴客住呢?”晏景初道:“你是個很有辦法的人,一定會想出辦法來讓我們住下來的。”和尚說:“巧婦安能做無面湯餅乎?”和尚一直不肯答應,晏景初只好灰溜溜地連夜趕回去了。
寢薪未燃
“寢薪未燃”是告訴那些處在危險的境地而企圖僥幸獲免,茍且偷安的人;即使一次可以幸免,終究也會身陷其害。
此典出自《新書·數寧》:“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因謂之安,偷安者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個人抱一個來火盆放在柴堆下面,自己爬到柴堆頂上睡大覺。僥幸大火沒有燒起來,于是這人便說睡在底下有火的柴堆上是十分安全的,其實不過是一時僥幸而已。
窮則思變
“窮則思變”指事物到了盡頭,就會設法改變,一改變就通達了,所謂“窮則變,變則通”。
此典出自《易傳·系辭》:“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叫伏羲氏的人做了國王。他感到天地萬物紛亂復雜,于是就想用一種方法,來總結出大自然的規律。一天晚上,伏羲氏抬頭觀察天空時,忽然發現,天空中星羅棋布的大小星星,縱橫交錯的位置不是和地上的山川河流有相通之處嗎?
第二天,伏羲氏又仔細地觀看了鳥獸的花紋和巖石的裂縫,在這個基礎上,他最終發明了“八卦”。
那時候,人們在水中捕魚非常困難,他們只能用樹杈戳,一天下來,捕不了幾條。
伏羲氏又運用疏密相間的粘附原理,發明漁網,從那以后人們捕魚就容易多了。
伏羲氏死后,神農氏當了國王。他根據八卦遇到困境就加以改革,改革之后就行得通的原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將樹條用火烤后弄彎,制成犁,就能夠成片成片地開墾荒地了。土地多了,于是生產的糧食也多了。但人們所種的東西并不是相同的,于是,神農氏又發明了市場。他規定:凡是需要交換東西的人,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將所要進行交換的貨物集中在市場上,彼此想到用不同的東西進行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再后來,黃帝、堯、舜先后擔任國王,又發明了衣裳,并通過衣裳的樣式、顏色區分出高低貴賤;又發明了船、弓箭、牛車和馬車等。從此以后,人們的生活便極大地方便起來。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比喻觀察人要看他的實質,不能以貌取人。
此典出自《西游記》六二。
古時候,一個年輕人叫秦重,他是個癡情的人,他偷偷地愛上了一個有名的妓女,只想和她做朋友。
那妓女名叫花魁娘子,她是個苦命人,被妓院視為搖錢樹,要十兩銀子才能宿一夜。
秦重是個賣油的,本錢只有三兩銀子,有什么辦法才能接近她呢?秦重想:“如果一日積一分銀子,一年也有三兩六錢,只消三年,這事便成了?!庇谑瞧疵鼣€錢,一年有余,他便有了一大包銀子,于是走到對門銀鋪里,借天平兌銀。他的銀子成錠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
銀匠是小輩,沒見過什么世面,見了這么多銀子,心中很吃驚,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被琶芷鹛炱?,一稱,不多不少,剛剛十六兩。秦重把這一年多辛苦錢全花光了,才得以親近花魁娘子一次?;镒痈屑に陌V情,覺得他比那些花花公子們忠實可靠得多,她后來終于跳出火坑,嫁給了秦重,成了一對夫妻。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比喻只有身體力行過的事,其道理及個中艱辛才理解得最深。
此典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四:“今蒙您指點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行者既是某甲之師也?!?
有一個人對佛教非常虔誠,他到黃梅禪宗基地跟許多人在一起學習佛家理論,可是三十四年還沒有領悟佛理,于是他找到一個佛學大師名叫斷際禪師的去請教。斷際法師只跟他談了一次話,他立刻領悟,豁然開朗,心中有了默契。于是向禪師叩謝道:“今蒙指受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三十四年是白費功夫了?。 ?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塞翁失馬,安知非?!北扔麟m然受到了損失,說不定還會因此而得到更大的福報。也可以用來比喻壞事變成好事。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矢V疄榈?,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在邊界一帶地勢險要的地方,住著一個善于用占卜之法推測人事吉兇的人。有一次,他家的馬竟然越過邊界,跑到胡人那里去了。遇到這樣的不幸,人們都前來安慰他。
這個善于占卜的老頭卻說“這怎么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