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青年時代的王章在長安求學,只與妻子一起居住。一次,王章得了疾病,因為家里貧窮無被,他便睡在亂麻編成的為牛御寒的“牛衣”中,他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就與妻子訣別,哭泣起來。他的妻子十分生氣,大聲斥責他說:“仲卿!現在京師朝廷中的達官貴人中,有哪一個比你有才學?現在得了病,又貧困,你不自己振奮起來,反而大哭大叫,是多么沒志氣啊!”
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意思是病重到沒有藥可以治療,后來多用它比喻人或事情已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此典出自《詩經·大雅》:“天之方虐,無言謔謔,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愧不可救藥。”
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后,建立了西周。西周初期,奴隸制的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都比以前有非常大的進步。但是到了后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他們長期發動戰爭,給百姓加重了負擔。周厲王即位后,政局更加混亂,他貪財好利,獨自霸占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人們的言行,誰若是不聽從他,他就把誰殺死,人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厲王。
就這樣,西周的政權慢慢地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那時朝廷上有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名叫凡伯。他極力勸諫周厲王去除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
可是周厲王哪里肯聽,朝廷上的一些權臣都嘲笑凡伯,還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
這之后凡伯感到非常氣憤,他揮筆寫成一首長詩,用以表達自己的心情。凡伯寫的這首詩,題目稱作《板》,詩中有一節寫道:
老天正地行暴謔,不要這樣來喜樂。
老夫諄諄將你勸,小子驕傲意輕薄。
說話非我老昏了,是你有意來戲謔。
你的氣焰如此盛,真是不可再救藥。
凡伯的意思是勸說周厲王和那些權臣,千萬不能把憂患當兒戲,要趁它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全力阻止,如果憂患越積越多,到后來就沒有辦法救治了。
果然不出凡伯的預料,西周在公元前841年爆發了“國人暴動”,平民和奴隸手拿武器,沖入了王宮,周厲王倉皇而逃。西周從那以后就衰落下去了,于是便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后來周平王被迫遷都洛邑,也就是歷史上的“東周”。
不名一錢
“不名一錢”形容極端貧窮,一個錢也沒有了。亦作“一錢不名”。
此典出自《史記·佞幸列傳》:“及文帝崩,景帝立,鄧通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鄧通盜出徼外鑄錢。下吏驗問,頗有之,遂竟案,盡沒人鄧通家,尚負責數巨萬。
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漢朝漢文帝在位的時候,有一個寵臣,名叫鄧通。鄧通本來沒有什么本事,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撐船把式。只是因為皇帝做了一個夢,鄧通便飛黃騰達了。
原來,一天夜里,漢文帝劉恒做了一個夢,夢見他朝天上飛啊飛,可怎么也飛不上去,正在這時來了一個戴黃帽兒的年輕人,從后面往上一推,就把他推上天去了。他這時回頭一看,看見推他上天的人是從身后往前穿著衣服,帶子在后面的。等到他醒了之后,他就到處找夢中推他上天的那個年輕人。一天,他看見了鄧通,覺得他與夢里的人一模一樣,于是他心里非常歡喜,于是便將鄧通安插在自己身邊,當作他的心腹。并且賞給他幾十萬錢,又封他為上大夫的官職,可是鄧通無德無才,只會奉承皇帝,陪皇帝游玩。
一天,漢文帝派一個相面的人去給鄧通相面,相過面之后,他告訴皇帝說:“鄧通這個人很貧窮,將來他必定會餓死。”
漢文帝心里十分不安,憂慮地說:“能讓鄧通富起來的只有寡人呀,我怎么可能會叫他受窮呢?”接著漢文帝下令把蜀郡嚴道的一座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己鑄錢。這一下鄧通可發了大財。他鑄造的銅錢布滿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鄧氏錢”。
鄧通從那以后對漢文帝感恩戴德,言聽計從。有一年漢文帝背上生了一個瘡,流膿流血不停。鄧通看到后覺得孝順皇帝的機會到了,便每天進宮去,替皇帝吮吸膿汁。
一次皇太子劉啟來看望皇帝病情,皇帝說:
“我的瘡流膿流血,你來幫我吮吸一下吧,這樣我會好受一些……”
皇太子見瘡口膿血模糊,腥臭難聞,禁不住一陣惡心。但是他又不敢違旨,不得不硬著頭皮吮吸一口。接著鄧通卻高高興興地吮吸起來,臉上露出諂媚的奸笑。皇太子看到這副媚態,非常討厭,從那以后便對鄧通產生了忌恨。
漢文帝死后,皇太子劉啟即位,稱為漢景帝。劉啟便免掉鄧通的官職,讓他回家閑居,不久有人告發鄧通私自鑄錢。劉啟派御史查辦,最終鄧通的家產全被沒收,鄧通還負了幾萬錢的債務,頃刻之間便成了窮光蛋,連一個鄧氏錢也沒有了,吃飯、穿衣都要依靠別人救濟。不久死在別人家里了。
不疑誣金
“不疑誣金”比喻遭到了冤枉;也可用它表示某人已表示寬容。
此典出自《漢書·直不疑傳》。
漢代有一個人,叫直不疑,南陽人。
漢文帝時期,直不疑輔佐文帝,并擔任郎官。
一次,與他一起居住的某公有事回老家了,誤將別人的金子帶走了。沒過多久,金子主人發現自己的金子丟了,于是就懷疑是直不疑偷的。不疑并不辯解,馬上承認道歉,并且買金償還。
到了后來,告假回家的某公回來了,把誤拿的金子歸還了回來,金子的主人十分慚愧。直不疑也因此被稱為忠厚的長者。沒過多長時間,直不疑得到提拔,當了中大夫。百官入朝,在朝廷會見的時候,有人詆毀直不疑,造謠說:“直不疑的外表、相貌倒是挺漂亮,可惜他同嫂子通奸,真叫人沒辦法!”直不疑聽到這種謠言后,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根本就沒有哥哥的。”然而他并不進行辯解或替自己洗刷。
不越雷池一步
“不越雷池一步”
比喻嚴守成規,不超出一定的范圍或界限。
此典出自《晉書·庾亮傳》:“亮知峻必為禍亂,征為大司農。舉朝謂之不可,平南將軍溫嶠亦累書止之,皆不納。峻遂與祖約俱舉兵反。溫嶠聞峻不受詔,便欲下衛京都,三吳又欲起兵,亮并不聽,而報嶠書曰:‘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既而峻將韓晃寇宣城,亮遣距之,不能制,峻乘勝至于京都。”
庾亮,東晉潁川鄢陵人,字元規。庾亮長得十分英俊,并且善于談論,喜好《莊子》、《老子》,講究禮節。在十六歲時,東海王司馬越召他做官,庾亮不從。到了后來,他歷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成帝即位后,他以皇帝舅舅的身份當上了中書令,執掌朝政。由于他亂殺大臣,所以引起各種勢力的擔心。
公元327年,歷陽(安徽和縣)的鎮將蘇峻、壽春(后改稱壽陽,安徽壽縣)的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率軍進攻建康。
在這之前,庾亮就預感蘇峻一定會成為禍亂,為了穩住蘇峻,庾亮曾建議皇帝召蘇峻為大司農。可是,滿朝文武都認為不妥,平南將軍溫嶠也多次寫信想制止他這樣做,所有的人都不肯采納庾亮的建議。就在這時候,蘇峻與祖約都舉兵造反了。溫嶠聽說蘇峻不肯接受皇帝的詔令,便要從江州率兵去保衛京都,吳興、吳郡等地又要組織反對蘇峻、保衛皇室的義兵,庾亮覺得這樣安排不是很合適,于是他不肯采納這些建議和要求。他給溫嶠送去手書一封,寫道:“我非常擔心西部邊陲的安危,勝過對歷陽方面的擔心。你鎮守江州,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防區,不要越過雷池一步。”不久,蘇峻的戰將韓晃進攻宣城,庚亮派兵拒敵,但是也抵擋不住,蘇峻乘勝到達京都。
不足回旋
這個典故形容處境局促,連轉身都不便。
此典出自《漢書·長沙定王傳》應劭《漢書集解音義》:“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
西漢時,景帝劉啟將自己的十三個兒子分封為諸侯王,從而達到加強自己的統治勢力的目的。
公元前142年,各諸侯王前來朝見,漢景帝設宴招待。席間,大家跳舞歌唱,共祝景帝萬壽無疆。只有長沙定王劉發跳起舞來縮手縮腳,十分別扭,別人都笑他笨,不擅長跳舞。景帝看到以后,心里也不大高興,便責問他為什么這樣笨拙。劉發說:我們那里國小地狹,沒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景帝一聽,心中便明白他是嫌封地小了,故意用此法要求擴大封地,于是景帝便把武陵、零陵、桂陽三個地方加封給了他,擴大了他的地盤。
滄海橫流
“滄海橫流”比喻天下大亂,社會動蕩不安。
此典出自晉代范晉《〈春秋榖梁傳〉序》:“孔子睹滄海之橫流,乃喟然而嘆。”又見《晉書·王尼傳》:“洛陽陷避亂江夏……常嘆曰:
‘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
晉代城陽有個人名叫王尼,他住在洛陽的時候,曾經當過護軍的軍士,給軍府養馬。有一天,王尼和胡毋輔之在馬房烤羊肉下酒,酒醉后,便擅離職守而去。護軍為此大驚,于是就免去了王尼的職務。從那以后,王尼無以為生,只能靠別人的救濟過日子。
王尼早年喪妻,只有一個兒子,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后因避亂從洛陽到江夏。他們一文不名,最后就只有一頭牛,一輛車。白天出門覓食,晚上宿在車中。
王尼對此感嘆道:“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意思是說:海水四處奔流,使人無安身之處。
到了最后幾年荊州又鬧災荒,王尼沒有吃的,便把牛殺了當飯吃,把車打爛當柴燒。牛肉吃完,柴燒光,別無他物,父子兩人終于凍餓而死。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形容遭遇慘敗,以致膽小害怕得竟把外界不相干的事,也誤認為可怕的事象。
此典出自《晉書·謝玄傳》:“謝石等以既敗梁成,水陸繼進。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東晉時期,前秦苻堅率領八十萬大軍進攻東晉。晉朝的大將謝石、謝玄等領兵八萬前去抵抗。符堅聽說晉朝的軍隊很少,就立即采取了主動進攻的策略,打算一舉消滅晉軍。可是卻被謝玄的部下劉牢之獨出奇兵殺死了他的大將梁成和一萬多士兵。
那時,苻堅站在壽隱城上見晉軍的隊伍十分整齊,將士十分精銳。
當他看到八公山上長著許多草和樹木的時候,竟然都以為都是晉兵,不禁膽怯地用手指著那些樹木對站在他身旁的弟弟苻融說:“這是強有力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兵少呢?”后來謝玄又在淝水把苻堅打得大敗。淹死在淝水里的秦軍,甚至把淝水堵塞了。同時符融也陣亡了;苻堅也中箭受傷,帶了殘部倉皇往淮北逃跑。一路上聽見刮風和仙鶴的叫聲,他們都以為是晉兵追來了。
長門買賦
“長門買賦”形容婦女失寵,心境愁苦憂悶。
此典出自《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序》:
“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
漢武帝在很小的時候,就十分喜歡姑母的女兒阿嬌,并且對別人說如果能夠娶了她做媳婦,他就要造金屋給她住。
后來漢武帝直的與阿嬌成婚,立阿嬌為皇后。陳皇后仗著漢武帝的寵愛,性格日益嬌貴。但后來武帝又寵愛衛夫人,陳皇后非常嫉恨。有一段時間,衛夫人常常生病,有幾次還差點沒命了。漢武帝細查原因,發現陳皇后因為嫉妒衛夫人,在后宮中請一些女巫施行巫術。武帝非常惱怒,于是下了一道圣旨,將陳皇后貶于長門宮。
陳皇后貶居長門宮后,十分孤寂痛苦。
她回憶起當年漢武帝“金屋藏嬌”的許諾,覺得也許還可以使武帝回心轉意。她聽說蜀郡成都有一個才子叫司馬相如,是天下寫文章的妙手,于是她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陳皇后派人給司馬相如送去黃金百斤,請他為自己寫一篇文章來打動漢武帝。司馬相如真的為她寫了一篇《長門賦》,賦中訴說了陳皇后居長門宮后的悲哀與愁苦,以及她對漢武帝的思念之情。
漢武帝讀了司馬相如寫的《長門賦》,非常受感動。他馬上赦免了陳皇后,并且與她和好如初。
長卿多病
“長卿多病”形容文人身體欠佳,疾病在身;但是有的時候,也可用來比喻文人因仕途坎坷而形成疾病纏身。
此典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口吃而善著書。常有消渴疾。與卓氏婚,饒于財。其進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稱病閑居,不慕官爵。”
司馬相如有些口吃,不善于表達,可是他卻寫得一手好辭賦,善于著書立說,寫有《子虛賦》、《上林賦》、《美人賦》和《大人賦》
等,在上流社會上享有一定的聲譽。他與卓文君結婚后,曾一度貧寒,但沒過多久就很富足了。他當官為宦之時,不肯參與官僚之間的閑雜事,也不愿意管理國家的政務,總是以病為理由長期休養,從來不想升官發財。
陳蔡之虞
“陳蔡之虞”形容生活的窘困,家里幾乎已沒有什么余糧。
此典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于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于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
孔子生在春秋時代的魯國。他出生沒多主,父親叔梁紇便死了。孔子在兒童時期,就喜設陳俎豆,設禮容,17歲的時候,魯國大夫孟嫠子在病重彌留前,他就對兒子懿子說:“孔丘年少好禮,將來一定會發達的,我死之后,你要把他當作老師看待,向他學禮。”懿子謹遵父親遺言,真的向孔子學禮。然而孔子貧賤,人微言輕,誰看得起他這樣的人呢?他只得去做司職吏,郁郁不得志。35歲那年,季平子得罪了魯昭公,昭公出師討伐,但季平子聯合了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抗昭公,昭公大敗,投奔到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他見到了齊景公。景公問政,孔子能夠對答如流。齊景公很想封孔子一塊地方,讓他治理。但卻遭到宰相晏嬰的反對。晏嬰認為用孔子那一套方法治國,不是以老百姓的福利為前提的。景公當然是相信宰相的話,接著就對孔子疏遠了。齊國有些大夫們有的竟然想害孔子。孔子在齊國待不下去,只得回魯。那時他已42歲,魯昭公死,魯定公即位。
季平子也死了。季桓子嗣立,季氏與陽虎因仲梁懷的事件,鬧得十分不愉快。魯國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世道渾濁,孔子就遠離仕途,退而修詩書禮樂,以教書為生。孔子50歲時,魯定公才用他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治。遂由中都宰做到司空,又做到大司寇。定公十四年,由大司寇攝行相事,誅殺亂政的官吏少正卯,做了三個月的宰相,把魯國治得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但是齊國看到孔子相魯,這對齊國是不利的,所以便想出種種辦法迷惑魯君,使魯定公墮入聲色犬馬的陷阱中,于是疏遠而又疑忌了孔子。孔子便辭去官職,到衛國。適陳,過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