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安邦治國故事(9)
- 中華典故(上)
- 周治主編
- 5851字
- 2015-04-22 10:22:48
晉元帝任鄧攸為太子中庶子。當時,吳郡太守缺額,許多人都想去擔任這個職務,晉元帝都沒有答應,結果卻把吳郡太守的職位授給鄧攸。鄧攸自己帶著糧米到郡上任,不肯接受俸祿,只飲用吳郡的水而已。當時吳郡鬧饑荒,鄧攸上奏請求賑濟災民,還沒有得到恩準,就自行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朝廷派遣散騎常侍桓彝、虞慰勞饑民,考察鄧攸的政事得失、好壞。這兩個使者彈劾鄧攸擅自開倉放糧。不久,皇帝有詔令下達,諒情而寬赦其罪。鄧攸在吳郡任太守期間,清正廉明,百姓歡悅。
后來,鄧攸自稱身體有病,就辭去太守的官職。郡府里常有用于迎送的金錢幾百萬,鄧攸離職時,不肯接受一文錢。他離開吳郡時,數千名老百姓拉住鄧攸乘坐的船,苦苦地哀求他留下來,使他的船無法行進,于是鄧攸只好留下來又呆了一段時間,到晚上才乘船離去。
不貪為寶
“不貪為寶”形容清廉不貪,操守高潔。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這段話意思是說: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美玉,他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是一個清廉不貪的人,不愿意接受這塊美玉。獻玉的人說:
“我把這塊玉拿給玉工看過,玉工認定它是個寶物,所以我才敢把它拿來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求錢財視為寶物,你把美玉視為寶物。如果您把美玉給了我,我們兩個人就都喪失了自己的寶物。還不如您自己留著美玉,我嚴守自己不貪圖錢財的操守,這樣我們各自都會保守著自己的寶物。”獻玉的人聽了,連忙叩頭,告訴子罕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卻帶著如此珍貴的玉璧,必然為盜所害,不能越過鄉里。我把它送給您,是請求免于一死的。”子罕把美玉留在自己的鄉里,派玉工替獻玉的人加以雕琢,等獻玉的人賣出玉璧,變得富有之后,才讓他回到自己的家里。
海不揚波
“海不揚波”比喻天下太平,好像大海風平浪靜,沒有一點波濤,也比喻人民生活非常安定,社會秩序非常良好。
此典出自《韓詩外傳》五:“久矣,天之不迅風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茲矣,意者,中國殆有圣人,盍往朝之。”
周成王時,周公攝行相事,處理國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領國都非常敬仰,紛紛來朝貢。
交趾國越裳氏也派了使臣重譯來中國朝貢,向周公贈獻珍禽白雉。周公很謙虛地說:“我國并沒有恩德加給貴國,何況有道德的人,是不貪圖享受物質的,況且我們又沒有好的政令設施,哪里敢把你們當臣屬看待呢?”重譯說道:“我來的時候,我們國王黃考對我說:‘如今天下已沒有猛烈的風暴和連綿不斷的陰雨;災難也好久沒有看到了,海不揚波也有三年了,我想中國一定出圣人啦!我們應該去朝貢。’”使臣朝貢完畢,在回國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周公賜他一輛指南車,并派人給他當向導。
解狐舉賢
“解狐舉賢”這個典故比喻人要任人唯賢,以國事為重。
此典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解狐舉刑伯柳為上黨守,柳往謝之曰:‘子釋罪,敢不再拜。’曰:‘舉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解狐推薦刑伯柳做上黨的郡守,刑伯柳去向他道謝說:“你能原諒我的過錯,我怎么敢不再次拜謝你呢!”解狐說:“我推薦你,是公事;怨恨你,是私事。你去(上任)吧,我對你的怨恨,一如既往。”
克己奉公
“克己奉公”的意思是嚴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公。
此典出自《后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
東漢初年,有一個人叫祭遵,字弟孫,潁川人。 他的家庭雖然十分富有,但他生活儉樸,不喜歡穿衣打扮。母親死后,他親自背土為母親的遺體筑墳。劉秀起兵反對王莽之后,路過潁陽,看中了祭遵,就任用他當軍市令。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侍從犯了法,祭遵就把他殺了。劉秀對將領們說:“你們要當心祭遵!我身邊的侍從犯了法,都被他殺掉了,如果你們犯了法,祭遵一定不會留情面的。”不久,劉秀又拜祭遵為偏將軍,封為列候。從此以后,祭遵跟著劉秀東征西討,立下了許多功勞。
《后漢書》“列傳”的作者范曄(南朝·宋)在為祭遵作傳時寫道:“祭遵為人廉潔、節儉、謹慎,約束自己,以公事為重。
他把皇上賞賜的錢財物,全部分給士兵,家中沒有一點私財。他身穿柔皮做成的低賤的牧人褲,蓋布被子,夫人穿的衣服也非常普通,因此,光武帝劉秀很器重他。
祭遵死后,光武帝劉秀感非常悲痛,祭遵的喪車到達河南縣的時候,劉秀詔令文武百官先到祭遵的靈前集合,而劉秀本人穿著素服前往吊唁,哭得非常傷心。”
兩袖清風
“兩袖清風”形容官吏為政清廉,除兩袖清風外,別無所有。
此典出自明代于謙《入京》詩:“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于謙(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考取進士,任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十九年,能夠體察老百姓的疾苦,深得民心。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蒙古瓦剌部進犯,英宗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被俘,于謙被任為兵部尚書,堅決反對遷都南逃,親自指揮作戰,迫使瓦剌部議和。
明英宗復位,于謙卻被誣陷致死。
于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什么東西也不帶。他寫了一首《入京》詩,表達自己對貪官污吏的不滿,以及廉潔自律的高尚情操。他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首詩的意思是,絹帕、蘑菇、線香等物品,本來應該給老百姓使用,只因貪官污吏巧取豪奪,反而給老百姓帶來了災難。在如此惡濁的世風下,我要保持自己的清白,離職返京時,什么東西也不帶,兩袖清風朝見天子,以免里巷與平民對我議論紛紛。
馬不入廄
“馬不入廄”形容官吏廉潔從政。
此典出自《后漢書·張奐傳》:“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人懷。”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張奐,字然明,敦煌淵泉(今甘肅安西縣)人。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屬國都尉。他剛到任的時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擾鬧事。張奐兵少,就聯合東羌人,打敗了南匈奴的軍隊,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邊界一帶平安無事了。
羌族首領很感激張奐的恩德,就獻給他二十匹馬。羌人先零部落的酋長又送給他八枚金銀制成的耳環。張奐表面上收下了這些禮物,背地里卻把主簿叫到羌人面前,說:“即使馬像羊那樣小,也不要牽入我的馬廄;即使金子像谷粒那樣小,也不要裝進我的懷里。”他命令主簿把金子和馬匹全部還給了羌人。羌人非常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安定屬國的八任都尉都貪圖錢財,羌人對這些貪官污吏十分憎惡。張奐則以身作則,為政清廉,他的威望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社會習俗和風氣。
黃羊任人
“黃羊任人”這個典故比喻大公無私、任人唯賢、因材薦錄的崇高精神。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
‘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這段話意思是說: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沒有縣官,你覺得哪個人可以去做縣官?”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晉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說:“你問我誰可以當縣官,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晉平公說:“好。”
于是晉平公便任用了解狐,百姓都稱贊解狐是個好縣官。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國家沒有法官,你看誰可以勝任這個工作呢?”
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晉平公說: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
“您問誰可以(做法官),并沒問誰是我的兒子。”于是晉平公又任用了祁午,百姓都贊揚祁午是個好法官。
食少事繁
“食少事繁”比喻吃的飯很少,事務卻很繁多。這個成語多用來勸告別人要注意身體的健康。
此典出自《晉書·宣帝紀》。
三國時,魏、蜀、吳各據一方。劉備死后,諸葛亮輔助幼主繼承劉備遺志,想要統一天下,便率了十萬大軍向魏進攻,在渡渭水之前,曾派使者去魏國。魏國大將司馬懿非常敬重諸葛亮,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日常生活情形。說:“諸葛孔明先生生活得好嗎?他的飲食如何?能吃多少飯?”使者說:“只有三四升。”接著又問諸葛亮處理政事的情形,使者回答說:“凡是處二十(指挨打)罰以上的公文,諸葛丞相都要親自審察。”事后,司馬懿對他左右的人說:“諸葛孔明的食量這樣少,而工作量又這樣繁重,他能長命嗎?”后來真的被他說中了。
受一大錢
“受一大錢”也作“一錢太守”,人們用它比喻為官清廉。
此典出自《后漢書·劉寵傳》。
劉寵,字祖榮,東漢東萊牟平人。他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時,為人寬厚,受到下級官吏和老百姓的愛戴。母親生病后,劉寵辭官回家侍奉母親。成群結隊的老百姓趕來為他送行,劉寵的車子過不去,只好下車悄悄地走了。
后來,劉寵被任命為會稽太守。山區百姓忠厚樸實,有的人頭發都白了還沒有進過城鎮。百姓被官吏騷擾得厲害。劉寵廢除煩瑣苛刻的政令,查禁不法行為,郡中風氣為之一振。劉寵后來被朝廷征做將作大匠,職掌宮室、宗廟、陵園等處的土木建筑。消息傳開后,山陰縣有五六個老人,蒼眉白發,從若邪山谷中趕來,每人拿了一百個大錢送給劉寵。劉寵對他們說:“老人家何必這樣勞苦自己呢?”老人回答說:“我們生長在山谷野外,沒有見過郡府。別的太守在任時,常常派官吏敲詐勒索,百姓沒有好日子過。自從您這位開明的府君到任以來,夜間狗不驚叫,老百姓見不到官吏前來盤剝。我們在年老時才遇到如此圣德的官長,如今卻聽說您要離我們而去,因此特意趕來送別。”劉寵說:
“我的政事哪能有你們說的那樣好?讓老人家受累了!”說完,特地從每個老人那里拿了一個大錢接受了。
一饋十起
“一饋十起”形容事務繁忙或熱情聽取群眾意見。
此典出自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
大禹因為治水立下了功勞,非常受百姓愛戴。
后來虞舜把帝位讓給大禹,大禹就做了夏朝的第一個君主。
大禹做了君主以后就用五種聲音來治理國家。這五種聲音是:鐘聲、鼓聲、磬聲、鞀聲和鐸聲。他對百姓說:“要告訴我大道,就擊鼓;要告訴我大義,就敲鐘;有緊急事情告訴我,就擊磬;有案件要我處理,就敲小鼓;有大事告訴我就搖鈴鐺。”當他把這五種聲音的功能告訴百姓以后,大禹就常常是:“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意思是:因為要找大禹的人太多,大禹吃一頓飯都要接待百姓許多次;洗澡的時候也常常還沒洗好時就有許多人來找他。他就是這樣一心一意為百姓辦事。
一琴一鶴
“一琴一鶴”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此典出自《宋史·趙抃傳》:“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趙抃(公元1008~1084年),字閱道,宋代衢州(州名,治所在今浙江衢縣)西安人。宋仁宗(趙禎)景抃元年(公元1034年)考取進士,任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貴。
宋神宗(趙頊)即位后,任用趙抃在諫院任職,負責規勸朝廷得失。按照朝廷的先例,近臣從成都返回朝廷的,如果要重用,必須要到尚書、門下、中書等官署中任職,不能做諫官。趙抃曾在成都任職,而宋神宗居然任命趙抃當諫官,大臣們對此非常不滿。宋神宗說:
“我還得依靠他的直言勸諫呢。想用就應該用,這有什么妨礙呢。”等到趙抃辭謝時,宋神宗說:“聽說你單人獨騎進入蜀郡上任,隨身只帶一張琴、一只鶴,所帶的行李非常少,為政清廉,主持政務簡易不煩,你的這種表現,同諫官的身份不是十分相稱嗎?”不久后,趙抃被提拔為參知政事。趙抃為了感激宋神宗的知遇之恩,竭盡全力效忠于宋神宗。朝廷的政務有不合適的地方,趙抃總是秘密向宋神宗報告,宋神宗親寫手詔,對他以示稱贊。
苑中種麥
“苑中種麥”說的是唐玄宗親自種麥的故事,人們用它喻指皇帝勵精圖治、重視農業生產的明智之舉。
此典出自《舊唐書·玄宗紀》:“此將薦宗廟,是以躬親,亦欲令汝等知稼穡之難也。”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秋出生于東都洛陽。為人英勇果斷,多才多藝,精通音律,擅長于書法,儀態俊逸,一表人才。
唐睿宗是一個昏庸懦弱的人,他依靠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力量得到帝位,因此,登上帝位后他就立李隆基為太子。公元712年,唐睿宗讓位給李隆基自己改稱太上皇。
唐玄宗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從公元713年至公元736年,為了求得國內的安寧,在用人和納諫等方面,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因此,開元年間,經濟繁榮,國威遠揚,是唐朝的黃金時代。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夏季,唐玄宗親自在苑中種麥子,率領皇太子等人收割莊稼,對皇太子等人說:“因為要把這些收獲下來的糧食供奉于宗廟,所以我要親自動手收割,也想叫你們懂得耕種收獲糧食的艱難。”他把糧食分賜給侍臣們,對他們說:“每年派人巡視檢查禾苗莊稼,要知道到底能產多少糧食,但是,他們所報的數字多是浮夸,與事實不相符。所以,我要親自種植,看一畝地到底能收多少糧食,以推測收成如何。況且,《春秋》這本書極力描述麥子禾苗,難道稼穡之事不是古人所重視的么!”
齋馬清風
“齋馬清風”形容官吏居官清廉。
此典出自《舊唐書·馮元淑傳》。
唐代,有一個人叫馮元淑,在武則天時期任清漳縣令,政績非常突出,老百姓都極為尊敬和愛戴他。后來,馮元淑又出任浚儀、始平縣令,都是單人獨騎前去赴任,從來都不帶妻子兒女一同前往。他所騎的馬,午后就不再喂草料,馮元淑說,這是讓馬作齋戒。而且他自己以及他的隨從奴仆,每天只吃一頓飯。節省下來的俸祿,都用來作辦公的費用和賜給貧寒的人們。有人譏笑他是為了沽名釣譽,馮元淑說:“這是我的本性,不覺得清苦。”唐中宗(李顯)時,皇帝發下詔書慰勞和勉勵他,并叫史官編寫他的事跡。
折臂三公
“折臂三公”指人墜馬、傷臂等。也可用它稱忠誠的官員。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術解》:“人有相羊祜父墓,后應出受命君。祜惡其言,遂掘斷墓后,以壞其勢。相者立視之曰:‘猶應出折臂三公。’俄而祜墜馬折臂,位果至公。”
羊祜,晉代南城人,字叔子。三國時期,曾在魏國末年任相國從事中郎,掌握朝廷大權。西晉王朝建立后,羊祜被封為巨平侯,都督荊州諸軍事,前后長達十余年。他在任期間,勵精圖治,開荒屯田,儲備軍糧,籌劃攻滅東吳。他待人寬厚、撫恤百姓,深得百姓的喜愛。